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2、 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4、 认识地图和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5、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地图上比例尺的运用4、 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陆地地形,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1、地球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2、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3、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器材:地球仪、地图课时安排:6个课时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的形状,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2|、学会运用地球仪,找到经线和纬线,了解经纬线的长度,形状和分布3、学会运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的分布规律教学重点: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1、使用地球仪。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器材:地球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教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 明确:.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二)地球的大小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 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四)纬线和经线要求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明确:1.几个定义:(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有无数条,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有无数条,每条长度相等)2.几个符号:南纬(S)、北纬(N)、东经(E)、西经(W)3.特殊的经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 赤道:0纬线 三、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业布置:熟记本节课的重难点,复习下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 一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约4万千米。 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是圆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是半圆,都是无数条教学后记:学生刚正式接触地理的内容,学习的兴趣高,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得还不错。但有部分学生会混淆经线和纬线,还需要下节课继续加强。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辨认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重点:1、准确辨认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1、东西半球划分。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器材:地球仪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下面来提问同学们有关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问若干个同学)2、 教授新课(一)纬度和经度1、纬度起点:赤道(0纬线),度数划分:向南北各分作90,南纬(S), 北纬(N) 经度起点: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划分:向东西各分作180,东经(E), 西经(W)2、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3、请同学们继续找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要求学生看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明确: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三)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答案: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60的经线有2条。)2、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地球表面的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练习: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三、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纬度和经度,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强化训练: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E、20N 120W、30S 100W、87N 150E、45S 作业布置:1、完成课本中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2、熟记本节课的重难点、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纬线(圈)经线(圈)度数的起点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教学后记:这节课覆盖的内容较多、较难,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特别是半球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下节课还需要继续加强!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2、 理解昼夜更替现象及其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3、 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方向和轨道形状4、 理解四季和五带及其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和四季的形成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学器材:地球仪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第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对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地球是不是静止的?如果不是的话是怎么运动的?(教师展示地球仪运动)二、教授新课(一) 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有关地球自转的知识点明确: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转周期:24小时(一天)学生活动:看课本1.18,在同一时刻,在中国北京的畅畅和在美国纽约的姨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畅畅说:“姨妈,晚上好!”姨妈说:“畅畅,早上好!”畅畅和姨妈,谁说错了?说出你判断的依据。答案:都没说错。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存在着时间差异。当北京迎来早晨的时候,纽约迎来晚上。畅畅和姨妈在互致问候时,都考虑到了双方所在地的时间差异。明确:自转意义(1、产生昼夜更替2.产生了时间差异)提问: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鸡叫三遍天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牵牛花破晓开放等等)(二) 地球的公转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明确: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365天(一年) 公转的意义:1、太阳直射点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变化(三) 四季的变化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一年当中,当地每天太阳都升的一样高吗?什么季节较高?什么季节较低?一年当中,当地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利用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节气和季节(月份)太阳直射的纬度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照的状况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冬至(12、1、2)春分(3、4、5)夏至(6、7、8)秋分(9、10、11)总结:根据上表可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四) 五带学生活动:观察课本P12地球五带图,回答: 地球表面上划分五带的依据及五带的名称。明确:由于纬度不同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按照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地球上五带的界线?明确: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23.5或2326),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线(66.5或6634)热带、温带、寒带的终年气候特点?明确:热带终年炎热;温带四季明显;寒带终年寒冷。三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对比较容易掌握,还学习了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重点要理解四季的形成。作业布置1. 熟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特点2. 通过课外练习,巩固二分二至日和五带的划分板书设计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绕转轴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产生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23.5或2326),二、五带 热带 也是有无直射的分界线,南温带 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线(66.5或6634),南寒带 也是有无极昼极夜的分界线教学后记: 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对比较容易掌握,利用图片,学生对五带也掌握得较好,但四季的变化却是一个难点,课后还要加强。第三节 地图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和在地图上量算不同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2、 学会识别五种等高线形态图3、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度教学重点:认识地图教学难点:五种等高线形态图教具:地图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暑假,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拥有的是什么呢?回答:“地图”,很好,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地图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二、 新授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一) 地图的基本要素明确: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的多少千米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4、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指向标,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体网,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生活动:比较图1.37和1.38,组内讨论完成问题。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二) 地形图的判读提问:我们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回答: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提问: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要求学生看书回答)明确: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学生活动: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明确: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学生活动: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明确: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等高线中心数值高,四周数值低为山顶;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陆地地形有五种: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三)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地图的各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地图上比例尺的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三、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地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性建筑施工方案
- 长治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 商场封闭管理应急预案方案
- 庆阳铁艺大门施工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标评审表
- 美术教学活动策划方案格式
- 孔府建筑配色方案设计理念
- 中学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意图
- 安顺咨询网络推广方案
- 社区记忆建筑方案设计案例
- 2025-2030中国工程监理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5年装维智企工程师(三级)复习模拟100题及答案
- 购买光驱合同协议
- 施工单位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制度
- 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
- Unit 3 All about me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 DB31-T 1540-2025 针刀技术操作规范
-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招商转正工作总结
- 环保工程项目全流程规划
- 公路工程全套资料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