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题名.doc_第1页
沈括题名.doc_第2页
沈括题名.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括题名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十一世纪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我们今天对他的称呼。只是当年并无“科学家”的名目,我们可以称他为进士出身的士大夫官员,他知识渊博,则又不妨称为“通儒”。北宋熙宁六年(1073)八月,两浙地区水患不断,经王安石推荐,宋神宗任命沈括为相度两浙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兼任察访使。在此后的半年多,沈括来两浙地区巡视,足迹遍及浙江大地。我猜想,沈括自京城开封出发,必定沿大运河南下,抵达杭州。当年的内河航运,相对于陆路出行,更加舒适便捷。但这段旅程,与本文无关。他离开杭州,前往温州、台州地区。这一程,他取道金华、丽水,抵达温台。杭州至金华,理论上也能走水路,没有证据,只能存疑。但我可以明确地说,从金华至温州,沈括是走陆路的,一路走走停停,用了很多天。金华至丽水,沿途经过缙云县。仙都山,是缙云的风景名胜区,文人雅士到此一游,留有大量摩崖题名。沈括来到仙水洞,题名崖壁曰“沈括奉使过此”。“奉使”二字,说明他是领有使命的钦差大臣,而非普通游客。缙云至丽水城,山路崎岖,我估计需要好几天。南明山,是丽水城郊的风景名胜,照例有摩崖题名。沈括来到高阳洞,题曰“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这几行字迹,因在洞内,避风遮雨,至今宛然如新。沈括列名最前,说明他是考察队的领队,其余是陪同考察的官员。丽水至温州,沿途经过青田县。石门洞,是青田的风景名胜。沈括莅临其地,题曰“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南明山与石门洞之间,距离甚近,如果要紧赶路,半日即可。从题记看,沈括走了两天。我们可以认为,沈括在丽水安排了密集的考察行程,题记中的“按行”就是巡视的意思。我们知道,他来巡视农田水利建设,并非游山玩水。至于石门洞、仙都山、南明山头有无农田,是另外的问题。就我今日所见,山上既无农田,也无堰渠,那就是个风景区。(丽水南明山高阳洞沈括题名)青田过去,便是温州。沈括在温州的行程,我不清楚,但知道他去过乐清县雁荡山,龙鼻洞前留有“沈括”题名。雁荡山,是浙南最靓丽的风景。无论今天我如何耍滑头,终不能为沈括洗清“公款旅游”的嫌疑。想来也是,朝廷命官,风尘仆仆,每至一地,地方官员出面接待,吃好玩好考察好,本来就是人情之常。各地名山,题名的宋代人多如牛毛,又不独沈括一人?对官员来说,这不是重点。沈括到丽水、温州,一生就这一回。我想说的是,他的考察之旅,成果斐然,除了向朝廷建议大兴水利之外,他发现两浙地区地域辽阔,浙东地处偏僻,很少有官员前往巡视,以至吏治弛废。于是,他建议宋神宗将两浙路分为浙东、浙西两路,加强管理。今天所谓的“浙东、浙西”,就始于他的这趟行程。对科学家而言,这也不是重点。沈括晚年著梦溪笔谈,在历史上,这是相当冷僻的书,今天我们视其为不朽的文献。在雁荡山的短文中,沈括解释雁荡诸峰的成因“当是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岩石岿然挺立耳”。这天才的设想,显然来自当年的雁荡之旅。我读梦溪笔谈,想知道沈括到底有无描述仙都、南明山、石门洞的文字,很遗憾,他对丽水之旅着墨不多。但在一则笔记中,他考证过仙都的黄帝祠宇,想来也得之于他的浙南之行。我可以肯定,因为职事之便,沈括游历过众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