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专项提升1.doc_第1页
《新经济政策》专项提升1.doc_第2页
《新经济政策》专项提升1.doc_第3页
《新经济政策》专项提升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经济政策专项提升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8.0分)1.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主要规定,其经济作用是:A.加强工业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调整农业与工业的税收比例D.借助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发展工业2. 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 )A.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B.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种新政策()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4.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由此苏俄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推行了“新经济体制”D.开展了农业全盘集体化5.1921年列宁对美国人哈默说:“我们是个落后的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你们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美国可以在这里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材料表明列宁A.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B.提出了与美国和平共处原则C.确立了渐进过渡的路线方针D.明确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向6.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7.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D.农业集体化8.1920年,奥格涅茨省一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痛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在这一背景下,苏俄果断实施的政策是A.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C.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D.大规模开荒种植玉米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9.(2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 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趑趄不前。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的把“战时共产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治困苦中。列宁自己后来总结:“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了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危险得多。”1920年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并比较胡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并指出列宁为此采取的对策。(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美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对我们的启示。(2分)新经济政策专项提升答案和解析【答案】1.D2.B3.B4.B5.C6.C7.B8.B9.(1)表现:受危机打击最重;金融系统崩溃;工农业生产下降;失业人口剧增;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信心动摇。(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分) 措施: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危机加重;罗斯福:采取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4分) (2)影响:积极:使苏俄在特定历史时期,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消极: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战争结束继续将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4分)对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商品经济。(4分) (3)启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合理运用;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从实际出发;要激发生产者积极性。(2分)【解析】1. 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把一些企业租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可见新经济政策降低了工业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这样做的的目的是借助私人和外国资本发展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战胜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B项的“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是斯大林工业化之路的内容,况且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是“苏俄”,而斯大林执政时已是苏联,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2. 本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模式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401919年的中华文明并没有全面确立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17501850年是西方工业革命阶段,18401919年中国的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19171937年的苏联逐渐找到了新的工业化模式,故B项正确;18401919年的中国虽然开始出现工业文明,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居主导地位的程度,故C项错误;同样,近代史上的中国初期和后期都不是启蒙思想发挥主导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B。 3.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结合所学准确分析判断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正确;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CD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排除ACD。故选B。 4. 本题考查苏俄(联)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分析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材料中列宁所强调的“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即苏俄实行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失败,故A错误;“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反映了国内革命战争胜利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为此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实施了发展商品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C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D为斯大林时代的农业发展的政策,均与材料信息及特征不符,故排除。故选B。 5.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列宁等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恢复国命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好基础。其中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正确。A明显错误,故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涉及的只是经济方面的暂时合作,故排除B。D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排除。故选C。 6.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内外局势促使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但是,该政策存有严重的弊病和错误,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的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排除与新经济政策不符的AB两项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的D项,故选C。 7. 本题主要考查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可知这项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此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可以排除ACD。故选B。 8.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是已经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俄国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村缺少日用品,因而不能再向过去那样靠统一分配,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B项正确;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大规模开荒种植玉米,故D项错误。故选B。 9. (1)本题考查的是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以及比较、分析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等,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金融系统崩溃、工农业生产下降、失业人口剧增、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信心动摇等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展开,即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采取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2)本题考查的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紧扣材料二信息“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等,结合所学知识,分“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到了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