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米之炊”到“有米下炊”.doc_第1页
从“无米之炊”到“有米下炊”.doc_第2页
从“无米之炊”到“有米下炊”.doc_第3页
从“无米之炊”到“有米下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无米之炊”到“有米之炊”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 郭宏俊许多学生对作文有着畏惧、厌倦和失望的心理,一提起作文就眉头紧锁,抱怨没内容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加上课外阅读积累少。怎样帮学生找到下炊之米呢?新课标指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五色斑斓的田园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无尽的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寻找习作资源,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拓展视野,从丰富的自然中寻找“下炊之米”。习作的材料来自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然后才会有积累、储存,才有条件提取、选择,从而谋篇布局,写成文章。农村有着广阔的自然资源,村寨田野、树木花卉、禽兽昆虫、明朗星空、气象变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去游览、去欣赏、去观察,让学生融入自然,贴近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象研究过程的真切体验,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脑海里闪动的火花,并告诉学生这就是灵感,灵感来自于心灵对自然的体验、感受。于是学生写雨出现了:雨点落在池塘里,溅起了朵朵雪莲花;写油菜花出现了:过不多久,它的茎叶间缀出了淡黄的小花。也不知道是什么神灵在雨中施了魔法,给油菜花带来了这种黄色,多一分则嫌浓,少一分则嫌淡。有感而发是习作的真谛,学生们一旦睁开眼,自然就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眼前!他们会记下什么时候吹响了柳笛,油菜花何时染黄了大地。这样翻开学生的习作,就如同翻开一幅幅美妙的农村风景画卷。二、拓展活动,从多彩的生活中寻找“下炊之米”。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的实践劳动,一方面来自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农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但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去做,并没有什么乐趣可言,表达起来其枯燥无味甚至不愿意表达是可想而知的了。如果学生平时在家能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生产劳动、手工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是那其间的乐趣就是学生习作的宝贵财富了。于是我通过技能竞赛、标兵评选等方法鼓励学生从事各种劳动并在这些劳动中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还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如饲养家禽,种花养草等,学生在这样实践活动中既愉悦了身心又获得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被倾泄于笔端,像摘豆角,修茶花、喂小鸡,这些有意思的事暂且不说,就连浇水、拔草、捆稻草、收油菜这样枯燥的农活在他们的笔下也变得鲜活、生动,更有一些同学对生活充满了情趣,突发其想,给小猫做衣服,给小狗理发、给铁树配新娘等。翻开他们的习作本,感受着他们丰富多彩的活动,徜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习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学生在农村听惯了生活新闻、名人轶事;看惯了乡戏杂耍、婚丧喜事、五花八门的街谈村议。同时他们也关注时事要闻、重大节日。有的放矢地让他们去接触、观察、分析、讨论。于是学生的日记里出现了:摸奖、老妈的自行车失窃后、我看伊拉克战争、“非碘”引发的思考等对周边新闻和国内外时事的分析、思考。学生的生活充实起来,他们才会表达和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虽然他们的认识是稚嫩肤浅的,但有了这段历练,才能不断趋于成熟。三、展开想象,从丰富的思维空间中寻找“下炊之米”。想像力是创造的灵魂。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引导学生把各自观察、摄取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交流和讨论,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激励生生之间的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间的集体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凭借自身经验,信心十足地与学习伙伴侃谈。并经常对学生进行遐想引导,我是小水滴,未来的学校,根据实物编故事,即兴演讲等思维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从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把它写到自己的日记、习作中。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激活了,其脑海中不断撞击出创作的火花,学生的创作热情不断提高。于是在学生的日记中出现了:畅想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市长、未来学校、太空回来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翻开他们的习作本,你欣喜地发现他们让一只淘气的小猫受到了惩罚,让挑食的小兔改正了坏毛病,让铅笔和尺子重归于好,让聪明而又粗心的小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成了珠算比赛的冠军实践证明,丰富的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是语言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农村小学生在感受农村自然风光,实践农村生活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增长语文能力;学生的习作兴趣会随着生活和实践的深入越来越浓,学生的思维领空也会随着习作兴趣的增加和实践的深入不断被激活、拓宽,从而真正解决习作中“无米之炊”的现象。四、设置多种写作情境,创设最佳的课堂气氛作文指导中,可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创了情境作文教学这一崭新领域。她主张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利用形象,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作文指导中,通过设置一定的写作情境,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触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和激情,创设情境的途径很多,常用的有: 1、媒体再现情境。综合运用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相等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分析。如一位教师把学生的课间活动有重点、有选择地摄录下来,作文课上播放出来,再现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从而写出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2、扮演体验情境。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 栩栩如生的表演,让旁观者目睹事情的全过程。同时,扮演者亲身体验到事情中的人和事,从而使学生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 3、活动感受情境。作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生动的情境。如五年级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活动前,组织学生开展了抢椅子比赛、贴鼻子游戏等活动,并以此作为题材,精心指导他们写作。此外,还可带领学生参观居民小区、开展智力竞赛、歌咏比赛,举行演讲会、标本制作等。活动的开展应为作文教学目的服务。 4、语言描述情境。即教师用形象生动、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描述题材所需的特写情境。如六年级给远方亲友的一封信作文练习,教师饱含感情地讲述一位学生思念大狱中服刑的父亲,并盼望他早日刑满归来的故事, 然后问道:“你有亲戚朋友在远方吗?想不想他们?”在学生回答后再问:“他们最想了解你什么情况?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学生情绪高昂,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寄到了远方亲人的手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