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降清与清兵入关真相.doc_第1页
吴三桂降清与清兵入关真相.doc_第2页
吴三桂降清与清兵入关真相.doc_第3页
吴三桂降清与清兵入关真相.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三桂降清与清兵入关真相 松山之战以后,洪承畴与祖大寿降清,明朝在关外的主要守将为宁远的吴三桂。松山之战,明军被清军包围,吴三桂与大同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等六总兵乘夜突围窜逃,为清兵所击,明军死伤大半,吴三桂仅以身免。吴三桂从松山逃出后,收集散亡,悉力守宁远,清人顿兵不进。明政府即加吴三桂提督各镇援兵,总领辽东主客兵,以图再举,很为明政府所倚重。所以,在追究松山败逃战责时,王朴被诛,吴三桂仅降三级,仍守宁远。兵力由最初的三千人,招募训练,增至三、四万,在明末北方诸将中,仍然算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壬午之役时,清兵北归出边,诸将不敢战,吴三桂率兵入关,邀击清军,屡有斩获。崇祯十六年(1643)济尔哈郎率兵取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后、进攻宁远,也为吴三桂所却。所以当时清方对吴三桂也很重视,多方进行招降,均遭吴三桂拒绝。当农民军以破竹之势席卷豫陕,北京防卫空虚时,明朝政府也考虑把吴三桂从宁远调回,以卫京师。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崇祯皇帝召见了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兵力状况,并升吴襄为中军府都督,提督京营。很显然,崇祯皇帝也把大明帝国的命运寄托在吴三桂的蓟门一旅身上。三月初六日,山西全境已为农民军所陷,昌平兵变,京城戒严,崇祯帝即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下令弃宁远,火速率兵入卫。吴三桂奉诏后迟迟不行,因为他出身辽东,他的士兵也多系辽东人,由于与清兵的仇杀,辽东人民和士兵家属不愿意留在辽东,所以他把宁远机器附近的兵民五十万人,全部迁徙入关,每日只行数十里,十六日到达山海关,二十日到达丰润(一说玉田),农民军已于十九日进入北京,吴三桂闻变后,停止了进军。 形势的突然变化,对吴三桂提出新的问题,何去何从?在李自成已经进入北京的情况下,出路只有两条:第一条是投降李自成。因为宣府、大同、居庸关、密云等地的明军守将都投降了李自成,其中也包括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军的死敌,对农民军是恨之入骨的,为什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快呢?并不是他们真想弃旧图新,而是形势变了,大明王的失败已成定局,李自成的胜利已成事实,大顺王朝将取代宋朝成为中国新的主宰。只要尽快的投效新的王朝,才能保护自己,或者还可以借投效之功,再有一番飞黄腾达。这是过去每一个新王朝兴起、旧王朝瓦解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对吴三桂来说,当然也不例外。第二条是率兵出关投降清朝,步洪承畴和祖大寿的后尘。这一条路子是畅通的,也是清军所求之不得的。但投降清朝和投降李自成有很大的不同。在清朝进关一切,投降清朝者,除一些失意文人和官吏外,绝大多数是在辽东战场上兵败俘虏或处于绝境时被迫投降的。祖大寿第一次在大凌河之役(崇祯四年1631)投降后,又设计逃脱了,复为明守。洪承畴在松山城破被擒之初,也曾有“延颈承刃,始终不屈,故拘锁北馆,而只给菽水云云”。祖大寿第二次在锦州投降后,曾私派人到宁远劝妻子投降,被妻子大义凛然地拒绝了。松山之役后,皇太极多次给吴三桂写信,招其投降,又让大凌河降将张存仁、祖可法,裴国珍、吴三桂的哥哥吴三风给吴写信,最后又让祖大寿致函,劝吴投降,吴“答书不从”。另外,宁远副总兵白广恩之子白良弼被清军所俘,清朝让白良弼给他父亲写信劝降,都未成功。后白广恩在陕西投降了李自成。在清兵入关以前,明将并不认为清朝是一条出路,这与入关以后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吴三桂徙宁远兵民五十万入关,这一行动本身就说明吴当初本无降清之意。以当时的形势而言,北方都归顺了李自成,南方声息不通,孤立无援,山海关的官吏也非走即逃,归顺了李自成。吴三桂率兵入关,军至永平,已经进入了李自成的势力范围。所以当李自成派人召降吴三桂时,吴三桂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吴三桂纪略引述江川县学谕金大印,原在宁远为吴三桂的部下,说吴三桂决计投降李自成是,曾“从关上至永平,大张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指李自成),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等语”。而且“江川前知县李某,永平人,言信见告示云”。所以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当是事实。 据此,我们可以说吴三桂最初是投降了李自成的,李自成已得知吴三桂投降的意愿。正由于这样,李自成才在北京大胆放心地搞起筹备登基大典,当接到吴三桂复叛回军山海关的消息以后,却又手忙脚乱,把北京的财宝加速运向西安,准备一旦失利,逃回西安。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这一事实仅仅是个开始,并未发展下去,因为这时吴三桂得到了父亲吴襄在北京被拷锁追赃的消息。当时在北京的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说吴襄“在京为都督,被获将夹,复宥而宴之,吴知终不免,阴遣人贻书于子云。”该书又说:“吴襄书达三桂,不言被夹,而兹书人无传已夹,三桂大痛愤,以道里日期计,襄死必矣。适闻外报(指清兵南进)至,三柜权两敌之间,不如东合,遂往逆降于宁锦道中。”程源孤臣纪哭说:“逆闯急欲降三桂,三桂父总兵吴襄住京城,贼逼襄书招之,襄不从,贼勒索之,三桂间京城得状,乃以兵出关。”所以吴三桂之降李复叛,是因为得到了李自成在北京拷掠明官的情况和得父亲被栲追赃的密信,当是事实。 后来各种记载又增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掠,吴三桂闻之,拔剑斩案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乃率兵疾归山海关,乞兵于清。此说便为以后的官书如明书、清史列传等书所袭。很显然,渲染陈圆圆一事,是出于下列原因:在故明遗老和一切反清者而言,是为了讥刺吴三桂之降清,象吴梅村之圆舞曲。在清官方而言,因吴三桂后来叛清,用此适足以贬责吴三桂之人格。实则此事对当时形势并无多大影响。因为在封建帝王将相时代,女子本来就是赠送人的礼品,随时可以用钱买到,吴三桂也不会为一个歌女而如此大动干戈。但是李自成在北京的追赃政策确实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所以原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官都后悔了,本来是想借投效新朝以求自保,结果是被夹打追赃,性命不保,妻子儿女受凌辱,连吴三桂的家属也在所不免。所以说,吴三桂的降而复叛,是李自成进北京后所实行的错误政策的影响所造成的。因为这时许多在北京已经投降了李自成的明官,或扮做僧道,或以主代仆伺机外逃。吴三桂得知道这个消息后,当然不会自投罗网。 清军四月从沈阳出发,十三日师次辽河,多尔衮以军事谘洪承畴。洪认为:农民军听到清军前来,可能将北京的财物掠夺一空,向西逃窜,必须计道里、限时日,从蓟州、密云近京处入边,即行追剿。所以多尔衮此次行军,并不是要到山海关来。四月十五日,师次翁后(广宁附近)便遇到了吴三桂的请兵使者。这完全出乎多尔衮的意料之外,亦可证此次行军与吴三桂并无联系,所以便将使者一人留下,作为人质,并派一亲信同另一使者到山海关回话,探其虚实。多尔衮得此消息后,当即改变行军路线,从山海关大路长驱直入了。十六日,多尔衮即复信吴三桂,答应吴的请求,并进一步提出要吴三桂投降,许以“必封以故土,晋封藩王”。并令大军,兼程而进,一昼夜行二百余里,二十一日黄昏到达山海关外。在四月二十日,吴三桂第二次致多尔衮的信中就说:“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与山海以西各处,诱贼速来,今贼亲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可传檄而定也”。清兵到达山海外时,洪承畴怕在山海关耽误太久,李自成闻讯西逃,曾建议扔掉山海关,乘李军东出之际,北京空虚,急速从居庸关袭据京师,俟李军回师援救时,可一战擒之。可惜李自成不虑及此,却正按照吴三桂所希望的那样,前来山海关,中了圈套。 所以吴三桂之开关降清给这次军事行动提供了一个意外的方便条件,改变了清军入关的路线,加快了清兵入关的进程。清兵不是吴三桂请来的,在吴三桂派人去请清兵之前,清兵不但已准备好了,而且已经出发七八日了。 吴三桂之降李与降清,都不是预定的,是当时形势急剧变化促成的。正象清兵入关以后,许多已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将领都纷纷降清一样,形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