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doc_第1页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doc_第2页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doc_第3页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doc_第4页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传递、_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能量流动的过程 (1) 能量的输入:源头-_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_总量(2) 能量的传递:流动的途径-_和_ 流动形式-_中的化学能 (3) 能量的转化:_有机物中的化学能_(最终散失)。(4) 能量的散失: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_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_的呼吸作用。 散失形式-以_形式散失。3、 请画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完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计算式为: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100%。(1) 区分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率(2)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关系(3)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1)能量的来源:生产者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2)能量的去路:自身_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流向_; 遗体、残骸、粪便等被_分解; 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遗体、残骸以化学燃料形式被 储存起来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_或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_+_+_或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_+_例1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4、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_流向高营养级。 (2)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生物都因_而散失部分热能。每个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_利用。传递效率为_(形象地用_)。5、能量流动研究意义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实现能量的_。 帮助人们合理地_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6、生态金字塔:完成下表填空,比较三种金字塔 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形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_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_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_的特性生物个体_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_)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每一级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_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_每一营养级生物的_特殊形状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消耗一株大树上鸟、虫、树的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会发生倒置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_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例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是初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能量传递相关计算 1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的含义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如果按20%这一最高效率计算,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100%,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20%,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20%20%4%,第n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若按传递效率10%计算,公式为),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2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关系。据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差值也在5倍左右,若能量差值远比五倍小,则应位于同一营养级。3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4极值计算:(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现实问题思路求解D营养级净增重M至少需要A营养级多少N(20%)3M最多需要A营养级多少N(10%)3MA营养级净增重ND营养级最多增重多少N(20%)3MD营养级至少增重多少N(10%)3M(2)在某一食物网中,一个消费者往往同时占有多条食物链,当该消费者增加了某一值时,若要计算最少消耗生产者多少时,应选最短的食物链和最大传递效率20%进行计算,这样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若要计算最多消耗生产者多少时,应选最长的食物链和最小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这样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少。例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为kcal/(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B辐射的太阳能中仅有1%左右的能量被生产者利用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和被分解者利用D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利用图中A的所有能量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等元素。(2)物质循环:无机环境与_之间。 (3)范围:整个_。2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循环。 (2)反复利用。 (3)循环流动。二、实例碳循环: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_或硝化细菌等的_而实现的。2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和碳酸盐。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播,主要靠_,传递形式为_。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_的形式进行的。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_;二是_;三是_。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_和_。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_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_的。6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的平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_的调节能力(2)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模型法判断碳循环中的各个成分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例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例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2)表中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意义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图解,完成下列填空:1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_和_。2二者均开始于_,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3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_与_等过程。4物质作为能量的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5能量作为_,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_与_之间循环往返,能量以物质形式存在和流动,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6意义:通过_和_,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思维拓展1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在各级生态系统中进行。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不具递减性,具有全球性。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例3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过程提供的CD经、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DC处在第三营养级例4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1)在图1中,B、C分别属于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_实现的。(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填序号)。A、C、D为B提供_。(3)若图1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mol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是_。(4)在图2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分别属于_和_(生物)间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实验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等生态因子相关。2实验流程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_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_处理A杯中加入_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有无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对照组AA1_A2产生_BB1_B2_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思维拓展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能力也不同,需要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需要温暖、湿润的条件。例5(2011泰州联考)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原则和_原则。(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和B两组。实验时A组不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