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docx_第4页
【教学设计】《绿》(语文苏教九上).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山东德州市耀华中学韩老师一、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多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2.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3.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2.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四、课前准备: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朱自清的绿,去感受大自然的本色,领悟绿色所赋予我们生活和生命的生机。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二、走近作者1.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2.补充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1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中华民国政府打内战。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中华民国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挽联:一世精神归石表,已剩丰功垂史册,泪添九曲黄河溢,良操美德千秋在。满堂血泪入云天,犹存大节誉人民;恨压三峰华岳低,亮节高风万古存。3.背景介绍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设计意图: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踞(j) 薄(b) 阴几绺(li) 棱(lng)角穹(qing) 尘滓(z) 皱缬(xi) 什刹(shch)明眸(mu)善睐(li) 挹(y) 掬(j)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文本。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教师补充: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文眼”来写“绿”的?学生讨论上面问题,后明确:1.写景有三个立足点。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瀑。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移步换景,远写飞瀑及梅雨亭即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清立足点,体会观察的顺序,体会内容。5、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2.为什么要写梅雨瀑、梅雨亭?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3.理清结构第1段:开篇点题。第2段:写梅雨瀑和梅雨亭的美。第3段:多角度描写梅雨潭。第4段:深化主旨,呼应开头。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清层次,体会内容。六、赏读课文,体悟内容1.文中有不少的奇怪符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圈点批注符号,你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常用圈点批注符号生字难字。关键词语_总括句、重要句佳妙句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重要段落、重要语段(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有疑问处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2.用圈点批注法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赏析,理解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描写“绿”的?学生交流、回答、归纳:A.巧妙设喻,精于雕琢(1)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3)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4)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5)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师生一起美读这些句子。B.多面对比,衬托特色作者一气用了中国的四大名景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突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的色彩美和明暗适度的色泽美。可见,梅雨潭之“绿”在作者心中就是完美无瑕的“绿”。C.联想想象,丰富意境(1)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2)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女儿绿”,仿“祖母绿”而来,能否换成“祖母绿”?小结: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描绘了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美,表达了对“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喜爱、赞美之情。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精妙内容,学会圈点批注。七、质疑探究,领悟深情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第一次来是在春天,第二次在秋天,季节、时节、天气有所不同,更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不同,此次游仙岩,作者的心情比较明朗,且对梅雨潭的绿比第一次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秋天的绿竟如此醉人。“惊诧”已留有悬念。2.第三段段尾有一个人称的变化,把亲切的“她”换做了“你”,是不是一种行文不严谨行为?人称的变化,是强烈抒情的需要。对绿的爱恋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不由自主把梅雨潭看做了美丽的少女,忘乎所以,要直抒倾慕之情,这是发自内心的真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深层体悟,体会作者抒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