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okok.docx_第1页
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okok.docx_第2页
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okok.docx_第3页
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okok.docx_第4页
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okok.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更新日期:2009-2-26 18:34:04索 引 号:532621-001344-20090226-0008名 称: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论一、项目背景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解决温饱的重要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扶贫搬迁战略的重大举措。自国家“八七”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先后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把扶贫搬迁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目前,部分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资源缺乏,交通不便,教育卫生落后,靠天吃饭的现象较为突出,缺粮、缺水、缺钱和就医上学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因此,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文山县薄竹镇幕诗冲村委会幕诗冲村民小组和白租革村委会依土库村民小组,由于受历史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饮水、交通、就医、上学困难,依土库村还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长期以来,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幕诗冲和依土库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关于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文山县委、政府对易地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县上以分管扶贫领导挂帅,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项目乡镇以乡镇长挂帅,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指挥部,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做好文山县2009年度幕诗冲、依土库两村民小组80户384人搬迁安置的宣传发动和项目规划及申报工作,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项目的实施,必将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项目概要(一)项目名称文山县小团坡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二)项目实施单位及项目负责人 项目实施单位:薄竹镇人民政府 项目负责人:李文灿(薄竹镇人民政府镇长)(三)建设性质:地质灾害、生存条件恶劣。(四)项目建设期:一年(五)搬迁规模、安置类型及安置方式规模:80户384人。安置类型:县内安置。安置方式:集中安置。三、编制依据(一)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三)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关于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四)云南省“十五”扶贫开发纲要;(五)云政发199967号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易地扶贫开发的决定;(六)云政发200056号文件的指示精神;(七)中央、省历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政策;(八)文山县易地扶贫“十一五”规划; (九)文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十)文山县2002-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十一)镇内符合易地开发扶贫条件的贫困农户具有强烈的脱贫愿望,迫切希望国家实施易地扶贫。四、研究范围及原则(一)研究范围主要针对幕诗冲村民小组和依土库村民小组80户384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涉及的通路、通水、通电、住房、就医、上学等困难,地质隐患,人均有粮、人均纯收入低下的实际,实现解决温饱直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对搬迁对象及安置点的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建设方案,领导组织方式,保障措施,资金运作方式,搬迁效益,投资估算和相关政策配套等进行研究。项目涉及幕诗冲、依土库2个村民小组共80户384人。在保证人均1.5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户均安排250m2的宅基地集中进行安置。主要开展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项目、生态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确保迁入人口安居乐业,长期生存发展。(二)研究的原则1、统筹原则。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及其易地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以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户为对象,以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户收入为重点,以解决农户温饱为目的,以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统一实施。2、避免项目交叉重复原则。为便于检查、总结经验、加大整村扶贫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的覆盖面,该项目不与其它渠道的扶贫项目相互交叉重复。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治理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原则。易地扶贫搬迁要因地制宜,与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等各项建设工程相结合,切实做好迁入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4、群众自愿、政府引导搬迁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正确处理好自愿搬迁和组织领导的关系,杜绝搬迁过程中无政府主义行为和违背群众意愿强行搬迁行为,坚持缺乏生存条件贫困群众自愿搬迁的原则,在政府投入的必要扶持下,发动组织搬迁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建设美好的家园。5、瞄准对象、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原则。严格按照搬迁对象标准和安置点选择条件,以就近、集中安置为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综合开发,一次规划,一次审批,坚持搬迁与保护环境并重,实现迁入地、迁出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五、编制工作概况文山县薄竹镇易地扶贫搬迁小团坡安置点工程项目从群众自愿、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预防地质灾害相结合、开发与搬迁并举的角度出发,及时成立了镇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镇各职能机构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人员在县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借鉴文山县以前的成功经验,按照编制大纲要求及时到迁出点和迁入点进行实地勘察,最后确定薄竹镇白租革村委会小团坡为迁入点。在保证人均1.5亩以上坡度小于25度基本农田(地)的基础上,户均安排不低于250m2的宅基地集中进行安置。同时开展人畜饮水、农田水利、通电、通路、生态能源等方面的建设,确保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消除农户今后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工作人员根据搬迁的原则和规定,经过努力,完成了该搬迁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六、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农户意见,借鉴易地搬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集思广益,结合安置点实际,安置点主要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经济发展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一)小团坡安置点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小团坡安置点共转移安置80户384人,总投资24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92万元,县级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4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安居工程平整场地20000m2 ;建砖木结构安居房80套3200m2(户均40m2);宅基地户均250,共20000。总投资12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3万元,县级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39万元。(2)农田水利建设新建三面光沟两条,总长3500米,断面0.40.4米。总投资37万元,国家补助37万元。(3)人畜饮水工程架设2寸PE管7500米,1寸镀锌管1200米,1/2PE管850米,新建300m3水池1个,建过滤池1个,安装80户用水配套设备。总投资25万元,国家补助25万元。(4)通路工程新建村内道路1400米。总投资23万元,国家补助23万元。(5)通电工程安装50KVA变压器一台,架设10KV输电线路1400米,0.4KV输电线路2200米,220V入户线路6800米,80户用电设备安装。总投资20万元,国家补助20万元。2、生态建设项目新建8m3沼气池80口。总投资1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3、社会事业闭路电视安装80户。总投资2万元,国家补助2万元。七、资金来源及筹措根据文山县的实际,参照相关工程建设投资标准估算,文山县薄竹镇白租革村委会小团坡易地扶贫安置点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249万元,其中:项目专项资金192万元,县级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42万元(含投工投劳及以物折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以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为主。八、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一是改善了80户384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消除地质灾害对依土库迁出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改变幕诗冲迁出点交通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现状,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二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科技含量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有利于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村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五是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项目的立项建设不仅使薄竹镇小团坡迁入点资源与人口得到合理的布局,稳妥地解决原居住区地质灾害隐患突出、水土流失加剧、环境保护及其土地负荷过重的压力,而且还能从根本上解决迁出点群众因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脱贫致富步伐缓慢的问题,并能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脱贫致富,促进周边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该项目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一、薄竹镇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山县薄竹镇位于文山县西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2公里,东接马塘镇,南连坝心乡、小街镇及屏边县和平乡,西邻蒙自县老寨乡,北与德厚镇接壤,境内有文(文山)蒙(蒙自)公路过境。全镇国土面积263.07平方公里。全镇辖12个村委会,104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回、白、蒙古8个民族,共有6684户30233人。其中,少数民族1719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6.8;农业总人口2941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3。 (二)水文气象薄竹镇属亚热带高原气候,西部海拔高,气温稍低,东部、东北部海拔较低,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27.7,最低8.2,年平均降雨量706毫米1441毫米,无霜期330天以上。自然灾害主要以旱灾、洪涝及山体滑坡等灾害为主。(三)地形、地貌薄竹镇属滇东南岩溶低山区,境内山峦连绵起伏,具典型喀斯特地容地貌,最高海拔2991米,最低海拔1320米。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红壤等。地表渗漏严重,部分村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四)水资源状况薄竹镇水资源较为丰富,辖区内有蓄水量80万立方米的老回龙水库和3个蓄水量达3.5万立方米的小坝塘,部分条件较好村寨已实施自来水工程解决饮水问题,其它村寨均靠蓄雨水饮用(主要是靠池、塘、小水窖蓄水),现全镇仍有部分群众饮水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五)耕地类型、数量及开发程度和利弊状况到2007年末,全镇总耕地面积37468亩,其中水田10974亩,旱地26494亩。部分稻田和旱地均可一年两熟,旱地亩产在600公斤左右,稻田亩产800公斤左右。旱地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由于薄竹镇具有高海拔冷凉和坝区温湿两种气候,适宜种植多种作物,目前,部分农户靠种植烤烟、三七、林果走上了富裕道路。耕地有利因素:坡地所占比例大,有种植潜力,只要投入跟上,灌溉条件完备,粮食和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果产量和效益就能大幅度提高。不利因素: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隐患突出,治理较为困难;其次是财力困难,群众贫困,无力投入修建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致使农业投入增大,群众贫困的状况一时难以改观。(六)生态环境状况据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薄竹镇有林业用地9705.2公顷,其中有林地5353.6公顷,疏林地68.6公顷,灌木林地3703.1,未成林造林地371.5公顷,宜林荒山荒地208.4公顷。现有集体商品林12.16万亩,生态公益林5.69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4.23亩),森林覆盖率为32.5。薄竹镇辖区内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但山区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农耕条件差,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七)自然灾害及生存条件分析薄竹镇是一个农业镇,山区、半山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仍然是“靠天吃饭”状况,且旱灾频繁,部分村寨人畜饮水较为困难,自然环境恶劣,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条件分析主要危害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受到限制,人多地少,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水利工程使用寿命年限逐年缩短;三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许多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四是地质灾害隐患突出,自然旱灾频繁,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加剧了生态的恶化,严重阻碍了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二、薄竹镇社会经济状况(一)人口及劳动力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30233人,其中农业人口29410人,有劳动力15971人,有贫困户1336户,贫困人口5674人。 (二)土地利用面积现状全镇国土面积263.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468亩(人均耕地1.24亩),林地8.03万亩,交通用地1500亩。主要以山地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瘦薄,农产品产出率低,土地利用率差。(三)农业生产水平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薄竹镇山区农业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粗放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自然生态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大,受水资源匮乏的制约,生产生活用水不足,旱季缺水严重;耕作粗放,粮食产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商品性生产少。(四)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193万元,支出359万元。全年粮食总产1166.9万公斤,人均有粮395公斤。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73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2元。(五)基础设施建设 1、人畜饮水工程薄竹镇属喀斯特地容地貌,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任务艰巨。近年来,随着扶贫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全镇以解决人畜饮水为重点,狠抓落实,到2007年末,全镇共建小水池(窖)750口,基本解决了原缺水人口56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2、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薄竹镇地处县境东南部,多为岩溶地貌的山区、半山区,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十分恶劣。“十五”以来,通过加大投入,全镇共建设三面光沟渠195Km,烟水工程小水窖173口,解决了部分田间灌溉用水问题。 3、交通、电力供应现状2007年末,全镇104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村村通路率达90,村(民委)通路率达100;全镇通电率达到100,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86.6。4、社会事业设施及其他相关设施全镇现有完全小学24所,初级中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12个村委会都建有村级卫生室;有线电视覆盖率达67%。第三章项目迁出点基本情况及实施易地扶贫开发安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迁出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一)依土库村民小组迁出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1、依土库村民小组迁出点选择的依据(1)白租革村委会依土库村民小组所在地生存环境恶劣,群众贫困面大。农民人均纯收入720元,人均有粮280公斤。(2)居住地气候环境恶劣,耕地贫瘠,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无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3)人地矛盾突出,无可供开垦利用的宜农土地资源。(4)开展通路、通水、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过高,难以就地解决当地贫困群众的温饱。(5)迁出区依土库地质灾害隐患大,不适宜人群居住。(6)群众具有强烈摆脱贫困的愿望,并能在国家的扶持下实施搬迁,且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2、选择的原则(1)人地矛盾突出,通过农田水利建设难以解决温饱。(2)居住地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生长。(3)实施通路、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以就地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4)由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恶劣,已丧失了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二)幕诗冲村民小组迁出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1、幕诗冲村民小组迁出点选择的依据(1)幕诗冲村委会幕诗冲村民小组所在地生存环境恶劣,群众贫困面大。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年人均有粮220公斤。2002年已搬迁40户180人,由于诸多原因,余下的一直未能得到搬迁。(2)项目区地处山区,自然资源缺乏,耕地多为25度以上的坡地,且土地贫瘠,水源匮乏,自然环境差。居住地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无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3)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少,无可供开垦利用的宜农土地资源。(4)迁出区幕诗冲村民小组地处半山区,山高坡陡,资源缺乏,开展通路、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过高。无法就地实现脱贫和发展。(5)群众具有强烈摆脱贫困的愿望,并能在国家的扶持下,实施搬迁,且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6)搬迁农户长期以来遵纪守法,且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2、选择的原则(1)人地矛盾突出,无可供开垦利用的土地资源,通过农田水利建设难以解决温饱。(2)居住地气候环境恶劣,海拔较高,不适宜农作物生长。(3)实施通路、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以就地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4)由于自然条件极差,已丧失了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迁出点基本情况(一)依土库村民小组基本情况薄竹镇白租革村委会依土库村位于薄竹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7公里。居住着汉、彝两种民族,共49户253人,有耕地214亩,其中:田76亩,地138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2007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720元,人均有粮280公斤。(二)幕诗冲村民小组基本情况幕诗冲村委会幕诗冲村民小组位于薄竹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老回龙街20公里。居住着汉、苗、彝三种民族,共31户131人,有耕地420亩,其中:田116亩,地304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和依靠退耕还林补助为主,村民生活较为贫困。2007年末,幕诗冲村人均纯收入630元,人均有粮220公斤。据调查,依土库迁出点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幕诗冲迁出点交通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已不适宜人群居住,唯一的办法只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实施搬迁,把两村民小组群众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依托迁入点的资源、交通、区位和人口聚集等优势,在保证居住安全问题的情况下,积极发展生产,培育优势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全镇完成扶贫任务,实现小康目标以及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一大举措,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为此,搬迁工作势在必行。三、贫困状况及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贫困状况近年来,薄竹镇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仍然十分落后。1、增收渠道单一。大部分农户没有经济积累,一般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贫困程度较深。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耕地质量差,气候条件复杂,良种良法不配套,耕作技术落后,粮食单产低。3、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差。山区山高坡陡,缺水少地,交通不便、出行艰难,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砖木结构住房少,基本是土木结构房屋,而且房子十分陈旧,村容村貌较差。4、文化生活单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群众文化活动难于正常开展。5、财困民穷。2007年全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93万元,支出高达359万元,收支差距较大,财政自给率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二)贫困成因分析1、自然条件恶劣。项目区多为岩溶石山区和半山区,山高坡陡耕地少,土地肥力低,干旱时间长,水利设施老化,信息闭塞,部分地方气候恶劣,灾情严重,群众抗灾能力弱,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较差,脱贫后劲不足。2、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干旱、滑坡、洪涝、病虫害等灾害频繁发生,农业仍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大部分群众收入来源不稳定,交通建设滞后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乡村公路基本处于晴通雨阻的状况。水利化程度低,农村人畜饮水较为困难,3200余人1000余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3、产业发展滞后,带动作用不明显。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4、科技意识落后。大部份群众科技意识参差不齐,学科学用科学能力不强,公路沿线、集镇附近、建设示范村的地方科技意识较强,越边远的越落后,甚至还有不少的科技空白村。5、投入不足。薄竹镇财困民贫是最大的镇情。因此,自身不可能对扶贫给予更多的投入。由于全镇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建设项目多,所获得的扶贫资金无法满足建设需要。6、思想观念落后。一是小农经济意识重,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科技在农村难以普及,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农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二是 “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部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欠缺。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迁出点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耕作条件极差,群众收入来源单一,生产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医疗和教育发展落后,生存和发展潜力受限制,就地脱贫无望,唯一的办法只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政策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搬迁。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致富步伐,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迈进;将有利于安定民心,保持生态平衡;将有利于改善贫困农户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将有利于发挥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保垒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第四章项目迁入点基本情况及建设条件一、项目迁入点选择的条件和安排原则(一)选择的条件1、生态、土地、交通等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地质条件好。2、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入学、就医等问题能就地解决。3、群众积极性高,发展潜力大,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商品经济,能稳定解决群众收入单一的问题,增加群众收入,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4、土地权属经镇党委、政府与当地群众协商,建设用地已全部得到落实和解决。(二)安排原则紧紧围绕整村推进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坚持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1、瞄准对象、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的原则。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3、坚持集中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4、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自力更生的原则。5、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迁入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二、小团坡迁入点的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 白租革村委会小团坡迁入点位于薄竹镇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459.310355144,北纬232831232848.5。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位于文(文山)蒙(蒙自)公路旁,交通较为便利。(二)自然条件小团坡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月平均温度最高27.7,最低8.2,多年平均气温17.7,无霜期33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394.9mm,日最大降雨量77.3mm。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地质稳固,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气候条件较好。对保护自然环境与开发现有绿色森林资源保护十分有利。经有关领导和专家现场踏勘,适宜种植业、养殖业开发,使种养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在项目建设上水、电、路、通信方便,工程建设投入少,工作易开展。(三)社会经济安置区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气候条件较好,适宜群众居住。交通、通信便利,利于群众出行和对外信息沟通。农户搬迁后,可以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种植烤烟、核桃、三七、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四)建设条件1、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土地权属项目区有耕地634亩,其中:田192亩,地442亩。镇人民政府已完成安居房用地的协调和兑换工作,保证搬迁区域内土地的有效利用。2、生态环境现状小团坡安置点只要加以保护或减少人为破坏,进行封山育林草木自长和种植杉木,就能尽快恢复生态环境。3、水、电、路现状迁入区距离水源点7500米,在完成调节池建设和入户管道架设工程后,就能保证人畜饮水。安装50KV变压器1台,架设低压输电线路3.6千米,接通入户线、安装电表箱及电表,就能保证安置区用电。该区位于文(文山)蒙(蒙自)公路旁,交通便利,加之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搬迁户的社会经济发展。4、学校、卫生等社会事业配套条件迁入点距老回龙完小和白租革完小均不足3公里,实行寄宿制,就能解决学生上学问题;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通迅方便快捷;建科技活动室(含村卫生室)1个,能就地解决群众就地医疗问题,总之,迁入点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优越。第五章 项目建设技术方案一、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开发与扶贫相结合,综合开发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相结合”的方针,通过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产业开发和项目带动等措施,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小团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紧抓好,达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部门协调、讲求实效的目的。依托迁入点的资源优势和辐射功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开发,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有组织、有计划积极解决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问题。(二)项目建设的原则1、统筹规划避免项目交叉重复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避免与其它渠道的扶贫项目交叉重复。2、因地制宜地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坚持就地安置,确保安置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并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切实做好迁出点和迁入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3、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政府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处理自愿搬迁与组织领导的关系,始终以解决易地搬迁农民的温饱,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搬迁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要与农村资源持续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4、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政府要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建设家园、发展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二、建设目标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建设,切实改变搬迁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使农民人均有粮达到35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五年达到1900元以上,人均享有基本农田2亩,并能同时带动周边群众的共同发展。三、主要工程建设方案(一)小团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安居工程:安居房按农村常用住房的形式(砖木结构青瓦房),内墙为砖墙,木楼板,分为上下两层。平整地基20000m2 ,建砖木结构安居房80套3200m2 (户均40m2);宅基地户均250,共20000。(2)农田水利建设:新建三面光沟两条,总长3500米,断面0.40.4米。(3)人畜饮水工程:架设2寸PE管7500米,1寸镀锌管1200米,1/2PE管850米,新建300m3水池1个,建过滤池1个,安装80户用水配套设备。(4)通路工程:新建村内道路1400米。(5)通电工程:安装50KVA变压器一台,架设10KV输电线路1400米,0.4KV输电线路2200米,220V入户线路6800米,80户用电设备安装。2、生态建设项目新建8m3沼气池80口。3、社会事业闭路电视安装80户。(二)迁入点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安置区发展方向:结合安置区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连片规划种植三七、核桃、烤烟等,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粮食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复种指数。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种植烤烟、花生、三七为主,经济林果以核桃为主,使粮经比例达到5:5。3、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养牛为辅,采用桔杆氨化等科学方法进行饲养。第六章生态与环境保护一、生态与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依土库迁出点迁出点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幕诗冲迁出点交通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耕作落后,作物单产低。生存环境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严重,不但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影响了周边村寨群众的生产生活。长期以来,由于人地矛盾突出,部份森林被破坏,致使水资源贫乏,旱灾时有发生,加之土地贫瘠,投入大,产出低。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不再适宜人居。迁入点因森林覆盖率较高,土地比较肥沃,且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等设施齐全,温湿度适中,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由于搬迁群众已习惯了烧柴火,为使搬迁群众能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镇党委、政府必须积极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并以沼气池的建设使用代替传统的烧柴方式,使迁入点的生态环境、植被等得以恢复,避免乱砍滥伐的现象出现。二、主要保护目标通过易地搬迁,极大地减少迁出点人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封山育林、草木自长的效果,使迁出点的生态能够逐渐恢复。迁入点因生态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迁出点群众脱贫致富,但仍要作好宣传教育和沼气建设等工作,使迁入点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还可通过退耕还林,最终使迁出、迁入点达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持续利用的目标。 三、项目建设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因素及其影响迁出点群众迁入小团坡安置点后,由于迁入点土地资源丰富,解决耕种吃粮、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房建设等对环境无影响。但由于人畜数量的增加,活动频繁,对四周森林、植被的损伤在所难免。只要能及时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护工作,对其环境无大的影响。又因农作物和经济林果对生态有调节和改善的作用,所以迁入后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四、主要对策措施搬迁户搬入迁入点后,将大力扶持、引导其发展核桃等经济林果种植,提高森林覆盖率。为每户农户建一口沼气池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同时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护工作,采取规范生活垃圾和清理生活污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第七章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一、组织领导与管理方式(一)组织领导在县委、政府和县易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薄竹镇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和村委会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县属各有关部门负责搬迁工程建设技术指导。(二)管理方式1、实行项目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2、严格建设程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严格预算和公开招投标制。3、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计和监督,严格经费的使用管理。4、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跟踪检查,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5、完善项目建设档案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验收等后期工作。6、建设项目必须按计划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省、州、县下达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二、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组织计划管理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批准的文山县小团坡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项目设计;按照批准的设计组织施工;按照云南省易地扶贫开发搬迁项目验收办法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验收。项目施工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层层签定项目目标责任合同书,对项目采取分阶段、分层次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施工建设。(二)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物资统一由县、镇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监管体系,实行项目资金回补报帐制度,专户存储、专人管理,单独记帐,单独报销,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资金、物资严格按工程计划进行核实使用,接受上级或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审查。(三)项目招投标和工程建设管理项目建设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开工手续,对项目进行招投标后方可开工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成立工程实施小组、工程安全小组等组织机构,签订工程建设合同和工程廉政合同,保证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计划任务。(四)档案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档案管理从项目前期工作开始,把前期调查表格、原始资料、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上级批准文件资料及项目实施的初步设计,各个分项目的施工设计等建立各种技术档案、统计数据档案,记录整个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活动的全过程,以便总结经验和备查。三、相关配套政策因安置移民属于本镇内集中安置,迁出农户的土地问题、户籍、子女入学等政策不变,仍按原籍管理规定办理。四、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小团坡安置点项目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加强该易地搬迁项目的领导,薄竹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镇各职能机构负责人、白租革及幕诗冲村委会干部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二)制定实施措施,确保项目建设成功。1、坚持五个结合,处理好五个关系。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必须坚持五个结合,即易地扶贫搬迁与其它举措、家庭产业化的推进、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相结合。正确处理好贫困人口的迁出与迁入,自愿迁移与组织领导迁移,多方支持与自力更生,粮食生产与支柱产业、原地居民与迁入居民的关系。2、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项目建设实施“五统一”:统一开发布局,统一施工质量、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按高质量组织实施。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镇、村两级签订责任书。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严格遵守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加大惠农政策行政力度,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和安全生产。项目负责人工作出色的,按责任书设奖兑现,未完成任务的该罚就罚,该惩就惩,作风飘浮、贻误时机的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确保开发搬迁顺利进行,项目建设要有高的起点,建设一片,成功一片,惠及一方。3、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依靠群众力量进行开发。镇、村、组三级干部要扎实深入村寨细致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这是双方有利、共赢发展的千秋大业,将政策意志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开发任务。4、制定迁入点工程、资金、财务、物资管理办法。加强检查和审计监督、跟踪服务。5、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围绕产业开发、本着就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抓好安置区群众的科学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科技含量,确保项目实施可持续发展。6、制定扶贫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公司和个体户参与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2008年11月编制实施方案;2008年11月-2008年12月为项目申报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1月为项目实施建设阶段,其中:2009年1月-2009年11月主要完成通电、通路、通水、安居工程、沼气池、农田水利建设,2009年12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详见下表)小团坡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进度计划项目度进间时2008年2009年101112123456789101112编制实施方案项目申报安居工程沼气池通电工程通路工程通水工程农田及水利竣工验收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一)估算依据1、云南省建筑工程综合预算定额;2、云南省建筑、安装施工综合费用定额;3、云南省建管20005号文件关于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试行办法的通知;4、云南省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暂行规定;5、国家计委、建设部价格2002lO号文件;6、关于编制2008年度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文贫开办发200821号);7、工时费:综合价(含普工、技术工)每天50元;8、实地工程材料价格:A、沙、石料:工地价60元/m3。B、砖、瓦:工地价砖O.32元/块,瓦:板瓦O.24元/块,筒瓦0.34元/块。C、木材:农户自筹,工地价600元/m3。D、水泥:从文山州水泥厂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