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矿床.doc_第1页
斑岩型矿床.doc_第2页
斑岩型矿床.doc_第3页
斑岩型矿床.doc_第4页
斑岩型矿床.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斑岩型矿床(2009-07-21 11:38:09) 标签:矿床 岩体 斑岩铜矿 围岩 角砾岩 杂谈 分类:黄金地质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近年来,又发现了斑岩钨矿(据统计有13的斑岩钼矿中均含钨,而所有斑岩钨矿中均含钼)、斑岩锡矿(玻俐维亚一个锡矿床,五十年代集中开采脉状富锡矿体,1979年发现斑岩中有蚀变和角砾岩化,普遍含Sn 0.2-0.3,紧接此成矿带的秘鲁也发现了巨型的斑岩锡矿,矿石品位Sn 0 .05-0 .08,储量约180 x106t)、斑岩金矿以及斑岩铅、锌矿床等。上述矿床在我国南岭等地区也有分布。它们的特点如下: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埋藏浅,易于开采;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除Cu、MO、W、Sn、Pb、Zn外,尚可综合利用Au、Ag、Se、Te、Re等元素。 下面以斑岩铜矿为例说明其地质特征和成因。斑岩铜矿床(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如下。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这些斑岩虽不完全分布于火山岩地区。但常和玄武岩一安山岩一英安岩一流纹岩等钙碱性系列的喷出岩有联系,而这些火山岩往往构成断续相连长达几千公里甚至几万公里的“安山岩带”(它们绝大部分属陆相建造),受断裂凹陷带或凹陷盆地控制。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 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仅0.02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如黑龙江多宝山岩体)。据我国34个斑岩铜矿床及矿化点的统计,岩体出露的面积如下:出露面积 岩体数 所占数量比 有关矿床所占储量比(平方公里) (个) () () 1 25 73 86.3 1-2 3 9 0.9 2 6 18 12.8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我国在早元古代地槽凹陷期,随海底火山喷发,伴随有中酸性次火山岩小侵入体,形成山西铜矿峪式矿床,而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在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发育有与陆相火山一次火山岩有关的一系列斑岩型矿床(Cu、Mo、Sn、W、Pb、Zn等),直到喜山期仍有矿化。国外已知斑岩铜(钼)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一新生代褶皱带中,属侏罗一第三纪。 矿床受区域断裂一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断裂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另外有的斑岩中角砾岩化或角砾岩体很发育,它与成矿关系密切,常构成斑岩铜一钼矿床的一种类型。据研究这类角砾岩体的成因有爆发型、崩塌型及热液侵入型三类,它们都与剧烈的气液活动有关。它们的形成深度一般不超过2-3km,崩塌型角砾岩相对更浅些。角砾岩体常在断裂构造交叉地段,在一个地区常成群出现,且沿一定构造方向分布,这种角砾岩体常呈筒状分布于斑岩体中及其附近,直径几十-几百米。角砾成分随围岩不同而有变化,角砾大小不一,小者呈碎屑状,大者可达1-2m,互相混杂。矿体由细脉浸染状矿石组成,赋存于岩筒内。据统计:南北美洲58个斑岩铜矿床,产在角砾岩筒中的占70%,且富含Gu、Mo、Au、Ag。我国河南、江西、海南岛等地也有发现。它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标志之一。 矿体的围岩 岩性对成矿有一定影响,如为硅铝质岩石,裂隙又不发育,岩石致密,可作为岩体顶盖的“隔挡层”,使矿液不易流通和散失,有利于矿液在岩体内部特别是顶部和接触带成矿,如多宝山矿床,岩体顶部为奥陶纪安山玢岩覆盖,岩体内矿化富集。如围岩为碳酸盐岩石,因其化学性质活泼,易于交代而形成品位较富的脉状或似层状矿体,或沿接触带或其附近形成矽卡岩型矿体。这时岩体内为细脉浸染型矿石,接触带及围岩中则为致密块状硫化物矿石。 由于围岩性质的复杂多样,导致矿化类型的多样性,因此斑岩型矿床常与其它类型矿床,如脉状铜矿或矽卡岩铜矿床相伴生。例如美国大型的比尤特铜矿,过去一直开采脉状铜矿,在开采九十年之后,即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才开采大矿脉旁的细脉浸染型矿石。到1964年露天采场生产的铜已占全矿山铜产量的56。我国江西城门山、湖北封山洞及西藏玉龙矿区,除有矽卡岩铜矿、块状硫化物铜矿外,还有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可见,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在已知有矽卡岩铜矿床或脉状铜矿床的地区及其附近,应注意找寻斑岩型铜矿床,反之亦然。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 钾化带(钾质蚀变带):包括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主要矿物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 石英-绢云母化带(似千枚岩化带):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绢云母、少量黄铁矿。 泥化带(粘土化带):矿物成分有高岭土、绢云母、石英、绿泥石。 青盘岩化带:矿物成分为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黄铁矿。 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据研究我国大部分斑岩铜(钼)矿床泥化带不发育。最重要的是钾化带和石英一绢云母化带。其蚀变强度和范围直接影响到矿化的规模。所以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 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如果整个岩体都矿化(全岩矿化),则矿体形状多呈柱状、筒状,如沿接触带矿化,矿体则多呈环状、似层状,如围岩为裂隙发育的硅铝质碎屑岩,则以细脉浸染体为主,沿裂隙矿液集中,矿化强烈。如德兴斑岩铜矿,矿石储量约23产在围岩中。如沿岩体内外构造破碎带成矿,则多呈脉状、条带状等。如岩墙或岩床状侵入体,全岩矿化,则矿体多呈板状。 矿石重金属矿物有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辉铋矿、金、银等矿物,常伴有黄铁矿。非金属矿物多为石英、重晶石等。 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自矿化中心向外为:Mo-Mo、Cu-Cu-Cu、S(黄铁矿)-Au、Ag。斑岩铜矿的成因认识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中温热液矿床,但经矿物包裹体测温和实验证明,斑岩蚀变的开始温度为600-700,金属硫化物大多数形成于350-2500C,并一直延续到低温阶段,在成矿过程中曾有沸腾现象。以上说明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高温到低温的过程。 矿床形成的深度介于中深到浅成的范围。与矿化有关的斑岩,多数是在钙碱系列火山喷发末期或间歇期侵入的,是次火山环境的产物。它们与火山岩浆同源,与相应的火山岩密切共生,故认为是典型的次火山-热液矿床。矿化系统(包括矿床顶、底板的无经济价值部分)实际上跨在火山环境与侵入环境之间的分界线上下,垂直延深约数公里,顶部为一成层火山岩,底部由含网状矿脉和钾化的侵入岩株过渡到未蚀变的较大的深成岩体。关于斑岩及铜、铂等金属来源,多数人根据同位素分析和岩石中金属含量对比等资 料,认为含矿斑岩体和大部分矿质是来自地壳深处-上地慢和地壳分界面附近分异出来的中-中酸性岩浆。它们通过深大断裂,上侵到1.5-3 km或更浅部,由于温度、压力骤然降低,岩浆迅速冷却成斑状岩石,随即开始钾长石化(450-600t)、石英一绢云母化,(300-450)以及各阶段的矿化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连续的过程。又据氢、氧同位素资料,含矿热液可能部分地来自大气降水,少部分铜可能来自围岩。因此有人认为,斑岩铜矿的形成是由深部上升岩浆热液与围岩地下水对流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被烤热的地下水中富含Na、Ca、Cl等并含有金属元素,既能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又对矿石的沉淀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不少学者试图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建立斑岩铜矿的成因模式,RH西里托提出的模式就是一例。此外,毕鸟夫带以上的地慢楔形部分的玄武岩浆可能是少量铜和钼的来源。当这些富含金属的含盐流体随同钙碱性岩浆一起上升到地壳浅部,岩浆冷凝结晶时,它们便运移到侵人岩体顶部,通过交代岩体本身或附近围岩而形成斑岩铜矿。从世界上已知斑岩铜矿多位于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或地缝合线上,且与钙碱性岩浆作用有密切关系,以及斑岩铜矿床的附近岩石中常含铜很少等事实,为上述成因模式提供了实际资料。但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的斑岩铜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