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卷.doc_第1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卷.doc_第2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卷.doc_第3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卷.doc_第4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每题1分,共48分)1“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应该包括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社会秩序的稳定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BC D3华阳国志记载:“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坎儿井4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5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国家授权许可 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6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思想继续盛行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反映了小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A B C D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最突出的共同点是 A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 B反对掠夺战争 C主张实行“法治” D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9“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以德治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A B C D10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3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1417世纪中国出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是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16陈旭麓指出:“新有两种含义,(一)是质变和飞跃的产物,这是性质之新;(二)在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一物取代另一物,这是形式之新。”以下属于第二种含义的是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7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院,开国会18“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势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的创办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发昌机器厂19胡适说:“当我在中国公学读书时,物竞天择的话,就成了当时很时髦的学说。而我呢?改名叫适,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意思。”文中所指学说的传播者是A林则徐 B魏源 C谭嗣同 D严复20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影响了下列哪些事件?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 B C D 2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2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23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西学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冲击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A B C D24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他感慨的是A民族工业的成就显著 B外商企业的敲诈勒索C军事工业的势力庞大 D民用企业的困难重重25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协调发展 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A B C D26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352290791117213482193027924154471382479691932345657725717834221119353895675173208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政策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27190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民主义,以下对三民主义认识不正确的是A民族主义即推翻清王朝,实现民族独立自主B民权主义是核心,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民生主义反映了维护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D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28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 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政府重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9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来源30“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所说的两位“先生”是指A民主与科学 B民主与自由 C自由与科学 D实业与自由31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思想潮流更迭快,冲突激烈,说明中国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政治力量中国人民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救国真理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国内政治统治黑暗这些思想潮流对于中国的现实都有局限性 A B C D32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 B 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报道国内外大事33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C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34“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35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比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C引起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36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鸦片战争前后 D新中国成立初期37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的互助合作C对民族资产阶级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8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A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9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它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40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4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42“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四大” D“十五大”43右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4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45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46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中共表示:“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须,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于是国民党顽固派说:“既然如此,那么暂时把共产主义收起来好了。”要批判国民党顽固派这一观点,应优先查阅A井冈山的斗争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47下面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新民主主义论 论十大关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 B C D48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该论点提出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双百”方针 B抵制“左”倾错误C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D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题2小题,其中49小题28分;50小题24分,共52分。)49(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樊树志晚明史材料二 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王家范大分流与中国历史重估(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8分)(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12分)50(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孙中山发刊词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材料四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请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两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主旨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说第三个方案与第一、第二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