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四课时模块三:议论类(2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子思论苏轼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注】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夫子:指孔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由:照着去做b.皆务为相攻之说 务:致力c.皆圣人之微言笃论 微:轻微d.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 是:认同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b.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c.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d.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夫子之道“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可见其对孔子推崇备至。b.苏轼认为诸子为名,喜立新论,造成文坛争论混乱的局面,可见他对所谓异端思想持批判态度。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译文:(2)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译文: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刀而藏之()【穷】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复前行,欲穷其林()宜将剩勇追穷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诤臣论(节选)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死而后已。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注】诤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广而闻多闻:见闻,见识b.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刺:指责c.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嘉:嘉许,称赞d.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过:超过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b.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c.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d.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认为,阳城任职时间不短,对天下朝政的得失也很熟悉,并且受到皇帝的恩宠,却未曾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b.韩愈认为有进言责任的人,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c.有人说阳城虽有谏诤而外人并不知,是因为阳城认为臣子不应该通过揭示君主的过错而得到名望,韩愈对此给予理解肯定。d.在本文中韩愈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对阳城其人其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阐明了他的“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主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译文:(2)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译文:固如是乎哉()蔺相如固止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得】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此言得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第三十四课时一、1.c2.c3.b4.(1)心情迫切,唯恐自己被湮没而不被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欢树立观点。(2)立论不求精辟深刻,却只求标新立异,那么争论不休的局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附:【善】美好。好的事。认为好,喜好。交好,亲善。善于,擅长。通“缮”,擦拭。【穷】尽,穷尽。困窘。不得志,不显贵。寻求到尽头。走投无路的,濒于绝境的。困厄,处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