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技术条件.docx_第1页
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技术条件.docx_第2页
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技术条件.docx_第3页
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技术条件.docx_第4页
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技术条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25.100.70J 43备案号:3662920120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JB/T 74252012代替 JB/T 74251994超硬磨料制品 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技术条件Superabrasive products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iamond or cubic boron nitride abrasive products2012-05-24 发布2012-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技术要求14.1一般要求14.2外观要求14.3边棱损坏24.4哑声24.5基本尺寸极限偏差24.6形位公差34.7基体粗糙度(Ra)4 4.8动平衡44.9静平衡44.10回转强度45试验方法45.1一般要求45.2外观45.3边棱损坏55.4哑声55.5基本尺寸55.6形位公差55.7动平衡55.8静平衡55.9回转强度56验收规则57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57.1标志57.2包装67.3运输67.4贮存6附录 A(规范性附录)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动平衡检验方法7A.1适用范围7A.2技术依据7A.3检测方法7A.4检测步骤7A.5动平衡值的计算方法和参考选用精度8附录 B(规范性附录)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静平衡检验方法9IJB/T 74252012B.1适用范围9B.2不平衡9B.3静不平衡数值9B.4允许不平衡值9B.5静平衡检验方法9附录 C(规范性附录)产品质量抽查办法及评定规定11C.1检验批11C.2抽样11C.3不合格分类11C.4各类不合格质量水平(RQL)11C.5判定11C.6抽样检验判定12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B/T 74251994超硬磨具技术条件,与JB/T 74251994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动平衡检验方法(见附录A,1994年版的附录A);修改了产品质量抽查办法及评定规定(见6.2,1994年版的5.3);增加了回转强度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见4.10、5.9);增加了哑声检验方法(见5.4);增加了最高工作线速度的标志要求(见7.1.1);增加了基本尺寸和形位公差用测量仪器检验的规定(见5.5、5.6);修改了砂轮的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和圆跳动公差(见4.5.1、4.6.1,1994年版的3.4.6、3.5.1)。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浙江超硬磨具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申峰、郭凤英、吕月珍、朱嘉、李艳玲、孙黔阳。本标准于 1994 年 9 月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III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树脂结合剂、金属结合剂和陶瓷结合剂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砂轮、磨盘、磨石和磨头。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01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GB/T 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 6405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品种GB/T 6406超硬磨料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颗粒尺寸GB/T 6408超硬磨料立方氮化硼GB/T 6409.1超硬磨具和锯形状总览、标记GB/T 6409.2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形状和尺寸GB/T 9239.12006机械振动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要求第 1 部分:规范与平衡允差的 检验GB/T 16458磨料磨具术语GB/T 235372009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砂轮和磨头极限偏差和圆跳动公差JB/T 7989超硬磨料人造金刚石技术条件JB/T 7990超硬磨料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微粉JB/T 7992普通磨具外观、尺寸和形位公差试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GB/T 16458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技术要求4.1 一般要求4.1.1磨具所使用的超硬磨料应符合 GB/T 6405、GB/T 6406、GB/T 6408、JB/T 7989、JB/T 7990 的要 求。4.1.2 磨具形状和产品标记应符合 GB/T 6409.1 的要求,尺寸应符合 GB/T 6409.2 的要求。4.1.3 磨具所使用结合剂代号应符合 GB/T 6409.1 的要求。4.1.4 磨具基体允许使用金属件和粉末压制件等。4.1.5 磨具磨料层与基体之间允许有无磨料的过渡层。4.1.6 磨具浓度应符合 GB/T 6409.1 的要求。4.2 外观要求4.2.1 磨具工作表面不应有:原始表皮(未经加工的磨料层和基体表皮)(不加工磨具除外);发泡(磨 料层表面出现的鼓泡);氧化层(金属结合剂磨具经烧结后,磨料层表面异色和无光泽现象);夹杂(除 结合剂和超硬磨料之外,用目力能分辨出来的其他异物)。1JB/T 742520124.2.2 基体表面应组织均匀、美观,不得有裂纹、毛刺和腐蚀凹坑(磨料层和基体表面的凹陷部分) 等现象(如因校正产品形成的凹坑和痕迹,不按缺陷处理),基体材料为钢材时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 4.2.3 磨料层、过渡层与基体衔接处应均匀一致,不应有起层和裂纹。磨具磨料层、过渡层与基体粘 结处,要牢固、端正和美观。4.2.4 磨具工作表面上的磨料颗粒应出露,且分布均匀。4.2.5 磨具磨料层表面凹坑面积和数量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1名称面积 mm2数量 个/cm2砂轮12磨头、磨盘、磨石1.524.3边棱损坏4.3.1砂轮、磨盘、磨头4.3.1.1沿径向或轴向不应有超过 0.5 mm 的掉边(因碰撞、外力撞击作用造成的磨料边棱损坏;磨加 工导致磨料层表面磨料颗粒脱落所形成的边棱缺口,不按边棱缺陷处理)。4.3.1.2砂轮磨料层厚度不大于 10 mm 者,其掉边累计总长度不应超过圆周长的十五分之一。4.3.1.3砂轮磨料层厚度大于 10 mm 者,其掉边累计总长不应超过圆周长的十分之一。4.3.2磨石4.3.2.1珩磨磨石磨料层部分边棱损坏,沿长、宽、高方向均不应超过 0.5 mm。基体部分边棱损坏应符合表 2 的规定。表2单位为毫米项目边棱损坏沿宽、高方向0.5沿长方向,宽度 361.0沿长方向,宽度61.54.3.2.2带柄磨石磨料层部分边棱损坏沿长、宽、高、弧和斜边方向不应超过 1 mm,基体部分沿高方向边棱损坏不应超过 2 mm。4.4哑声敲击磨具不应有哑声。4.5基本尺寸极限偏差4.5.1砂轮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 GB/T 235372009 的要求。4.5.2磨盘中心孔的极限偏差按 GB/T 1801 中的 H7,其他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表 3表 7 的规定。表3单位为毫米外径 D80D250250D400400D630630D1 000极限偏差0.200.400.600.80表4单位为毫米磨料层深度 XX66X10X10极限偏差0.200.250.302JB/T 74252012表5单位为毫米总厚度 T、厚度 EE(或 T)3030E(或 T)50E(或 T)50极限偏差0.40.51.0表6单位为毫米磨料层宽度 W25W7575W125125W200极限偏差0.250.300.45表7单位为毫米安装孔分布圆直径 dd250250d350350d700极限偏差0.150.200.254.5.3磨石4.5.3.1珩磨磨石 HMA/1、HMA/2、HMH、2HMA 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表 8 的规定。表8单位为毫米长度 L极限偏差宽度 W极限偏差厚度 T极限偏差磨料层深度 X极限偏差L2500.301W200.201T200.201X60.204.5.3.2珩磨磨石(HMA/S)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表 9 的规定。表9单位为毫米长度 L极限偏差宽度 W极限偏差厚度 T极限偏差厚度 T1极限偏差磨料层深度 X极限偏差600.2050.1550.2030.2030.154.5.3.3带柄磨石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表 10 的规定。表10单位为毫米磨料层长度 L2极限偏差宽度 W极限偏差厚度 T极限偏差磨料层深度 X极限偏差400.5100.2050.2020.204.5.4磨头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 GB/T 235372009 的规定。4.6形位公差4.6.1砂轮圆跳动应符合 GB/T 235372009 的规定。4.6.2切割用砂轮的基体平面度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表11单位为毫米外径 DD200200D400平面度0.200.404.6.3无心磨削用砂轮的圆柱度、直线度应符合表 12 的规定。3JB/T 74252012表12单位为毫米厚度 T60T100100T160160T300圆柱度公差0.050.080.10直线度公差0.040.050.084.6.4磨盘工作面平面度应符合表 13 的规定。表13单位为毫米外径 D80D250250D400400D630630D1 000平面度公差0.060.080.100.124.6.5磨盘工作面的平行度应符合表 14 的规定。表14单位为毫米外径 D80D250250D400400D630630D1 000平行度公差0.060.080.100.124.6.6珩磨磨石 HMA/1、HMA/2、HMA/S、2HMA 平面度应符合表 15 的规定。表15单位为毫米长 度 L平面度20L5050L100100L250宽度 W 或厚度 T3W7 且 3T70.200.250.357W15 且 7T150.150.200.304.6.7磨头的径向圆跳动应符合 GB/T 235372009 的规定。4.7基体粗糙度(Ra)配合孔和支撑端面粗糙度不大于 Ra1.6 mm,其余表面粗糙度不大于 Ra3.2 mm。4.8动平衡工作线速度等于或大于 60 m/s 的磨具(不包括粗磨、切割用磨具)及对动平衡有要求的磨具,应 进行动平衡检验,其检验方法及平衡值按附录 A 的规定。动平衡检验的磨具不再做静平衡检验。4.9静平衡外径等于或大于 150 mm 及每片质量在 250 g 以上的磨具(不包括切割用砂轮)及对静平衡有要求 的磨具应进行静平衡检验,其检验方法及不平衡值,按附录 B 的规定。4.10回转强度外径为 150 mm 及更大的砂轮,以及工作线速度为 50 m/s 及更高的砂轮应进行回转强度试验。砂轮 安全回转强度试验按砂轮标志工作速度的 1.1 倍进行,达到试验速度时维持 30 s;砂轮破裂回转强度试验按砂轮标志工作速度的 1.73 倍进行。回转强度试验时砂轮不得破裂、松动、产生裂纹。5试验方法5.1一般要求交检产品时,其施工文件与产品及产品上的标志相符,并按一般要求(4.1.14.1.6)逐条以目力检查。5.2外观5.2.1磨具磨料层表面上的原始表皮、发泡、氧化层和夹杂用目力检查。4JB/T 742520125.2.2凹坑、裂纹、起层等均用带刻度的 10 倍放大镜检查。5.2.3磨料层、过渡层、基体(粉末基体)组织均匀性及磨料颗粒出露等外观要求均以目力检查。5.2.4基体粗糙度以目力对照标准样块检查;或用仪器测量。5.2.5标志用目力检查。5.3边棱损坏砂轮沿周边、沿高度和沿直径方向,磨石沿长、宽、高和弧等方向均用带刻度的 10 倍放大镜检查。5.4哑声按 JB/T 7992 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5.5基本尺寸5.5.1直径、厚度及磨料层深度的厚度和环宽均用分度值为 0.02 mm 的游标卡尺测量;或用同等精度 及以上的仪器测量。5.5.2孔径用光滑极限量规、内径指示表或内径千分尺测量;或用同等精度及以上的仪器测量。5.5.3角度(弧度)用角度尺或样板检查;或用同等精度及以上的仪器测量。5.5.4其他尺寸均用分度值为 0.02 mm 的游标卡尺测量;或用同等精度及以上的仪器测量。5.6形位公差5.6.1平面度:将砂轮、磨盘、珩磨磨石平放在 0 级平板上,用刀口形直尺和塞尺配合或其他可靠的 检测工具测量;也可用同等精度及以上的仪器测量。5.6.2圆柱度:用分度值为 0.01 mm 的游标卡尺测量;也可用同等精度及以上的仪器测量。5.6.3平行度:用分度值为 0.01 mm 的游标卡尺测量;也可用同等精度及以上的仪器测量。5.6.4 圆跳动:将磨具穿在心轴上夹紧后,在圆跳动检查仪上用百分表检验;也可用同等精度及以上 的仪器测量。心轴技术要求按 GB/T 1801 公差带为 g5 配合公差要求,硬度要求不低于 50 HRC,表面 粗糙度不大于 Ra0.63 mm。5.7动平衡按本标准附录 A 进行检查。5.8静平衡按本标准附录 B 进行检查。5.9回转强度每批砂轮应全部按标志工作速度的 1.1 倍进行安全回转强度试验,达到试验速度时维持 30 s;每批砂轮按批量的 0.1%(应至少 1 片),按砂轮标志工作速度的 1.73 倍进行破裂回转强度试验。产品抽检 时回转强度试验按破裂回转强度试验进行。经过破裂回转强度试验的砂轮均应毁掉。6验收规则6.1产品出厂应按本标准技术要求进行检验,全部符合技术要求者为合格,合格者附合格证。6.2产品抽检按附录 C 的规定。7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7.1标志7.1.1磨具应标志下列内容: a)制造厂名或商标; b)磨料代号; c)磨料粒度;d)浓度; e)结合剂代号;5JB/T 74252012f)最高工作线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g)制造日期。尺寸小于 60 mm 的磨具,可只填写合格证。 磨具标志要字迹清晰、整洁、美观和牢固,同时应符合运输、贮存保管要求。7.1.2外包装应标志下列内容: a)制造厂名和商标; b)产品名称; c)安全标志;d)厂址。7.1.3内包装内应附有合格证、说明书和装箱单等。合格证应标志下列内容:a)产品型号; b)磨料代号; c)磨料粒度; d)浓度; e)结合剂代号; f)规格尺寸; g)最高工作线速度; h)检验日期; i)检验签章。7.2包装7.2.1内包装:根据产品规格尺寸和形状不同,单片或多片装箱,箱内应填衬软质材料,以防窜动碰 坏,但包装要牢固、美观。7.2.2外包装:应做到安全可靠,符合运输有关规定。7.2.3出口产品按合同要求。7.3运输产品装卸和搬运应按安全标志要求。7.4贮存7.4.1产品入库后,应分类存放。7.4.2厚度较薄的磨具多片存放时,应夹在表面平整光滑的金属圆板中间,以防变形。7.4.3产品存放处应通风干燥。7.4.4产品存放期:树脂结合剂磨具为一年,磨具磨料层、过渡层与基体粘结的金属和陶瓷结合剂磨 具为两年。逾期产品,应按本标准的规定重新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6JB/T 74252012附录A(规范性附录) 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动平衡检验方法A.1 适用范围本附录适用于对动平衡有要求的磨具。A.2 技术依据通常情况下超硬磨料磨具存在不平衡。磨具的惯性轴与旋转轴既不重合,又不平行。当磨具旋转时 会产生一个不平衡的离心力和力矩。磨具在旋转状态下确定平衡重量的数值和位置,并将不平衡重量校正到一定数值的方法称动平衡检 验。此检验方法按 GB/T 9239.1 的规定。A.3 检测方法A.3.1 仪器为 HCB-50、HCB-160 型动平衡机或不低于其性能的其他动平衡机。A.3.2 动平衡检验用心轴技术要求和形式如图 A.1 所示。图 A.1 中 D1、D2 尺寸误差小于 0.01 mm,安 装磨具孔的锥体锥度不大于 1500。L1L4 尺寸根据使用情况而定。D1、D2、D3 及锥面相对于 A-B 基 准的同轴度小于 0.002 mm。心轴要求调质处理,锥面要求淬火硬度不低于 50 HRC,轴颈 D1、D2 处的 表面粗糙度值不大于 Ra0.4 mm。图A.1A.3.3 磨具测量时转速不低于 500 r/min。A.4 检测步骤A.4.1 按 G0.4 精度将心轴在动平衡机上做好动平衡。A.4.2 磨具称重(m),根据磨具要求动平衡精度计算平衡值(u)。将磨具与心轴安装牢固,放在偏摆 仪上,找正磨具,线速度45 m/s 的磨具端跳小于 0.05 mm,45 m/s线速度80 m/s 的磨具端跳小于 0.03 mm,线速度80 m/s 的磨具端跳小于 0.01 mm,将反光标志贴到轴端。A.4.3 启动动平衡机电源,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操作,根据工件形状,选择单面平衡或双面平衡。7JB/T 74252012A.4.5磨具不平衡值超差时,在磨具基体上钻孔,然后加重或去重,直至满足平衡精度的要求。 A.4.5.1磨具在加重或去重前后,要求心轴与磨具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直到检验合格后,才允许把 磨具从心轴上卸下。A.4.5.2磨具外径 D400 mm、厚度 T40 mm,应选用f6 mmf12 mm 的钻头去重;外径 D400 mm、 厚度 T40 mm 时,应选用f10 mmf15 mm 的钻头钻孔去重。A.4.5.3在磨具端面钻孔去重时,孔的位置距磨料层的距离必须保持 15 mm 以上。钻孔的深度要小于 基体厚度的三分之一。A.4.5.4如果钻孔的位置与铆钉、螺孔等部位重合时,可另选适当部位钻孔去重。A.5动平衡值的计算方法和参考选用精度A.5.1计算方法见公式(1)公式(4),公式中符号定义见表 A.1。Gew/1 000(1) eur/m(2) uem/r(3)wn/10(4)表A.1符号定义单位G平衡精度等级mm/se不平衡度:转子上不平衡质量的偏心距mw角速度rad/sn转速r/minu不平衡质量:在磨具特定半径上,造成磨具不平衡的质量gr半径:不平衡质量重心到旋转轴中心的距离,或校正质量重心到旋转轴中心的距离mmm被测磨具的质量kgA.5.2参考选用精度见表 A.2。表A.2精度等级磨具工作线速度G1线速度80 m/sG2.545 m/s线速度80 m/sG6.3线速度45 m/s8JB/T 74252012附录B(规范性附录) 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静平衡检验方法B.1适用范围本附录适用于外径等于或大于 150 mm 及每片质量等于或大于 250 g 的金属、树脂和陶瓷结合剂金 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所规定的不平衡数值仅指磨具本身,而与磨具轴及安装中出现的平衡误差无关。B.2不平衡磨具在旋转时由于磨具质量中心与它旋转中心不相重合而引起的振动,其造成原因是:a)磨具组织不均匀(见图 B.1); b)磨具两个端面不平行(见图 B.2); c)孔径与外径不同心(见图 B.3); d)组装体质量不等或不对称(见图 B.4)。图B.1图B.2图B.3图B.4B.3静不平衡数值放置在磨具周边某一选择位置为使其平衡而补偿的质量,即为该磨具的静不平衡数值。B.4允许不平衡值按磨具的单片质量不同,不平衡数值不应超过表 B.1 的规定。B.5静平衡检验方法B.5.1测量装置静平衡检验在轴辊式平衡器上进行。平衡器的两根钢轴直径应相等,其表面粗糙度值应不大于 Ra0.40 mm,硬度大于或等于 50 HRC。两根轴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检验用的心轴表面粗糙度值应不大 于 Ra0.80 mm,硬度大于或等于 50 HRC,并预先经过平衡。B.5.2操作要点将装有平衡心轴的磨具对称地置于平衡器的钢轴之间,并使平衡心轴中心线与水平钢轴垂直。缓慢 地转动磨具,当磨具自动停止时,在磨具圆周的适当位置粘上橡皮泥,使其重心靠近圆心,然后使磨具9JB/T 74252012转动 90,如果磨具在这个载荷作用下,可停于任意位置,则该载荷即为磨具的静不平衡数值。B.5.3磨具不平衡值超差去重钻孔的规定取下橡皮泥称重,超过表 B.1 对应不平衡数值者,所去质量应等于或小于橡皮泥重量,去重钻孔要 求见附录 A。表B.1砂轮质量kg不平衡值gcm砂轮质量kg不平衡值gcm砂轮质量kg不平衡值gcm0.250.281.12.302.407.719.0020.0040.00.280.311.22.402.508.020.0022.0044.00.310.341.42.502.608.322.0023.0046.00.340.371.52.602.708.623.0024.0048.00.370.401.62.702.808.924.0025.0050.00.400.451.82.802.909.325.0026.0052.00.450.502.02.903.009.626.0027.0054.00.500.552.23.003.509.827.0028.0056.00.550.602.43.504.0010.028.0029.0058.00.600.652.64.004.5010.529.0030.0060.00.650.702.84.505.0011.030.0031.0062.00.700.753.05.005.5012.031.0032.0064.00.750.803.25.506.0013.032.0033.0066.00.800.853.46.006.5014.033.0034.0068.00.850.903.66.507.0015.034.0035.0070.00.900.953.87.007.5016.035.0036.0072.00.951.003.97.508.0017.036.0037.0074.01.001.104.08.008.5018.037.0038.0076.01.101.204.18.509.0019.038.0039.0078.01.201.304.29.009.5020.039.0040.0080.01.301.404.59.5010.0021.040.0041.0082.01.401.504.810.0011.0022.041.0042.0084.01.501.605.111.0012.0024.042.0043.0086.01.601.705.412.0013.0026.043.0044.0088.01.701.805.813.0014.0028.044.0045.0090.01.801.906.014.0015.0030.045.0046.0092.01.9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