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doc_第1页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doc_第2页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doc_第3页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doc_第4页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典型材料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辖7旗1区,面积8.7万平方公里。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以及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水土流失区各占全市总面积的48%,黄河冲积平原占4%,是我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严重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同时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市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截至2011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05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23.4%和75%,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3%,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04年减少了262万亩,减幅为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面积的37. 54%,鄂尔多斯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摆脱了生态建设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被专家院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一、完善政策,活化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鄂尔多斯防沙治沙工作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我市不断完善政策,活化机制,长期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一齐上”,“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推行“五荒”拍卖治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进入防沙治沙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防沙治沙,充分发挥典型企业和造林大户在防沙治沙中的作用,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治理和开发聚集,不断推进我市防沙治沙快速发展。同时坚持实行防沙治沙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使有条件、有生产能力、守信用的农牧户通过防沙治沙,开展多种经营,实现增收致富,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2000年以来,仅乌审旗发展3000亩以上治沙造林大户240多户,承包荒沙面积150多万亩,现已累计完成80万亩,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目前,全市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到60户,500亩以上的2472户,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90%。二、注重投资、狠抓工程,促进防沙治沙的快速发展 一是形成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地方政府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主体的防沙治沙多元化投入格局。“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投资205.9亿元,其中地方各级政府、各大企业和社会各界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累计完成造林1046万亩,封山(沙)育林300万亩,生态治理取得了“总体恶化趋势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好转”的良好效果。二是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有效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有力推动了全市防沙治沙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0.2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107.4万亩、天保工程337万亩、防沙治沙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4.6万亩。完成“五区”绿化127.8万亩、“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155.6万亩、碳汇造林7.9万亩,防沙治沙步伐显著加快。三是根据全市生态植被状况,重新规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全面推进人口转移,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在禁止开发区建成2.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累计转移农牧民45.6万人,促进了区域内生态迅速恢复。对于转移的农牧民继续实施“四个一”配套工程,即:为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解决了进城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三、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治理模式逐步升华在多年的艰辛探索中,鄂尔多斯从市情出发,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科学有效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和防风固沙林草带网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南缘围封,北侧锁边,中部治理十大孔兑,建设绿色走廊,减少泥沙入黄量。干旱硬梁区,坚持以封育保护旱生灌木和濒危植物为主,辅以人工造林的原则,采取“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的治理措施,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生态移民,封禁保护,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 的治理模式,体现适地适树、以水定树的指导思想,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无定河流域、黄河冲击平原区,围绕沿河开发战略,建设黄河经济带,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公路、铁路沿线,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加快绿化步伐。工矿企业、城镇区,坚持“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和环城绿带,积极开展村屯绿化。四、科技支撑,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效益全面强化科技保障工作,切实将科技支撑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我市广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生态保护和建设前沿技术,推广应用飞播造林、抗旱造林、机械化造林等科技成果,其中,防沙治沙研究成果中的“前挡后拉、前挡后不拉”、“穿靴戴帽”、“灌、乔、草、带、网、片相结合”、“水、草、料、林、机五配套小草库仑建设”、“人工麻黄种植”、“反季节造林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生物活沙障固沙造林技术”等不仅对中国西部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突破,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土地可持续治理“三圈”技术作为我国“九五”林业科技十大进展已被载入史册。在林业生产中,覆膜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水冲沙柳等一大批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近年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坚持生物多样性、树种适应性、林分稳定性、体系完备性的基础上,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做到了“五不”造林,即:不整地不造林、种子不丸化不造林、苗条不保湿不造林、林种结构不合理不造林、林分质量不提高不造林。加强了造林装备建设,组建了鄂尔多斯通用航空公司、碧森种业公司和10个机械化营造林专业队伍,购置了大中型植树机械350多台, 全市机械化造林率达到了70%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五、壮大产业,效益拉动,不断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我们破除生态建设仅仅是搞绿化的狭隘观念,跳出生态抓生态,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200万亩,年产灌木枝条 275万吨、采果2.5万吨。构建起了以人造板、纸张、饲料、食品、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形成了“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三品”(食品、药品、保健品)产业格局。建成了毛乌素生物质电厂、宏业人造板、天骄资源、高原杏仁露等依托林草资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的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