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异寓情于罚.doc_第1页
因人而异寓情于罚.doc_第2页
因人而异寓情于罚.doc_第3页
因人而异寓情于罚.doc_第4页
因人而异寓情于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寓情于罚 赏罚相融 共促成长 对学生教育中“惩罚”艺术的思考【摘 要】在重视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尊重学生,对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思考呼声很高,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理,罚之有度,罚之有情,让学生人格能健康和谐发展。【关 键 词】惩罚教育 法 理 度 情 人文 关爱【作 者】汪国奂【工作单位】武汉江岸区三眼桥小学【联系方式】武汉江岸区三眼桥四村227号【联系电话重视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尊重学生,对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思考呼声很高,在教育行业内普遍提倡 “赏识教育”、 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理论随处可见,从开始的“尊重学生”发展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是主角,家长是上帝”诸如此类的观点也变得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规定和对“体罚”“变相体罚”的界定与考评实施以后,许多教师在工作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深恐稍一不留神,就会被冠之以“违反职业道德”,“缺乏教育爱心”的帽子。部分教师更是明哲保身,将“罚”字视为禁行线,“批评”当作高压电,避而不提。干脆只表扬,不批评,只肯定,不否定。课上课下,一团和气,校内校外,处处“和谐”。学生整天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天天阳光灿烂,时时春风拂面。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诚然,个别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一昧的体罚,惩戒,希望用暴力的强迫来约束学生的言行。甚至出现因此致伤致死的事件。这种言行是严重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科学的。但因为这些个别的,局部的错误行为,而对教育就实行一刀切式的统一性规定,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这固然不错,但绝不是放弃批评处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不论是哪一种激励手段,只要是对学生能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都应该运用,合理的运用,而不是对其中的某一方面有所偏废。我们固然应该尽可能多地表扬、尽可能少地批评和惩罚,但是,同样也属于激励方法一种的批评和惩罚。其教育效果有时也是正面的引导说服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所说的“惩罚”并不是对学生进行拳打脚踢、歧视、污言秽语等简单粗暴的体罚,也决不是讽刺,挖苦,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它是以育人为目的,学生能够且乐于接受的,充满理智和情感的一种育人手段。通过惩罚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保证发展方向,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在尊重、鼓励、赏识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它是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令学生不敢再顶风违纪,望而止步。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纵观以“学生权益”、“个性教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教育现状,尽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也丝毫不减。如在美国,如果学生带了学校不允许带的东西进学校后,如游戏机、手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在澳洲,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犯错误了,老师就请你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治方式。最严重的惩罚是开除,在停学的日子里,家长是法律监护人。如果再不起作用,该学生就会被收到特殊学校去。可见,适当的惩罚对学生的成长并不是有害而无利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私、脆弱、任性、冷漠、控制能力差。如果说我们尊重学生,担心他们无法承受压力,一味迁就,即使犯了错误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试想,连接受一点批评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将来又如何去面对复杂纷繁的世界呢?美国总统里根在12岁的时候,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要他赔12.5美元,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里根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里根长大后。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我们的父母常常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打碎了别人的玻璃,最常见的,就是让孩子道个歉,然后是父母留下来处理,父母掏钱赔。甚至最典型的,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真讨厌,都是地不好,把我们的宝贝弄倒了。上学的书包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收拾,什么东西没带,孩子就怪“都是奶奶不好”,奶奶也说“是我老糊涂了,不怪孩子。” 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就是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批评和惩罚是远比表扬更难运用的教育管理艺术。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也会伤害自己。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赏罚艺术,让糖浆和苦药都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结合多年来的工作,个人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罚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中“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例如: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将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罚他用正楷字写一份200字以内的违纪心里话,讲述自己违纪时的心理,受这种处罚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在上面唱歌或者讲故事时下面的同学会给他热烈的掌声,可以说他是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第二: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唱歌或者将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对他的口才及胆量是一个考验和训练,写心理报告的学生要用正楷字来写间接的帮他们练字和培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第三:可以令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能发掘到一部分学生的潜能。 二、罚之有理:越要惩罚,越需尊重。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 奖要奖实,罚要罚准。小学生的自尊心都挺强,好面子,一些成绩差表现也不好的孩子更是如此,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孩子要进行处罚,一定要抓住他们实实在在错误的地方,处罚准确,让其无可辩驳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同时,对这样的孩子当老师的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恰当的表扬。但对孩子的表扬、奖励也要因人而异,做到实实在在,不能滥用。有些孩子恰当地运用“奖”的办法,可能会起到激励作用,特别是对那些极难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如果能出其不意的给予他意料不到又实实在在的表扬,效果就会出奇的好;而对那些常常得到老师家长表扬的孩子,则要适当淡化一些表扬,否则将可能导致孩子对表扬的无所谓态度或者无表扬不行的状况。总之,奖罚不仅要掌握好一定的度,而且要做到奖罚分明,还要讲究奖罚的艺术性。三、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死,对学生如果不是抱着“治病救人”的目的,而是“一棍子”打死,那这种罚就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对学生罚要适当。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龄。惩罚方式和力度要看学生违反纪律和规定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 四、罚中有情:有人说,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学生就象自己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责罚过自己的孩子呢?爱之深,责之切,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老师都是爱着自己的学生,爱着这些孩子们的,如果不是有爱。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又怎么会罚、去管这些孩子呢?他们大可不必去冒着自己犯错误的风险去管为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学生。完全可以象有些人一样,以尊重学生为由,放任自由,任其发展。实际上,有很多老师都是在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气头上做出了冲动而不理智的行为的。对学生犯的错误,该管则管,该罚则罚,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我们完全可以学习这样一些惩罚的艺术。最终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他着急,老师希望他尽快改正错误,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惩罚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只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爱的惩罚又有何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家刘京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经历过教育惩戒的人,其生命成长是有缺憾的;经历过适当教育惩戒的人,其人格能健康和谐发展。”一位母亲,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这个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人们在许多時候确实会需要一些“教训”来帮助自己记住是非对错。至于这些教训要下得多重才能产生观点转化,并且将是非牢记在心,每个人可能不太一样。一些专家人士之所以反对惩罚,很重要的一项原因是认为惩罚会损害学生的尊严;但是试问:如果完全没有让学生感到挫折、羞耻,又有多少人会记住错误的教训呢?以最平常的考试为例,一个学生可能因为自己的成绩退步而感到羞愧,之后开始鞭策自己积极向上。这当中不也有“挫折”和“羞愧”在发生作用吗?事实上,人类社会里的道德情操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很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违反这些规范会令人感到羞愧、难堪。如果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顾他人的看法和批评,世间所有的道德也就对他起不了作用。实际上,相对于没有自理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有自我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中有违法乱纪行为的人不也同样存在吗?在他们犯下错误和罪责的时候,不是同样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吗?如果反对体罚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老师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不明事理地过度处罚学生,那么该立法规范的,应該是如何强化教师情绪管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明确制订“适度惩罚”的内容、标准、轻重和形式,以及一旦发生“过度惩罚”发生时的处置规定,而不是因噎废食地全盘否定惩罚教育的必要性。我曾经问过一些老师或父母为什么过度处罚孩子?多数的答案都是“他让我很生气!”而不是“我要帮助他改正”。从这样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出,体罚之所以会无效或产生“过度”的问题,几乎都是老师或家长混淆了惩罚的目的。就像开汽车不小心难免会出车祸,但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就将汽车丢弃,而是想办法加强驾驶人的技术或手法道德观。教育工作应该继续努力的,是帮助家长和老师明辨是非、情绪管理,而不是断然废除惩戒处罚。因为无论是过度处罚还是完全纵容,都是不尊重人性的表现。教育是鲜活的、立体的,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