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_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_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_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_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_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巩固练习随堂反馈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 交通工具的更新1 代步工具 1 人力车 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数量众多 2 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 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3 摩托车 以来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 汽车 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0世纪50年代 改革开放 2 交通运输 1 近代 轮船 在推动下 1865年4月 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创办于1872年的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铁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电车 1906年 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公共汽车 年 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洋务运动 铁路 上海轮船招商局 1924 2 现代 铁路 2006年 全线贯通 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地铁 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磁悬浮列车 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 飞机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3 变迁特点 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 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青藏铁路 思维点拨 图解识记 1 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 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 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 鸦片战争以后 近代化的轮船 火车 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传统交通工具开始革新 但是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 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二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 邮政事业 1 背景 19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 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 历程 1866年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 正式成立 邮传脱离海关 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大清邮政局 2 电信事业的发展 1 电报 1877年 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到1932年底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 电话 年 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 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 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丁日昌 1882 3 作用 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 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2 加速了进程 3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思维点拨 城市化 思想观念 易混易错 近现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而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现代通讯事业的发展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又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主题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1 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史料 史料解读 图例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远远大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 同时 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 这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此时期中国的铁路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 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提示 2 近代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因素史料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 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 理由是 每造铁路 山川之神不安 即旱涝之灾易召 火车飞行 路稍不平 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 仿西洋造火车 借英 法等国金钱 无由归还 诸强邻遂相凌逼 几至亡国 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分别从政治 思想 资金三个方面说明 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的原因 问题思考 据史料 分析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提示 3 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 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 畅通经济 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 知识的传播 意味着建立 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 无疑都有助于 打破中国传统社会 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 最初的纪元 史料解读 近代交通运输业 特别是近代铁路事业对中国的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的 经济 信息 知识 现代化 等关键词都是这些影响的具体表述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促进经济发展 信息流通 知识传播 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 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提示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原因 1 特点 从时间上看 开端艰难 起步晚 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从发展水平上看 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 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从地域上看 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 西北 西南发展缓慢 从作用上看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论总结 2 原因 外因a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 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b 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 控制清政府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内因a 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 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b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深化提升 一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1 动力 由人力 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2 技术 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 3 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 乡村缓慢 4 对象 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 普及化发展 5 进程 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 发展缓慢 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6 种类 铁路 公路得到发展 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 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二 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变迁历程中国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变迁经历了由外国在中国建立电报机房到中国自己架设有线电报线 由用于军事目的的有线电报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通讯网形成的历程 此后 电话成为日常通讯工具 寻呼机 传真机及无线电话相继出现 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成为时尚 巩固练习随堂反馈 解析根据图示材料信息 当 火轮车 通过时 人们纷纷涌来 争相乘坐 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故C项正确 A B两项与史实不符 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排除 1 如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 铁路火轮车 招贴画 据记载 当 火轮车 通过时 人们纷纷涌来 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A 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 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 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 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根据 1909年 民权画报 刊载的讽刺漫画 各国联合龙灯大会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强逐渐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故C项正确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2 如图是1909年 民权画报 刊载的讽刺漫画 该漫画A 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B 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C 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D 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3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据 上海研究资料 该表反映了上海 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 B C D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并未涉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1 2 3 4 5 解析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 故A项错误 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 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 故B项错误 无线电通讯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 故C项正确 D项错误 4 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 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 书信电报 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 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 利用电流把 点点杠杠 符号传输 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 19世纪中期B 19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