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的孝亲观 以 佛说盂兰盆经 为核心 一 何为孝道 孔子说 今之孝者 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孝 善事父母者 说文 孝利亲也 墨子经 子爱利亲谓之孝 贾子道术 慈惠爱亲为孝 协时肇享为孝 五宗安之曰孝 秉德不回孝 周书 谥法 众之本教曰孝 礼记 祭义 夫孝 德之本也 又 天之经也 民之行也 孝经 孝 文之本也 国语 周语 孝 礼之始也 左传 文公二年 中和祗庸孝友 周礼 大司乐 靡有不孝 自求伊祜 诗 鲁颂 泮水 孝悌之义 孟子 梁惠王上 性婉顺有容德 事父母以孝闻 旧唐书 孝道 中华民族之美德也 孝经云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 曾子侍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 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 吾语汝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 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 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 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 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 来继续他的德行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 甚哉 孝之大也 子曰 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 因地之利 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爱 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于德义 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 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 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 而民知禁 诗云 赫赫师尹 民具尔瞻 大名鼎鼎的周太师尹氏 人民都在注视着你 官箴 吏不畏吾严 而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 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 廉则吏不敢欺 公生明 廉生威 小雅 蓼莪 云 父兮生我 母兮掬我 抚我畜我 长我育我 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孟子 万章上 孝之至 莫大于尊亲 如何尊亲 明代袁采有言 人之孝行 根于诚笃 虽繁文末节不至 亦可动天地 感鬼神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由上可知 孝文化自上古以来 已经深入中华文化精髓 内容之广 蕴含之深 影响之远 意味之长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 单亲家庭的递增 老人群体的浮现 赡养双亲的压力 经济负担的加剧 培育子女的代价 人际感情的疏远 传统文化的隐退 呜呼 今之学子 知之者鲜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莫待双亲皆作古 方悔报恩已嫌迟 总之 孝道本无高下之分 也无终始之别 共一切法 通一切人 二 孝子典范 中国二十四孝 孝 老 子 属会意 形声二义 父母即大人 上人 儿女即小孩 下人 无论自己多么显贵发达 无论父母多么低下贫贱 但父子关系无论如何是不容置疑 无法颠破的 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无法改变出生 无法重新选择父母 这是业力 就得面对 就得认命 三 佛经论孝 佛教 本事经 云 假令有人 一肩荷父 一肩担母 尽其寿量而不暂舍 供给衣食医药 种种所需 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 心地观经 云 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 一切男女皆安乐也 慈父之恩 高如山王 悲母之恩 深似大海 又云 父母在堂 名之为富 父母不在 名之为贫 父母在时 名为日中 父母去时 名为闇夜 是故汝等 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若人供佛 福等无异 未生冤经 云 夫善之极者 莫大于孝 恶之大者 其唯害亲乎 梵网经 云 孝顺父母 师僧三宝 孝顺 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 又云 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又云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 孝顺心 方便救护一切众生 观经 云 欲生彼国者 当修三福 一者 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二者 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三者 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 名为净业 此三种业 乃是过去 未来 现在 三世诸佛 净业正因 杂宝藏经 云 于父母所 少作不善 获大苦报 少作供养 得福无量 当作是学 应勤尽心 奉养父母 长阿含经 云 夫为人子者 当以五事 敬顺父母 云何为五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 二者凡有所为 先白父母 三者父母所为 恭顺不逆 四者父母正令 不敢违背 五者父母所为 正业不断 可见佛教之孝道 确有辅弼社会之功效 实属匡正人心之指南 于斯若能奉行一二 和谐社会 大同世界 人间天堂 极乐净土 何曾远离吾等乎 四 佛教孝经 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佛教孝经 地藏经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佛说盂兰盆经 地藏经 大家非常熟悉 主要宣扬地藏菩萨的孝道 地藏菩萨 最初学佛 身为长者子 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相好庄严 而发心 尽未来际 不可计劫 为是罪苦 六道众生 广设方便 尽令解脱 求证佛身 但行菩萨道时 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中 身为婆罗门女 因母信邪 不敬三宝 堕在恶道 而思挽救 遂卖家宅 广求香花 及诸供具 于佛塔寺 大兴供养 承佛慈力加被 知亡母堕在无间地狱受苦 即 为母设供修福 布施觉华定自在如来塔寺 不但亡母得脱地狱之苦 连当时在无间地狱中 所有罪苦众生 同时俱得超生 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前 立弘誓愿 愿我尽未来劫 应有罪苦众生 广设方便 使令解脱 忉利天宫神通品 今就 佛说盂兰盆经 简要介绍佛教的孝亲观 佛说盂兰盆经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祗树给孤独园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欲度父母 报乳哺之恩 即以道眼 观视世间 见其亡母 生饿鬼中 不见饮食 皮骨连立 目连悲哀 即以钵盛饭 往饷其母 母得钵饭 便以左手障钵 右手搏食 食未入口 化成火炭 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 悲号涕泣 驰还白佛 具陈如此 佛言 汝母罪根深结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虽孝顺 声动天地 天神 地祗 邪魔外道道士 四天王神 亦不能奈何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 乃得解脱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 令一切难 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 十方众僧 七月十五日 僧自恣时 当为七世父母 及现在父母 厄难中者 具饭百味五果 汲灌盆器 香油锭烛 床敷卧具 尽世甘美 以著盆中 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当此之日 一切圣众 或在山间禅定 或得四道果 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 教化声闻缘觉 或十地菩萨大人 权现比丘 在大众中 皆同一心 受钵和罗饭 具清净戒 圣众之道 其德汪洋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 现世父母六亲眷属 得出三涂之苦 应时解脱 衣食自然 若父母现在者 福乐百年 若七世父母生天 自在化生 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 皆先为施主家咒愿 愿七世父母 行禅定意 然后受食 初受食时 先安在佛前 塔寺中佛前 众僧咒愿竟 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 及大菩萨众 皆大欢喜 目连悲啼泣声 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 即于是日 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 弟子所生母 得蒙三宝功德之力 众僧威神之力故 若未来世 一切佛弟子 亦应奉盂兰盆 救度现在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可为尔不 佛言 大善 快问 我正欲说 汝今复问 善男子 若比丘比丘尼 国王太子 大臣宰相 三公百官 万民庶人 行慈孝者 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 过去七世父母 于七月十五日 佛欢喜日 僧自恣日 以百味饭食 安盂兰盆中 施十方自恣僧 愿使现在父母 寿命百年无病 无一切苦恼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 离饿鬼苦 生人天中 福乐无极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 应念念中 常忆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 忆所生父母 为作盂兰盆 施佛及僧 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若一切佛弟子 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 四辈弟子 欢喜奉行 今举此经 略开七门 一总释经题 二启教因缘 三藏乘所摄 四辨定宗旨 五显明力用 六前后三译 七讲解文义 甲一总释经题 题为经中之总纲 经是题中之别义 总纲若明 别义自易了解 如提纲 则网目自张 揭领 则衣襟自直 故今先释经题 佛是能说之人 盂兰盆是所说之法 此五字是别题 与诸经之名 差别不同故 下经字是通题 经藏诸部 通名为经故 是题中 有人法通别二对 须先知之 次讲题中之义 佛称能说之人 以佛非天生自然之佛 乃是人道修成之佛 一切众生 本来是佛 祗因迷昧 而为众生 若能返迷归悟 从本觉理 起始觉智 觉至心源 究竟清净 即名成佛 佛者觉也 乃是大觉悟之人 佛乃三觉圆满 方得称佛 一自觉 觉悟心即是佛 寂湛常恒 灵明洞彻故 二觉他 觉悟一切众生 返妄归真 信解修证故 三觉满 惑净智圆 自觉智满则慧足 经三祇劫 觉他行满则福足 三觉圆 万德具 两足尊 乃称为佛 今说此经之佛 是释迦牟尼佛 果上说法利生也 说者宣说 佛以八音四辩 观机施教 对众宣扬 欲启大众之孝心也 盂兰是印度之语 此译倒悬 盆乃华夏之音 是为供器 七月十四 十五 十六 僧自恣日 佛令盆罗百味 奉供三尊 仗圣众之威神 拔饿鬼之痛苦 如救倒悬之急 即以是义 而立经题 经者 梵语修多罗 此云契经 谓契理契机之教 上契诸佛所说之理 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此方圣教 亦称为经 本经即佛门之孝经也 上通别合解 一总释经题竟 甲二启教因缘 法不孤起 起必有因 不有因缘 无由垂范 我佛欲启发人道孝心 乃因大目犍连 为报亲恩 出家修道 始得六通 观见亡母 堕饿鬼中 自力不能救母倒悬 驰还白佛 求佛救度 故为说修设盂兰盆供 可以救度 七世父母 大目犍连 由孝其亲 欲利一切 故与道俗弟子 请佛留此法门 为此经发起之因缘 二启教因缘竟 甲三藏乘所摄 因缘既明 未知藏乘 何所摄属 藏有三藏 一修多罗即经藏 此云契经 乃因机设教 犹如对症施方 教必契机 多诠定学 故经为定学之藏 二毗奈耶即律藏 此云调伏 调谓调练三业 伏谓制伏过非 律为戒学之藏 三阿毗昙即论藏 此云对法 法谓涅槃四谛 能对即无漏观慧 论为慧学之藏 此经佛说救倒悬之法 即契机之教 属经藏所摄 若约宣扬孝道 属律藏所摄 律诠德行 孝为百行之源 儒教孝经开宗明义章中 标为至德要道 而我佛初成正觉 演大华严 继说梵网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大乘戒法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孝顺至道之法 与孔圣所云 至德要道 若合符节 孝名为戒 故亦属律藏所摄 乘有五乘 一人天乘 修五戒十善法 二声闻乘 修四谛法 苦集灭道 厌苦断集 慕灭修道 是也 三缘觉乘观察十二因缘法 流转门 惑 业 苦 三世因果 迁流轮转 生死不息 还灭门 还复真谛 灭除生死 四菩萨乘 修六度法 布施度悭贪 持戒度诸恶 忍辱度嗔恨 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 智慧度愚痴 以此六法 自度度人 五佛乘 修一心之法 圆悟万法 不出一心 心生万法 万法唯心 证此一心 成无上道 本经孝顺父母 似惟属人乘所摄 若约孝顺多生父母 以及自行化他 同修孝道 广报亲恩 亦属菩萨乘摄 三藏乘所摄竟 甲四辨定宗旨 藏乘摄属既定 未识何为宗旨 此经 以孝顺报恩为宗旨 孝为人生之大本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罔极深恩 理宜报答 人若不孝 则为忘本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故孝冠百行之先 涅槃经云 奇哉父母 生育我等 受大苦恼 满足十月 怀抱我身 既生之后 推干就湿 除去不净 大小便利 乳哺长养 将护我身 以是义故 当须报恩 随顺供养 孝顺报恩 乃为二事 如孟宗哭竹生笋 虽为孝顺 但能养口体 即此未必可为报恩 为人子者 父母生前 既能养其口体 复能养其心志 可称孝顺 父母死后 复能度其神识 方是报恩 如地藏菩萨 前身之为婆罗门女 能度亲灵 脱离苦趣 是为孝顺报恩 四辨定宗旨竟 甲五显明力用 宗旨已定 未审有何力用 力者功力 用者德用 力用即功德之别称 本经佛说僧自恣日 令设盂兰盆供 奉供三尊 圣众之道 其德汪洋 仗其威光道力 可以超度七世父母 六亲眷属 脱恶趣之沉沦 解倒悬之痛苦 如大目犍连 依教修斋 能救生母 脱饿鬼之饥虚 即生善道 其力用 岂思议之所能及哉 五显明力用竟 甲六前后三译 此经共有三译 一晋武帝时 刹法师所译 名盂兰盆经 二惠帝时 法炬法师译云灌腊经 取文中 具饭百味五果 汲灌盆器等意 以立其名 三旧本别录 又一师译为报恩经 此约所行之行以立名 三经重遝 时所宗尚 多弘初译 今所讲解 即刹法师译本 六三译前后竟 甲七别解文义 分三 一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通流分 此三分之分 始于道安法师 证于亲光菩萨佛地论 初教起因缘分 二圣教所说分 三信受奉行分 弥天高判 冥符西域 今古同遵 序分分二 丙初证信序 二发起序 证信序 具足信 闻 时 主 处 众 六缘成就 证明是法 为佛所说 乃可深信 故曰证信序 今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祗树给孤独园 本经属方等部经典 内容主要记述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亲堕在饿鬼道 皮骨相连 日夜苦闷相续 目连见已 以钵盛饭 往饷其母 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 饭食皆变为炭火 目连为拯救母亲脱离此苦 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 佛陀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 印度雨季期间 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 此日乃安居结束之日 以百味饮食供养三宝 能蒙无量功德 得救七世父母 目连遵照佛陀指示 于当日设斋供僧 其母即得脱离饿鬼之苦 往生天界 稽首三界主 大孝释迦尊 累劫报亲恩 积因成正觉 将永锡众类 应请演斯经 欲使背恩人 咸能酬罔极 我今所赞述 愿众圣冥加 自他存殁亲 离苦常安乐 五 孝之真谛 不礼父母礼世尊 敬什么 摘自 济公活佛圣训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因为 百善孝为先 父母即佛陀 人能孝顺父母 天地正气便存在 不孝顺父母 天地间便充满邪气 供养父母是最幸运的一件事情 请听一个故事 摘自 集福消灾之道 略有删改 太和人杨黼 辞家前往四川拜访无际大师 路上 一位老僧问他 去哪儿啊 杨黼回答说 我去四川拜访无际大师 老僧说道 拜访大师 还不如去见佛啊 杨黼就问 那么佛在哪里呢 老僧说 你只要回家 就会看到一位肩上披着黄色衣服 倒穿着木屐的人 那人就是佛啊 杨黼马上往家赶 回到家时 已经是夜深人静 杨黼敲着门 呼唤着母亲 母亲喜出望外 随手拿了一件黄色的衣服披在肩上 急急忙忙跑去开门 连木屐都穿反了 杨黼见到这情景 突然醒悟了 从此 就留在家中竭力地孝敬母亲 并且还为 孝经 做了好几万字的注解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因为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父母恩重如山啊 诸位明白了孝道之法 也知道如何尽孝 该当明白和杜绝不孝之行为 何为不孝 如何界定 一般来说 不孝有 小不孝 与 大不孝 之分 究其原因 大约有四 摘自 集福消灾之道 小不孝所以养成的原因有四种 第一是骄宠 为人父母过度地怜悯自己的孩子 例如经常顺着孩子的个性 稍微不如他的意 他便不堪忍受了 经常让他便宜 任随他安逸享乐 教他执劳奉养父母 他便不习惯了 第二是习惯 孩子的语言粗率惯了 便敢冲撞父母 行为简易惯了 便敢不守礼节 任意的作为 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惯了 孩子于是就不再闻问父母的痛痒 第三是乐纵 孩子见到同辈 就不胜意气风发 面对父母 就感到没有意思 进入妻子的房间 就露出千般的趣态 走进高大的厅堂 就感到闷闷不乐 甚至敢明白地表示 父母兄弟是俗物 第四是忘恩记怨 俗话讲 恩习久则愈忘 怨习久则愈积 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况且是父母兄弟 天生就习以为常 以为父母兄弟的亲爱 是必然不会变的 眼前父母的大恩 根本就不知道 况且还能够想到母亲怀胎养育的辛苦 生病时候的担心受怕吗 以上所说的几种 都是人之习情 然而 子女未尝没有真性 只是积习久了 就不知道错误所在 所以应该急急地唤醒 早早地克治 时时地思量 要知道小不孝积久了 就变成了大不孝啊 大不孝所以养成的原因也有四种 第一是私财 钱财入我手 便为我所有 而在父母手中的钱财 又认为是我的钱财 自己的钱财足够了 就忘记了父母 而钱财不够的时候 则觊觎父母的钱财 甚至还发生了兄弟互相推诿 而拋弃父母不养的事情 第二是恋妻子 爱恋妻子儿女 而不孝父母就严重了 有了美味的饮食和金钱 就想要娱乐妻子宠爱孩子 遇到了良辰美景 就想要拥抱妻子儿女 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 而我又是谁的孩子呢 父母抚养我 我却不照顾父母 我养孩子又有何用呢 这就叫娶了媳妇忘了娘 第三是嫖荡 心中的欲火正是炽盛 加上对方的诱惑 此时 就算家中有倚门伤心的人 他也不能够了解啊 嫖荡 使婆媳之间发生口角 相互责怪 嫖荡 使年迈的双亲无人承欢膝下 连微薄的物质供养也发生危机 第四是争妒 以天地的无私 人尚且感到有所遗憾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们的感情 岂有不偏的道理 于是 子女们就争夺父母的宠爱 彼此谗言毒害 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施设备运行检测评估
- 2025浙江宁波市慈溪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直属机关幼儿园招聘派遣制人员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医师定期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下半年浙江舟山市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27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从细节处体现出高贵的礼仪品质
- 农学中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政策解读
- 2025年老年医学常见病诊治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中医妇科常见病症诊疗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四川宜宾市筠连县事业单位引进81名高层次人才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智能化升级改造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报告
- DBJT15-110-2015 广东省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5年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题库(附含答案)
- (2025年标准)直播买手协议书
- 2025至2030年中国海岛文化旅游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 四川信达饰品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亿包家居水晶饰品项目环评报告
- 4.2认识一次函数第1课时“均匀”变化的现象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文物、古建筑、塔类、寺庙类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高分可编辑】
- 生产开停机管理办法
- 养老护理员培训排泄照护
- 保监会保险股权管理办法
- 人社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