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羽毛恐龙.doc_第1页
有羽毛恐龙.doc_第2页
有羽毛恐龙.doc_第3页
有羽毛恐龙.doc_第4页
有羽毛恐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羽毛恐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有羽毛恐龙(Feathered dinosaurs)具有毛状衍生物和羽毛可能是兽脚类恐龙甚至是整个恐龙类比较普遍的一个特征。羽毛的痕迹很难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恐龙被鉴定出具有羽毛。虽然有羽毛恐龙仅发现于少数地区,但有可能当时全球各地都出现了有羽毛恐龙。各地的化石纪录很少羽毛痕迹与有羽毛恐龙,可能是因为在化石化的过程中,羽毛与皮肤等脆弱部份,很难被保留下来。有羽毛恐龙不是一个严密的用于特定分类类群的专门用语。例如驰龙科的许多成员发现了羽毛痕迹,但恐爪龙却没有发现羽毛痕迹(由于恐爪龙的近缘种类发现了羽毛痕迹,所以它覆盖羽毛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样鸟类也不用于这个概念。现在的一般认为,恐龙中除鸟类以外的,在化石中确认了羽毛存在痕迹的种类被称为“有羽毛恐龙”。本项目是羽毛得到确认的非鸟恐龙的记述。目录隐藏1 早期理论 2 化石证据 2.1 类羽毛化石 2.2 真正的羽毛? 2.3 辽宁古盗龙骗局 3 目前的资讯 3.1 有羽毛恐龙列表 3.2 原始羽毛的型态 3.3 重建羽毛的颜色 4 分类与其他有羽毛恐龙的推论 4.1 相关物种的演化树 5 参考资料 6 相关条目 7 外部链接 编辑 早期理论1881年发现的柏林始祖鸟标本。恐龙可能是鸟类祖先的理论,是在1868年由汤玛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首次提出。在查尔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不久后,英国生物学家兼演化论支持者汤玛斯亨利赫胥黎提出鸟类是恐龙后代的假说。赫胥黎举出美颌龙(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第一种鸟类始祖鸟的骨骸相似处,发现这两个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石灰岩的化石,除了前肢比例、有无羽毛以外,几乎没有差异。在1868年,他发表了鸟类与爬虫类之间的最中间物种(On the Animals which are Most Nearly Intermediate between Birds and Reptiles)研究12。而同时期的恐龙专家理查欧文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宣称始祖鸟是第一种鸟类,而且不属于恐龙支系。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鸟类是恐龙后代的假说衰退,而更多的理论认为鸟类的祖先是鳄形超目或槽齿类,比鸟类祖先为恐龙或其他主龙类的理论还多。在20世纪早期,格哈德海尔曼(Gerhard Heilmann)出版了一本书,鸟类起源(The Origin of Birds)。海尔曼根据恐龙缺乏叉骨(接合的锁骨),而认为鸟类与恐龙间没有关系,他进而假设鸟类演化自鳄形超目或槽齿目的祖先,而非恐龙3。后来发现的恐龙化石则发现了锁骨或叉骨4,例如1924年发现的偷蛋龙,但在当时被误认为是间锁骨5。在1964年,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叙述了平衡恐爪龙(Deinonychus antirrhopus),恐爪龙是种骨骸很明显类似鸟类的兽脚亚目恐龙。奥斯特伦姆开始宣称鸟类是恐龙的直接后代,并成为此一理论的拥护者。更多的研究将恐龙与鸟类的骨骸相比较,而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更强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手盗龙类。恐龙与鸟类的骨骸相似处包括:颈部、耻骨、手腕(半新月形腕骨)、手臂、肩带、肩胛骨、锁骨、以及胸骨。整体而言,兽脚类恐龙与鸟类之间总共有超过100个明显的生理构造相似处。其他研究人员根据恐龙与鸟类的共同特征,以及恐龙的生理学特点,提出部分恐龙具有羽毛。Sarah Landry在1969年命名、叙述合踝龙时,将合踝龙叙述为有羽毛恐龙;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在1975年出刊的恐龙文艺复兴系列文章,也提出了有羽毛恐龙的概念6。在1970年代,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重新提出鸟类演化自恐龙的理论7。随者这几十年来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的增加,以及更多小型兽脚类恐龙与早期鸟类的发现,这个理论得到更多的支持8。自1980年代晚期起,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将手盗龙类描绘成身体覆盖著羽毛与原始羽毛。到了90年代,大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鸟类是仅存的恐龙,并将已灭绝的恐龙称为“非鸟类的恐龙”,以与鸟纲作为区别。有些恐龙的重建开始将恐龙描绘成覆盖者绒羽。但是证据仅限于赫胥黎和奥斯特罗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有些主要的鸟类学家,例如史密斯研究院的馆长Storrs L. Olson,反对这些理论,并提出缺乏有羽毛恐龙的化石证据。编辑 化石证据始祖鸟发现于1861年的德国南部朗恩艾特罕,是第一个所谓的“有羽毛恐龙”。这个标本出土于索伦霍芬石灰岩矿床,这个地层因为挖出了许多状态极良好的化石而著名。这种早期近鸟类非常像恐龙,至少有一个标本,因为周围没有明确的羽毛痕迹,而被误认为是美颌龙9。经过一个世纪后,在1990年代与2000年代发现了许多保存良好的有羽毛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大多发现于中国辽宁省的热河生物群的沉积层。这个地区在早白垩纪时期拥有丰富的生物,包括: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昆虫、鱼类、青蛙、蝾螈、哺乳类、蜥蜴、以及鳄鱼。该地区的地质年代在约1亿2400万年前,曾多次掩埋在内蒙古火山群所喷发的火山灰中。这些均质的火山灰将生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原始的羽毛细而缺乏羽枝,已出现在原始的虚骨龙类恐龙,例如美颌龙科的中华龙鸟,与暴龙超科的帝龙10,而有羽枝的羽毛出现在虚骨龙类的手盗龙类,例如:偷蛋龙下目、伤齿龙科、驰龙科、以及鸟类411。这些发现连结了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并导致更多的羽毛与飞行的演化假说。在1999年,沙漠鸟面龙的标本被检验出含有会衰变的角蛋白,明显地缺乏角蛋白,角蛋白是构成鸟类羽毛的主要蛋白质12。在2007年,马克诺瑞尔(Mark Norell)等人发现一个伶盗龙的尺骨有羽茎瘤(Quill knobs),被视为是伶盗龙有大型次要飞羽的强烈证据13。在2010年对侏罗猎龙一个更深入的研究中发现,在紫外光下揭示了覆盖标本的丝状结构,在解剖学上类似中华龙鸟的原始羽毛14。采取孵蛋姿势的奥氏葬火龙标本,位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至少有四个葬火龙标本都是在孵蛋的姿势,其前臂以类似鸟类的方式内缩。虽然该化石没有羽毛,孵蛋的姿势亦支持了它们与其他偷蛋龙科的前肢有着羽毛的假说。若以前肢来覆盖巢的周围,除非它们有着羽毛,否则大部份的蛋都不会被它们的身体所覆盖15。少数伤齿龙科的化石,包含寐龙与中国鸟脚龙的标本,证实这些动物以类似鸟类方式栖息,后肢卷缩在身下,面部伏在其中一只前肢之下,仿佛现代鸟类睡觉时的姿势。这个姿势提供了鸟类与恐龙之间的行为连结16。1802年,美国东北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 的当地农家的小孩普林尼穆迪(Pliny Moody)在康乃迪克河谷发现了许多大小不同,类似鸟类的三趾足迹,爱德华希区柯克(Edward Hitchcock)在1836年的一篇论文中详细论述这些脚印,现在研究认为这些足迹形成于侏罗纪早期。这些足迹化石中似鹬龙足迹(Grallator)的足印是最普遍的,还有一种异足龙足迹(Anomoepus),事实上是一种兽脚类恐龙所留下的。异足龙足迹可能是一个兽脚类恐龙的休息迹,足迹包括足印和跗骨印记,在足迹后方还有一个耻骨印记。足迹上有类似毛发的一些印痕,如果不是植物印痕或其他未知痕迹,这将是很少见的带“毛”恐龙印记,这些毛发应该位于这只动物的大腿和腹部17。编辑 类羽毛化石2008年,由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古生物协会文森特佩林乔特(Vincent Perrichot)和法国雷恩大学迪迪尔内劳迪尤(Didier Nraudeau)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称,在法国西部普瓦图-夏朗德地区一个采石场挖掘发现一块琥珀中完整保存着7根2亿年前的羽毛。研究人员指出,琥珀中的羽毛兼具兽脚亚目恐龙体表绒状纤维和现代鸟类羽毛的特征,尚不能断定这些羽毛究竟是属于恐龙还是鸟类的。从琥珀中可清晰地看到这几根羽毛的羽支(羽毛的羽干上突出的平行丝)仍保持着蓬松绒状,就像是现代鸟类的绒毛一样,这种羽毛缺少能够生长绒丝的小羽枝18。2010年波兰古生物学研究所(Instytut Paleobiologii PAN)的J.Dzik等人在哈萨克斯坦晚侏罗世早期地层中发现了新的前鸟(Praeornis)羽毛化石,其标本(ZPAL V 32/967)被视为 “原始羽毛”(proto-feather)与早期Karabastau组发现的类羽毛体前鸟相似。这两个原始羽毛的研究价值在于它的化石年代早于其他有羽毛恐龙及原始鸟类。前鸟正型标本(PIN 2585/32)是发现于1971的羽毛,1978 正式命名。不管恐龙是不是鸟类的直系祖先,这些原始羽毛可能证明羽毛衍生于原始爬行类鳞片,这原始羽毛拥有鳞片与羽毛的特征,每个羽枝粗细均匀,末端没有逐渐变窄,似乎可以看作是鳞片向羽毛的过渡。这与三叠纪长鳞龙(Longisquama)背上发现的鳞片结构具有相似性19。编辑 真正的羽毛?于中国热河群发现的有羽毛恐龙化石,已发现过多种不同型态的羽毛4。鸟类与兽脚类恐龙具有上百个共同的生理特征,它们目前被普遍认为是近亲20。鸟类与手盗龙类的关系更为亲近4。少数科学家则提出不同的演化途径,例如艾伦费都加(Alan Feduccia)与赖瑞马丁(Larry Martin),他们提出类似海尔曼的鸟类演化自原始主龙类假设21,或是鸟类起源于手盗龙类,但手盗龙类并非恐龙,而是与恐龙的趋同演化结果22。但是,有羽毛恐龙本身也有一些争议,其中最重要的是艾伦费都加(Alan Feduccia)与蒂纲索拉(Theagarten Lingham-Soliar)所提出的,他们指出这些看起来是原始羽毛的物体,其实是胶原纤维腐化而成的,这些胶原纤维在身前位于恐龙外表覆盖物之下232425。他们并提出手盗龙类都不是恐龙,而是与恐龙平行演化的结果2224。但他们的大部分意见不被其他研究人员所接受26。2010年张福成等人在中华龙鸟的丝状痕迹发现黑色素体的存在,由于胶质纤维无法容纳黑色素体,这证实这些丝状结构是羽毛痕迹,而非胶质纤维2728。但是蒂纲索拉(Theagarten Lingham-Soliar)在随后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了一具中国的鹦鹉嘴龙化石皮肤上的鳞片、色彩及图案,认为黑色素体降解后可能沉积于其他组织29,所以并不能证明中华龙鸟的丝状痕迹是毛的痕迹。有论点认为中国所发现的有羽毛恐龙皆为人工制品30。这些质疑提出为何该地区所发现有羽毛恐龙与鸟类的外形大概相似,没有适当的理由认为它们是不同的动物;此外,该地区所发现的其他非兽脚亚目化石则拥有明确的毛发(某些哺乳类)或鳞片(某些爬虫类)。另外,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热河群的化石有人工修饰的可能存在。编辑 辽宁古盗龙骗局在1999年发现了一种新有羽毛恐龙,称为辽宁古盗龙(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当时被视为恐龙与鸟类的遗失连结,但后来被发现是个骗局。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在比较该化石与其他标本的照片时,发现辽宁古盗龙的化石是由两个不同动物化石所拼凑而成。徐星的发现使得国家地理杂志重新审视他们的研究,并得出相同的结论31。辽宁古盗龙的主要部分来自于驰龙科的小盗龙,而尾巴部分来自于一种原始的鸟类,名为燕鸟(Yanornis),原名为Archaeovolans。编辑 目前的资讯编辑 有羽毛恐龙列表中华龙鸟的化石 中国鸟龙的可能标本 顾氏小盗龙的标本目前已有众多的恐龙被发现拥有羽毛。以下列表为有直接、间接证据证明的有羽毛恐龙(以发现羽毛时间排列)。粗体字型是有发现直接的羽毛痕迹;非粗体字型是代表没有发现直接的羽毛压痕,而是根据羽茎瘤(Quill knobs)、尾综骨等间接骨头特征来推测,或者是仍未确定者。标(*)记号者,则是非兽脚类恐龙的管状刺毛;标(?)记号者,则是仍在争议中:拟鸟龙 Avimimus (1987)3233 中华龙鸟 Sinosauropteryx (1996)34 原始祖鸟 Protarchaeopteryx (1997)35 ?似鹈鹕龙 Pelecanimimus (1997)36 尾羽龙 Caudipteryx (1998)37 胁空鸟龙 Rahonavis (1998)38 鸟面龙 Shuvuuia (1998)12 中国鸟龙 Sinornithosaurus (1999)39 北票龙 Beipiaosaurus (1999)40 小盗龙 Microraptor (2000)41 ?天青石龙 Nomingia (2000)42 羽龙 Cryptovolans (2002)43 擅攀鸟龙 Scansoriopteryx (2002)44 树息龙 Epidendrosaurus (2002)45 *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2002)46 义县龙 Yixianosaurus (2003)47 帝龙 Dilong (2004)48 足羽龙 Pedopenna (2005)49 金凤鸟 Jinfengopteryx (2005)5051 侏罗猎龙 Juravenator (2006)5214 中华丽羽龙 Sinocalliopteryx (2007)53 伶盗龙 Velociraptor (2007)13 似尾羽龙 Similicaudipteryx (2008)54 耀龙 Epidexipteryx (2008)55 近鸟龙 Anchiornis (2009)56 *天宇龙 Tianyulong (2009)57 驼背龙 Concavenator (2010)58 *三角龙 Triceratops (2010)59 备注:某些鸟臀目恐龙(鹦鹉嘴龙、天宇龙)与翼龙目的毛,与兽脚类恐龙的原始羽毛,可能是同源演化的结果,也有可能不是。5760三角龙可能有独特的皮肤结构。根据一个目前还没有经过叙述的标本,显示某些三角龙的身体可能覆盖者类似鬃毛的结构,类似更原始的鹦鹉嘴龙59。驼背龙的前肢有像羽茎瘤的结构,这是其他有羽毛恐龙也有的结构,羽茎瘤的结构简单及空心,就像虚骨龙类及一些鸟臀目,如天宇龙及鹦鹉嘴龙61。 有几种有羽毛的初鸟类一般在一些讨论中被列为鸟类,但在另外一些讨论中也被列为恐龙始祖鸟 Archaeopteryx (1861)62 热河鸟 Jeholornis (2002)63 神州鸟 Shenzhouraptor (2002)64 吉祥鸟 Jixiangornis (2002)64 大连鸟 Dalianraptor (2005)65 热河鸟、神州鸟、吉祥鸟、大连鸟的形态比较接近,同金凤鸟、小盗龙、耀龙和近鸟龙也比较接近,热河鸟与神州鸟被认为是同一物种,也有人认为吉祥鸟也是同一物种,但是认同的不多,也有人认为大连鸟也是一种热河鸟。 有研究指所有的始祖鸟标本都是属于同一物种。66但是标本之间亦存在明显的分别。就如慕尼黑、爱希施特、索伦霍芬及瑟马普利斯标本就较伦敦、柏林及哈勒姆标本小或是更大型,有着不同的脚趾比例、更细长的鼻端、向前的牙齿排列及可能存在的胸骨。这些差别就像(或更大)现今不同种鸟类之间的差别。可是这些差别亦可以不同年龄作为解释。印石板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羽毛标本 后来作为所有标本的命名 大尾始祖鸟Archaeopteryx macrura 伦敦标本(BMNH 37001) 西门子古鸟Archaeornis siemensii = 西门子始祖鸟Archaeopteryx siemensii 柏林标本(HMN 1880)瑟马普利斯标本(WDC CSG 100) 厦曲侏鸟Jurapteryx recurva = 反曲始祖鸟Archaeopteryx recurva 爱希施泰特标本(JM 2257) 乌禾尔龙Wellnhoferia grandis 索伦霍芬标本(BSP 1999) 巴伐利亚始祖鸟Archaeopteryx bavarica 慕尼黑标本(S6,前称索伦霍芬AV标本) 编辑 原始羽毛的型态主条目:羽毛羽毛的最初型态被认为是简易的中空细毛,经过数个演化阶段后,羽毛的结构逐渐复杂,发展出羽轴、羽枝、以及羽小枝等结构,如同现代鸟类的羽毛67。最初的简易细毛可能具有隔离热量作用,显示这群恐龙为恒温动物。羽毛演化成较为复杂的结构,可能是为了具有气动性功能。天宇龙属于原始鸟臀目,具有管状长毛,与兽脚类有羽毛恐龙的羽毛,可能是同源演化的后果。有鬃毛版的三角龙想像图目前仍不确定最早的原始羽毛是在主龙类的哪个演化阶段中出现,也不确定羽毛是经由单一次演化出现,还是由不同生物群个别演化。翼龙目已确定身体覆盖者毛,在辽宁省发现的一个鹦鹉嘴龙标本、以及天宇龙也发现了长而中空的管状刺毛4657。在2009年,徐星等人发现北票龙除了绒羽以外,还有第二种型态的羽毛,没有分岔、内部中空,在结构上与鹦鹉嘴龙、天宇龙、翼龙目的长毛类似。因此,这种原始羽毛可能起源于恐龙与翼龙目的最近共同祖先鸟颈类主龙,发生于三叠纪中期或更早,它们分泌角质以形成这些外皮上的覆盖物68。大部分已发现的有羽毛恐龙属于手盗龙类,少数为非手盗龙类恐龙。热河群最早发现的有羽毛恐龙是中华龙鸟,生存于侏罗纪与白垩纪交界处,约1亿2400万年前;中华龙鸟的身体覆盖者类似羽毛的物体,内部中空,可能具有羽枝,类似绒羽。早白垩纪的帝龙是另一种具有简易羽毛的恐龙,同时也是暴龙的祖先之一。这种小型、原始暴龙超科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而大型、衍化暴龙科恐龙则被发现有爬行动物的鳞片。有研究认为大型暴龙科同时具有鳞片、羽毛,或者是幼年个体具有羽毛,而在成长过程中将羽毛脱落,类似目前的犀牛与大象48。热河群所发现的第一个有正羽的恐龙化石是原始祖鸟与羽龙,生存于1亿2200万年前。根据这些羽毛的大小与比例,原始祖鸟与羽龙的羽毛可能具有展示物功能,而非协助飞行。后来所发现具有正羽的恐龙,包含:足羽龙与金凤鸟。徐星在2003年所叙述的数个小盗龙标本,除了正羽以外,也拥有具气动性功能的飞羽,覆盖者小盗龙的前肢、后肢、以及尾巴。气动性羽毛被认为对于鸟类的飞行演化非常重要。在发现顾氏小盗龙以前,始祖鸟是具有气动性飞羽的动物之中,已知最原始的一种。目前已发现的有羽毛恐龙中,原始鸟翼类的耀龙的尾巴羽片呈长带状,没有气动性,仅具有视觉炫耀物的功能。古动物学家对此提出两种可能:耀龙可能是在演化过程中失去飞行能力、或者是在羽毛的演化过程中,羽毛的视觉性功能,早于飞羽的演化出现69。2010年中国的徐星等人通过对热河群发现的一些保存了皮肤衍生物的非鸟恐龙标本进行的研究,总结归纳出9种的“羽毛”形态70:形态1,相对细长且刚硬的单根圆形细丝发现于畸齿龙类的天宇龙和角龙类的鹦鹉嘴龙中。 形态2,也为单根细丝毛,但比形态1更宽,常保存在镰刀龙类的北票龙,一种尚未命名的暴龙类和一种美颌龙类的标本上。 形态3,基部相连的多丝状复合体,发现于驰龙类的中国鸟龙、美颌龙类的中华龙鸟、暴龙类的帝龙和北票龙标本上。 形态4,中央细丝顶端呈辐射状的短羽枝,已发现于千禧中国鸟龙标本上,也可能存在于北票龙标本上。 形态5,中央丝体两侧分叉有多根细丝的复合体结构,已在中国鸟龙、近鸟龙、窃蛋龙类的尾羽龙和原始祖鸟上观察到也可能存在于帝龙标本上。 形态6,膜状边缘长有多根平行的细丝,仅发现于胡氏耀龙标本上。 形态7,宽扁的近端呈无羽枝的杆状而远端则为羽状的结构体,在不同的标本上形态略有变化,主要发现于窃蛋龙类的似尾羽龙、胡氏耀龙和许多基干鸟类化石标本上。 形态8,完全羽状羽毛由显著的羽轴和完好的羽平面构成,常见于尾羽龙、原始祖鸟、近鸟龙和驰龙类的小盗龙标本上。 形态9,与形态8相像但羽平面不对称且羽轴弯曲,仅见于兽脚类恐龙中的小盗龙标本上,近鸟龙的一些羽毛具稍弯曲的羽轴,也酷似形态9。 徐星等推测羽毛的演化在鸟类起源之前就以下列顺序完成了5个主要的形态发生事件:1) 丝状与管状结构的出现;2) 羽囊及羽枝脊形成;3) 羽轴的发生;4) 羽平面的形成;5) 羽状羽小枝的产生。这些演化事件形成了多种曾存在于各类非鸟恐龙类中的羽毛形态,但这些形态在鸟类演化过程中可能退化或丢失了,如上述的形态l,形态2和形态7;这些演化事件也产生了一些近似现代羽毛或者与现代羽毛完全相同的羽毛形态。编辑 重建羽毛的颜色有颜色版的中华龙鸟想像图中华龙鸟的身体与尾巴羽毛,可分为深色、淡色两种区块,某些研究人员推测这代表不同颜色的羽毛。陈丕基、董枝明等人认为这是化石的母岩在分开时,所造成的不规则排列71。在2002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提出,这些深浅区块,代表生前的羽毛色素,在化石化过程中保存下来;朗里奇认为深浅区块的排列过于规则,不可能是分开母岩、腐烂过程造成的。由于较深的区块主要分布于背部,较浅区块分布于腹部,而尾巴的深浅区块以条纹状排列,具有反荫蔽(Countershading,动物保护色的一种类型;动物的背部颜色深于腹部,上面投下的光线使它全身颜色均匀而不醒目)的效果72。在2010年1月,中国、英国和爱尔兰等三国科学家,张福成,Stuart L Kearns,Patrick J Orr,Michael J Benton,周忠和,Diane Johnson,徐星,汪筱林等公布数种恐龙与早期鸟类的羽毛痕迹研究,发现这些物种的羽毛痕迹存在黑色素体(Melanosomes,一种包含黑色素在内的细胞器,存在于羽毛、皮肤、鳞片的吸光色素),研究人员在化石中发现了两种黑色素体,真黑色素(Eumelanosome)和褐黑色素(Phaeomelanosome),真黑色素呈杆状,与现存鸟类羽毛的黑色和灰色具有联系;褐黑色素呈球形,为首次在化石中的发现,可生成从红褐色到黄色等各种颜色;如果没有黑色素体,物体会呈现白色。借由研究羽毛痕迹中的黑色素体大小、形状、分布形态,张福成等人发现中华龙鸟的尾巴可分为深色、淡色两种区带,证实上述理论。另外,借由与现代鸟类羽毛中的黑色素体作比对,张福成等人能推测出羽毛黑色素体在动物生前所代表的颜色。根据研究人员的推测,中华龙鸟的深色羽毛,在生前呈现粟色、或红棕色27。同一项研究,也推测中国鸟龙的羽毛有明显的不同颜色,孔子鸟的羽毛颜色可能与斑胸草雀的现代羽毛颜色相同。近鸟龙的新版想像图在2010年4月,中国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李广国、黄庆金和北京大学的高克勤与美国耶鲁大学的Jakob Vinther领导的小组以及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杰克逊地球科学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副教授Julia Clarke、阿克伦大学的Matt Shawkey等科学家宣称发现郝氏近鸟龙的羽毛颜色。耶鲁大学地理和地球物理系研究生Jakob Vinther在研究鱿鱼化石的墨囊时发现化石中的颗粒状细微结构实际上是黑素体。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颗粒是古代细菌的残留物,但是Vinther、本研究报告的合作者 Richard O.Prum以及耶鲁大学皮迪博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Federick William Beinecke,地理和地球物理教授Derek E.G.Briggs却并不认同,他们在来自巴西的距今1.1亿年前的羽毛上测试了Vinther的理论,后来又推导出了已经灭绝四千七百万年的鸟羽的颜色。他们对赫氏近鸟龙的化石遗体和羽毛痕迹进行了挑选、取样和评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