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0206 向斜轴应力区绞车硐室修复技术.doc_第1页
B090206 向斜轴应力区绞车硐室修复技术.doc_第2页
B090206 向斜轴应力区绞车硐室修复技术.doc_第3页
B090206 向斜轴应力区绞车硐室修复技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向斜轴应力区绞车硐室修复技术许 平 徐相柱 卜照龙 吕国臣 乔 勇阜新矿业集团公司,辽宁 阜新 123000摘 要 针对艾友煤矿107区二阶段绞车硐室变形原因的探究,分析原支护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支护理论,采用二次支护、卸压、注浆等修复措施,取得了良好修护的效果。关键词 向斜轴 应力区 硐室 二次支护 卸压 注浆-前 言107区二阶段绞车硐室布置在向斜轴应力区,位于107区南部、F15断层西侧,北部为107回风上山、107皮带上山,东南部为7414掘进工作面和7416未设计工作面,南部靠近3岩墙,巷道底板标高-735m,地表标高+131.3m。受多种因素影响,107区二阶段绞车硐室形成后一直处于流变状态,变形极为严重,集中表现在顶板喷层出现严重开裂、脱落现象,巷道变形收敛,有效断面减小,绞车基础严重底臌,致使绞车无法正常使用。尽管巷道几经维修,但仍未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形。为此,决定采用二次锚、带、网、喷+索+注浆联合支护技术,结合卸压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急需再次扩修,以确保该区运输提升的正常进行。1 破坏原因分析107区二阶段绞车硐室顶板为泥质页岩、砂岩,底板上部为1.5m左右煤层,以下为泥岩。通过对现场施工情况及矿压监测数据的分析,判断巷道破坏原因是: 围岩呈显著的软岩特征,围岩膨胀变形。底板至覆岩的结构以泥质页岩为主,而且夹煤层,普氏硬度系数较低为0.91.2,自稳性差,矿山压力显现比较明显。 绞车硐室布置在向斜轴应力区,压力重心偏移,造成巷道加速位移。 围岩受采掘动压影响明显,采动影响范围在180m左右,7414工作面掘进活动影响,使107区二阶段绞车硐室围岩的变形加剧。 初期施工对围岩的破坏,巷道围岩较为破碎、松软。 原设计采用的锚、网、喷支护方式与围岩条件不适应,支护强度达不到要求,所以,巷道在强大的采动压力和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失稳性变形,使巷道不能满足使用需要。2 修复形式2.1 二次支护通过对107区二阶段绞车硐室围岩变形量的测定,确定了三向压力的移动情况及绞车硐室的弱面。根据深部巷道支护先柔后刚、先让后抗、柔让适度的原则,一次支护在保证围岩稳定的条件下允许有一定变形,释放压力,在合适的时间进行二次支护。二次支护加大了巷道支护密度,增加巷道支护强度,保持巷道的支护质量。2.2 卸压7414运输顺槽临近107二阶段绞车硐室,在顺槽内按3角布置直径75mm钻孔到绞车硐室底部,使压力导向弱面,降低绞车硐室以外的压力对绞车硐室的影响,控制巷道底臌。2.3 注浆加固高地应力区的强水平应力作用于顶板岩层,产生剪切破坏,诱发顶板离层。在富含软弱夹层的薄层状顶板中,由于弱面和夹层强度很低,自重应力就可导致巷道冒顶,巷道出现随掘随冒的现象。利用注浆充填离层后出现的裂隙,使顶板形成一个整体,增加支撑强度,从而控制离层后应力的叠加。3 修复技术参数绞车硐室修复采用二次锚、带、网、喷+锚索+注浆联合支护、卸压等措施。(1)二次支护参数二次支护锚杆采用直径22mm、长2400mm高强度锚杆,间排距为800800(mm);托盘采用1301308(mm)的锰钢碟形高强度托盘。锚索为直径17.8mm、长6000mm的钢绞线,间排距为800800(mm),托盘采用2002008(mm)的锰钢碟形高强度托盘,锚索滞后锚杆施工。为控制绞车硐室巷道基础变化,采用了安设底脚锚杆的支护方式,底脚锚杆的直径为20mm、长2000mm,锚杆排距为800mm。(2)注浆注浆前先喷混凝土封闭巷道表面,喷浆厚为100mm,设计强度C20。用美固MP364型胶结物进行深部注浆。注浆锚杆直径为22mm、长3000mm,其间排距为15001500(mm),注浆锚杆与巷道轮廓线垂直,角度不小于75,锚杆外露50至80mm。深部注浆完成后,用快速水泥进行二次注浆补强,根据具体情况,对开裂处补喷混凝土,喷射厚度为50mm,设计强度C20。最后安设直径22mm、长2000mm的注浆锚杆,注水泥浆,注浆材料为42.5#水泥。(3)卸压卸压方式为,在绞车硐室周围沿巷道底板挖600300(mm)的卸压槽;从卸压槽底按间距1000mm布置直径42mm、深1500mm的卸压孔;利用运输顺槽,在绞车硐室底部1500mm2000mm范围内钻直径75mm卸压孔,孔间距为500mm。107绞车硐室修复如图1所示。图1 绞车硐室修护方式示意图4 支护效果为观测绞车硐室在修复前后的变化,设4个观测站,修复前观测45天(见表1),修复后观测56天(见表2),每天观测一次,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巷道平均移近量。表1 修复前45天观测数据两帮顶板底板移近量/mm移近速度/mmd-1下沉量/mm下沉速度mmd-1底臌量/mm底臌速度/mmd-11站601.33451.001703.782站400.89/400.893站501.11/501.114站601.33400.891503.33平均1.170.952.28表2 修复后56天观测数据两帮顶板底板移近量/mm移近速度/mmd-1下沉量/mm下沉速度mmd-1底臌量/mm底臌速度/mmd-11站100.1850.09400.712站100.18/150.273站100.180050.094站100.18100.18100.180.180.140.31观测结果表明,采用二次锚、带、网、喷+锚索+注浆联合支护、卸压等措施,达到了硐室使用要求。5 结 论通过采用对107区二阶段绞车硐室修复的实践,根据矿压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注美固MP364型胶结物,填充了围岩之间的裂隙,将松软破碎围岩凝固成一体,与原岩形成为一个整体,提高了岩体强度。注浆充填围岩裂隙,配合锚、网、喷支护,从而扩大了支护结构的有效承载范围,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 注浆后,注浆液填充了松动圈,作用在拱顶、两帮的压力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将荷载传递到底板。由于组合拱厚度的加大,减小了作用在底板上的荷载集中度,从而减小底板岩石中的应力,减弱底板的变形,减轻了底臌。底板的稳定,有助于两帮的稳定,在底板及两帮稳定的条件下,又能保持拱顶的稳定。 注浆加固使锚杆实现了全长锚固,从而提高了锚杆的锚固力和可靠性,保证了支护结构的稳定;且注浆锚杆本身亦为全长锚固锚杆,它们共同将多层组合拱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承载,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性。 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