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封建史学走向成熟。主要成就表现在:其一,建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确立了官方修史制度,官修了一批正史;其二,出现了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其三,出现了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第一节 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与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一、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了史馆制度的确定,开创了官方垄断国史修撰大权的先河。隋朝的史学也不是毫无成绩可言,其间也编修过几部史书。王劭还受到唐代史学批评家刘知几的高度赞扬,被称为“抗词不挠,可以方驾古人”,“其叙述当时,亦务在申实。”称他“长于叙事,无愧古人。” 二、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底,在门下省设立了常设的修史机构史馆,负责纂修本朝史。唐太宗后期,史馆又负责前朝史书的编纂事宜。从此,这种官修史书形式成为定制。 第二节 唐代起居注、实录和国史的修撰一、起居注隋代在内史省(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一起记录皇帝每日的言行,掌修起居注。唐朝规定,起居注每季一卷,季末录送史馆。唐朝著名的起居注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二、时政记唐朝开始,宰相自撰时政记,是由宰相专职记载的一种有关军国大事的原始历史资料,这是对起居注的一种补充。始于武则天长寿二年宰相姚璹之手。宋代以后,更命著作郎依据起居注、时政记撰成“日录”,或称“日历”。 三、实录“实录”之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从唐代设史馆开始,每当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录等书,纂修该皇帝的编年体史书,即“实录”,以后遂成定制。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实录,是韩愈所撰的唐朝顺宗实录。稍后则有北宋钱若水等所撰的宋太宗实录残本20卷。至于整个朝代的实录而又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四、国史据史书记载,唐朝的国史先后修撰了8次。但屡经战乱,遭到极大损失,到五十年后的后晋修唐书时,就已经“百无二三”。对唐朝历次所修国史,刘知几多有批评:“(许)敬宗所作纪传,凡有毁誉,多非实录”,“(牛)凤及以哑聋不才,而辄议一代大典”。但应承认,唐修国史为后晋修唐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第三节 唐初八部“正史”和后晋旧 唐书的修撰武德四年(621),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唐高祖建议修前代史。次年颁布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后由于种种原因,未成而罢。但毕竟为唐朝馆修正史打下了基础,对唐初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贞观三年(629),唐太宗重新下诏修六代史。贞观十年,五朝史书全部修成上进。 一、梁书、陈书的修撰:这两部正史均出自姚思廉之手。“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名为官修,实出一手。其叙事恪守同一成例;两书都存在曲笔现象,乃至出现有美必书,有恶必讳。但两书文字精练,一洗六朝芜冗之习。 二、北齐书的修撰:李百药在其父李德林所撰齐书的基础上,杂采他书而成。原本到北宋时已经残缺不全。现通行本50卷中,原文只有18卷,其余大致是取北史、高氏小史补充的。因此出现书法不一,称谓不同的混乱现象。 三、周书的修撰:实成于令狐德棻一人之手。仅有纪传。仿尚书文体写成,语虽典雅,却难免失实。该书至宋代有残缺,多取李延寿北史以及高氏小史补充。 四、隋书的修撰:1、隋书的修撰。魏征主撰序论,颜师古主撰纪、传。历时7年余。由于参修者多是当时著名学者,叙事简练、文笔严谨,受到后人的称赞,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魏征主笔的史论,注意总结隋亡教训,以告诫太宗要“居安思危”,注意民心向背,注意调整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充分发挥了“以史为镜”的作用,使史学在唐初成为有力的资治工具。2、“隋志”(即“五代史志”)的修纂。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共卷,凡十志。起初单行,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如北魏及南朝宋、齐都有涉及,可以弥补整个“五代史”无志的缺憾。而隋书在五代史书中属最后一部,后人遂将“五代史志”编入隋书,并直接将“五代史志”称为“隋志”。十志较过去所有各史书志的内容都丰富,史料价值 很高。 五、晋书的修撰:成后总题“唐太宗御撰”。其实真正主修者,令狐德棻为首,房玄龄为监修。130卷。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纂修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各传按照“依类相从”的原则,编次颇为得体。但成于众手,因此前后重复,彼此失去照应等问题也较多;为了迎合一些人的猎奇心理,还不加甄别地将一些遗闻逸事、神怪传说收入书中,削弱了史书的可信性和严肃性。 六、南史、北史的修撰:均出自唐代李延寿私人之手。主要依据是南北朝的八部史书。李延寿采用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对八部史书加以删削、补充、整理和重新编排,使之连成一体,但它本身仍是断代史,而不是通史。南史、北史的编纂方法主要有四:(a)重新组合。 (b)删削重复和繁冗。 (c)补充史料。 (d)据实直书,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受到好评;删削过多和不当。 七、 后晋修旧唐书(一)旧唐书的编纂过程及编纂人:1、旧唐书的修撰,从筹集史料,到全书完成,经历了梁、唐、晋三代,历时25年。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史馆奏请筹集史料。代梁而起的后唐依然重视唐史的资料搜集工作 。 2、旧唐书的正式编纂,首倡之功者为贾纬。赵莹以其言上奏于晋高祖。遂于天福六年(941)诏命修唐史。出帝开运二年(945)旧唐书完成,因刘昫任监修之职,遂由他领衔上奏,故题名刘昫等撰。修史工作以唐代旧有的史书为主要依据。具体说来,一是指修史的体例依据,一是指修史的材料依据。在体例方面,唐代官修国史有本纪、列传、志三个部分,于是赵莹也就依此规划。在史料方面,则主要依据唐代官修的国史和实录等文献。3、从现有资料看,修史诸人中,首任监修赵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组织作用,对唐史修纂“首有力焉”。纂修官员中,张昭(远)、贾纬、赵熙之功居多。桑维翰是旧唐书的第二任监修,应该是过问了唐史的纂修的。刘昫是旧唐书的第三任监修,仅一年全书即告修成,所起作用不是很大,但对最后阶段的修史工作能够按部就班、稳定顺利地进行,使旧唐书的纂修能够最终成书,还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保障作用的。至于旧唐书之所以首列刘昫之名,从体制上说,也并非刘昫有意掠人之美为己有,而是当时的官方修史制度使然。 (二)、旧唐书的史料价值:保存了大量原始材料。 (三)、存在的问题: 编撰草率。旧唐书前半部分,基本上完全依据旧史,多所回护。因为直接照抄原文,因而还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另外,出现重复为某人立传的现象。 第四节 史通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一、刘知几生平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以文词知名,后来兴趣转移到史书研读。42岁,正式担任史职。但与监修意见不和,虽最后违心从事,与俗沉浮,仍得不到监修大臣的谅解,最终愤然辞职回家,写出了千古名作史通。后因儿子被贬,为儿子说了几句公道话,被玄宗贬官外放。二、刘知几的史学贡献史通内容广泛,如史官源流、史书体裁、史书评论、史学方法、史学修养、史料鉴别等等,几乎囊括了历史学的全部问题。刘知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论述,系统地总结了中唐以前史学发展的历史,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史学理论,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说来: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总结。2、批判了盲目尊崇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刘知几继承和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思想,在疑古、惑经篇中,对尚书、春秋等儒家经典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对孔子及其春秋中的记载提出了质疑和批评。3、提出“书法直笔”论,提倡真书,斥责曲笔要求史家客观公正记载史事,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并反复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4、提出史家必备的条件,即才、学、识三长。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条件,才能胜任其职。所谓的“才”,是指搜集、鉴别、组织史料的能力及写作文章的表达能力;所谓“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所谓“识”,是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判断能力。 5、对历史编纂学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在史料工作方面,主张既要广搜博采,又要细心鉴别真伪,慎重取舍。在史书体裁体例方面,指出编年和纪传是两种主要的史书体裁,史书体裁体例的运用必须谨严而合理(尤为重视断代史)在史书内容方面,主张记载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事迹,不要滥录烦芜无用的现象。在写作方法方面,主张叙事以简要为主,要“文约而事丰”;反对“貌同而心异”,要“貌异而心同”。在语言运用方面,主张要符合当时人的语言,主张用一些方言,决不能容许文学的辞藻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不能“文史不分”。要“言必尽真”,对“当世口语”“方言世语”,“从实而书”。 在修史制度方面,反对设馆修史的官修史书制度,主张“一家独断”,个人修史。指出了史馆修史的五“不可”:一是史官群集史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二是近古史官不见郡国计书,视听不广,“虽使尼父再出,犹且成其管窥”,何况一般的史官,更受限制。三是史馆人多,言易外传,致使下笔多有顾忌。四是监修各持己见,“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五是监之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尊奉,“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凉,徒延岁月”。三、刘知几史学理论的局限性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集中体现为他极力提倡直书精神和他始终维护的“名教”的观念的矛盾。史通曲笔说:“史事有涉君亲,必言多隐晦,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史通惑经说:“夫臣子所书,君父是党,虽是乖正直,而理合名教。” 第五节 通典中国第一部典制体史书一、杜佑生平出身于名门。唐谚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佑之孙杜牧:“大明帝宫阙,杜曲我池塘。” 不足20岁,以“荫补”入仕,至78岁致仕,近六十年宦途,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是通晓史学的政治家,又是精于政治的史学家, 二、通典的撰修杜佑从大历元年(766)开始撰写通典,至贞元十七年(801)成书,前后历时36年。是在刘秩政典的启发下进行的。刘秩是著名史家刘知几之子。著政典,记载历代政治制度。杜佑十分重视这部书,但觉得他的内容不够详备,因此就以他为蓝本,博采诸书,扩充整理而成通典。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 全书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之下分若干子目,每目皆有目名,其下以朝代先后为序,依次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每一朝代,又以时间为序,记载制度的改革,将各种制度的沿革兴废及历代对各种制度的评价全部采纳,并且有杜佑自撰的议论,通过叙、论、说、议、评、按等名目,直接发表作者的历史见解和主张。 通典的史料来源,主要是五经、群史,以及历代人士的文集、撰述、议论,有关制度的记载为其搜罗几尽。撰述宗旨是“将施有政,用乂邦家”,具有明确的经邦致用的目的,成为后世经世致用的史学典范。三、通典在历史学上的贡献1、创立了典制体通史体裁,开创了我国史书编纂的新途径。2、以制度分门立目,突破了正史书志的内容分类和编排次序。其一,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其二,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其三,将食货典立于各门之首,这是没有先例的,突破了传统重礼乐、天文的格局,对后世影响颇深,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147.1-2025中小功率内燃机第1部分:通用技术规范
- GB/T 13570-2025单轴木工铣床术语和精度
- GB/T 28845-2025领带丝织物
- 【正版授权】 ISO 2719:2025 EN Determination of flash point - Pensky-Martens closed cup method
- 个人汽车质押协议书
- 公司签了保密协议书
- 医疗技术保密协议书
- 代工厂签约合同范本
- 江苏无锡惠山区教育局事业单位招考毕业研究生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杭州市拱墅区2025招考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社区工作者真题试卷】未来教育2025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及答案
- 2025年杭州入团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东方航空秋招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学《文化遗产-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快乐的小河》新课标课件(第二课时)
- 法学生职业规划
- 2025年河北廊坊霸州市公安局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00名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数据安全管理培训
- 2025年双十一全网销售数据解读报告
- 狼疮脑病的护理
- 《海滨小城》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