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考前预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考前预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考前预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考前预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考前预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4月考前预测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1.在下列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真的哲人,大智慧的人,在面对世界时是并不吃力的,相反的,倒是 得心应手。谁能像他那样用微笑来面对丑恶?而这微笑,只是轻微的一丝,不易察觉地掠过他的脸,便如炎阳照雪,那些丑陋悄然 ,而那些涂抹得完美厚实的凶恶,也就狼狈地 了。A. 轻松自如 溶化 原形毕露B. 轻车熟路 融化 穷形尽相C. 轻松自如 融化 原形毕露D. 轻车熟路 溶化 穷形尽相【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轻松自如:指做事或活动不感到有负担。轻车熟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材料中的“世界”对哲人来说不是“熟悉”的,故应选用“轻松自如”。溶化:固体在液体中化开。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结合上文“炎阳照雪”,可知应选“融化”。原形毕露: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开。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材料中说的是“涂抹得完美厚实的凶恶”露出本来面目,故应选“原形毕露”。答案为C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2.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拔出萝卜带出泥B. 好了伤疤忘了痛C. 各人自扫门前雪D. 干打雷不下雨【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应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分别阅读选项,确定每一个选项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再综合比对,得到答案。A项,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事情办得不圆满,引起别的麻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好了伤疤忘了痛:疤痕愈合以后就忘记了伤病时的疼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各人自扫门前雪: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比喻不要多管闲事。另外,“门前雪”也可以实指自家门前的雪,用来代指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故“门前雪”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干打雷不下雨:比喻空作许诺,不肯实施,不肯给人以实惠;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四个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C项。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着传统实体店的式微,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实体零售的新零售模式将异军突起。B.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纵使赵士程待她千般好,但改嫁后的唐琬心里始终牵挂的还是表哥陆游。C.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总是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中。D.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果我们都像最初相见时那么自然真诚该多好啊!也不至于落得今天形同路人的地步。【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弄清楚诗句或名言的意思,然后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A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选项中说传统实体店式微,新零售模式将异军突起,诗句使用恰当。B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回忆当初见面时全部的美好印象。但是两个人肯定回不到当初,所以那个初见只能留在回忆里。“何事秋风悲画扇”用了典故:这是指秋风一起,夏天用的扇子就被搁置一边,多指女人人老珠黄。所以才说:何事秋风悲画扇。过期的东西不合用,与过去美好记忆不重合的人也就不可爱了。选项中说改嫁后的唐琬心里始终牵挂的还是表哥陆游,此诗句使用不恰当。C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选项中说的是我们总是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而看不到自己的幸福,使用此诗句显然是不恰当的。D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选项中强调的是最初相见时的美好,使用此诗句不恰当。故选A项。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第一组:梦游天姥吟留别烟花三月下扬州沈园钗头凤三百里阿房第二组:苦昼之短只缘身在此山中知人者智我该如何看待你第三组:在柏拉图的世界里对话吕奉先佩弦雨巷诗人A. 品咂诗词 我与哲学 遇见文人B. 品咂诗词 思想原力 遇见文人C. 寻踪经典 思想原力 朋古友今D. 寻踪经典 我与哲学 朋古友今【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所给材料,然后再分析所给选项,将选项内容与材料对比,得出答案。本题所给材料中,第一组根据文章的名字,可知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关,烟花三月下扬州与李白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沈园钗头凤与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有关,三百里阿房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有关,用“寻踪经典”更好。第二组的文章都与思想有关,但是知人者智与我该如何看待你如果用“哲学”来概括,明显不够准确,故应选“思想原力”。第三组中,由对话吕奉先可知文章涉及的人物不全是文人,故应选”朋古友今”。答案为C项。二、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张仆射书韩愈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伏维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节气B. 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恕C. 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 厚:厚实D. 哀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哀伤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员私人书信的统称。B. 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章是对张仆射的敬称。C. 申: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申时”,介于“未时”与“酉时”之间。D. 伏维:表示伏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7.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8. 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对待部下。【答案】5. B 6. A 7. (1)如果我有其他可取之处,即使我不能做到在早晨上班到晚上回去,我的那些可取之处依然存在。(2)如果让我跟随众人的行列进入官署,跟随众人的队伍而趋进,说话不敢竭尽自己的诚意,所行的主张有悖于自己。 8. 了解下属的才能。任用下属应量力度才。宽容优待下属。听取下属的合理意见。【解析】【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A项,“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意思是“拿着官署中原有的规章制度十多条”,“节目”应是“条目”的意思;C项,“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意思是“您能如此厚待老相识”,“厚”的意思是“厚待”;D项,“哀其穷,收之而已耳”意思是“同情我处境困窘,收容我罢了”,“哀”的意思是“同情”。故选B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即官员私人书信的统称”错误,文中指“文牒”,是官府往来文书的统称。故选A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苟”,如果;“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的;“虽”,即使;“晨”,“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到晚上;“而”,表顺承;“其”,代词,那些;“所取者”,“所”加动词“取”加“者”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可取之处”;“犹”,还,依然。(2)“若”,如果;“行”,行列,“随行”,跟随众人的行列;“若使随行而入”,省略句,应为“若使(我)随行而入”;“而”,表修饰;“趋”,趋进;“尽”,竭尽;“其”,代词,自己的;“诚”,诚意;“道”,主张,这里指所实行的主张;“有所”,有地方;“屈”,违背,相悖;“于”,对于;“屈于己”,可译为“有悖于自己”,指违背了自己的主张。【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可仔细审题,明确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本题要求“概括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对待部下”,信息在文章的前三个段落中。第一段作者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做不到“晨入夜归”,又借古人言“人各有能有不能”,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都有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据此可概括出长官要了解下属的才能;第二段中作者说“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衡量他的能力来任用他,衡量他的才干来适当安排他,他做不到的,不要强迫他去做,由此可概括出任用下属应量力度才;第二段中,作者还引用孟子“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指出当权者不喜欢用那些教导自己的人为臣,据此可概括出要听取下属的合理意见;第三段中作者说“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亦不废事”,如果您宽容我使我不丧失本性,优待我使我足以知名,也不耽误公事,那么张仆射就会受到赞誉,据此可概括出宽容优待下属。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1)九月一日,韩愈再拜。我接受任命文书的第二天,在节度使官署内,有府中小吏拿着官署中原有的规章制度十多条来给我看。其中我做不到的,有“自九月至第二年二月末,都要早晨入府,至夜归去,不是生病或其他变故,就不许出去”。那时候因为刚接受任命不敢冒昧发言。古人有过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都有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像这样的规定,就不是我韩愈所能遵循的。如果强迫我执行它,那我一定会犯疯癫病的,对上我没有办法接受您委托我办的事情,遗忘将要用来报答恩德的方法;对下我无法自立于世,丧失用来笃定心志的方法。既然如此,那我怎么能够有话不说呢?(2)大略说来,您之所以选择我,并不是因为我能晨入夜归,必定是我有其他可取之处。如果我有其他可取之处,即使我不能做到在早晨上班到晚上回去,我的那些可取之处依然存在。在下位的人侍奉上司,不应采用同样的做法;在上位的人役使下属,也不应采用同样的做法。衡量他的能力来任用他,衡量他的才干来适当安排他,他所不能做的事情,不强迫他去做。因此在下位的人就不会得罪在上位的人,在上位的人也就不会被在下位的人怨恨。孟子曾经说过:如今的诸侯们没有人远远超过其他人,因为他们都喜欢用那些自己所教导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那些教导自己的人为臣。如今的当权者,和孟子时代的当权者相比相差更远了,都喜欢那些听见命令就奔波忙碌的人,不喜欢那些自身守正不阿而推行自己主张的人。听到命令就奔波忙碌的人,都是好谋私利之徒;自身守正不阿而推行自己主张的人,都是好行仁义的人。从来没有好谋私利却爱戴自己国君的人,也从来没有好行仁义而忘记自己国君的人。如今的王公大人中,只有阁下您可以听进去这些话,也只有我韩愈能够把这些话说给您听。(3)我承蒙您的宠爱,是由来已久的了。如果您宽容我使我不丧失本性,优待我使我足以知名,每天寅时进入官署,辰时过完离去;申时进入官署,酉时过完离去,大抵把它看作一种规律,也不耽误公事。天下的人,听说您像这样对待我,一定都会说:您是这样爱士!您是这样以礼待士!您能如此宽容使人不违背其本性!您能如此想成人之名!您能如此厚待老相识!人们又将说:韩愈能如此识别自己所投靠的人!韩愈能如此不曲意逢迎有金钱有权势的人!韩愈的才德竟能使其主如此以礼相待!我就是死在您的门下也毫不怨悔。如果让我跟随众人的行列进入官署,跟随众人的队伍而趋进,说话不敢竭尽自己的诚意,所行的主张有悖于自己;天下的人,听说您这样对待我,都会说:您任用我韩愈,只是同情我处境困窘,收容我罢了;我韩愈侍奉您,不是由于志同道合,而是从中取利罢了。假如是这样,即使您每天给我千金的赏赐,一年多次升我的官职,我对您感恩,那是有的;如果让我拿它在天下人面前说:(您是我的)知己知己!那是不能的。(4)我希望您哀怜我做得不够周到之处,同情我的愚昧,不记下我的罪过;详察我的言辞,而施行仁义采纳我的意见。韩愈诚惶诚恐,再次拜谢。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各题。酬人雨后玩竹薛涛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慈姥竹李白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9. 第一首诗前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10.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答案】9. 对比。首联将“春雨时”和“雪霜姿”进行对比,突出了竹不畏霜雪的特点。颔联将“众类”和竹进行对比,突出竹节操自守、甘于淡泊的情怀。 10.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竹的赞美和敬慕之情。不同点:薛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美和激励,希望朋友要有像竹那样的风范和怀抱。李诗表达了诗人要像慈姥竹那样,宁折不弯,绝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志向。【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鉴赏第一首诗前两联的手法,可结合诗句内容来分析。第一首诗的首联“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意思是在南方春雨绵绵之时哪里欣赏得到竹子傲霜斗雪的风姿,“春雨”是春天才有的景象,而“雪霜”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这就使春雨中的竹子和冬天的竹子形成了对比,突出的是下句,赞美了冬天的竹子不畏霜雪的特点。颔联“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意思是各种草木在春天都生长的十分茂盛,只有竹子虚心自持,这一联中,诗人把“众类”与“竹子”进行了对比,突出的是竹子“虚心”“自持”的特点,而“虚心”是说竹子淡泊,“自持”则是指竹子有节操。总体来看,第一首诗前两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仔细阅读两首诗,分别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比较归纳。薛涛诗先写了春天在南方是欣赏不到竹子傲霜斗雪的风姿的;接着写各种草木在春天都生长的十分茂盛,只有竹子虚心自持;然后娥皇女英的典故,写魏晋七贤竹林长醉,当年娥皇女英曾以泪挥竹;最后写寒冬时节,仍能欣赏到竹子苍劲有力的姿态,那是其它草木所不俱备的,表达对竹子的赞美之情。结合诗题“酬人雨后玩竹”,可知此诗是写给朋友的,因此薛涛写此诗,有借竹子鼓励朋友之意,希望朋友具有竹子一样的品格。李白诗中写的是慈姥竹,一、二句写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三、四句写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五、六句写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七、八句写做人不能学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赞美了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尾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表面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比较两首诗的情感就会发现,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但薛诗是酬答朋友,李诗则是借竹子写自己。【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先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则芥为之舟。(2)驾一叶之扁舟,_。(3)夜深忽梦少年事,_。(4)朝搴阰之木兰兮,_(5)春冬之时,_,回清倒影。(6)射者中,弈者胜,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7)子曰:“自古皆有死,_。”(8)_,我以我血荐轩辕。【答案】 (1).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 举匏尊以相属 (3). 梦啼妆泪红阑干 (4). 夕揽洲之宿莽 (5). 则素湍绿潭 (6). 觥筹交错 (7). 民无信不立 (8). 寄意寒星荃不察【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覆、坳、匏、尊、属、啼、阑、揽、洲、莽、湍、潭、觥筹、寄、荃、察。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暮 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B.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C.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D. 小说寓朴素平实的情节于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13. 请简要说明小说标题的深刻意蕴。14. 请探究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置的表达效果。【答案】12. A 13. “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暮鼓”象征打工母亲,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暮鼓”揭示 “她”受到心灵的警醒,生活应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 14. 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揭示主题,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解析】【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不够准确,母亲用手挡儿子,抢先咬胡萝卜,都是为了阻止儿子用大胡萝卜换她手中的小胡萝卜,为了让儿子吃大胡萝卜,这一情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故选A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括作品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小说标题的含义、手法、主题表达等角度思考。本文的标题为“暮鼓”,表层含义就是指暮色中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能够使人警醒,催人奋进。从文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她”和农民工的母亲。农民工母亲已经年老,生活艰辛,但并没有表现出对命运的屈从,和年轻的儿子一起打工,没有任何抱怨,在农民工母亲身上体现出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可见小说标题“暮鼓”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了农民工的母亲;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暮鼓”使人警醒,农民工母亲虽然年老而生活态度积极,小说中写到“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而鼓声“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意味着同是暮年的“她”从农民工母亲身上得到了警醒,那就是面对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1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探究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置的表达效果,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这一情节所在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写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在第五段,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上文写了“她”看到的农民工母亲的形象,短发“灰白色”,“皱纹深刻”,“脸木刻一般”,吸烟,“咳着喘着”,完全像一个老头,只有年轻人喊的一声“妈”才让小说中的“她”和读者明白这是一位母亲,一方面丰富了母亲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工生存的艰辛。从情节发展来看,当时路上只有“她”和一个“老头”,年轻人的这一声“妈”喊的是到底是谁?不得而知,这就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老头”居然是“妈”,前后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戏剧性的效果,让人感震撼,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有利于主题的表达。【点睛】第2小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特殊含义;第五,综合上述思考得出结论。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15. 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句子“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 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善于留白,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想象无尽。B. 书画创作要虚实对比、含蓄隐晦,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补充无穷。C. 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虚中见实,才能使创作者在有尽中寄托无尽。D. 书画创作要虚实相生、变化无穷,才能使创作者展开丰富无尽的想象16.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B. 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C. 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D. 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17. 简要概括诗歌理论注重“言意关系”的意义。【答案】15. A 16. A 17. 突破语言的局限,注重言外之意。激发读者想象,实现诗歌意境的再创造。【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题信息在文章第一段,由原文来看作者引用“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就是为了论证上文的观点“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意思是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善于留白,这样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想象无尽,故答案为A项。【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无中生有,“最高境界”“必备的艺术修养”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强加因果,“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这一结论是强加的,原文中没有依据。D项,“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曲解文意,原文说艺术欣赏“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是并列关系,而“不仅还”是递进关系。故选A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简要概括诗歌理论注重“言意关系”的意义,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本文第一段开篇说“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这个句子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很清楚地表明“言意关系”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就是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的影响,解答时就要从这两个方面思考。文章第二段前半部分重点谈了“言意关系”对创作的影响,文章指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要突破语言的局限,注意言外之意;第二段后半部分和第三段重点谈了“言意关系”对欣赏的影响,作者说“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并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为例指出诗歌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第三段结尾又说“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据此可概括出激发读者想象,实现诗歌意境的再创造。【点睛】第2小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材料一: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抢先实行“小学化”教育,更有甚者推出“幼升小”应试强化补课班。不愿看到自家孩子落后的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名。这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无异于揠苗助长。要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另一方面,切实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引导小学严格按“零起点”教授拼音、数学,绝不允许“抢跑”,更不能把责任丢给家长。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去小学化”不仅有利于孩子接受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总之,只有拿出有力的监管行动,对“提前学”坚决说不,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否则,只要社会有需求,幼儿园的“小学化”乱象就难以禁绝。(摘编自吴学安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出实招,经济日报2018年9月5日)材料二:幼儿园“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显示,81.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所谓的“抢跑”优势,其实并不存在。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学,“抢跑”不仅没用,还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如过早识字可能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早学习知识可能影响孩子右脑的发育,而左右脑平衡发育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知道,为何家长们还会对这种超前培训趋之若鹜呢?“像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学得简单,那之后上小学怎么办。有些重点小学是要提前面试的,面试都很难。”一位妈妈的无奈之语,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回归、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摘编自胡欣红幼儿园“小学化”,拔苗助长要不得,燕赵都市报2018年9月8日)材料三:幼儿园“小学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0.5%的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化”违背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51.8%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限制幼儿想象力,影响其全面发展,50.1%的受访者认为这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47.5%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孩子无法享受童真时光,抹杀幼儿天性,40.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家长攀比、“抢跑”的心理愈演愈烈,26.6%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造成幼儿入小学时成绩相差悬殊,不便开展教学,16.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导致不合规、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泛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近年来“三年级现象”不断引起关注。该现象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发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超过一年级时表现更亮眼的孩子。(摘编自杜园春 顾凌文幼儿园“小学化”会带来什么,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23日)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处落后,提早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这实际上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B. 幼儿园“小学化”其实危害非常多,限制幼儿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子全面发展,扼杀孩子的兴趣等,但很多家长只看到眼前。C. 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让幼儿拥有健康快乐发展的环境。D. 幼儿园“小学化”不是好事,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升入三年级以后成绩就会开始下滑。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B. 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抢跑”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过早让孩子识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C. 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无奈,因为有些重点小学提前面试时,试题很难,如果在幼儿园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很难过关。D. 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已经引起相关门的重视,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说明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治理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20. 如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8. D 19. A 20. 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小学应严格遵守“零起点”教学。广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错误,材料三对“三年级现象”进行分析时,说的是“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并不是所有孩子“成绩都很好”。故选D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错误,材料二中说“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并不是“九成以上的”家长在教育方面有“抢跑”心理。故选A项。【20题详解】试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