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山东德州市耀华中学 韩老师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工具书,顺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把握文章内容。难点: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四、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陶渊明的故事,了解陶渊明的思想。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 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联系过去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简单的诗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介绍作者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2.写作背景。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设计意图: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介绍背景时,问题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三、初步课文,感知文章的节奏美1.听课文录音。2.听过了课文录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采取多种方法诵读课文。A、配乐朗读 B、个别学生朗读 C、分组朗读 D、自由朗读 E、全班齐读(一)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四、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4.读准字音。豁(hu)然开朗 俨(yn)然 诣(y)太守 垂髫(tio)阡(qin)陌交通 刘子骥(j) 便要(yo)还家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文本。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课件出示学生自学)1.疏通字词。(1)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划行;(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渔人甚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5)复前行:向前,名做状; (6)欲穷其林:走完;这;(7)便得一山:于是;看见; (8)才通人:仅仅;(9)豁然开朗:开阔明朗; (10)土地平旷:开阔;(11)桑竹之属:类; (12)具答之:详细(13)妻子:妻子儿女; (14)邑人:同乡人。(15)延至其家:请; (16)此中人语云:告诉;(17)不足为外人:值得;向; (18)既出:已经;(19)便扶向路:顺着、沿着; 20)处处志之:做标记;(21)及郡下:到了的时候;(22)遣人随其往:派;(23)欣然规往:计划; (24)寻病终:随即、不久;2.学生再次朗读,加深文意理解;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的好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注释,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找问题共同解决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老师一人讲解的效果要好。六、归纳字词句式,提高能力1.通假字:具答之:“具”通“俱”,全,都;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意:(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的味道好(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邮电和运输事业总称(3)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4)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 古义:更不要说 今义:表条件的关联词(6)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7)开朗 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8)缘 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9)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10)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3.一词多意:(1)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 (2)舍:便舍船(放下,舍弃);屋舍俨然(房屋);(3)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4)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5)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4.成语:(1)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做好积累,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七、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幸福、神秘)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知。2、 复述故事,感知内容根据图片提示,复数桃花源记故事内容。(图片见课件)设计意图:复数故事,为的是更好的理解内容。3、 回顾内容,梳理结构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分清层次,体会内容4、 结合内容,把握内涵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 讨论并归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9.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设计意图: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5、 再读课文,探究感受桃花源之美(1) 感受桃源的自然美:1.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幸福美。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美。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桃花源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六、再读课文,探究主题1.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3.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4.总结全文,归纳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七、写法借鉴1.以虚讽实: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2.虚实结合: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使得本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输液反应处理流程
- 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副食品品牌文化展览与展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渔业金融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东莞市沙田镇第一小学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广播媒体融合传播效果与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优化策略
- 2025年广播媒体融合转型中的新媒体运营与推广策略报告
- 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对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力提升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边缘计算硬件架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报告
- 2025海南省老干部服务管理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6人(第1号)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内江市总工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辅警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四川内江市总工会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至2030中国公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三支扶陕西试题及答案
-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个案护理
- bbc国际音标教学课件
- GB/T 45763-2025精细陶瓷陶瓷薄板室温弯曲强度试验方法三点弯曲或四点弯曲法
- 2025年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