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的:1看图、初读课文。2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1仔细看图,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还有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2总结看图的方法。(1)你是按什么顺序看这幅图的?(可从主要画面到次要画图,也可从次要画面到主要画面。主要画面是三位女同学,次要画面是雨伞、斗笠、书包、鸡蛋、吊瓶。)(2)除了按顺序观察图画外,还要注意什么?(还要根据画面合理地去想象画面以外的事物,扩充画面内容。)3打开书,找出与图相关的内容自己读读。4读全文,读准字音。5检查学生预习自学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匆”:注意与“勿”区别。“蔼”: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尊”:书写时不要丢掉里面的小“一”;意思要与“遵”区分;查字典可查“丷”,也可查“寸”。“戴”:注意与“栽、载”区别。“累”:部首查字法“田”、“系”都可查到。“凑”:与“揍”区别。“补”: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输”:左面“车”末笔的横改提,先竖后提。“液”:右面“夜”的末笔是捺。“扰”:与“拢”不同。“扰”右面是“尤”;“拢”右面是“龙”。“玻”:“玻”与“波”组词进行区分。“璃”:倒数第二笔是竖提。“吊”:与“另”不同。“吊”下面是“巾”;“另”下面是“力”。“瓶”:右面的“瓦”有四笔,不要把第二、三笔各错分成两笔。“默”:左面“黑”的最后一个横笔和四点都是右上倾斜。理解词语: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肯定:一定,毫无疑问。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顺从:依照别人的意思,不违背,不反抗。深情:感情深厚。认识“憔、悴”两个字。6自由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7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还有什么问题?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养成尊敬老师的美德。2、能结合图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3、练习用“首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教学过程:1看图回答问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天气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下午放学后,在病房门口,天下着蒙蒙细雨。)(从同学们背着书包,病房门旁立着雨伞看出的。)(2)图上的三位同学在干什么?她们的心情怎样?(三位同学挤在一起,踮着脚,扒在玻璃窗上向里看的情景。)(她们迫切地希望早点看到老师。)(3)同学们为什么都非常尊敬和爱戴王老师?(因为王老师和蔼可亲,为了同学们健康成长,日夜操劳。所以,同学们尊敬、爱戴王老师。)2读课文,深入理解。(1)读第2自然段“心意”是什么意思?(对人的情意。)全班同学的心意是什么?(对老师的爱戴、尊敬、祝愿之情。)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朗读练习)(2)读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她们为什么想早点儿看到王老师?(因为王老师为她们日夜操劳,累病了,她们要带去同学们的祝福,祝老师早日康复。)你还从哪个词、句中体会出什么?(3)读第4自然段:你从“顺从”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遵守纪律,懂礼貌)三个“也许”是什么意思?(根据图,谁也不知道她们看见了什么,只能是联想看到了什么。)师:看图作文,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丰富画面。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深情”在这里什么意思?(感情深厚。)她们在祝愿着什么?(老师早日康复,重返讲台,重返到她们的身边。)(4)有语气地读这一自然段。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悟同学们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第三课时教学目的: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读一段话,说说讲了几个意思,然后用画线的词说一段话。出示书中句子:见到老师,首先要告诉她,班里一切都好,请她安心养病;然后向她转达全班同学的问候;最后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送给她,要她补养身体。”(句子中用了“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把她们商量的几件连续要做的事情有序地叙述出来,增强了表达的条理性,这三件事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一般不宜前后相换。练习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例1、开学的第一天,新接班的老师首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给大家提了些要求,最后把新书发给大家。例2、要想写好看图作文,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按顺序说说,最后把说的内容写下来。板书设计2 亲人第一课时目的:1指导看图,初知图意。2查字典自学生字、词。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除了汉族以外,其他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有的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不同民族的人民是怎样一起生活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2理解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什么叫“亲人”,谁是你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3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她们各是哪个民族的,各有多大年纪,她们在干什么,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她们为什么那么亲热?4同桌交流观察的情况,说明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5班上交流,请25人发言。6总结观察方法:(先看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看旁边有哪些景物,说明了什么,也就是按从人到物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7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8查字典,自学生字、词。(1)“硬”:最后一笔捺与撇相交。“朗”:在“硬朗”中读轻声。“县”:上边不是“目”。“毕”:上面“比”的右边是“匕”,不是“七”。“灵”:第二笔不出头。“便”:多音字组词来区别。“及”查“丿”,因为第一笔先写撇。第二笔是横折折折撇。“盐”:左上“土”的末笔横改提,右上“卜”的两笔相接不相交。“换”:右下不是“央”。“净”:注意部首。“眯”:左面是“目”,不是“月”。(2)组词族( ) 汉( ) 济( ) 竟( )旅( ) 汗( ) 挤( ) 竞( )换( ) 净( ) 眯( )唤( ) 静( ) 咪( )通过查字典,理解以下词义:经济:本课指生活上所需要的费用。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本课指不拖延,准时。毕竟:到底,究竟,终于。灵便:灵活。本课指四肢灵活、敏捷。硬朗:指老人的身体健康。9读文,巩固字词。质疑。汉族、硬朗、县城、经济、毕竟、灵便、及时、替换、干净、笑眯眯、出来进去。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看懂图意,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敬老助老是人的美好品德。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真挚感情。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人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学习第5、6自然段1、快速读文,思考: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5、6自然段)2、请1人读5、6自然段,大家用“”画出老奶奶发现了“我”悄悄地帮她洗、晾衣服后,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然后看投影填空:老奶奶( )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 )捧着我的头,把( )脸紧贴着我的脸,( )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3、指名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哪些词语,老师把词语填在括号里。4、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出几点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一是老奶奶对“我”的行为表示感激;二是表达了老奶奶对“我”的喜爱之情;三是老奶奶把“我”当成了亲人。)(从老奶奶的语言中体会出:自己的女儿都没能这样照顾她,而我们母女俩却主动、热心地照顾她,超过了自己的女儿。)5、有语气地练读,请1或2人汇报。二、学习第13自然段1、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分小组围绕课文13自然段讨论,希望同学们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小组汇报,归纳如下:(1)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有人照顾;(2)尊重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3)各民族之间应团结,相互帮助,友好相处;(4)邻居之间也应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三、学习第4自然段1、请1人读,大家思考:“我们”帮老奶奶做了哪些事?而这些内容画面上没有,那么作者根据什么写出来的?2、小结:我们看图不仅要会看画面上的内容,还要会联想,推想,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画面,变静为动。四、理解课题1、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女儿还亲”?从这里体会出什么?(1)母女俩长期主动、热情、周到帮助,使老人深爱感动;(2)就连亲生女儿也难以做到;体现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2、小结:她们并不是一家人,但胜似亲人,因此课题为亲人。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而小姑娘决心坚持把好事做下去。精神多么可嘉呀!)六、有语气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3 灰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读题,质疑:从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灰雀什么样?它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以“灰雀”为题)2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我们提出的哪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郊”:左边的“交”是表音部分,末笔捺改点。“散”: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s3n s4n。“脯”: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p* f(。“蹦”:左面“足”的第六笔撇改竖,第七笔捺改提。“惹”:上面是“若”,不是“苦”。“仰”:右面不是“印”,比“印”少一笔。“渣”:右上的“木”,中竖不带钩。“定”:最后一笔是平捺。“或”:偏旁是“戈”字部;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倒数第二笔是“撇”不要忘写;最后一笔是点。“但”:右面的“旦”是表音部分。“肯”:下面第一笔是竖,不是撇。郊( )脯( )蹦( )若( )校( )哺( )崩( )惹( )仰( )渣( )但( )迎( )查( )担( )理解词义:郊外:城市外面。散步:随便走走。欢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可惜:值得惋惜。肯定:本课是确定的意思。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坚定:稳定坚强;不动摇。或态度坚决、果断。2练习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理清课文层次1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用“( )”画出来。2我们把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过渡语: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二、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列宁喜欢灰雀?边读边画批。2汇报自学情况:(1)三只灰雀十分可爱;从“粉红”、“深红”、“欢蹦乱跳”等词看出。(2)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看出。3填空,读一读,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投影)课后思考练习4过渡语:这么可爱的三只灰雀,会发生什么意外呢?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从“一天”到“男孩坚定地说”。)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组对话,其他同学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列宁,在说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这种心情?(1)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一天,我(列宁)突然发现平日关心、照顾的三只灰雀少了一只,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我是从“找遍”、“问”、“自言自语”中体现出来的。)(2)练习读出列宁说话中的语气。(第一句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表现出担心;第三句表现出惋惜;第四句表现出满怀希望。)(3)小结:列宁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对灰雀的喜爱。2假如你就是这个小男孩,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1)同桌交流,然后自由汇报。(我(小男孩)突然听列宁这么一问,十分惊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张口就说:“不知道。”说完怕列宁不信,紧接着又强调一遍:“我不知道。”) (当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可是,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2)小结:由小男孩开始惊慌地说:“不知道。”到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这一矛盾的心理变化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3分角色练习对话,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1)请同学们质疑、解疑。A列宁为什么问这个小男孩而不去问别人。(列宁善于观察,他过去肯定见过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表现分析灰雀的失踪肯定和这个男孩有关系,所以就故意去问他。)B听了男孩的回答,列宁会怎么想?(孩子在回答列宁的问话时,显得恐慌,不知所措,更进一步证明失踪的灰雀与他有直接关系。)C列宁为什么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的话中,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的觉悟,以情育人,体现了这位伟大领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D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列宁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看不见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听不到灰雀的歌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2)在列宁真情实感的启发下,男孩鼓起勇气说出了原来不敢讲的话,读孩子的话,体会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心地善良、诚实。)过渡语:男孩说的话兑现了吗?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默读1113自然段,质疑,解疑。1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他还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内疚。)2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事情已经很明显,没有必要再问,更主要的是列宁不愿让男孩难堪,说明列宁善解人意,也说明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喜爱。)3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五、总结全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附:板书设计4 三个儿子教学目标: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的话,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学重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教学过程:一、质疑引题: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呢?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导入新课“三个儿子”。二、检查预习情况(根据预习题目):读课文,通过预习你认识、学会了哪些生字词(小组展示汇报),结合课文说说词义。s3ng 嗓 :嗓子、嗓音 g5 bo胳 膊: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su1n酸 :因疲劳或疾病引起微痛或无力的感觉。di1n甸(沉甸甸):形容沉重的样子。hu4ng dang 晃 荡 :摇动、摆动,向两边摆动。三、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后小组讨论。1、找出课文中三个妈妈讨论自己儿子的部分和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及老爷爷的话。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2、通过讨论汇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了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位老爷爷在旁边休息;接着写了三个妈妈议论自己的儿子;最后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让老爷爷感到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3、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或讨论你是妈妈的儿子吗?说说你的理由)(1)读后思考,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2)汇报发言。四、理解句子“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话是根据迎面跑过来的三个儿子的表现说的。两个被妈妈引以为豪的儿子都只是表现自己的才能,对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视而不见。而只有那位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妈妈的孩子懂得爱妈妈,他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跟着走了。老爷爷认为,心中有妈妈,知道怎样爱妈妈的儿子才是妈妈的儿子。五、读完课文后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讨论让大家懂得只有关心妈妈、懂事明理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并要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六、朗读课文七、积累好词佳句附:板书:三个儿子妈妈比儿子 儿子对妈妈 只看见一个儿子附送: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目的: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知大意。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同学们,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是许多人都见过的现象。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牛顿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写牛顿的什么事呀?(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板书:做风车的故事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牛顿为什么要做风车?他是怎么做风车的?风车做成功了没有?在这中间有什么事情发生?)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有的问题通过读课文就能解决,有的问题解决不了,另外,还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咱们一并放到第二课时解决。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示学生注意“摔 shui”“受 shu”“任 rn”“攒 zn”等读音。(1)本课多音字较多,教师可采用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2)提示学生同一个字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选的读音也不相同。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顿”左右结构,左边第四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弯钩”;右边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庭”半包围结构,右下边是“廷”,不要写成“延”。“零”上下结构,下边是个“令”字,不要写成“今”字。“麦”上下结构,不要把上边的竖,下边的撇连起来写。“愤”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个“艹”,右边最后一笔是“、”。“遇”半包围结构,右边第七笔是“|”,不要写成“竖钩”。“惯”左右结构,右上角第四笔是“|”,不要写成两个“、”。为了区别形近、同音字,可采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顿( ) 庭( ) 推( ) 愤( )吨( ) 挺( ) 堆( ) 喷( )通( ) 羞( ) 奖( ) 遇( )桶( ) 差( ) 桨( ) 偶( )3理解词语:攒:积聚、积蓄。“凿子”、“锯”、“斧子”是木匠用的工具,可让学生通过实物来认识。得意:称心如意。(也可采用演示的方法来理解)发愣:发呆的样子。(也可采用演示的方法来理解)夸奖:称赞。希罕:希奇。发愤:决心努力的意思。迸发:由内向外突然发出。羞:难为情,不好意思。任何:不论什么的意思。但是: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语气。习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四、读课文,知大意。(本文讲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由于讲不出风车为什么会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牛顿从这件事中受到教育,从此发愤学习,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五、作业:生字、字词、熟读课文,寻找有关牛顿的资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教学过程:一、创设展示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投入。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资料小报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小报上的内容可以是从报刊、杂志等剪辑下来的,并且有自己在上面圈画的内容;有图片,并在图片周围有一些注释性的语言;有牛顿生平简介以及发生在这位科学家身上的一些故事的概述等等),然后,请持有不同资料的同学到前边介绍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对牛顿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因这些内容是他们自己搜集的,汇报的时候积极性很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围绕课文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1、提供合作机会,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互动性。结合课文内容再次质疑(出示课题后有一次质疑,而且,在老师范读,自己初读课文后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牛顿的小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同学们是如何评价的?”“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可设计朗读、绘画、小制作、表演等形式的小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小组,在组内进行解疑合作,再集体汇报,使全体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2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到位。(1)、当学生利用各种形式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评价,适时板书。如:在理解、领悟“牛顿的小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这一问题时,无论是朗读、表演还是小制作都要紧紧围绕“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每天丁丁当当忙个不停”等重点词句来展开情节,最后归纳为:看装风车说做风车学做风车做成风车。教师随机板书:仔仔细细、每天忙个不停、终于做成。(2)在理解“同学们是如何评价的?”这一问题时,抓住“都围上来”、“得意”、“夸奖”三个“笑”等词句展开情节。教师随机板书:围看、夸奖、嘲笑(3)在理解“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一滴眼泪”时,要紧紧抓住牛顿由“得意”到“难受”这一心理变化,从而体会到牛顿的心里“难受”不是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做成的风车,也不是因受到嘲笑,当众出丑生气灰心,而是为自己平时学习不求甚解感到惭愧自责,小小的风车变成了牛顿发愤学习的动力。因此,他勇敢地拾起摔坏的风车,决心永远记住这次教训。教师随机板书:难受、发愤、刻苦(最后成为)大科学家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引导评价到位,学生才能理解到位,朗读到位。3利用好发散点(或者叫空白艺术),诱发多思创新。教学中抓住课文的重点,巧设发散点,使学生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求得深层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发散点:(1)同学们看到牛顿,他们都议论了什么?教学生设计创设想象空间及口语交际情境。(2)结合课文内容“无论做什么事,他都要问个为什么?”设计发散点,他在什么时候问为什么?你知道哪些?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再次交流汇报,如:在光学方面,他用三棱镜分析日光,发现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的,奠定了光谱分析的基础。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解释了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等等。在教学方面,他发明了二项式定理,微分法和积分法等等,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板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牛顿、家庭、零用钱、成绩、麦子、夸奖、卡特、通红、发愤、遇到、任何、刻苦钻研、习惯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能用适当的速度默读课文。3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4培养认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教学步骤:()导入1启发谈话。(1)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而不会往天上飞呢?(2)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这种现象后,就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牛顿画像)(2)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爱动脑筋,善于提问,乐于钻研)对,所以牛顿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那么牛顿这种善于提问,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5课做风车的故事。(二)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1出示自学提纲。(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词。读准字音。(2)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字、词、句下面画上横线或打上“?”然后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解决。也可同桌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3)标出自然段序号。逐自然段地读课文。思考:每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每段写牛顿干什么?有什么问题记下来。(4)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按提纲自学。(三)交流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1交流自学生字情况。(1)读生字。(指学生读、齐读)(2)多音字组词。 2交流理解词语情况。(1)可以结合实物理解的词语:锯、斧头、凿子。(2)可以通过做动作理解的词语:扇、捡起。(3)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攒、羞、习惯、得意、夸奖、果然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点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同学互相交流解决。)5梳理归纳主要问题。(四)逐段深入理解课文1学习一、二自然段。(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书知道了什么?(2)同桌互相交流。明确:通过读第一自然段知道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通过读第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在小学念书时就特别喜欢做手工。(3)“特别喜欢”还可以怎么说?(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呢?明确:“奶奶给他的零用钱,他总是攒起来买斧头、买锯、买凿于。”从“攒”这个词就能看出牛顿非常喜欢做手工。攒”是积聚、积蓄的意思,课文中是说他把奶奶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存起来,用来买做手工的工具,说明他太喜欢做手工了。“整天忙着”就是从早到晚都在忙着,把时间几乎都用在做手工上,说明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影响了学习。(5)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共有四句,第一句介绍牛顿生在农民家庭;第二句讲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第三、四句是具体讲牛顿怎么喜欢手工。这一段主要讲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说明牛顿对做手工很有兴趣。(6)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牛顿爱做手工到了痴迷的程度,忽略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你们觉得牛顿这么做对吗?为什么?(7)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写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课文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在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一、二自然段,知道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二)学习三、四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村子里装风车,他是怎样做的?请用笔勾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2交流、讨论。(l)出示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意思有什么异同? (2)他仔仔细细地看到什么程度呢?读书中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明确:他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3)牛顿不仅仔仔细细看,而且还想亲自做一个,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4)“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忙个不停。”学生交流:去掉“每天”行不行?为什么?“钻进屋子”改为“走进屋子”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丁丁当当”行不行?(5)你能想象出牛顿做成风车后,告诉奶奶的情景吗?谁能读出那种高兴的语气?(6)学生感情朗读。(7)小结:通过读书知道四、五自然段是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通过具体写牛顿看风车、做风车着了迷,说明他对做手工有浓厚的兴趣。由于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做手工上,以致于影响了学习。(三)学习五、六、七自然段三、四自然段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那么五、六、七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对小风车有什么看法?牛顿怎么做的?他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关词句。2交流读书情况。(1)牛顿把风车带到学校,同学们有哪些看法?明确:夸奖(2)大家会怎样夸奖牛顿呢?这风车 牛顿,你 (3)听着大家的夸奖,此时牛顿的心情怎样?明确:得意(4)听了卡特的话,牛顿又有怎样的反映呢?明确:发愣(5)牛顿为什么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明确:只做感兴趣的事而忽略学习是不对的。(6)读卡特的做法和后面的几句话。理解“希罕”“迸发”。(7)这两自然段都在讲什么?明确:牛顿因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请同学们继续读书,思考:面对这样的嘲笑,牛顿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3默读第七自然段。(1)思考: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流一滴眼泪?明确:因为牛顿没有灰心丧气,他也不埋怨他人,而是以发愤学习、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和刻苦钻研的实际行动,改正了过去学习不够刻苦、不求甚解的缺点。(2)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4谁能谈谈牛顿为什么能成为科学家?谈谈你了解的牛顿的故事。(四)总结全文1朗读全文。2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通过苹果落地的现象介绍牛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提纲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2)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以及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后,再读书并通过互助学习,讨论,老师指导等方法提高学习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却没有流一滴眼泪,以及以后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牛顿从小爱学习、爱钻研的精神,并学习他的这种精神。26、一定要争气(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教学过程:一、抓“争气”,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板书一定要争气,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谁一定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为谁争气?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板书:什么情况下 怎么做的二、学生通读全文,找出答案。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鄞县”的“鄞”应读“yn”,不要读成“jn”。“成绩”的“绩”应读“j”,不要读成“j”。“平均”的“均”应读作“jn”,不要读成“yn”。可采用让学生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2、识记字形,区别形近字。“基”上下结构,上边是“其”,中间不要多一横,“其”的最后一笔是“捺”。“考”下面不能多写一横。“试”左右结构,右边千万不要多加一撇。“厕”是半包围结构,“厂”要包住“则”,不要错写成左右结构的字。“努”上下结构,第一笔是“撇折点”,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捺”。“需”上下结构,“雨”字的第三笔是“横折”。“末”字与“未”要区分开。“未”字上横稍短,“末”字上横长。区分“震”与“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也都有“动”的意思,但用法不同。“振兴、振奋、振作”用“振”。“震惊”“震荡”“地震”同“震”。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形近字、同音字组词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末( ) 试( ) 震( )未( ) 式( ) 振( )厕( ) 努( ) 技( )测( ) 怒( ) 枝( )3、理解词义。发愤:下决心,努力。本文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资助:用钱帮助。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尝试:做一做,试一试。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再三:不止一次,一次又一次,文中指童第周一次又一次地请求校长让他跟班试读。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震动:本文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鄞县:浙江省一个县名。属宁波市。四、练习读书,巩固生字,了解大意。五、作业:生字、字词、读熟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两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2、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抓“争气”,理清文章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讲到“一定要争气”。边读边标画出带有“一定要争气”这个词语的句子。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一定要争气”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学生读文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经过讨论,学生弄清文中两次“争气”的事情。(第一次是讲童第周中学时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经过刻苦努力,仅用半年时间就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得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心里想:一定要争气。)(第二次是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刻苦钻研,成功地完成了教授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的试验,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为中国人、为祖国争了气。)板书:基础差 成绩不好二、抓“争气”,理解重点词句。1、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1)通过查字典理解“再三请求”。(“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说明是诚心诚意的。“再三请求”表现出童第周当时求学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2)根据本句的意思,判断、选择词义。投影出示练习:判断句中“才”字的意思。“才”字有三种解释:刚刚;仅仅,只有;勉强。A、第周17岁才进中学。()B、均成绩才45分。()C、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在上述判断带点词的连续句中,第1句“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的“才”字是“刚刚”的意思;第2句“平均成绩才45分”的“才”是“仅仅,只有”的意思;第3句“才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的“才”字是“勉强”的意思。通过这样的练习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相同,要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义,即据句选义。同时,也要通过反复练习朗读,来进一步体会童第周渴望学习的坚强信念。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刻苦钻研。(3)联系下文,理解“发愤”的意思。“发愤”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自己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做。那么,童第周是怎么发愤学习的呢?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画出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一是“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二是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路灯关了,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这两方面内容就已清楚、具体地解释、说明了“发愤”的意思。在理解了重点词句后,再理解“一定要争气”就不难体会出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我并不比别人笨。”;三要刻苦努力,“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板书:再三请求 发愤学习2、读45自然段,理解重点句。(1)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两个基本方面思考:一是联系上文,童第周的老师是欧洲一位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他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二是同学们都不敢尝试。由此看出手术的难度之大。板书:手术难做、教授没成功 同学不敢尝试(2)童第周是怎样做成功的?“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文中只用一句话讲述童第周成功的经过。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刻苦钻研;二是不怕失败;三是耐心加细心,最终以顽强的精神和熟练的技巧,使手术获得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三、抓“争气”,深化中心。讨论:童第周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深入理解童第周为祖国争气的崇高思想境界。首先让学生自读4、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带有“争气”一词的句子,然后想一想,童第周这次成功是在什么情况下为谁争气?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全文两次提到的“争气”含义是相同的。即:一是要有志向,二是要有自信心;三是要肯努力。但是第二次争气要比第一次争气更深一步。第一次是为自己争气,不甘落在同学的后边。第二次是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争气,不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不甘心落在外国人的后边。四、抓“争气”,练习朗读。这课的朗读,应该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童第周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刻苦学习的精神后,应集中体会他是怎样学习的,把对童第周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如,这一段的最后童第周说的话,“一定要争气”,他是说给谁听的呢?是说给自己听的,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话,应指导读书。另外,“我并不比别人笨”这个“并”字就突出了童第周下决心,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的坚定信心,让学生把这个坚定的语气读出来。五、作业:1找出描写童第周发愤学习的词句,再抄下来。2预习27课。板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基础、期末、考试、平均、厕所、努力、教授、一项、需要、技巧、震动、不声不响、再三请求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体会童第周“一定要争气”、勤奋学习、敢于实践的精神,激励自己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一定要争气。(二)初步感知1自读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理解部分生词。3想一想,课文讲了童第周的几件事?分别是在哪几个自然段讲的?(三)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及新词:基础 期 平均 成绩 退学 耐心钻研 发愤 努力 末 瞧不起 实验 需要要理解的生词:资助 耐心 尝试 偏僻 震动指名读每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童第周的几件事?明确:两件事设问:课文讲了几次“要争气”的事?分别都是在哪几自然段讲的?明确:课文写了两次“要争气”,第一次“要争气”是在课文的13自然段讲的;第二次是在46自然段讲的。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殖基地融资商业计划书范文
- 水利工程水文观测规定
- 化学工业原料采购管理规议
- 考研复试如何保持自信心
- 2025至2030中国闭孔泡沫胶带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矿区生态修复措施方案
- PLC参数备份方案
- 心理学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 公司外出出差规定
- 职业教育实践教育指南
- 2025十堰张湾区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项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25国庆节前安全教育培训
- 国歌课件教学课件
- 江苏省家政服务合同派遣制4篇
- 农业农村部在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资阳市雁江区为例
- 增补合同协议模板
- 玉盘二部合唱简谱
-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平江历史街区讲义
- 小学道法小学道法六年级上-5.国家机构有哪些(第二课时-国家机关的职权)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