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源县竹园镇云发煤矿采 区 地 质 说 明 书 编 制 单 位: 技术科 编 制: 田林攀 技 术 副矿长: 保 胜 富源县竹园镇云发煤矿二0一七年四月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该矿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与总体构造展布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沟谷纵横,山峦起伏,地势总体特征,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边缘的山峰,海拔标高2300m,最低点为矿区东部边缘的LK162孔,海拔标高1912m,相对高差388m。区内北东向展布的地表水系发育,多为季节性小溪,旱季干枯,雨季排泄地表水,无大的河流。二、地质条件 (一)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西部之滇东台褶带恩洪复向斜的东南翼,区域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上古生界泥盆系中、上统宰格组(D23)、石炭系(C)、二叠系(P),中生界三叠系(T)和新生界第四系(Q)。 详见表2-1-1。表2-1-1 区域地层简表系统组符号厚度(m)主 要 岩 性第四系Q030为残、坡积、堆积、冲击的粘土、砂砾组成。第三系R305(残留)下部主要为砾石层,上部为灰白色粘土岩、粉砂岩夹薄层状褐煤及紫色砾岩。三叠系中统关岭组T2g500下部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泥灰岩夹石英砂岩,中部泥灰为主,上部白云岩。下统永宁镇组T1y440455灰岩、泥质灰岩、生物灰岩,局部夹薄层泥岩、粉砂岩,含钙质结核。飞仙关组T1f350436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局部含钙质结核。卡以头组T1k81125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205335/一般250砂岩、粉砂岩、泥岩、菱铁岩、炭质泥岩、煤层。峨嵋山组P2243460玄武岩、凝灰岩,偶夹泥岩、粉砂岩、煤层、铝土岩。下统茅口组P1m318636含白云质、燧石灰岩,细晶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硅质岩。栖霞组P1g37122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燧石灰岩夹白云岩。梁山组P1l61116泥岩、砂岩、灰岩、炭质泥岩、夹少量煤线。石炭系上统马平组C3m70125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东部夹薄层砂岩。中统威宁组C2w3065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下统摆佑组C1b35162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大塘组C1d67180下部硅质岩和碎屑岩,上部灰岩、白云岩。岩关组C1y57112灰色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盆系D3334泥灰岩、白云岩、灰岩。D2423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前 震旦 系上昆阳群P1tknb出露70灰、紫灰色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 (二) 区域构造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曲靖台褶束、富源凹褶内。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中带东翼,处于滇东新华夏构造带南部,夹于新华夏和华夏两构造体系之间的恩洪复向斜东南翼北段,为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密集展布的向、背斜褶皱,其间被伴生或派生的逆断层和正断层切割破坏,受力来自东西向,形成比较复杂的构造形态(见区域构造体系图)。在现存的褶皱构造中,赋存着晚二叠系含煤建造,形成了现在的滇东煤产地。恩洪复向斜则为一轴向近南北,整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的复式向斜构造。区域的主要构造形迹自西向东依次有富源弥勒断裂,恩洪复向斜,弧形断裂带,平关阿岗断裂。1、富源弥勒断裂南西起于弥勒城北,延经恩洪矿区西缘构成矿区边界,北东延展至贵州省境内,全长240km。断层总体走向北东20-30,倾向北西,倾角60,为一逆冲断层。矿区地段为石炭系,下二叠统灰岩逆冲在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至下三叠统永宁镇灰岩之上,最大断距2000m,断层附近地层倾角在50-60,直至直立、倒转、挤压现象明显。应属压扭性断裂。2、恩洪复向斜复向斜东翼宽缓发育,西翼狭窄边缘较陡,东西宽达10km余,延伸长度30km。复向斜轴向近南北,轴部位于新村九河一线,经墨红与法乌之间向北延伸,总体向北倾伏。轴部最新地层为下三叠统永宁镇组。其两翼次一级褶皱及走向断裂发育,西翼依次出现洒马壁背斜,咱得卑舍向斜,独木背斜及克依里向斜;东翼依次为拿格龙向斜、法乌向斜、燕麦山向斜、发白勒那拖背斜及都格上吉克向斜。次一级褶皱延伸方向基本与复向斜的轴向一致,且自北东向南西依次呈规律性的雁行式斜列展布,其间常为走向断裂切割破坏。3、北东东向断裂带主要展布于矿区北部,营上以南至清水沟地段,原称“弧”形断裂带。展布范围长约20km,宽4-5km。主要断裂有F10-10、F10-1、F10-5、F9-1、F7-2-7、F9-2、F9-3、F8-5、F7-27、F6-12等。各断裂带自北向南依次斜列,断距自北东向西南逐渐减小到尖灭,几乎全为高角度的正断层,力学结构面具扭性或张扭性特征。本组断层西延常切割恩洪复向斜次级褶皱轴,而又被各褶皱间的走向断层所切割。4、平关阿岗断裂位于矿区东缘营上桃园一线,为一高角度逆冲断裂构造。断裂线呈北东20-30延展,南起阿岗以东,延经本矿区东侧,北东继续伸展入贵州省境,全长100km以上。其西盘逆冲上升,在恩洪矿区范围内东缘泥盆系及上二叠统地层与东盘中、下三迭统灰岩接触,最大断距在2500m以上,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仍具压扭性特征。 (三) 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二叠系龙潭组第三段(P2l3)、下三叠系卡以头组(T1k)至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部份地层和第四系(Q)地层。下二叠系龙潭组第一段、第二段(P2l1+2)和峨嵋山玄武岩组(P2)均为钻探工程揭露地层,各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一)上二叠系峨嵋山玄武岩组(P2)厚度大于89m,属峨嵋山玄武岩上部地层,在89m范围内将其划分为三段;下段为深灰色致密块状玄武岩,中段为紫红色凝灰岩与褐黄色(风化色)玄武岩互层,上段为具气孔、杏仁状构造玄武岩与灰绿、灰白色粉砂岩、铝土岩、煤等互层,其中煤层厚度薄,不稳定,且含大量粘土、玄武岩碎屑等杂质,不具工业价值。顶部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粘土化的玄武岩与龙潭组成假整合接触。二)上二叠系龙潭组(P2l)分布于矿区东南部,且多为浮土及滑坡掩盖。该组厚度为220.0269.0m,一般厚度240.0m。为一套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泥岩及煤层。富含大羽羊齿植物化石和大量炭屑及少量动物化石。是区内主要含煤岩系,可采煤层均赋存于该地层中。详见图2-2。龙潭组在区内仅在南东部见顶部地层。组内含全区可采煤层3层,编号为C9、C15、C16;大部可采煤层5层,编号为C7、C8、C11、C19-1、C22-2;局部可采煤层7层,编号为C13-2、C14、C18、C19-2、C21-2、C23、C24。根据其岩性、含煤性和沉积旋回特征本组可分为三段。1、龙潭组第一段(P2l1)玄武岩顶至C16煤层底,厚度66.0110.0m,平均厚度80.0m。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薄至中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状菱铁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底部见有粗砂细砾岩(麻子石),呈透镜产出,同时在C24煤层以下发现一层13m淡绿色水云母粘土岩,风化后似硅质岩,极为稳定,是一良好的分层标志,顶界以C16煤下部的一层黑色页岩作为分层标志。本段含可采煤层7层,编号为C18、C19-1、C19-2、C21-2、C22-2、C23、C24;与下覆岩层为假整合接触。但煤层分叉、合并、尖灭等现象较多,厚度、结构变化亦大,因此,煤层稳定性较差。2、龙潭组第二段(P2l2)C7煤层顶至C16煤层底,厚度76.0108.0m,平均厚度90.0m。主要岩性为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鲕状菱铁岩、泥岩及煤层。底界以C16煤下部的一层黑色页岩为分层标志,顶界以C7煤底部呈密集状出现的灰色薄层菱铁岩为其分层标志。岩性特征为上细下粗,全区稳定,是一个良好的区域性煤层对比标志。段内含可采煤层8层,编号为C7、C8、C9、C11、C13-2、C14、C15、C16。煤质好,而且稳定较稳定。3、龙潭组第三段(P2l3)C7煤层顶至紧邻C1煤层之上的一层细砂岩为界,厚度60.081.0m,平均厚度74.0m。主要岩性为黄绿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与薄层粘土岩互层。夹似层状透镜状的菱铁岩及薄煤层。以C7煤下部灰色薄层状菱铁岩作为底界分层标志。段内无可采煤层。为密集不稳定的薄煤层,岩性组合特征,详见图2-2。三)下三叠系(T1)1、卡以头组(T1k)出露于矿区东南,呈断续带状展布,全组厚度68.0136.0m,平均厚度97.0m。根据岩性可分为二段(见图2-3),卡以头组与飞仙关组之间标志特征不明显,所以另划了一个过渡带(T1k-f)特点如下。1)卡以头组第一段(T1k1)厚度41.080.0m,平均厚度60.0m。岩性下部为黄绿棕褐色薄至中厚层状钙质细砂岩,泥灰岩夹黄绿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含叶肢介舌形贝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屑;上部为黄绿淡红色粉砂岩。2)卡以头组第二段(T1k2)厚度29.576.0m,平均厚度48.00m。主要岩性为黄绿色厚层状细砂岩夹少量黄绿色紫色粉砂岩。顶部有一层厚度2.5020m,平均厚度11.0m的卡以头组地层向飞仙关组地层过渡的过渡带,分布于矿区中东部,主要岩性为黄绿色细砂岩与紫红色粉砂岩互层。含蠕虫状方解石,偶见灰绿色高岭石粘土岩,产叶肢介化石。2、飞仙关组(T1 f)广泛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厚度348.0406.0m,平均厚度373.0m。据其岩性和沉积旋回特征分为四段。1)飞仙关组第一段(T1 f)厚度62.0096.0m,平均厚度75.0m,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夹薄层状细砂岩,含大量蠕虫状方解石。2)飞仙关组第二段(T1 f)厚度148.0190.0m,平均厚度158.0m,主要岩性:下部为灰色黄绿色厚层状细砂岩与紫红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互层,显大型斜交层理。含舌形贝偶见克氏蛤动物化石,上部为灰紫色黄绿色中厚层状砂岩夹紫色粉砂岩,顶部含大量真形蛤化石,中部含舌形贝化石。3)飞仙关组第三段(T1 f)厚度50.0m。主要岩性: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含大量蠕虫状方解石;下部为紫红色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含少量化石。4)飞仙关组第四段(T1 f)厚度70.0m,主要岩性为黄绿色(风化后为黄色)钙质细砂岩,薄微薄层状夹条带状紫色粘土及中厚层状深灰色泥灰岩。含大量的真形蛤、光蛤化石。其中光蛤为本层特征。各组段岩性组合特征及标志特征详见图2-3。四)第四系(Q) 第四系分布较广,遍布全矿区,主要为残积、坡积、崩塌堆积等,成份为灰绿色,紫色大小不等的砂岩、粉砂岩等碎块及褐色耕植土、亚粘土、泥沙等。分布虽然广泛,但厚度不大,一般13m。(四)矿区构造矿区主体构造形态与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一致,展布方向北东40,为一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612,平均倾角8,属缓倾斜(近水平)岩层。地层略有起伏,次一级褶皱滑坡体规模很小,断层较发育。(一)断层矿区内共有大小断层7条,展布方向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两组,分别为F1、F1-1、F6、F7、F25、F26、F27(以上断层号为9井田的编号),均为正断层。断距较大的断层为F1、F27,其余断距都比较小。各断层位置、产状、规模分述如下:F1、F1-1断层;位于矿区东南边,是矿区的边界,也是8井田与9井田的自然边界。展布方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F11441,F1-14664,走向延伸长度F1大于2000m,F1-11200m,断距F1200m,F1-11826m,均为正断层。F6断层;出露于矿区中部,展布方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90,延伸长度1600m,断距小于10m。F7断层;出露于矿区中东部,展布方向近于东西向,倾向北,倾角5572,走向延伸长度190m,断距小于10m。F25断层;出露于矿区西南边部,展布方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不明,走向延伸长度大于400m,断距小于10m。F26断层;出露于矿区西南边缘,展布方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8,走向延伸长度大于800m,断距小于20m。F27断层;出露于矿区东部边缘,展布方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073,走向延伸长度大于2000m,断距3072m,一般30m。(二)褶皱矿区为一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地层略有起伏,次一级褶皱规模亦很小。(三)矿区构造类型图幅内虽然有F1、F1-1、F2、F3、F6、F7、F23、F25、F26、F27、F29、F30、F31等断层出现,但对矿区而言,除F6、F7小断层在矿区范围内,其它断层均在矿区范围外,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的断层如F1、F1-1、F25、F26、F27等均为本矿区的边界断层,对区内煤层开采影响较小。据9井田精查储量报告确定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分为三类:(1)简单地段:F27断层以南;(2)较复杂地段:(略);(3)复杂地段(略)。本次核实区正好处于F27断层西南,F27断层为矿区北东边界断层,据矿山开采现状来看,矿区构造复杂程度确属简单类型。 三、煤 层 一)含煤地层本区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系龙潭组(P2l),含煤地层厚度220269m,一般为240m,共含煤4771层,煤层总厚3243m,含煤系数1217%,平均为15%。煤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4,其中C19、C21、C22煤层,分别为两个独立分层,其编号C19-1、C19-2、C21-1、C21-2、C22-1、C22-2。共计编号煤层29层,尚有部份分岔煤层和透镜状煤层则未予以编号。含煤地层共分三个含煤段,现分敍如下:1、第一段(P2l1)地层厚66.00110.80m,平均厚度80.00m,含可采煤7层(C18、C19-1、C19-2、C21-2、C22-2、C23、C24),煤层总厚度8.81m,平均含可采煤层系数11.01%。其中C19-2、C21-2、C22-2、C23、C24为高硫煤层。2、第二段(P2l2)地层总厚76.00108.00m,平均厚度90.00m,含可采煤8层(C7、C8、C9、C11、C13-2、C14、C15、C16),煤层总厚度10.60m,平均含可采煤层系数11.78%。3、第三段(P2l3)地层总厚61.0081.00m,地层平均厚度74.00m。以C7煤下部灰色薄层状菱铁岩作为底界分层标志,段内无可采煤层。二)可采煤层就井田而言,参与资源储量计算的煤层共15层,自上而下为C7、C8、C9、C11、C13、C14、C15、C16、C18、C19-1、C19-2、C21-2、C22-2、C23、C24煤层。煤层平均总厚19.41m,含可采煤层系数7.95%。就矿区而言, C18煤层在矿区内不可采。矿区储量核实煤层为15层。现将各煤层特征分述如下:1、C7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顶部,距离C1煤层底板垂距一般厚60-81m,平均厚74m。煤层厚度0.401.12m,平均厚度0.78m。结构简单,含夹矸01层。属大部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页岩及泥质粉砂岩。2、C8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上部,距离C7煤层底板垂距13.20m,煤层厚度0.362.10m,平均厚度1.27m。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属大部可采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页岩及泥质粉砂岩。(煤层顶底板均有一层厚5公分含粉砂质页岩)。3、C9煤层位于龙潭组二段(P2l2)中上部,距C8煤层底板垂距17.40m,煤层厚度1.744.83m,平均厚3.06m。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01层。属全区可采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5公分厚的薄层页岩及泥质粉砂岩。4、C11煤层位于龙潭组二段(P2l2)中下部,距C9煤层底板约20.60m。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0.101.93m,平均厚1.08m。结构简单,含夹矸03层。属大部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含粉砂质泥岩。5、C13-2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中下部,距C11煤层底板约5.70m,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0.050.99m,平均厚度0.64m。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1层。为局部可采属不稳定型煤层。6、C14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中下部,距C13-2煤层底板约8.15m,厚度0.181.00m,平均厚度1.06m。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属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含泥质粉砂岩。7、C15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下部,距C13-2煤层底板约12.12m(距C14煤底3.97m,C14煤距C13-2底板约8.15m),层位较稳定。厚度0.1.063.14m,平均厚度1.88m。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属全区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含泥质粉砂岩。8、C16煤层位于龙潭组(P2l2)第二段底部。距C15煤层底板6.83m,煤层层位稳定。厚度1.181.65m,平均厚度1.33m。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01层。属全区可采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含泥质粉砂岩。9、C18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上部,距C16煤底板18.60m,煤层层位不稳定。厚度0.051.97m,平均厚度0.77m。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属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矿区内属局部可采煤层。顶板为含粉砂质泥岩,底板为含泥粉砂岩。10、C19-1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上部,C19-1距C18煤层底板约4.47m,煤层层位不稳定。煤层厚度0.221.98m,平均厚度1.09m;煤层结构简单复杂,一般含夹矸05层。为大部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的顶底板为含泥质粉砂岩。11、C19-2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上部,C19-2距C19-1煤层底板约2.33m,煤层层位不稳定。C19-2煤层厚度0.371.85m,平均厚度0.94m。煤层结构简单复杂,一般含夹矸05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煤层的顶底板为含泥质粉砂岩。12、C21-2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中部,距C19-2煤底板15.30m,煤层层位不稳定,厚度0.511.40m,平均厚度0.87m。结构复杂,最多时含夹矸7层。属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含粉砂质炭质泥岩。13、C22-2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中部偏下,距C21-2煤层底板约11.70m,煤层不稳定。厚度:0.653.49m,平均厚度1.93m。结构较简单,一般含夹矸13层。属大部可采较稳型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含粉砂质炭质泥岩。14、C23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下部,距C22煤层底板约5.23m,煤层不稳定。厚度0.628.90m,平均厚度2.19m。结构复杂,含夹矸26层。属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含粉砂质泥岩。15、C24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P2l1)下部,距C23煤层底板3.64m,煤层不稳定。厚度0.561.66m,平均厚度1.02m。结构较简单,一般含夹矸03层。属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含粉砂质泥岩。三)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1、煤层特征矿区内含可采煤层15层,根据煤层稳定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1)稳定型煤层:C8、C9、C16三层;2)较稳定型煤层:C7、C11、C15 、C19-1、C22-2五层;3)不稳定型煤层:C13-2、 C14、C18、C19-2、C21-2、C23、C24七层。4)煤层平均厚度除C9、C15、C16、C22-2、C23等5个煤层为中厚煤层(1.303.50m)外,其它煤层均为薄煤层(0.501.30m)。根据矿区钻孔含煤地层及煤层对比图、纵横剖面图,资源储量计算平面图等综合图件的分析研究,煤层结构、分岔合并及间距变化,列表如下(表2-1):第 26 页 共 28 页煤层厚度结构、煤层间距统计表 表2-1煤层号井田工程见煤情况(点数)矿区煤厚(m)夹矸层数煤层间距(m)煤层结构稳定性可采性总点数可采点不可采点尖灭点断失点两极值平均值两极值一般值两极值平均值C7826212080.401.120.78(10)简单较稳定大部分可采5.4030.0013.20C8101912080.362.101.27(9)简单稳定大部分可采8.5024.5017.40C91039300101.744.833.06(10)简单稳定全区可采9.7048.5020.60C111149851100.101.931.08(11)简单较稳定大部分可采1.8010.605.70C1311579181170.050.990.64(9)简单不稳定局部可采1.7015.408.15C14117484116120.181.000.56(12)简单不稳定局部可采1.0012.803.97C1511993100161.063.141.88(12)简单较稳定全区可采2.3011.006.83C1612910810201.181.651.33(9)简单稳定全区可采11.5030.2018.60C18117552720150.051.970.77(9)简单不稳定局部可采115.504.47C19-110950424130.221.981.09(12)较简单较稳定大部分可采0.305.902.33C19-211136323490.371.850.94(10)较简单不稳定局部可采2.6025.0015.30C21-210865312100.511.400.87(12)复杂不稳定局部可采4.1024.5011.70C22-210450368100.653.491.93(12)较简单较稳定大部分可采1.7012.505.23C2310356152840.628.902.19(11)复杂不稳定局部可采1.006.503.64C241006128380.561.661.02(10)较简单不稳定局部可采2、煤层对比1)煤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矿区内煤层多而密,少数煤层层位稳定,下部煤层多数具分叉、合并或尖灭现象。煤层对比以煤层高岭石夹矸为主,结合煤层间距、顶、底板岩性,煤质、测井曲线等标志,进行在综合对比。先定出含煤段和煤组,其次对比好主要煤层,然后根据综合标志确定各煤层号。主要煤层对比的依据详见图2-2。2)煤层对比的可靠程度(1)煤层对比可靠的有C7、C8、C9、C11、C15、C16、C24等7层;(2)煤层对比较可靠的有C13-2、C14、C18、C19-1、C21-2、C23等6层;(3)可靠性差的有C19-2、C22-2等2层;(4)分叉煤层对比一般是下分层可靠;(5)结构复杂煤层是层位可靠,但夹矸变化大,分层对比不清,如C19、C21煤层;(6)非储量估算煤层C2、C3煤层对比可靠,C1、C21-1煤层可靠性较差。 四、煤质 一)煤的物理性质区内煤层为黑色,条痕黑色,一般为沥青及油脂光泽,煤层呈细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断口多呈棱角状或贝壳状和不规划状,以半亮型煤为主,少数为亮型及半暗型煤。(二)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1、有益组分(1)挥发分(VD)及胶质层(Y):各煤层洗煤挥发分介于18-24%之间,洗煤挥发分比原煤挥发分稍偏低,其差值甚小,7-16煤层差值1%左右,18-24煤层差值略大,介于1.7-3.6%之间。胶质层变化为13-19mm。(2)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煤层的元素组成稳定。碳(Cr):变化范围介于86-89%之间。氢(Hr):变化范围介于4.6-5.4%之间。氧(Or):变化范围介于2.4-6.7%这间。氮(Nr):变化范围介于1.2-1.66%之间。2、有害组分:(1)水分(Wf):除极个别点外,均在1%以下。(2)灰分(Ag):从上至下,两端高,中间低,对储量计算煤层而言,炼焦用煤,8、9煤层灰分最低,原煤灰分分别为18%和13%,洗煤灰分分别为7.8%和6.6%,其他煤层原煤灰分为21-24%,洗煤灰分为8.7-10.3%;动力用煤原煤灰分为23-32%,洗煤灰分都在12%以下,仅24煤层为12.37%,洗煤灰分比原煤灰分一般能降低12-20%。炼焦用煤的原煤平均灰分煤心煤样比煤层煤样一般偏高3%,只有7煤层最高,偏高4%。属含中灰级的有:9煤层。属含灰级的有:15、19-1两个煤层。属高-含灰级的有:7、11、13、14、16、18、19-2等七层煤。属含-高灰级的有:21-2、22-2、23等三层煤。属高灰级的有:24煤层。3、硫分(SgQ):由上往下增高,分属于低硫、高硫、富硫三级,7-16煤层属低硫煤,其原煤硫分均小于0.2%,仅16煤层略高为0.66%。18煤层往下明显增高,属高硫、富硫煤。4、磷(Pg):化验结果表明,矿区磷含量较高(见表2-2),15、16煤层含磷最高。9煤层为0.015-0.056%,大于0.03%者占样品总数的50%(最大允许含量为0.02-0.03%);15煤层为0.015-0.038%,大于0.02%者占55%;16煤层为0.006-0.053%,大于0.02%者占25%,其余煤层除个别点外均小于0.02%。5、可选性能:炼焦用煤有:7、8、9、11、13、15、16等7层。动力用煤有:14、18、19-1、19-2、21-2、22-2、23、24等8层。11、13煤层属过渡型煤层,因灰分高,精煤回收率低,煤质变化大,仅能作动力用煤。16煤层,煤质变化较大。对可选性及精煤回收率而言,用1.4比重液9煤层属易选煤,8、16属很难选煤。6、燃烧性能(1)发热量(QfDT):炼焦用煤变化范围介于6389-7409卡/克之间,动力用煤介于5852-6647卡/克,发热量与灰分成反比关系。(2)灰分成分与灰熔点:各煤层的灰分成分中,以SiO2和Al2O3为主,炼焦用煤SiO2占59-69%,Al2O3占10-24%;动力用煤SiO2占44-75%,Al2O3占16-21%。Fe2O3、CaO、MgO、SO3的总量占17-37%,皆属酸性。SiO2在18煤层以上较高,其下变低,Fe2O3、SO3在18煤层以上较低,往下变高。灰熔点(T2):缺21-1、22-2资料,7、8、9、15、19-2、23、24煤层变化介于1360度-1425度之间,属难熔级灰分,11、13、14、16、18、19-1煤层变化介于1460度-1500度属耐火级灰分。(三)风氧化带:风化带很浅,一般斜深5m左右,在图纸上很难反应,也无实际意义,故不考虑。氧化带:主要依据其他井田资料及结合本井田少数资料和地形、地质特征确定氧化带垂深,7煤层为20m,8煤层起往下为15m,因没有确切资料,矿区未划分。煤的工业用途: 7、8、9、11、13、15、16等7层炼焦用煤;14、18、19-1、19-2、21-2、22-2、23、24等8层可作动力用煤。 五、水文地质条件 核实区位于恩洪矿区九井田西南角,属恩洪矿区九井田的一部分。根据恩洪矿区九井田精查储量报告资料,矿区水文地质成果资料丰富,恩洪矿区共勘探10多个井田(包括九井田在内),不同层位的抽水资料近百层,同时也收集了很多生产矿井的实际涌水量资料,都证明除风化带含水较强外,正常地层含水均很弱,且往深部更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矿区与所勘探井田相比较,其水文地质条件大同小异,基本相同。1、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1)矿区地形地貌矿区位于次级地表分水岭东侧,区内总体地貌为走向北东,坡向向东倾斜的单斜坡地形,地形北西高南东低,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边缘的山峰,海拔标高2300m,最低点为矿区东部边缘的LK162孔,海拔标高1912m,相对高差388m,地形切割较强,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糯木小河位于矿区东北部外围,汇集了8、9井田冲沟水,流量较大,一般干季流量0.1m3/s:一般雨季流量0.41.0m3/s;河床面海拨标高1816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内无大的河流,仅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流,溪流量受降雨限制,具有山区河流的特征。详见图3-2-1。矿区所处九井田确定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1816m,高于矿区核实资源量最低标高136m(1680m),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各煤层一部分埋藏于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下。2)矿区气候特征区内具有典型的云贵高原气候特点,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多雨,昼夜温差不大,冬季寒冷。春、夏、秋不明显,“一雨成冬”。 年一般气温1518,平均气温13.8,最热月为7月,最高气温34.9,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寒冷期,在此期间,常因寒流的侵袭,出现霜雪和冰冻,最低气温-8。雨量充沛,年降雨量88.741567.9mm平均降雨量为1093.7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8090%,七、八月间常有暴雨出现,最大一日降雨量149.00 mm,月最大降雨量463.3mm,最长连续降雨25d,降雨量159.4mm。雾、风较大,尤以11月到来年4月更为显著,风向多为西南劲风为主,雨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以北风为主。34月为风季(即干季),一般风速2.74.4m/s,年平均风速3m/s,年最大风速24m/s。年蒸发量1676.82287.6mm。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5%,年平均气压814.5 mb。2、矿区含(隔)水层根据矿区出露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参照云南省恩洪煤矿区总体地质报告和滇东煤田恩洪矿区9井田精查储量报告的划分原则,将矿区内地层划分为5个含、隔水带。1)峨嵋山玄武岩极弱裂隙含水带(P2):厚250m,单位涌水量q值一般均小于0.0031l/sm,顶部有一层铝土质粘土岩隔水层阻隔,该层一般作为隔水层或极弱含水层处理,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2)龙潭组含、隔水带(P2l)龙潭组底部厚86m,裂隙不发育,隔水性良好。龙潭组下段为C24煤层顶板至C16煤层底板,厚74m,由数个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组成,是极弱裂隙含水带是主要含水带之一。含水虽较微弱,对未来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中段底部C14C16厚11.218.2m,地表无泉水出露,层位稳定,隔水性良好。中、上段弱隙含水带为C14煤层顶板至C3煤层底板,含水层厚45.9190.51m,一般50m以上裂隙发育,含水性较好,50m以下裂隙逐渐趋于闭合,富水性显著变弱,此带富水性较弱,但处于煤层开采主要地带,对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顶部厚223m,裂隙不发育,为一良好的隔水层。9井田精查时充分利用恩洪矿区已勘探其他井田水文地质资料,因此9井田精查仅作了一般水文地质工作,未作抽水试验。9井田北侧10井田勘探时,龙潭组(P2l)混合抽水试验,钻孔单位涌水量q为0.00750.0077 l/s.m,本区龙潭组(P2l)地层中无明显的含、隔水带,钻孔单位涌水量均远小于0.1l/s.m23个数量级,已达隔水层界限,实际矿山开采矿井涌水量都很小,基本上可列入极弱含水层相对隔水层的范畴。3)卡以头组裂隙含水带(T1k1)厚90m,裂隙率0.2132.77%,泉水干季流量0.0010.0803l/s,雨季流量0.013.058l/s,单位涌水量为0.00310.018l/sm,该带将在煤系顶板产生塌陷裂隙时渗入矿井,对矿井充水有一定的影响。4)飞仙关组(含)隔水带(T1f)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厚4075m,裂隙不发育,能起隔水作用。飞仙关组第二、三段(T1f2-3),厚210m,含裂隙水,距煤系顶部垂深188m,又有隔水层隔离,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3、构造带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断层不发育,主要发育有几条边界断层,如F1、F1-1、F26、F27等,主要由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正断层组成,其总体特征,在相同的补、排泄条件下,断层破碎带富水性的强弱与岩性、胶结物质、胶结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矿区岩性不坚硬,多为泥质、粘土质胶结,粒度细、性软粉砂岩为主。坑道中观察的和简易水文孔的断层情况,其断层的富水性规律有下列几点:1)断层带中断层泥、角砾岩挤压紧密不垮塌,一般呈干燥至浸水状态,属不含水或微弱含水。2)断层上、下盘也是干燥至滴水状态,因岩性不同而富水性也有所不同,属粉砂岩粘土岩者为干燥至潮湿状态,为不含水或微弱含水;属细砂岩者含水性略强,其强弱程度与它接触的含水层富水性相似。3)钻孔中取出的断层带岩性较破碎,冲洗液(泥浆)消耗量和起下钻水位无异常变化。4)地表断层泉也不大,和正常地层泉水流量相似,平均干、雨季流量分别为0.02380.351l/s。4、第四系及滑坡含水特征1)第四系第四系分布广泛,分别在煤系、飞仙关组第一段及第三段等地层台阶缓坡地段,多为残积和坡积物,一般厚13m,有泉水出露,泉水干、雨季平均流量,分别为0.0182-0.0538l/s、0.0596-0.657l/s、0.0553-0.372l/s,但因厚度小,对矿床充水意义。2)滑坡(HP)出露于矿区东南部边缘,分别为HP1、HP2两个滑坡体,均属古滑坡,现处于稳定状态。HP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2918-2025易腐食品控温运输技术要求
- 口腔科口腔溃疡患者的口腔护理方案
- 北京市平谷区市级名校2025年生物高一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邵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6届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ICU抗感染治疗规范
- 危重患者从头到脚评估
- 外伤性大出血急救流程规范
- 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康复干预教程
- 精神科抑郁症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培训指南
- 护师岗位竞聘述职报告
- 新生儿窒息复苏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新能源汽车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模板
- 三一挖掘机安全操作与保养课件
- 老人及儿童合理用药课件
-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3700字
- 爱校知校活动方案
- 基于BIRCH聚类的L-Transformer分布式光伏短期发电功率预测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淮南子》文言文阅读训练
- 含容电路单棒切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