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七篇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七篇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七篇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七篇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七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七篇【篇一】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遭遇这样的痛苦和困惑: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针对性或有序性。鉴于此,探讨作文教学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作用。下面我就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提出来,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提高认识,从“怕”到“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从“怕”到“乐”,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把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论文二、仿写范文,找到自信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本,尤其是讲读课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把分析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仿写,不是机械的照搬,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仿照范文立意、构架、选材的方法去进行写作。例如,在学桥之美这篇范文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家乡身边自己熟悉的桥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发表看法来仿写,效果很好,有好些同学的文章出乎我的意料,尤其对家乡雅安廊桥的精彩评述更是让我拍手叫好。在学端午的鸭蛋这篇范文时,我让学生与课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为什么会编排这篇课文?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的引导,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其中有一点就是:我们生活中平凡朴实的风土人情,看似没有写的,却也可以被作者写一篇美文,别具韵味,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接着我问同学们:如果让大家来写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情,你们又该如何来写呢?很自然就引导同学们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找答案了。课后让大家再来仿写一篇有关分土人情的文章,同学们果然就能把平凡的事写得意趣横生了。有一位同学在发表写作感言的时候说:“原以为只有写不平凡的事才能写出好作文,没想到生活中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常小事也能写出彩,那今后可写的内容就多了,写作原来并不是那么难啊!”从学生的话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仿写带给同学们的那份快乐和自信.三、指导积累,自主写作 只有让学生从被动写作转变到自主写作的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真正把学生领上正轨。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为学生创造外界信息输入的需求,可以采用各种丰富的活动来激发。例如:每课一讲、每周随笔、校园广播、美文大家晒等都是很好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没有素材怎能上场,于是就指导学生学会有意思地去积累。关注生活,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注意收集网络信息,当学生的信息输入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自然有一种表达、输出地欲望。这时候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积极为学生的这种欲望创造自主表达的机会,千万不要给太多框框条条,束缚了他们的表达,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重要环节。四、蹲下身来,分享成功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把握时,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如果使劲跳了,“桃子”还是遥不可及,那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往往高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解答理科习题的劲头要比写作文的劲头足,原因在于一道理科习题解答出来,学生就摘到了“桃子”,能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作文写出来了,只有少数同学有“摘桃子”的感觉,大多数人换得的是老师的冷冰冰的评语,甚至是讽刺和挖苦,有太多的失败和苦水。在此,我建议我们语文老师,不要高悬咱们的“桃子”,不要拿“思想深刻,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的要求苛刻学生的作文。学生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老拿大人的标准去评判他们,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客观评定。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在评价机制上,教师不搞一言堂,而是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比较差劲作文,教师要宽容,要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因为我们的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毕业论蹲下身来,分享孩子们的成功。快乐地作文,又因作文而快乐,这是广大师生的永远追求。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让我们立足于实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多专研,多探讨,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开出快乐的花朵,芬芳了我们教师,更芬芳了学生。【篇二】摘要 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必须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用感情带动课堂,用兴趣激活课堂,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精彩分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关键词 兴趣 感情 课堂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的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必须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精彩分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怎样,直接关联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改革传统的教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课题。扬弃传统教法,创设活的课堂,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一项极其复柞杂的综合工程。近年来,人们从多方面探讨搞好这一工程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却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很多高中生自尊心很强,对老师的提问即使心中答案,也不会像初中生那样积极举手发言,生怕答错了会招致老师和同学的讥讽而保持沉默,结果,语文课堂就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那么,如何才能让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一、“情”导课堂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创造,和其它艺术一样,语文教学艺术也正是通过教师把教学实践中感知的与教师对教学的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形象,并使学生从审美的直觉深入感受而达到领悟的过程。教师凭借对教学艺术的构思,展示自己的投入情感,以此扣动学生心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或营造某种气氛,或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思考,或激发学生的某种求知欲望,以实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对于高中生来说,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除了要从课本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外,更想体验自己的情感。语文教材不单是提供知识点,更多的是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作为教师,就必须创设一个独特的情感氛围,对文章中的情感要有独特的态度。兴奋时便气满声高,气愤时便沉声怒气,紧张时便气短声促,平淡时便气缓声平,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让学生直接感知文中的情思,然后,再这种氛围中自然掌握文中的知识点。我在讲授道士塔时,先将敦煌文物流失的数据一一介绍给学生,首先在学生心中激起一股愤懑和无限惋惜之情,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对王道士愚昧而贪财饱含怨愤,对满清官员及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机可乘掠夺我国国宝的行经充满谴责之情,也更能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藏着的强烈愤怒和尖锐批判。人情与文情交融,情入文章,情入课堂,学生自我便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无须教师空洞乏力的强调、灌输。为了达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使他们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能力,适应激烈竞争的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去调动他们的积极的情感,确切地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用真挚、热烈的爱去触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去为他们创造一种和谐的心境,让他们自始自终充溢着高昂的学习激情,孜孜不倦地去求知识,追求美好的人生。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需要人的毕生精力的”,“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热情的”。没有充沛的、深厚的热情,要坚持艰巨的学习是不可能的。没有对知识的热爱,就不能苦战攻关,攀登科学高峰。尤其阅读教学,由于学生学语文不是从零开始,对于每一篇课文,大都似乎明白,却又不甚了了,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往往不如学习其他学科。学生的语文技能只要有识字作基础,又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的各种渠道自然习得,语文课的作用往往不如其他学科明显,因而学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就很差,甚至于语文课上也偷偷摸摸做其他学科作业。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去关爱学生,用炽热的爱的火焰去点燃学生阅读语文的激情。作家写文章是源于生活,发诸真情,可以说,无情就不能成文章 。那么,学生阅读语文,当然也要带着激情去读。对阅读没有感情,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用自己的满腔激情去沟通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使他们之间能够通过文章直接交流感情,产生共鸣。那么阅读教学就能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也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二、“趣”激课堂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独霸课堂,一讲到底的方法,任凭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始终提不起精神来,这样想提高课堂效益,简直是天方夜谭。要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以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拨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位的工作,应当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掌握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伴有一定的积极情绪,在生活中的意义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愉快的去学习,就能取得成果。因此, 教师要根据所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的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乐引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问题去学。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趋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古代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代诗词鉴赏课,对实现这一任务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陶冶。基于此,我在古代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几种激趣的方式。1、以画激趣 形趣,是教学中的直观形式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它具有审美直观效应。绘画,便是颇具“形趣性”的教学方式。由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而且许多动人的古典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因此教学古代诗词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我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要求学生根据诗中描述的山居之景、山居之人构思一幅图画,结果,有些学生的画面超出老师的想象美。一位学生的画面上画了一幅特写镜头:半天挂着一弯新月,一棵树的叶上还带着水滴,山泉从树旁流过,蜿蜒流到远处的荷塘,塘中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个人正撑着船,塘边有一片竹林,竹林边有几个端者盆的少女。通过这幅画面,可以看出学生是完全领悟了该诗的意境的,它仿佛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归来的女子们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小鱼船缓缓地穿过荷花婀娜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很感兴趣,有热情,也很投入。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强化了古诗教学的审美趣味性。2、以字激趣 意趣,是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作品“意趣”这一内蕴力,就可以催动学生产生最高境界的审美领悟效应。好的诗,总有一些字,甚至全篇一个字,会成为诗中亮点,其精妙之处往往在于个别的字,抓着这些字,即可纲举目张。讲活这些字,会使全篇鲜活而生动,会激活全诗的意趣,从而使学生产生美感效应。如杜甫的蜀相中写景的两句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看起来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里面两个字跟境界关系最密切,就是“自”与“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通过这样的分析,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诗的意境,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领悟。这样一来,教学是把字词训诂顺便夹带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妙趣横生,并会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赞赏。3、以疑激趣 质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词的意趣会容易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志上的审美愉悦。如姜夔的扬州慢,在讲到“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我问:“废池、乔木怎会厌和言呢?是不是词人写错了?”在讲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我说:“月本来就是无声的,可经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启动了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经过思考明白,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欢歌笑语声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这样,同学们就能领悟词人感时伤乱的情怀了。教学古代诗词,激趣很重要,方法也不少,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形趣、情趣、意趣等不同的审美形态,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采的古诗领域和审美空间快乐地翱翔。就可以带领学生在由感受美、体念美,到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轻松而快速地前进。当然,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的方式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感想敢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让思想的火花在争辩中迸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才会在课堂教学中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1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城著2语文教学通讯2004、1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2)合订本【篇三】摘要:阅读月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多读,多写,写出真情实感。批改作文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自读、自改能力,揣摩佳作,收集佳句,是眼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之大任。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写作策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诗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是相关的。要想文章写好,就必须广泛阅读。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三五部名著。”然而,我所在的八桥中学虽说是老牌初中,教学条件良好,可是毕竟处于比较落后的农村,学生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阅读与写作水平不容乐观。鉴于此,我努力另辟蹊径,力争我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与时俱进,让学生在享受阅读带来快乐的同时,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彰显出写作的魅力。一、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农村中学图书馆资源匮乏,这样学生很难看到适合自己的书籍。为此,我让学生每人从家里带来五本放在教室里,建立自己的图书角,形成班级资源共享,同时我从网上下载一些精美的童话、故事、短篇小说等让同学们看,来解决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阻力,有些家长不与我配合。他们认为看小说只是消磨时光,对小孩的学习没有好处。后来学生进步的事实证明了一切。这个阻碍就不攻自破了。我让学生每天写阅读感受。对他们的感受的深浅则另当别论。关键是想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文章不写一句空”。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急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你每天做你喜欢的事,你才会勤于这件事。读书写作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是基础科目,阅读写作的方法,技巧需要积累。鉴于此,在课堂上,我总是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提问,让他们在紧张高效的时间内学会了自读,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同时这也使他们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进而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乐趣。二、任务式教学,完成预习作业课外阅读很重要,但对学生来说课堂才是提高他们能力的重要的阵地。因此每上新课前我都会要求学生预习。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然后在上课时,提出关于该课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运用平时演练的阅读方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我本人而言,我绝不上无准备的课,也不会让学生被动地听我讲课,充当十足的记录员。与此同时,我也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在理解中创新,在欣赏中学会审美。三、阅读与写作应步伐一致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回吟。”我想,针对农村中学的现状,提出让学生必要之时背些优美的范文也未尝不是“救命”之招?事实证明了我的想法。当然我不是要求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在背熟的基础上去揣摩别人的写作思路,总结吸收化为己用。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提高阅读写作水平的另一个途径是写读书礼记,日记。写心中所想,写真实情感,做到读有所写,写有收获。四、重视阅读作文,提出文章亮点批改作文的方法多样。初中生每学期大作文八篇,小作文每周一篇,倘让我一一细改,也难以做到。我采用的方法是:详改几篇,将剩下的让学生互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修改批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我让学生一一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文章。无论写得精彩还是写的糟糕,都要先读给自己听,将自己的感情读出来。同时读给别人听或是读别人的文章。这样学生会容易发现自己或他人文章的不足。我一再告诉学生的一句话是: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学生们也理解我的观点,并积极的予以配合。通过这一方法的推广,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五、阅读训练,重在“得法”出题要符合学生的口味,教师只有自己广泛阅读,才能从头到脑中随时调出一些适合自己学生的现实的阅读和写作题目。从而让学生在一题中“得法”,在其他题中应用。教师只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才会学的不累,学的有兴趣。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关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文本而他求。”大师之言一语中。这里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反复玩味课文”。“反复玩味课文”就是要多读课文。这与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殊途同归的。阅读教育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主体还是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平时考试的题型尽量让学生能有所把握,从而考出学生的信心。否则出题让他们无处落笔,把他们一棍子打死,那也将难以想象其后果。总而言之,阅读与写作构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体,让语文变得多姿多彩!有效的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的魅力真正显现出来!【篇四】一、提出的背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靠课堂教学。但是当前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全市正轰轰烈烈搞课程超市建设,还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时显得越来越紧。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出最大的效益,只有提高课堂效率。今年是教学质量年,全市上下都在抓教学质量,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校的影响,成了各个学校热衷的课题。我校教师在校长室的引领下,也积极投身到新模式的研究中去。我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着重研究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时的一种操作形式,要形成完备的系统,可操作性要强,我觉得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模式。以往的模式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能力、个性很难得到充分发展。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解读、自己发现、自己质疑、自己表达、自我展示,张扬自己的个性,陶冶自我情操,得到美的享受。把课堂打造成活力课堂、生态课堂、幸福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就需要研究与之契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二、模式的借鉴为了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了前辈的教学模式,我觉得这几种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A、上海育才中学推出了“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其中四个要素不是独立的质体,它们相互交叉、相容 。“议议”与“讲讲”就难有严格的区分;“讲讲”与“练练”常被颠倒。校长段力佩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意在拆解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是这个模式的“领导者”。B、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训练为主线,自读、教读、作业和复读四式课型)和辽宁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自结)。钱氏模式欲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结合起来,意在融通两端,消解矛盾,同时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与阅读能力,所以为方方面面所共同接受,但模式本身所使用的三个关键词及其关系的表述,尚存歧义。先说“主导”,指起决定作用者,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与之相对的是“被导”或“受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体现出来。C、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三三六”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D、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自学是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面对文本,面对世界,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也是一个执着的世界。交流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面对生命;这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横向碰撞,求证、纠偏或补充,质疑、丰富或拓展,欣赏、激发或鼓励构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构成课堂生活的狂欢。E、郑州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其课堂教学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预习:课前预习、课堂预习和释疑;展示:组内的小展示与全班的大展示;调节:利用郑州市教育局“调节教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达标:当堂学习的小结、检测、知识达标和正向评价。我对各个教学模式做出比较、分析之后,发现在教师策划、引导下,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舒畅的状态下,独立地去学习发现、创造。经过我反复的思考研究,并结合我校实际推出“自学、导学(激趣)、交流(小组)、解读、讨论、质疑、归纳、反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当然,这主要适合新授课,其他的课型要用别的方式。三、模式解读自学这一阶段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勾划字词2、概括中心3、资料搜集4、自我解读(根据文章长短写610个评点)5、我的思考(就文章的疑点或文章的结构、构思提出自己的看法)解读:这一切是为了上课交流讨论作准备的,这样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最原始最真切的认识和感受,学生便有了自由发言的底气,对文本才能深入地理解。导学这一阶段我会设计一段精美的导入语或创设与课文有关的课堂情境。解读:这是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奠定这节课上课的基调,从而让学生消除紧张畏惧的心理,轻松、愉快、活泼地学习,这也便于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这相当于给一道好菜加上一点味精,学生感到这语文课有“味”.交流解读:学生将自学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不宜过大,46人为宜,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将最基本的内容熟悉一遍,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差的学生。学生在这一阶段最自由,能够畅所欲言,差的学生也有发挥的空间。当然,之前的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解读解读: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陈述出来,其他学生看他表述的内容是否有道理,不妥之处可主动陈述自己见解,当然有些难度较大的,多名学生陈述后仍不够恰当的,教师可细致地陈述正确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吃透文本,预想一下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尽早做好预案。讨论解读:在学生解读绝大部分内容后,教师应抓住时机把学生忽视的或发现不了的有价值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再读课文,深入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这一阶段教师也可进行探究或拓展延伸活动。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在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基础上进行的。质疑解读:学生在解读、讨论的基础上,看学了全文后还有那些疑难之处。这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机。这时的质疑可以是预先准备的,也可是当堂想到的。归纳解读:也许前面的解读讨论等显得有些松散,教师可通过归纳使得学生对课文的思路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这时可设计有一定的创意的板书。这样集中思维和发射思维便得到有益的结合。反馈解读:光讲不练还不能看出学生掌握的情况,通过检查我们才能调整我们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课堂最优化,这样才能使打造高效课堂这句话不致成为一句空话,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这一模式体现的是先学后教的理念,体现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理念,体现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理念,体现的是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理念,体现的是讲练结合的理念,体现的是团结互助合作进步的理念,体现的是集中思维和发射思维结合的理念。这一模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操作时有一定难度。四、几个注意点:1、教师要摆正位置。教师一定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发言,让学生敢于发言,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免得又走老路。2、让学生充分质疑。经过教师指导,学生在认读、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篇之后,会感觉什么都懂了,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这样阅读才能向纵深方向发展。3、处理好教与考的关系。教师要把教材、考纲、中考形式研究透,将三者有机结合,开展比较自由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快乐学习。4、灵活调节课堂。教师要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解决好学生的质疑必须要有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要吃透文本,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游刃有余。5、落实与务虚两者兼顾。我们既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落实”,将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抓牢抓实,又要从学生长远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不可能立竿见影,有点“虚”,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不能急功近利,这种短视行为是不足取的。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我们责无旁待6、注意课堂纪律的把控。新模式下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很多,有些学生凑热闹,有人会趁机讲话,教师要制定课堂规则,让学生的活动在有序的氛围中进行。【篇五】阅读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对教学的筹划及所制定的策略,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一个方案,是课前对教学的理想化监控,必须高度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既要关注文本、尊重文本语境,又要关注学情、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具体教学情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能够独立设计教学的高手,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必须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好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不可或缺三个基点,即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处理,基于对资源的仔细甄选和高效整合,基于对生成的过程优化和合理监控。这里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来谈谈三个基点的落实问题。一、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处理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凭借,语文阅读教学首先面对的就是阅读文本,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之根。文本是一种静态的、非在场的言语符号系统,是语言文字生命的集合,有其自身的意境体系,既是言语、结构与技法等有机构成的整体,也是思想、情感、精神等多维构建的实体。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规范、深刻、灵动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为上好语文阅读课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教学层面的文本,就是语文教材。面对一个教学文本,语文教师需切入文本的深层感情领域,甚至进入内层境界,能与作者的灵魂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中展开对话,并在能动性参与的“忘我”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的默契,此谓深入解读。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化活动过程,是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建构文本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倘若眉毛胡子分不清,糊里糊涂搪塞了事,阅读教学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要深入解读教学文本,就得“识体”,对教学文本的文体特质有清醒的认识。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是纯文学体裁,解读文本时就必须尊重文本语境,借助作者所呈现的艺术范式,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而杜甫的这首歌行则是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的确有助于表现诗人坎坷的生活和悲凉凄苦的心境。其次,要深入解读教学文本,就得“识文”,对教学文本的具体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语文教师必须把准教学文本的内容,尤其要站得高,看得深,看得独到而理据十足。如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必须高度关注其叙事性和抒情性,努力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获得审美体验。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文本不仅要了解其写作背景,更要对诗脉、诗思和诗情拿捏准确。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巴陵。公元760年,漂泊成都的诗人,经亲友帮助,在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诗人忧思难眠,写下了这首诗。诗题中的“为所”被动句式和文中“安得”“呜呼”“何时”等明显是走进文本、走近诗人的关键。诗作可分两部分解,第一部分是“遭遇”,属被动性的,第二部分是祈愿,是主动性的,前后的反转更能折射诗人的崇高人格。但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贯穿全诗的却就是一个“忧”字,焦虑与无奈,凄苦与辛酸溢于字里行间。在叙事性解读上更不能流水账式的寻章摘句甚至断章取义,而要深入理解诗的匠心独运之处。如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至少需要理解诗中的时空转换、虚实相生、以小见大等。从时间上讲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从白天到深夜,突出的是日夜不宁,第二是现在(今天)、过去(昨天)和将来(明天),这是纵向的。空间则是横向的,也有两个层面,一是地理层面的,从天空写到地面,从室外写到室内,二是心理层面的,从居室受损层面的折磨写到长期以来的心灵折磨。从全诗看,第一部分重在写实,第二部分重在写虚,联结实与虚的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作写的是家庭之事,但诗人却由己推人,想到天下寒士,诚如清乾隆时期唐宋诗醇所评:“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从诗中不只可窥见杜甫的胸怀,更能领略其诗艺的高妙。面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文本其文本解读须“因文而异”,“因文而异”不是指解读的随意和盲目,而是强调四个“关注”:关注文本、关注教材、关注编者、关注学生。从关注文本自身看,对文本必须解读准确、理解透彻;从关注教材看,对教材所规定的文本阅读要求应十分清楚,了解文本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教学期待;从关注编者的角度看,教材文本已经带有编者所认可的解读价值所在,有编者的暗示、点拨与引导。从关注学生的角度看,文本解读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起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可能起点(“学生可能知道什么”),也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差异,准确断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和将要达到的更高目标,即“学生需要什么”和“学生将需要什么”。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什么”,还要顾及学生“想学什么”。经过教学化处理的文本解读应该是:选准文本解读之点,即切入点要巧,着力点要详,落脚点要实;把准文本解读之度,如深与浅、宽与窄、细与粗、实与虚等,如果对文本解读之“度”拿捏不准,就很有可能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造成错读甚至是漏读的情形,就可能造成穿凿附会、任意引申,而远离作者原意和文本意义;关注文本解读之场,文本是独特的信息场,文本解读也一定离不开特定的解读场,从字里行间之中去发现意义,尤其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矛盾与冲突;掌握文本解读之向,就是明了文本解读的目的,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阅读。二、基于对资源的仔细甄选和高效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丰富教学的直接要素和实施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所有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选择、利用、开发资源的基础之上。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尤其要高度关注优质资源,并以多元的视界力求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足够多的“参照系”。特别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好手边的资源,这既能少走弯路,也能找准一条达成教学目标的捷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典名篇,有很厚重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积淀,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用好这些“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哪些资源是需要多加关注的?一是学生对有关作者的前认知重要资源。学生对杜甫其人其诗是有所了解的,从小学到初中都曾读过,如石壕吏望岳春望春日喜雨等,如能有选择地利用好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前积累,在“温故”中为学生的积极“知新”提供很好的“刺激物”,由此循序渐进,既自然,又容易产生相似联想,为走近作者和走进文本做好扎实的铺垫。二是挖掘课文自身的资源优势。课文标题中“为所”被动句式就暗示着诗人的情感指向,也是诗歌的描写重点,与课文相关的还有注释、课后思考题等,如能充分利用,就一定会更经济地组织好教学。三是对与该诗作具有相关性的经典文本的利用。如杜甫同期所作的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此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型体制相似,都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天。秋天的风雨不但摧破了草堂茅屋,而且将一棵堂前老楠树连根拔出。这棵楠树为杜甫深惜深受,杜甫常在树下吟诗,此次又目击楠树与风博斗,最终树为风所拔,诗人有感而叹。再如白居易新制布裘中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也是具有可比性的重要资源。四是学术资源的高度关注和有效整合。学术资源是很多的,怎样做到为我所用确实是不易定夺的。在设计时需要对学术资源精心遴选,努力做到“为此刻所用”且“做到适时适度地用好”,如学者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鉴赏研究成果就可以片段呈现。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般都会强调杜甫的“史诗”“诗圣”的双重身份,而“史”与“圣”究竟为何意却难以一言明之,两则文献就可很巧妙地解决这一难题:一是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诗史”即以诗解史,以史入诗。一是书洪范“睿作圣。”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诗圣”即智慧超人,人格崇高。如能深入浅出地用好学术成果,对启迪学生思维、把准课堂进程方向都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也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资源利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善于以少胜多,善于用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优质资源资源,以帮助学生解难答疑,追求语文品位,提升阅读品质。多种资源通过甄选与整合,应该成为“这节课”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三、基于对生成的过程优化和合理监控阅读教学设计必须把生成的过程优化放在突出的位子。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文化建构的使命,文化的本质就是意义的生成与创造。教学过程应是动态和开放的,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语文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课堂监控能力,才能不断优化生成过程,教学才会充满魅力。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追求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而不能让学生“遭遇”语文。优化教学过程是指按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精心制定和选择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其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认为优化教学过程需要综合地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研究学生并使教学任务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具体化;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区别对待学生;采取专门措施节约时间,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生成的过程优化就是要有居高临下的“规划”意识,有明晰的“学生发展”诉求,每一步的任务都应很明确,内容也应高度集中明确,教学形式和方法都需运用恰当,课堂节奏张弛有度,这样的设计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与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潜入文本?当然切入的方法很多,但如果要体现“生成的过程优化”的话,下列的方法则是可资借鉴的。课文下有一注释:“安史之乱,杜甫流离成都,公元760年,经亲友帮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这首不朽名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阅读注释,然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一注释的内容找准对应的诗句吗?如果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就可以这样问“你能找到与这一背景材料相照应的诗句吗?”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找准“参照系”,更容易进入阅读状态,更容易发现有价值的教学问题。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是教学的动力源之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仅应有丰富的信息内容,还渗透着明确的信息意图,能够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激活其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和感性经验,调动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从而使生成更具有教学价值和意义,也更有必要在当下解决。阅读教学设计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呈现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预设,以期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更为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能只关注教学结果性目标的预设。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学生现实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障碍。阅读教学高度关注教学文本、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阅读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具体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又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相关资源,还需要讲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充分展示教师学具体文本的高超艺术,以确保阅读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篇六】一、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1.1较容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包罗万象的教学特征,再加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写,这样下来教师是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浑天转向,而且知识还只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无法更加深层次的讲解。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但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的讲解过程,帮助教师营造一种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一些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灵动起来,也可以使那些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形象,打破教师讲解的时空局限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欢快的教学氛围。1.2能够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改革就是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在能够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改善并创新出新颖的更加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兴趣也能够增强。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仔细全面地讲解完一篇文章至少需要两节课的时间,有的课文篇幅较长或是难度大一些的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每一堂课教师都会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