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4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知识排查 双基自测1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 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答案 c解析 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 研究的问题是群落中有多少个种群 哪些种群数量上占优势 各个种群间的关系 分布以及群落分布的范围和边界等 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除丰富度外 还包括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等 2 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 光照的明暗b 地形地起伏c 湿度的高低d 种群的特征答案 d解析 影响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有地形变化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光照强度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种群的特征不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3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a 群落一旦形成 是稳定不变的b 人类活动对群落没有任何影响c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d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 不可能有群落的演替答案 c解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 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 可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人类的活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 也能发生群落的演替 4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 下列动物最先出现的是 a 哺乳动物b 肉食性动物c 植食性动物d 杂食性动物答案 c解析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 最先出现的应当是植物 当演替到一定阶段 植食性动物才出现 然后肉食性 杂食性动物才可能出现 5 下列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 裸岩上进行的演替b 沙丘上进行的演替c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d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答案 d解析 弃耕的农田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 并且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而裸岩 沙丘 冰川泥等不具备这些条件 属于初生演替 6 下图所示为3组生物 a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b 农作物与杂草 c 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 纵轴表示个体数 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 1 判断a c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 a b c 2 造成图 现象是由于 3 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 对a有利的是 4 若狐死亡 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5 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 种群或群落 水平上的研究 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 水平上的研究 答案 1 2 共同争夺阳光 空气 水 肥等且生存能力相同 3 4 先增加后减少 然后趋于稳定 5 种群群落 解析 1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 两者互惠互利 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 对应曲线 农作物与杂草 是生存能力相同的两种生物 属于竞争关系 对应曲线 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 兔的波动变化在前 狐的波动变化在后 表现为消长关系 对应曲线 2 造成 现象原因是二者争夺相同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同 3 为捕食关系对a 捕食者 不利 竞争关系对a有利 共生关系对a不利 4 狐死亡 有利于兔的生长 但受食物 空间限制 种内斗争会加剧 又会导致数量下降 5 种群研究的是种内关系 而群落研究的是种间关系 考点突破一 种间关系的比较 特别提醒 互利共生为种间互助 而竞争 寄生和捕食则为种间斗争 前者对双方个体都有利 后者对部分个体有害 以上各种关系均对种群进化有利 属于进化学说中的生存斗争内容 典例1 如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 竞争b 捕食c 互利共生d 寄生 解析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 捕食是两种生物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增多 或减少 另一种亦随着增多 或减少 在数量上呈现 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 竞争是两种生物开始时都增多 一段时间后一种生物数量增多 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 或死亡 寄生没有明显的数量变化关系 答案 c 变式训练1 1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 阔叶混交林 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 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 作出曲线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 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 2 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 3 在a年的优势种是 在d年的优势种是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 逐步改变了当地的 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4 以上说明生物群落 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一些物种的种群 了 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 最后 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解析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 它既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 还包括分解者 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 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使生物群落也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量来说 其比值c 1 则马尾松占优势 c 1 则山毛榉占优势 c 1 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 1 0 e 2 b c 3 马尾松山毛榉环境 4 不是一成不变的消失兴起 变式训练1 2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 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 夜间会驱赶乙种蛾 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 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 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 解析 种间关系常见的有捕食 竞争和寄生 根据题干的描述 甲种蛾幼虫与天敌之间主要是捕食关系 也可能是寄生关系 甲种蛾的幼虫与烟草之间是捕食关系 由于甲种蛾幼虫和乙种蛾幼虫都以烟草为食 所以甲 乙两种蛾幼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 群落的种群占据不同空间的意义 1 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 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3 群落演替的特点 1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 具有一定规律 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 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特别提醒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 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 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 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 而不是完全取代 典例2 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 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干涸池塘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a b c d 解析 废弃池塘中发生次生演替 在池塘泥中有机物丰富 草本植物种子容易发芽生根 使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 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 几年后 一些小灌木便会长起来 形成灌木丛 再经过一段时间 乔木便开始出现 并逐渐成为优势种 灌木渐少 乔木逐渐蔚然成林 答案 d 变式训练2 1下列各叙述中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一定的区域内的生物 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b 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 不同的种群形成生物群落c 种群和群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关系d 群落的结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解析 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a b两项是对两个概念的简单概括 种群和群落都是由生物组成的 因此 种群和群落是受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的影响的 并也能对其产生影响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因此 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d 变式训练2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火灾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 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 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 能获得更多阳光c 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儿童创意手工培训市场趋势分析与竞争态势及投资机会评估报告
- 夏天的雨250字(13篇)
- 合作发展共担风险承诺函(5篇)
- 商务楼消防维保合同
- 公司持干股合同(标准版)
- 退耕林转让合同(标准版)
- 房屋抵押借贷合同(标准版)
- 退还学费合同(标准版)
- 代运营公司合同(标准版)
- 智能研发制造承诺书(9篇)
- QA出货检验日报表
-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应对》3.5 消化系统常见病防治与护理
- 加润滑油安全操作规程
- 萨福双脉冲气保焊说明书DIGIPLUS课件
- 高中期中考试家长会PPT课件 (共51张PPT)
- JJG 573-2003膜盒压力表
- GB/T 39634-2020宾馆节水管理规范
- GB/T 13234-2018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
- 营业线施工单位“四员一长”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
- 紧急采购申请单
- 工程地质学:第7章 岩体结构及其稳定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