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交叉说明改_第1页
第六篇 交叉说明改_第2页
第六篇 交叉说明改_第3页
第六篇 交叉说明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 明一、工可研究报告批复及方案设计比选意见执行情况2011年12月13日,黔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项目工可研究报告批复。施工图文件严格执行了批复中:全线按设计速度40公里/每小时,主线路基宽度28.25米,隧道宽度13.2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荷载公路-I级,其余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执行。工可研究报告批复要求项目按城市主干路级道路等级标准建设,依据黔江区人民政府相关会议精神及2012年8月30日,重庆市黔江区大通道建设管理委员会XX复线隧道工程工作协调会备忘录(第2期)要求,将建设标准对应调整为公路一级,兼顾市政道路功能。施工图设计建设标准按一级公路兼顾城市主干道执行。2011年11月11日下午黔江区人民政府401办公室召开了XX复线隧道设计方案专题研究会。区政府以专题会议纪要作为设计方案审定批复及下阶段施工图设计的依据。会议议定:方案一(立交带右转匝道方案)为最佳设计方案,同时增设左转匝道;明确按三车道进行设计和建设。施工图设计文件严格按专题会议纪要技术标准执行。二、路线交叉设计的说明(一)立体交叉1、路线交叉(1)互通立交设置位置正舟大道互通位于XX复线隧道工程隧道出口处,被交路为正舟路城市主干道。正舟路互通范围内主线设计里程为:K1+645.5K2+134.157。XX复线隧道勘察设计工作专题会,专家提出路线与正舟大道立交与平交方案的问题:按照规范设计平交是最理想方案,但由于实际出口位置与正舟路的相交距离太近,如果平交,不仅开挖方量巨大,出口转弯半径极小,安全行驶距离短,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立交方案能有效的避免出口处土石方大开挖,道路行驶安全性将大大提高,但与正舟大道的交通转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院根据以上意见,结合实际地形,考虑用地指标、房屋拆迁控制要求,积极与业主、专家、地方多次沟通协调,进行了多方案比选,综合各方意见,确定交叉处的西北侧为陡峭的山体和大量的居民住宅,东北侧为已发红线地块。为避免大规模的山体开挖、减少住宅拆迁及对已发红线的侵占,结合交通预测,交叉处不宜修建大规模的全互通立交,将正舟大道立交确定为半互通立交。方案采用主线上跨正舟路,布置2条定向匝道来解决从黔江老城经XX复线隧道进入正舟路的左右转车流,另外布置2条匝道来解决学府三路与正舟路的右转车流,学府三路与正舟路的左转车流通过路网来解决。(2)立交范围内主线及匝道平、纵面设计指标正舟大道互通共设有4根匝道(A、B、C、D匝道),该互通主要解决XX路与正舟路的部分交通转换。正舟大道互通范围内主线设计里程为:K1+645.5K2+134.157,互通范围内主线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000m,位于第二层,最大纵坡3.6%,无凹形竖曲线,凸形竖曲线半径为2580m。A匝道:为XX路方向右转入正舟路匝道,匝道净宽7m,为单向单车道匝道。该匝道全长225m,最小圆曲线半径40m,最大纵坡5.83%,凸形竖曲线半径为1053.494m,凹形竖曲线半径为720.607m。B匝道:为XX路方向左转入正舟路匝道,匝道净宽7m,为单向单车道匝道。该匝道全长213.264m,最小圆曲线半径30m,最大纵坡4.52%,凸形竖曲线半径为6008.302m,凹形竖曲线半径为686.184m。C匝道:为正舟路方向右转入XX路匝道,匝道净宽7m,为单向单车道匝道。该匝道全长340.517m,最小圆曲线半径50m,最大纵坡2.9%,凸形竖曲线半径为782.339m,凹形竖曲线半径为1663.795m。D匝道:为XX路方向右转正舟路匝道,匝道宽净宽7m,为单向单车道匝道。该匝道全长213.547m,最小圆曲线半径33.5m,最大纵坡3.6%,凸形竖曲线半径为925.925,凹形竖曲线半径为1600m。正舟路:为既有城市主干道,路基宽35m,设计速度为40km/h。设计范围内正舟路长427.107m,圆曲线半径2000m,处于单向0.5%坡度。匝道设计速度均采用30km/h,出、入口均采用平行式车道。(3)横断面设计超高过渡方式A、B、C、D匝道以设计线为超高旋转轴,设置单向超高。超高过渡段长度,根据匝道设计速度、旋转轴至行车道外侧边缘的距离、超高渐变率,按照线性超高渐变方式计算所得,具体详见纵断面设计图。2、路基(一) 路基横断面主线K0+000至K0+370段:5m(人行道)+8m(左侧现状车行道)+1m(中央分隔带)+11.25m(右侧新建车行道)+5m(人行道)30.25m主线K0+370至K1+745段(隧道段):1m(检修道)+11.25m(车行道)+1m(检修道)=13.25m主线K1+745至终点段(跨线桥段):0.5m(防撞栏杆)+11.25m(车行道)+0.5m(防撞栏杆)=12.25米匝道A线:1m(检修道)+7m(车行道)+0.5m(防撞栏杆)=8.5m3m(人行道)+7m(车行道)+0.5m(防撞栏杆)=10.5m匝道B线:0.5m(检修道)+7m(车行道)+0.5m(检修道)=8.0m匝道C线:0.5m(检修道)+7m(车行道)+5m(人行道)=12.5m匝道D线:0.5m(检修道)+7m(车行道)+5m(人行道)=12.5m学府三路:5m(人行道)+8m(车行道)+8m(车行道)+5m(人行道)=26m正舟路:5m(人行道)+11m(车行道)+1m(中央分隔带)+11m(车行道)+5m(人行道)=33米对于道路半径较小的路段,则根据规范对车行道进行了加宽设计,具体设计详见平面和横断面设计图。路面坡度主线车行道路面双向横坡,坡度为1.5%,匝道路面为单向横坡,坡度为1.5%,弯道位置按规范进行超高设计。人行道横坡为2.0。(二) 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填料要求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土质路基压实度(重型)应符合以下要求:一般路堤,路面底面以下:080cm应不小于96%,80cm应不小于93%,零填及路堑路面底面以下080cm的路床应不小于96%。路床及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要求:在路面底面以下030cm为8%;3080cm为5%;80150cm为4%;150cm以下为3%。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作填料。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填料。当采用细粒土作填料,填料CBR值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掺石灰进行改良处理。 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其余部位路堤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主线K0060K0375段右侧部分路基拓宽段,是在原XX隧道弃碴场上修筑,隧道弃碴性质较好,但压实度不满足要求。为了保证此次路基施工质量,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需对该段进行大吨位压路机进行碾压,具体处理段落详见特殊路基工程数量表。 (三) 一般路基设计1、路基边坡设计本段路基填方边坡均不大于20米。填方边坡高度8米,按1:1.5放坡;填方边坡8米,第一级坡高8米,按1:1.5放坡,设置一个2米的台阶,第二级边坡按1:1.75放坡。路基填方边坡采用方格网护坡,具体设计见路基防护工程数量表及方格网护坡设计图。在填方边坡路段,高于2米的路堤边坡人行道外侧及路堑挡土墙顶均设置了人行道石栏杆,以保证行人安全。石栏杆具体设计详大样图。本段挖方路基为石质边坡,边坡坡率根据地貌现状和开挖的深度,地下水位等情况,石质边坡采用1:0.351:0.5。石质边坡坡面采用锚喷支护。在挖方边坡坡脚的人行道外侧设置坡脚花池绿化,大样图详见路基设计图。2、路基挡土墙设计本段涉及正舟大道跨线桥台后1#、5#、6#重力式挡土墙、A匝道路基4#重力式挡墙及人行地通道两侧3#重力式挡土墙,详见防护工程数量表及挡土墙设计图。3、桥台台背处理为减小桥台台背填土的不均匀沉降,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设置5m长的过渡段,过渡段路基压实度应不小于96%,填料选用渗水性好的材料。4、道路用地范围以规划红线确定用地范围。(四)特殊路基主线K1+930.00K2+134.157段正在进行平场施工,平场施工可能导致路基压实不够度。为了保证此次路基施工质量,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需对该段进行大吨位压路机进行碾压,以减小路基后期沉降及差异变形。详见特殊路基工程数量表。A匝道右侧坡脚处,发育宽约23m,高约67m,沿岩层走向发育,长约10m的溶洞。洞内发育高程约为587m,无充填物,干燥。该处地层岩性为嘉陵江组地层。设计采用碎石土填埋。详见特殊路基工程数量表。匝道A线边坡工程:该段道路为XX复线隧道出洞口右转匝道,属于溶蚀低山地貌。该处地形坡度较陡,约为30。该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根据钻探结果,填土层厚度为2.503.0m,基岩部分岩芯较为完整,孔内未见溶洞,未见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该段未见滑坡、危岩、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根据赤平投影图1,右侧斜坡为顺向坡,岩层倾角为70,斜坡坡度为37,斜坡坡度小于岩层倾角,斜坡不会沿层面发生滑动破坏。斜坡无其他不利外倾结构面及组合,整体稳定。根据赤平投影图2,该边坡为顺向坡,直立切坡后,边坡将可能沿层面发生滑动破坏。本次设计对剖面2525进行稳定计算,经过计算,其稳定性系数为1.04,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建议该边坡沿层面进行放坡处理,沿层面放坡处理后,边坡无不利外倾结构面,整体将处于稳定状态。图1 匝道A线右侧斜坡赤平投影分析图图2 匝道A线右侧挖方路堑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该段岩石边坡采用C30混凝土锚喷支护,厚80mm,边坡坡率1:0.351:0.5,每8m高分为一个台阶,阶与阶之间设置2.0m宽马道。边坡施工完成后坡顶应设置截水沟并将坡顶地面用100厚C20混凝土硬化。祥见深挖路堑锚固工程数量表及高边坡设计图。3、路面同第三篇主线路面。4、桥梁、涵洞交叉部分桥涵已放入第四篇桥涵。(二)平面交叉项目终点与规划路相接,设置灯控平交口1处。(三)公交站根据规划和用地条件,本次实施范围内共设置一对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位于正舟路K0+360处,停靠站车道宽度3.5m,长30 m,两侧渐变段26m,倒圆半径R=50m。三、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对水准点、导线点复测无误后方可使用。2、应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拆迁、迁移障碍物等。3、道路施工时涉及到文物的,应按国家相关的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