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doc_第1页
《雨霖铃》教案.doc_第2页
《雨霖铃》教案.doc_第3页
《雨霖铃》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备课大师 雨霖铃教案4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尤其是婉约词的诵读兴趣和审美情趣,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并学会初步运用意象表达个人的情绪。二、教学思路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搭建平台,用场景课件和熟悉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已有的审美体验基础上,形成客体和主体的情感共鸣。将体会到的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艺术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教学重点 感知作品内容,把握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但诵读兴趣并不高。在典型意象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五、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多媒体课件3、印发的资料作者及背景简介解读:借助诗句了解中国古诗词典型意象酒 柳 风 月六、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课间播放送别这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营造出一种哀婉缠绵的送别氛围,然后和学生一起回顾背诵关于送别的名篇(ppt展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孤帆远影碧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送别图,今天,让我们走近柳永,去感受他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二)合作探究 1、 师配乐朗诵雨霖铃(所配音乐是梁祝让学生从友人之间离别的深情过渡到恋人之间的情怀)为学生正音,读准句读。自由朗读全词,播放背景送别的曲子。使学生沉浸在送别的氛围中。(用熟悉的音乐搭建起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平台) 听名家朗诵。(进一步把握情感基调)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用相应词语概括学生体会结合雨霖铃词牌由来得出:哀婉悲伤2、探究思考:从哪些词句中你读出了哀伤?词人是如何来表现的?(品读过程后有附文)抓住关键词语: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词语。通过关键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把握词人对伊人的无限眷恋,和离别的缠绵悱恻的情怀。(合乎“批文入情”的思维特点,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到对情感的把握过渡)通过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概括出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艺术特色。(ppt展示)哀婉悲伤情景交融点染结合 离别环境(凄切悲凉) 离别场面(缠绵悱恻) 此去行程(惆怅伤感) 别后情境(凄凉难耐)“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王国维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场面,完成作品的再创造。(以读导写,深化对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生朗读自己的思维成果。(配上背景音乐,效果不错)然后老师展示课件:雨霖铃MTV.exe阴沉的天气,拂岸的垂柳,话别的长亭,执手相看的恋人、焦急催促的船家(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画面,对文字的理解更加细腻深刻)凄婉的唱词(用音乐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兴趣,为快速记忆提供良好的氛围)5、生有感情的朗诵全词,体会全词的意境。(三)拓展迁移欣赏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曲子(端正好)(四边静)(一煞)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ppt展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同类题材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四)课堂小结 爱情,历来是人类的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之一,在分离的时候,尤其显得凄美感人。要把这种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风格各异,这要和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作为婉约派的柳永,就借助了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愿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鉴赏和写作中好好地将这种表现方法加以利用。(五)布置作业当你遇到高兴(或伤感)的事,怀着满腹的喜悦(或)辛酸走在回家的路上,用一段文字来表现你此时的感受,恰当运用景物描写,字数不少于400字。(ppt展示)七、教后反思:在这课教学中我一扫那种将浑然天成的文章肢解到支离破碎,把浓情洋溢的文章分析到索然无味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了审美上的享受和人文性的升华.该课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展开。其中掀起两次高潮:一是学生自行研读词作,体会柳词哀婉缠绵的特点时,结合一些诗句以诗读词;二是学生各自描述场景。可以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归结起来,这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两点:1、突破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模式。这节课突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组织学生自主研读作品。使得课堂内容充实,信息量充足,学生参与广泛,思维火花碰撞以及学生能力都得到增长。2、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承,融知、情、义、能的培养为一炉。这节课绝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课堂中充满浓浓的情,和谐的美。通过这节课,我更加坚信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动性和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学生能走进语文,品味语文。我相信通过我的实践和不断探索,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附:教学情景片段师:从哪些词句中你读出了哀伤?词人是如何来表现的?(学生研读探究讨论之后)生:“寒蝉”句,蝉声凄切,增添了词人内心的悲凉;时间又是在秋天的傍晚,本是归家时候却要分别;另外骤雨停了,得起程了;这些都体现出了悲伤。生:“无绪”可以想到:虽有一桌酒菜,两人却红着眼呆呆地坐着;举起酒杯来,又哀叹一声痛苦地放下。船夫“开船了”的催促声让这两人心中一紧,抱头痛哭。师:这位同学的想象丰富,具有大导演的才能了!(生笑)这些都刻画出了当时别时环境的凄切悲凉。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以看出离别时的悲伤,满眼流泪,依依不舍却无话可说。师:离别在即,本应千叮咛万嘱咐,可为什么竟会“无语凝噎”呢?生:该说的话,在这之前都已经说了。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样写更能表现人物当时离别时痛苦的心情。师:对。有一句话“大爱无言”是说真正的爱并不用喋喋不休老挂在嘴边;那么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套用一下?生:大悲无语,大痛无声(生似有所悟)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今生无以实现,但有情人的手紧握在一起,就算不能终老,也还可以感受这最后的温存。这里寥寥十一个字,我们却能看到缠绵悱恻、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由此可见柳词语言的精炼。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乍一看大气豪迈,怎么看出悲伤?生:此处一别,两人将会受重重山水的阻隔,所以想到这一点心中势必痛苦。师:分析的不错。除此之外,这些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愁绪还有什么联系吗?(生比较沉默)师:“愁”为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无声无形,无色无味,极难把握。历来写愁之佳句往往都化抽象为具体,以山、水、烟、雨、草、木等来摹写。(ppt展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蓑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手法: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师:柳词中这句是抓住江面上烟波的浩淼、傍晚云雾的浓重和楚地天空的辽阔写出了词人愁绪的绵长、浓重、无边无际的特点。师:我们看课后的“文本研习”,这句还用了“点染”手法。所谓“点染”原意是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这里“点”指点情感,“染”指绘景色。先点别离之情,再用景物(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加以渲染。朗读上阕,注意读的深沉低缓,愁味浓浓。师:下阕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哀婉悲伤?生:“多情”句直接写出了离别的伤感,又是在清冷的秋天。这一句让我想到了许多离别的诗歌,就是我们刚上课时读的那些诗。还有最后一句中“虚设”也体现出了离别后知己不在的凄凉寂寞的心境。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通过您发给我们的资料中对酒、柳、风、月意象的解读,我觉得词人通过景物刻画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写出了词人心境的悲凉。师:能够把资料联系起来,很不错。柳永将柳、风、月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