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4.doc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4.doc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4.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6.半截蜡烛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查词典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摇曳、厄运、镇定、从容”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会整合段意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3.围绕“半截蜡烛”品读文本,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的语句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冷静、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品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妙处,并学习运用此表达方法续写故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妙处,并运用此表达方法续写故事。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2.在初读感知环节,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提炼课文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的语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精神世界,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借助续写半截蜡烛小练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2.搜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3.多媒体课件4.半截蜡烛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1.交流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2.谈话,引出课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人为了保护自己挚爱的家园,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借他们的机智勇敢取得了胜利。正是有了他们的热血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二战”的硝烟虽然散尽了,但英雄们的事迹,让人赞颂,更让人难忘。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英雄敬仰的心情一起走进第6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 半截蜡烛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归纳主要问题: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是一支怎样的“半截蜡烛”?围绕“半截蜡烛”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设计意图: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走进文本作好铺垫。引出课题后,质疑课题,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并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检查生字的识、写。(1)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本课生词和外国人名的朗读。半截 熄灭 厨房 灯芯 好嘛 楼梯 伯诺德 杰克 杰奎琳 喝道 暴露 摇曳厄运 镇定 从容 蜡烛 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指点学生读好平翘舌音,强调“嘛”在文中读轻声,反复练读多音字以及易读错的词语“伯诺德、喝道、暴露、摇曳、厄运”,直至读正确。)(2)交流其中不理解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有些词语结合文中句子的理解读一读)(3)重点指导“截”、“厨”的书写。说说“截”、“厨”是什么结构的字?教师示范书写,强调:“截”的斜钩要贯穿整个字;“厨”的第九笔是提。学生规范练写。【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本环节从音、形上选取本课易错的生字词进行重点检查、指导,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基础知识。】2.整体感知,理清文络。(1)指名朗读课文(找朗读水平差的学生),要求读正确、流利。师生及时正音。(2)感受半截蜡烛的不寻常。浏览课文,思考交流:提供句式:这是一支_的半截蜡烛。(引导学生结合有关句子感悟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同时也维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其余的段落又写了什么内容?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秘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第三部分(37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半截蜡烛,巧妙地与德军周旋。(分段仅仅是便于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对课文不同的理解所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只要理由充分即可。)(4)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点拨引导学生领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段意整合在一起的方法。3.整体感知伯诺德夫人一家形象。(1)谁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各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自读课文,填空。)课件出示:当时,伯诺德夫人以为由,蜡烛,结果 。当时,杰克以为由,蜡烛,结果 。当时,杰奎琳以为由,蜡烛,结果 。(2) 读课文时,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读读这部分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设计意图:“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课文内容。”一直是高年级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此环节结合文体的特点,抓住“半截蜡烛”这一叙事主线,理清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巧妙地与德军周旋,以及冷静、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4.完成新课堂练功房部分一至五题。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1.听写本课生词“半截、熄灭、厨房、灯芯、好嘛、楼梯、伯诺德、 摇曳”。2.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3.这篇课文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半截蜡烛”有多长呢?(出示半截蜡烛让学生观看)就是这么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她的办法绝妙吗?为什么?它存在什么隐患?(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抓住“半截蜡烛”的特殊和重要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利用阅读期待,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二)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过渡:一天晚上,这绝妙的办法却经受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因为谁也没想到德军会在晚上来搜查,并且还点燃了这半截蜡烛,危险也接踵而来,于是这场没有硝烟但又惊心动魄的战斗打响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究竟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巧妙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学生结合内容谈体会、感受。动作:(1)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急忙”取?为什么要“轻轻”吹?(引导学生品读 “急忙”“轻轻”两个词,感受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2)指导朗读。语言:(1)用心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怎样才能读好这句话?应强调什么字?为什么?(答案不要强行一致性,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我们就予以肯定。)【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读,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同时感悟伯诺德夫人之镇定、机智,情况之凶险。】(2)尝试填空:伯诺德夫人( )地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不露声色、若无其事)(3)尽管我们的朗读处理方式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用自己的朗读方式读读这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心理活动:(1)伯诺德夫人在换蜡烛时心里紧张吗?你是怎样感受到的?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抓住“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这句话,来感受她的内心紧张。)想象伯诺德夫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由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分别朗读,并找生评价)谁能把伯诺德夫人紧张的心理读出来?伯诺德夫人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镇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结: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机智,真是了不起。(齐读这段话)(2)总结学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来感受人物品质。)【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结合上下文,品读伯诺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来感悟她的镇定、机智、勇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并运用此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为下一步自学“杰克”、“杰奎琳”奠定了基础。】2.谈话:蜡烛被吹熄了,伯诺德夫人这是掐灭了一个燃烧的导火线呀!一场危机只是暂时过去了。那个可恶的中尉再次点燃了那根导火线,再次让那颗定时炸弹倒计时地走动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越来越短,情况越来越危急。杰克、杰奎琳又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巧妙周旋的呢?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1)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分组合作学习、交流)(2)全班交流。杰克:(出示有关句子谈体会)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引导学生明白:杰克在母亲的影响下,从“脸色苍白”到渐渐冷静,并想出这个很不错的主意,可见他镇定、机智。)感情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抓住“从容”、“默默”感悟镇定。)指导朗读。引导发问:杰克是不是真的要生火?面对凶残的德军,既然端不走半截蜡烛,为何还要生火?(体会杰克的计划虽未成功,却继续从容生火,做事不留痕迹,心思缜密。)杰克虽然没有成功,但彰显了他的可贵品质,同时给妹妹做了一个好榜样。(指导朗读)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此时的小屋是怎样的气氛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它似乎感受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A.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它简直就是引读:蜡烛越烧越短,厄运一步步逼近,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B.“似乎”一词能不能去掉?(抓住“似乎”一词感悟当时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以及伯诺德夫人恐惧、紧张、无奈的内心世界。)C.指导朗读。【设计意图:品读“似乎、最可怕”关键词语,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引读、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杰奎琳:过渡:此时,小屋的气氛让人窒息,越来越短的蜡烛像一把利剑悬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头上,我们不禁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担忧。但是故事的最终结局却是“峰回路转”,令人意想不到。交流读书收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来感受这是一个可爱、有礼貌、冷静、机智、勇敢的小姑娘,并相机指导朗读。)讨论: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巧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交流,相机评价:她的要求自然合理,她摆出娇弱的姿态,娇声请求,让人怜爱。插入发问:如果杰奎琳不是这样从容镇定,哪怕露出一点点破绽,那结果就会怎样?分角色感情朗读:男生读少校的话,女生读杰奎琳的话,老师读旁白。3.伯诺德夫人一家,最终凭着他们的镇定、机智、勇敢将灾难化险为夷。在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那就是(爱国主义)【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学法指导充分、自主地读书,学生在读书时一边默读一边圈画重点词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品读中理解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一)总结全文,领悟写法巧妙。1.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过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值得我们去领会学习。同学们,你们认为是谁拯救他们自己的性命?保护了国家机密?法国总统戴高乐如果知道了这件事,要颁发给谁荣誉奖章呢?为什么?2.结合读书感悟,谈谈作者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目?(领会文章以“半截蜡烛”为题,点明了故事的叙事线索,烘托出了这“半截蜡烛”的重大意义。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了浓重的紧张之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3.总结写法: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抓住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来细腻刻画,赞颂了母子三人的冷静、机智、勇敢、爱国。在今后写人的叙事习作中,我们要学习大胆地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这样就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引导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凸显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核心理念。】(二)拓展延伸,读写训练。1.搜集爱国名言,背诵积累。2.结合本文写作特点,续写半截蜡烛。(提醒学生以课文最后一段为引子,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设计意图: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读写结合的安排,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习得和运用,还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孩子再次深入解读了文本。】七、板书设计伯诺德夫人 刻画人物方法大儿子杰克 保护 半截蜡烛 语言、动作、表情、心理小女儿杰奎琳 (镇静 机智 勇敢 爱国)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了解“二战”背景,激发学习热情。由于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了解,虽然课前进行交流,学生也很难走进文本。基于这种情况,上课伊始,让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抓住有关语句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学生稚嫩的心灵感受到激荡,感受到情况之危急,于是文为情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突破重、难点,紧抓教学目标不放松。在精读感悟环节,我以“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品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先扶后放,抓住描写伯诺德夫人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的语句来品读,在学生体验到学习方法之后,放手分组合作学习,然后汇报交流。这其间,适时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读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3.读写结合,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所以,一定要把“写”挤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本堂课我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结合本节课的写作特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等特点,尝试创作半截蜡烛续篇。并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