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应用研研究11.doc_第1页
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应用研研究11.doc_第2页
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应用研研究11.doc_第3页
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应用研研究11.doc_第4页
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应用研研究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一)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 项目的立项依据 选题意义有生命的有机体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会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其实组织也是一样。企业就是有生命的组织。企业具有明显的生命体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生态学所研究的生命体共生、均衡、成长、竞争等等。生命体的成长、壮大都离不开其所需的环境条件。现今这种环境条件即使一种生态系统。优越的、完整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可使企业成长最快、生产量最高、收获量最大、个体或群体最健康、寿命最长。反之则成长较慢、生产量低、收获量小、体质缺乏健康、寿命不长甚至短暂。 企业的环境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其中内部环境有组织内部关系、结构、资源、组织行为;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股东、文化、相互依存关系等。外部环境有地方、国家与全球层面上的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及政治环境等。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这些条件是千变万化的,在许多方面不完全是随企业愿望而存在,这些因素会影响企业的诞生、成长及壮大。因此,如把这些条件通过分析设计、整合,营造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同时通过企业自身的变革,达到对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条件的适应,实现与自然和谐一致,以期生长最好,生产量最高。这些均属于生态学的研究范畴。本课题以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企业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这对于指导企业家创业、政府制定政策、促进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形成构建企业生态系统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对丰富和发展企业管理学将有重要学术价值。 国外研究状况20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组织理论界诞生了组织生态学派,主要研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环境如何影响形形色色的组织、组织又如何变化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他们认为组织就像自然界一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环境对组织进行选择,能适应环境的组织就能生存发展,而不能适应环境的组织必将被环境所淘汰。组织生态学根据研究对象分为个体生态组织理论、种群生态组织理论、群落生态组织理论和企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1)个体生态组织理论(TheIndividualEeologyororgnaizations)个体生态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1956年帕森斯(Parsons)1271和1957年塞尔兹尼克(selek)分别对个体组织生态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产生于组织内部结构安排和环境约束中的惯性因素存在于组织结构中,它们构成了组织适应环境的主要障碍。(2)种群生态组织理论(The population Eeology of naizations)种群生态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群体,即在某些方面相似的组织的结合体。种群生态组织理论最初是1945年由霍夫斯特德(Hostfdater,R.)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运用于社会学的研究,霍利(Howlye)和坎贝尔(cmapbe)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研究。汉南和弗里曼(HnnananadFremna)以及奥尔德里奇(Aldrihc)将他们的思想综合运用于组织研究,使得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迅速地扩展。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关于种群生态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都依赖于对种群的常识性定义,并用地理学的标准来进行界定,如塞因(singh)、图科尔(Tukcer)和豪斯(Huoes)用种群生态组织理论研究了多伦多社会服务性组织的形成和消亡,汉南及其同事对汽车制造工业在欧洲五国范围内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跨国背景下的调查研究。(3)群落生态组织理论(CommunityEcologyofnaizations)群落生态组织理论又称为组织间域模式(InterogrnaizationalFieldModel),或集体行动模式,其分析层次主要是研究一定地理区域内相似和不同组织之间于或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研究对象既不是单个组织,也不是作为集合体的组织,而是一定地理范围内种群生态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由于这种关系网络的范围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所以组织的内涵和环境的外延也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演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鲍姆和塞因(Baumandsingh)、汉特奥尔德里奇(HuntnadAldrich)、鲍姆和劳奥(BaumandRao)等认为,群落生态组织的进化是由三部构成:首先是群落生态系统内的种群生态发生变化差异,然后经过选择形成共生关系,最后生存下来的种群形成新的群落生态组织。斯格特(soctt)认为群落生态组织主要由关键的供应商、资源和产品的消费者、主要代理商和提供相似服务和产品的组织组成。阿斯特里(Astlye)认为,群落生态系统的资源交换主要发生在系统内种群组织之间,而不是系统与环境之间。萨克斯尼安(Sxaneina)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硅谷内的组织的共生关系。(4)企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BusinessEeosystemCoeVolution)企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最早由美国学者詹姆斯穆尔(JmaesMoore)19?年在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的企业组织与个人所形成的经济群体,包括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供应商、投资商、竞争者、互补者、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以及有关的政府机构等,同时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某一企业生态系统之外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就是环境。穆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同群落生态组织相比,不仅横跨了多个行业,而且跨越了地理界限。主要观点有:企业生态系统内各组织之间存在着“共同演化”关系,一个企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大约经历开拓生态系统、拓展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领导和自我更新或死亡四个阶段;组织和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组织的边界模糊;在合作演化的每一阶段,组织可根据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从顾客、市场、产品或服务、经营过程、组织利益相关者、社会价值和政府政策这七个方面进行管理。国内研究状状我国目前有关企业生态学的研究刚刚起步,企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社会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边缘学科正在不断涌现,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专业、层次、角度进入企业生态学领域进行研究。曹德骏认为应在企业生态系统意识的指引下建立企业生态竞争观,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成本及负面影响。范建平、梁嘉弊以企业为基本单位,从企业生态系统及其复杂性的角度着手研究企业生态学,认为企业生态系统具有演化性、理性与非理性、系统发展的自组织性和自催化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初始条件敏感性、承载力的扩张性、企业生态环境复杂性、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刘思华为代表的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学学者提出了现代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思想与模式,它把态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之中,将生态环境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倡导绿色管理。马春龙,孟冬妍提出了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化与发展取决于复合机制的思想,并给出了这种复合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方式,认为企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复合机制表现为动力机制、演化机制和反馈机制,指出三种不同机制的祸合决定了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化与发展。胡顺延提出的所谓企业生态化管理实质就是仿生态模型管理,即适应模型、选择模型和自组织模型管理,其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有机性和多赢性等特点。赵红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探讨企业群落演替过程及其对企业生存的影响,根据企业生态位特征,将企业群划分为草本态、灌木态和乔木态,再以企业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标准划分其演替过程;在r一K选择策略与企业成长曲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企业生态对策选择和企业优势度比较。桂萍等主要研究企业生态系统时代企业竞争战略的特点及规律,认为企业生态系统内的各单位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致使企业的行为特征、运行规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企业竞争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张威、刘妍伶基于生态演化观点研究企业竞争和作,说明企业如何分析产业环境,制定竞争与合作战略,并执行战略达到创新的结果,再回馈到环境中改变环境。苗泽华对工业生态系统及工业企业生态规划的研究,指出工业与自然应是共存与共荣的关系,工业生态园区是未来工业群落的主流模式。张学华等研究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集群成长中的作用,从集群创新网络的视角,分析了作为网络结点之一的地方政府通过提升集群集体效率促进集群成长的机理。我国企业生态系统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个体生命论的阶段。虽然有些学者开始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来研究企业生态学,但总的来说对有关企业生态学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系统化,还不完善。本论文试图在这方面的研究做出努力,针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特点,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环境下企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创新机制的研究框架络环境之间的平衡、稳定及其应用价值。研究现状简要述评由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研究者们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穆尔的企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为企业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综观各学派有关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这些理论主要有以下特点(1)关于企业生态学的研究概念比较乱,不清晰,没有形成全面的。(2)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企业生态学没有形成基本理论;(3)静态研究方法较多,动态研究方法较少,不能适应企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4)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方法较主,定量分析方法较少。 主要参考文献1Berger,Peter L.,and Thomas Luckmann.(1967)”The Social Constrution of Reality”,New York:Doubleday.2.Meyer,John W.,and Brian Rowan (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nizationx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 Ceremony,”American Journail of Sociology,83:340-63.3Dimaggio,Paul J. ,and Walter W.Powell(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8:147-60.4.Meyer,John W.,and W.Richard Scott,With the assistance of Brian Rowan and Terrence E.Deal(1983).”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Ritual and Rationality.” Beverly Hills,CA:Sage.5.Fligstein,Neil(1990).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Control,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6.Scott,W.Richard,etal.(1995).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itions: Interna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Thousand Oaks, CA:Sage.7.Williamson,Oliver E.(1975).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e.8.Williamson,Oliver E.(1981).”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7,548-77.9.Richardson,G.B.(1972).”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Economic Journal, 82:895.10.Richard Larsson.(1993).”The Handshake Beteen In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Studies of Mgt.&Org,23,1,M.E.Sharpe Inc.11.Lawrence,Paul R.,and Jay W.Lorsch(1967).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Manag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Boston: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12.Wamsley,Gary L.,and Mayer N.Zald(1973).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Organizations.Lexington,MA:Heath.13.Jeffrey and Gerald R.Salancik(1978).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Harper & Row.14.Aldrich,Howard E. and Jeffrey Pfeffer(1976).” Environments of Organiza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79-105.15.Penrose,E.T.(1959).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Basil Blackwell.17.Praharad C.K.and Hamel, Gray.(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79-91.18.Teece,D.J.,Pisano,G.,&Shuen,(1997).”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Journal,18:509-533.19.Zollo,M.,and Winter,S.G.,(1999).From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to Dynamic Capabilities,A working Paper of the Reginald H.,Jones Center,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Parsons, Talcott.(1956).”Suggestions for a Sociologcal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March):63-85.21.Selznick, Philip.(1957).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New York:Row, Peterso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06 (December):607-17.22.Hofstadter,Richard (1945).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 1860-1915.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4.Hawley,Amos(1950).Human Ecology.New York:Ronald Press.25.Hannan,Michael T.,and John Freeman (1977).”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2,929-64.26.Hanan, Michael.,and John Freeman (1984).”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149-64.27.Aldrich,H.E.(1979).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28.Hawley,Amos(1950).Human Ecology. New York: Ronald Press.29.Kauffman,S.(1999).The Origins of Order: Self-organization and Selection in 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0.Dill, William R.(1958).”Environment as an Influence on Managerial Autonom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409-43.31.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2.汪涛.竞争的演进从对抗的竞争到合作的竞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3.王育民.区域经济优势与企业生态系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0.34.胡顺延.略论企业生态化管理.党政干部论坛,2002,(1):44-45.35.曹德骏.论企业生态竞争.经济论坛,1999,(6):8-10.36.刘思华.现代管理理论的缺陷与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生态经济,1995,(2).37.桂萍,高维义.企业生态系统时代的竞争战略.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3):236-238.38.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9.林润辉.网略组织与企业高成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0.韦福祥.企业间网略组织及创新机制的形成新探.现代财经,2001.21(1):50-53.41.解树江,虚拟企业理论分析、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42.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3.Polanyi,M.(1966).The tacit Dimension.New York:Anchor Day Books.44.R.Burt.(1992).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45.费利克斯杰森.管理创新:公司发展的全面解决方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46.Achrol R.S.,Kotler P.(1999).”Marketing ing the network economy”Journal of Marketing ,63.47.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8.范建平,梁嘉骅.企业生态系统及其复杂性探讨,科研管理.2002.(3):13-17.49.Michael E.Porter.(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Free press.50.蔡兵.高科技竞争时代的企业战略联盟.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9.51.赵红,陈绍愿,陈荣秋.企业群落演替过程与企业对策选择及其优势度比较研究.管理评论,2004,16(8):12-17.52.马春龙,孟东妍.企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复合机制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2,(2):13-16. 2、 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企业生态学涉及范围较广、内容复杂,既有企业内部生态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生态系统,既有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又有企业生态系统,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应用。本课题重点研究以下六方面内容:第一、企业生态学特征研究主要研究企业的基本生态学特征,分析企业异同于其他生物的生态学属性,重点研究企业的共生关系、寄生和协同现象;企业生态位、企业蜕变、企业种群数量变动、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存竞争等。第二、企业内部生态因子研究 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生态因子的构成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企业股东会、人力资源、资金流、信息流、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产品生产条件等及其生态作用。第三、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研究 主要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因子构成及其对企业的生态作用,重点研究企业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关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第四、企业种群生态学研究 主要研究企业种群的基本特征,重点研究企业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增长、种群生存对策、种群密度调节等。第五、企业生态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企业的产业链关系、企业营养级与企业生态金字塔、企业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第六、不同类型企业生态系统构建对策主要研究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生态系统,通过各类企业生态系统的实证分析、提出构建对策。研究目标: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形成企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构建不同企业生态系统模型,并提出相应得对策建议,从而对企业、政府及广大学者提供指导,为形成管理学一个新分支奠定基础。具体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揭示并形成以下七个方面的理论: 企业共生理论 协同发展理论蜕变理论生存链关系理论生态位理论适者生存理论企业种群变动理论(2)本课题将建立两类企业生态系统模型:工业企业生态系统模型商业企业生态系统模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和规范企业生态学的概念、范围 阐明企业的生态学特征阐明企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企业生态系统模型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本课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以生物学的方法、原理研究为主线,将企业视为有机生命体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推演、结合企业成长的实际环境分析,揭示归纳出企业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具体如下:(1)相关文献收集并整理 收集并消化本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尤其是国外的最新成果。该领域的文献主要分布在Managenment Studi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dmin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Harvard Business ,等期刊上,通过文献的研究,掌握理论研究的动态,借鉴相关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2)企业的仿生研究(非有机生命体与有机生命体比较研究) 通过对有机生命体的生长影响因子、环境系统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比较企业的成长过程,即参考有机生命体的研究方法(3)典型企业调研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地调查,获得实证研究的第一手资料。(4)企业种群成长研究 选择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集群,采用运筹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5)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研究涉及到众多关联学科。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从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出发进行多角度的探讨。技术路线: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为:“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企业访谈企业种群实地调研理论研究建立模型提出理论拟合试验实证研究指导实践。”具体如下:进行资料检索,确定研究重点和思路;对典型企业进行访谈,探讨企业经验;对企业种群实地调研,探讨种群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和样本统计分析,发现企业生态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学、管理学进行理论的研究,建立企业生态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拟,进一步修正、完善所建立的理论和模型;提出理论并指导实践。可行性分析:(1)本项目研究的参考文献比较丰富。这些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可以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研究方向,避免研究的盲区和弯路。(2)本项目的研究选题体量适宜。本项目是对企业生态系统进行重点研究,研究的内容界定为“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问题,虽然研究内容较多,但在其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全部内容。(3)研究的理论框架比较合理。本项目共涉及七个方面企业共生理论协同发展理论蜕变理论生存链关系理论生态位理论适者生存理论企业种群变动理论。(4)资料调研丰富可靠。本项目负责人李学荣担任沈阳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有丰富的企业资源优势,完全可以保证本项目研究的资料获取。(5)初步的对策性建议可以在追踪研究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完善。这保证本研究的最终结果与政策建议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6)项目研究团队的专业与研究领域的互补性。项目申请人及其合作者的学术经历专业结构有生物学、生态学、管理学、计算机、数学等专业的人员构成,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4、 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管理科学的问题。 系统揭示企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生物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交叉,形成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企业生态学。5、研究计划及成果本项目的研究时间为3年,根据研究内容实际要求划分四个研究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计划如下: 阶段一:2008年6月2008年12月,阶段工作计划要点:国内外文献收集整理研究;确定调研对象、调研时间、调研内容和调研方法,开展前期调研;确定研究大纲以及研究工作重点;组织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对研究大纲及工作重点进行研讨; 预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形成文献分析报告; 基于文献分析报告发表论文2篇; 完成研究大纲; 确定研究内容及重点;阶段二: 2009年1月2009年6月 继续开展企业访谈和实地调查等调研活动; 分析现场调研信息; 召开一次研讨会; 撰写阶段性研究成果。 预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围绕“企业生态学理论问题”,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阶段性研究论文2-3篇。阶段三: 2009年7月2009年12月,阶段工作计划要点: 继续开展调研活动; 分析现场调研信息; 开展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工作; 召开二次研讨会(根据研究的进展情况,初步确定为每半年一次);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预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围绕“企业生态学问题”,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阶段性研究论文3-4篇。阶段四: 2010年1月2010年6月,阶段工作计划重点:系统研究企业种群生态学和企业生态系统预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阶段性研究论文3-5篇阶段五: 2010年7月2010年12月,阶段工作计划重点:不同类型企业生态系统的实证研究;将研究的初步结论应用于所跟踪的合作企业;预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阶段性研究论文3-4篇阶段六: 2011年1月2011年6月,阶段工作计划重点:进一步的调研和验证;完成全部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初稿;召开专家研讨会,征求对初稿的修改意见;修改研究报告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预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16-18万字正式研究报告;围绕“企业生态系统建构的理论和应用”,在国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6-8篇,在国际杂志争取发表1-2篇论文;研究报告再经过修改完善后,准备出版。出版专著1-2部(二)、研究基础及工作条件1、工作基础李学荣 主持“沈阳市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2007年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李学荣 主持“沈阳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2006年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 李学荣 主持“建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战略对策研究” 获2005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学荣 主持 国家十五重大攻关项目“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的四大课题之“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中介服务体系研究与建设”,并于2003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李学荣 主持的国家、省、市课题有:“国家九五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马铃薯脱繁育技术研究”、“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参加的课题有“辽沈号日光温室研制”、“工厂化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李学荣 主持的研究课题有省部级课题“辽宁西部地区松毛虫综合治理研究”、“行道柳树蛀干害虫防治技术研究”、“周氏啮小蜂研究”等。李学荣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与专著:芳香木蠹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辽宁省首届青年6科学技术年会农科分册 优秀论文芳香木蠹蛾发生规律研究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论文集行道柳树蛀干害虫发生与防治研究沈阳农业大学院报 1993年第3期磷化铝片防治干制标本害虫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1年第5期辽西地区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决策探讨 辽宁省昆虫会89年优秀论文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滞育诱导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 25(4):435-438烟蚜茧蜂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电子显微学报 18(supp):277-278昆虫人工诱导滞育及利用的研究进展 森林病虫通讯 1998年第1期 35-38无土栽培实用技术 副主编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9用萝卜苗作桃蚜植物寄主繁殖烟蚜茧蜂 中国生物防治 17(2):49-52 2001甲壳素对土壤生物区系的数量影响辽宁省甲壳质农业应用研讨推广会论文集24-47 2000甲壳质对蔬菜种了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辽宁省2001年绿色食品发展与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几丁聚糖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进展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98(6): 459-464 2001壳聚糖控制工厂化蔬菜病害的研究农药 41(8):21-22 2002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桃蚜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33(4):278-282 2002国际考察与交流:1996年赴日本进行无土栽培技术考察;1998年赴美国进行种子包衣技术考察;1998年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进行种质资源引进;2000年赴意大利等西欧国家进行中小企业考察;2001年赴日本研修“中国中小企业振兴课程”;2002年赴俄罗斯进行高新技术考察与交流。成果及奖励:玉米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示范 沈阳市政府推广 一等奖辽宁号温室技术研究 辽宁省科技成果奖沈阳市CAD推广应用工程示范 辽宁省科技成果奖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中介服务体系研究与建设2003年通过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国内领先水平)2002年获国家科技部“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辽宁省科技厅“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被沈阳市科委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获沈阳市“优秀政协委员” 称号蔡锐 管理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MBO绩效实证研究,管理科学 2004.6; “员工持股计划”失效的理论思考与制度建设,管理学文摘 2004 11 两权融合、代理成本与企业最优所有权结构MBO与两权融合的治理效应,基建优化技术与管理2004 6 股票结构与委托代理理论“员工持股计划”的一个反思,在与2003南开大学第二界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白晓君赵强 周丹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 (40331008):森林景观与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反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KSCX2-SW-133):我国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样带研究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之二:沈阳市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报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我国城市化过程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研制小兴安岭不同年龄林分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29(4)(EI)(第一作者)林窗模型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生态学杂志.2007, 26(8)( CSCD)(第一作者)季节增温方式对小兴安岭红松针阔混交林演替的潜在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7, (9)(CSCD)(第一作者)水稻穗部性状特点初步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 34(5):358361.(CSCD)(第一作者)Potential responses of different stand age clas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Xiaoxingan Mountains, Northeastern China.(修改SCI)(第一作者)Sensitivity of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astern China .(修改SCI)(第一作者) 2、工作条件在研究的时间保证方面,本课题研究团队的成员全部来自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