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doc_第1页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doc_第2页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doc_第3页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doc_第4页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学 号:1100380211调查者:李泽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三花酒 自古酒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因此我这回就决定调查一下桂林的酒文化。 桂林的当地酒为三花酒。并且此酒还有它独自的故事。关于桂林三花酒的传说,我们首先要了解桂林的三花酒哪里最正宗,哪里的最香。自古以来,桂林的酒坊就将酒酵藏于岩洞中,象鼻山的岩洞酒酵分为大小二洞,面积达3000平方米。目前象鼻山的岩洞酵藏储存了从1952年建厂至今每个年代的桂林三花酒珍品数千吨。象鼻山不仅是桂林的城徽,也是桂林三花酒的酒徽。 这山这水这洞,造就了美妙绝伦的桂林三花酒。难怪它“香气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在1957年的全国小曲酒评比会上,获总分第一。在1990年的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参加布鲁塞尔博览会荣获金奖。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多次获国家银质奖。关于三花酒以及桂林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桂林有一位三花姑娘,她从小是吃桂花长大的,无论她走到哪里,身上总飘散着桂花的馨香。三花姑娘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酿酒小伙子,小伙子决心为人类酿造出最醇最香的美酒。为了这个愿望,他走遍了桂林的大山,踏遍了漓江的两岸,去寻找一种奇特的香草来做上乘的酒曲。 漓江的浪花飞起来,撒落满江的飞雪。三花姑娘静静地伫立漓江边,苦苦等待着。 后来,她化作了美女峰。就在姑娘化作山峰的时候,漓江两岸的桂花怒放,红的丹桂,黄的金桂,白的银桂。银桂象征纯洁,金桂象征幸福,丹桂象征烈火般的爱情 终于有一天,小伙子找回了香草,做成了上乘的酒曲,可是他伤心地看到心爱的三花姑娘已化作了漓江边上永恒的雕像。伤心的小伙子把酒曲扔进了漓江。漓江顿时醉了,江水变成了香气四溢的美酒,喷涌着珍珠般的酒花。 从此,漓江两岸的寻常百姓家,都喝到了醇香美味的桂林三花酒。接下来就说说三花酒的历史。桂林三宝之头宝要数三花酒。桂林三花酒是中国米香型酒类的代表。中国酒典中提到,在人类还未酿酒之前,漓江两岸的猿猴便采摘花果酿出了“猿酒”。看来,漓江算是酒的发源地之一了。据桂林市志记载,桂林古代就有瑞露、桂花酒等名酒。其中瑞露还是宋代皇上喝的贡酒。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诗中这样写到:“始安繁华旧习俗,帐饮倾城沸江曲。”桂林在汉代也称始安郡,诗中说的是三月三日人们踏青春游时,“帐饮倾城”的场面和习俗。宋代诗人吕源有诗句:“倚江景物似钱塘,况有万物新醅香”,描述了漓江两岸千家万户酿酒喝的盛况。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书中记载:“广右无酒禁,诸处道旁率沽白酒,在静江尤盛行人以十四钱买一大白”。可见宋代白酒在桂林盛行。 桂林三花酒是经过三次蒸馏而成的白酒,民间叫三熬酒。这种酒在宋代很盛行。在历代中原统治者的心目中,桂林属于蛮荒之地,一些失宠或者获罪的官员和文人被流放或贬谪到这里,这些人把中原文化带到了桂林。无论是贬谪的官员还是文人,他们都离不开酒,借酒浇愁也好,把酒临风也好,酒助灵感也好,都需要酒来相助,于是酒文化也就得以发扬。如宋代范成大曾在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知府,写下了珍贵文献桂海虞衡志一书,其中就有专门的“志酒”篇章。范成大在桂林与酒结缘,写下赞美桂林美酒的诗句:“把酒临风瑞露倾,琼浆何须谒云英。” 那时,桂林酿酒的作坊就在漓江边的象鼻山脚下。象鼻山的山洞就是天然酒窖。现在,这个山洞依然是山花酒的酒窖,走到洞边,你就能闻到酒香。 到了清末民初,桂林的酿酒作坊把三熬酒称作三花酒。当时没有测量计,酒师用酒花来测酒的度数。酒花是倒酒时的泡沫。酒花有大花、中花、细花之分,以细花为上乘。桂林三花酒是细花。又有人说,这种叫三花的酒,是因为它入坛、入瓶、入杯都堆花,所以叫三花酒。民国年间,桂林有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80多家,酿造出来的酒从漓江水路销往梧州、广州、港澳和东南亚各地。抗战时期,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就设在酿酒的作坊“万祥糟坊”里。 1952年,桂林市人民政府集中了桂林的老字号作坊成立了桂林酿酒厂。酿酒工艺保持了传统,以优质大米为原料,以桂林特有的香草制成酒曲,以漓江水酿造,蒸出的酒用陶缸密封,放到象鼻山的洞里窖藏。绝了!天下就这么一个漓江,漓江就这么一个象鼻山,而“大象”偏偏有两个大“肚子”,漓江的水偏偏就这么一段酿酒的效果最佳。真是天赐良缘啊。 先说这水。水是酒的“血液”,好水才能出好酒。宋代诗人章岘的夜游漓江诗中便有:“桄榔夜暗临江浦,茉莉香来酿酒家”的诗句,反映了漓江两岸人家酿酒的盛况。 在民国期间,桂林最大的酿酒作坊“安泰源”便建在漓江东岸边的九娘庙(又叫九龙庙,在今天解放桥的东端)。九娘庙下有一深潭,名为兰花池,传说兰花池通龙宫,每当月圆之时,就会有兰花从池中升起,整条漓江就回飘着兰花的幽香。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其实是兰花池与桂林地下泉水相通,因此水质特别优良。安泰源正是用这里优良的水酿造了优质的三花酒。因此,当时“安泰源”老字号的桂林三花酒不仅远销港澳及东南亚,而且价格上也比其他作坊的酒高出一截。 1952年,桂林酿酒厂曾在广西省技术部门的指导下沿漓江取样,经反复化验、检测和比较,发现除了九娘庙之外,还有象鼻山这一段的漓江水质含有大量的有益矿物质,而且所含的微量成分非常适合酿酒,于是在此打了一口深井,抽取地下的清泉用来酿酒,难怪桂林的三花酒那么清冽甘醇,它有漓江的韵味。 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诗中写道“三花酒兑一滴漓江水,祖国啊我对你的爱情百年醉!”人们可以从诗人的浪漫情怀中感受到三花酒的魅力。 再说这洞。象鼻山半枕陆地半临漓江,岩洞内冬暖夏凉,湿度温度恰到好处,是窖藏美酒的理想处所。酒的窖藏,实际上是制酒的再生产过程,象鼻山优越的天然条件,使三花酒中的高级酯类转化,味更醇香。加上这里有上百年的酿酒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空气中蕴含着酿酒的微生物群落,所以,从这洞中出来的酒自然是酒中的珍品和上品。 象鼻山独特的自然环境是酿酒得天独厚的条件,明代应天府通判张鸣凤称此处为“醉乡”,他在象鼻山脚下结庐而居,自称“漓山人”。宋代诗人张孝祥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时,曾在象鼻山饮酒,并当场作诗:“饥肠得酒做雷鸣,醉酒狂歌不自程。”趁着酒兴,他将象山水月洞改名为朝阳洞,并将此事铭刻在水月洞里。范成大也在象鼻山饮酒,他觉得水月洞很有意境,张孝祥改名为朝阳洞不妥,还是恢复水月洞名字为好,于是又题写了复水月洞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