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三中学、全南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三中学、全南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三中学、全南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三中学、全南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三中学、全南县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三中学、全南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其正常生命调节活动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加强对水分重吸收B. 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C.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产热量D. 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工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故A错误。体内失水较多,抗利尿激素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液减少,故B正确。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但人体散热量和产热量相等,故C错误。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生产者,都属于自养生物,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 乙是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C.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D. 图中的“甲乙”构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C【解析】图中太阳能被甲利用,说明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乙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所以都是异养生物,B正确;细菌也并非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就属于生产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才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包括需氧型和厌氧型,C错误;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图中的“甲乙”表示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3.如图是近年在某县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 误的是( )A. 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B. 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C. 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固定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D. 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螺、昆虫、鸭都可以直接捕食生产者,此种情况时它们都位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鸭可以捕食螺,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同时它们都以生产者为食,故鸭和螺之间还有竞争关系,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等,C正确;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4.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能量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B.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便获得了该兔子能量的10%20%【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有太阳能(光合作用)和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及分解者,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之间同化量的比值,D错误。5.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C【解析】“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水产养殖时,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应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的浪费,因此应多养殖植食性鱼类,C错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由于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考点定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名师点睛】“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6. 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 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 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 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该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流失了,如动植物的遗体、残落物和排泄物等被微生物分解,A正确;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能量经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能量经过自身的呼吸作用用于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C正确;一般来说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在一个相对简单的食物链中,只有非生物的自然物质,然后就是大树和害虫,那么害虫作为顶层它的生物数量明显大于大树,但能量还是少于大树的,D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必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C. A、B 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 进行 A 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 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C.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属于行为信息D. 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答案】C【解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A正确;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正确;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在任何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正确。9.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 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 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 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B正确。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故C错误。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指的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B.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D.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指的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A正确;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的是其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直接价值指的是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旅游、美学价值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11. 下列有关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 F2的性状类型比为3:1B.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C. F2遗传因子组成类型的比为1:2:1D. 测交后代的比为1:1【答案】B【解析】【分析】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比例为1:1,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对象是配子,而不是杂交后代,再根据题意作答。12.麦穗有芒对无芒为显性,鉴别一株有芒小麦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方法是()A. 杂交B. 自交C. 测交D. 观察性状【答案】B【解析】小麦麦穗有芒对无芒为显性,鉴别一株有芒小麦是否是纯合子,最常用的方法是让这株小麦进行自交,如果后代全是有芒小麦,说明该有芒小麦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芒与无芒小麦的比例接近3:1,则说明该小麦是杂合子。故选:B。1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小桶中随机 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 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数目必须相等,但I、桶内小球大小可不等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D. 甲、乙重复3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 50【答案】C【解析】甲同学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错误;I、II两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数可以不相等,相当于精子和卵细胞的数目可以不相等;而III、IV两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量则必须相等,强调两对等位基因的总量必须相等,I、桶内小球大小必须相等,B错误;III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IV桶的遗传因子是B、b,两者属于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C正确;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II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得到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得到AB组合的概率约1/21/2=1/4,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本实验中还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要随机抓取,且每抓完一次将小球放回原小桶并搅匀,重复的次数要足够多等。14.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B.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答案】B【解析】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在F2中出现了性状分离,A正确;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B错误;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正确;豌豆为严格的自花传粉和闭花授粉的植物,且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D正确。15. 已知一批胚的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胚的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A. 321B. 121C. 351D. 441【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种子基因型为:1/3AA和2/3A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所以只能进行自交。1/3AA自交后代是1/3AA,而2/3Aa自交后代1/6AA、1/3Aa、1/6aa,所以AA为1/2、Aa为1/3、aa为1/6,即AA、Aa、aa之比是3:2:1,故选A。16.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 5与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D. 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答案】B【解析】II-5和II-6均正常,但他们却有一个患此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I-5肯定是携带者;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所生儿子III-11患病,II-5肯定是携带者,B正确;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5和II-6均为杂合子,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1/2=1/8,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5为携带者,II-6正常,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2=1/4,C错误;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9与正常女性结婚,男孩女孩发病概率相同;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III-9的X染色体上含1个致病基因而Y上没有基因,则III-9与正常女性结婚,男孩女孩发病概率也相同。因此,9与正常女性结婚,无论生男孩还是女孩,其患病率相同,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及遗传病的特点。本题以系谱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7.食物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队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这对夫妇的表现型可以确定男性的基因型为TLTS或TSTS,女性的基因型为TSTS,又根据其后代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可以确定该男性的基因型一定为TLTS。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为TLTS或TSTS,各占1/2,TSTS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短食指,TLTS只有当时女孩时表现型才是长食指,因此,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1/2*1/2=1/4。18.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形状圆粒(R)对皱粒(r)是显性。某人 用黄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 4 种表现型,统计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和Yyrr。B. 在杂交后代F1中,非亲本类型占的比例是 1/4。C. 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和YyRr。D. 若使F1中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则F2中黄色圆粒所占的比例为1/6。【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黄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黄色:绿色=3: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和Yy;圆粒:皱粒=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和rr。则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A正确;在杂交后代F1中,基因型有6种,表现型有4种,分别是黄色圆粒(1YYRr、2YyRr)、黄色皱粒(1YYrr、2Yyrr)、绿色圆粒(1yyRr)和绿色皱粒(1yyrr),数量比为3:3:1:1。非亲本类型是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所占比例是(1+1)/(3+3+1+1)=1/4,B正确;据B项分析可知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和YyRr,比例是1:2,C正确;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YYRr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2种,数量比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1:1;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YyRr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4种,数量比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因此,用F1中的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进行杂交,得到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2:1:1,其中黄色圆粒所占的比例为2/6=1/3,D错误。19. 人类多指基因(T)对手指正常(t)是显性,白化病基因(a)对肤色正常(A)为隐性,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和手指正常的孩子。则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几率是A. 1/8B. 1/2C. 1/4D. 3/8【答案】B【解析】采用逐对分析法:父亲多指则必有基因T,母亲正常则基因型为tt,由题干中他们的孩子手指正常,则父亲基因型为Tt;再分析白化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父母正常则都有基因A,由题干他们的孩子患白化病,则父母基因型为Aa, 综上则双亲的基因型为父:TtAa,母:ttAa。Tttt1Tt、1tt,则子代多指概率1/2,手指正常的概率1/2;AaAa1AA、2Aa、1aa,则子代白化病(aa)概率1/4,正常的概率3/4;因此只有一种病的概率=只患多指+只患白化病=1/23/4+1/41/2=1/2,既患多指又患白化病的概率=1/21/4=1/8,所以B正确,ACD错误。【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名师点睛】采用逐对分析法:父亲多指则必有基因T,母亲正常则基因型为tt,由题干中他们的孩子手指正常,则父亲基因型为Tt;再分析白化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父母正常则都有基因A,由题干他们的孩子患白化病,则父母基因型为Aa, 综上则双亲的基因型为父:TtAa,母:ttAa。20.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果蝇缺失1条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F1中( )A. 白眼雄果蝇占1/2B. 红眼雌果蝇占1/2C.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6D. 缺失1条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6【答案】BD【解析】试题分析:据题意亲本基因型为XAXaB(代表缺失),XAYB, 根据一对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子代中白眼雄果蝇XaY占1/4,红眼XAY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XAXa占1/4,红眼雌果蝇XAXA占1/4,由于果蝇缺失1条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所以号染色体正常的BB占1/3,所以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的B占2/3,雄果蝇中白眼占1/4, A错误;红眼雌果蝇占1/4+1/4=1/2,B错误;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33/4=1/4, C正确;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缺失缺失1条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的B占2/3)=1/6, D错误;答案是C。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1.下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是 ( )A. 卵细胞B. 精细胞C. 次级精母细胞D. 初级精母细胞【答案】C【解析】该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不可能是卵细胞或精细胞,A、B错误;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22.假定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对下图中细胞所处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B. 为有丝分裂,分别为中、后期C. 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答案】D【解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它们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D错误。【点睛】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实质是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位置的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准确理解、识记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图象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23.某雄性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2N,将该动物的精巢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A. 2N和3NB. N和2NC. 2N、3N和4ND. N、2N和4N【答案】D【解析】精原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其余各时期都为2N,故染色体数可为2N与4N;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细胞的方式为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末期为N,其余各时期为2N,则染色体数可为N和2N。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24.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 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A. AAaXb,Y,YB. AXb,aY,YC. Xb,aY,YD. aXb,Y,Y【答案】D【解析】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aXbXb和YY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aa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所在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Xb和aXb的两个精子,而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基因型均为Y的两个精子,因此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Xb、Y、Y。故选:D。25.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和一个同样基因型的卵原细胞,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各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 )A. 4种和4种B. 2种和1种C. 4种和1种D. 2种和2种【答案】B【解析】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YR、yr(或Yr、yR),每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一样的,所以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精原细胞能产生4个精子,2种精子;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次卵精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基因型分别为YR、yr(或Yr、yR),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两者的基因型相同,第一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两个基因型相同的第二极体,因此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卵原细胞能产生1个卵细胞(1种)和3个第二极体。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胞的减数分裂、自由组合定律,意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6. 仅考虑核DNA,下列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相同,而DNA含量一定不同的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B. 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C. 卵原细胞和卵细胞D.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答案】D【解析】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都不同,A错误;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精原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NA含量也相同,B正确;卵原细胞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都不同,C错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可能相同(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NA含量肯定不同,D错误。27.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一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A. 假说一演绎法;假说一演绎法;类比推理法B. 假说一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C. 假说一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假说一演绎法D. 类比推理法;假说一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答案】C【解析】孟德尔进行遗传实验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名师点睛】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假说-演绎法应用举例:(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摩尔根验证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时也采用了假说一演绎法;(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2、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如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28.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w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红眼雄果蝇B. 白眼雌果蝇C. 红眼雌果蝇D. 白眼雄果蝇【答案】B【解析】红眼雌果蝇(XWXW或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F1的基因型可能为XWXW(红眼雌果蝇)、XWXw(红眼雌果蝇)、XWY(红眼雄果蝇)、XwY(白眼雄果蝇),即后代的表现型可能是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但是不可能出现白眼雌果蝇。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要求学生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推断亲本的基因型,进而推断出F1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29.下列有关红绿色盲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绿色盲症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 红绿色盲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 红绿色盲症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D. 近亲结婚导致红绿色盲症的发病率升高【答案】D【解析】红绿色盲症遗传仅涉及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项错误;红绿色盲症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项错误;红绿色盲症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C项错误;近亲结婚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升高,D项正确。30.下图是人类某一家族遗传病甲和乙的遗传系谱图。(设甲病与A、a这对等位基因有关,乙病与B、b这对等位基因有关,且甲、乙其中之一是伴性遗传病),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控制甲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是隐性基因B. 控制乙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C. 8个体可能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D. 8 与10结婚,生育子女中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是1/4【答案】D【解析】3号、4号正常,子代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女儿8号有甲病,其父不患甲病,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由于5、6号没有乙病,却生出了有乙病的10号,说明控制乙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据题意可知甲、乙其中之一是伴性遗传病,且根据A项分析可知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单独考虑甲病,8号基因型为aa;单独考虑乙病,8号基因型为XBXb或XBXB,所以8号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C正确;据C项分析可知8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10号患乙病不患甲病,结合其双亲的基因型分析可知其基因型为1/3AAXbY或2/3AaXbY,只考虑甲病遗传,8与10结婚子女中患甲病概率为2/31/2=1/3,只考虑乙病遗传,8与10结婚子女中患乙病概率为1/21/2=1/4,所以8与10结婚,生育子女中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31/4=1/12,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遗传图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和遗传图谱分析可知:3号、4号正常,他们的女儿8号有甲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干已知甲乙两种遗传病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且5、6没有乙病却生出了有病的10号,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3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叙述,正确的是(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水稻的遗传物质是 DNAA. B. C. D. 【答案】B【解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错误;大肠杆菌既有DNA,又有RNA,但是遗传物质是DNA,正确;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或RNA,正确;水稻既有DNA,又有RNA,但遗传物质是DNA,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生物的遗传物质,要求学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论;能根据几句结论性语句准确判断各生物的遗传物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2.下图是某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该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 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方向反向平行;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碱基互补C. 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 是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片段【答案】C【解析】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A正确;从主链看,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从碱基关系上看,两条链互补,B正确;图中表示胞嘧啶,C错误;据图可以看出,是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片段,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要求学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特点,能根据DNA复制过程进行相关计算。33.下列关于 DNA 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每个 DNA 分子一般都含有 4 种脱氧核苷酸B. 在 DNA 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C. 双链 DNA 分子中一段,若含有 30 个胞嘧啶,就一定会同时含有 30 个鸟嘌呤D. 每个脱氧核糖均只与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相连【答案】D【解析】一般来说,每个脱氧核糖上连接着2个磷酸和1个含氮碱基。34. 胰岛B细胞内某个DNA分子,已知在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上G+C占60%,A占24%,则另一条链上A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例为A. 60%B. 24%C. 8%D. 1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C+G占60%,则A+T占40%,而A占24%,T所占比例为40%24%=16%,根据A与T互补配对,另一条链上的A占另一条链的比例与T占该链的比例相等,另一条链中A占另一条链的比例为16%,又因为DNA分子碱基数目是一条链碱基数目的2倍,故另一条链上的A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为8%,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DNA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35.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DNA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B. 在叶肉细胞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C. DNA复制过程中,要消耗ATP并且需要酶的催化D. DNA复制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糖核酸【答案】D【解析】DNA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A项正确;由于叶肉细胞中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DNA分子,所以在叶肉细胞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B项正确;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多种酶的协同作用,同时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DNA复制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而不是脱氧核糖核酸,D项错误。【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36.细菌在含15N的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的DNA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提取其子代的DNA进行梯度离心,下图-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第一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B. 第二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C. 第三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D. 亲代的DNA应为【答案】A【解析】细菌的DNA被15N标记后,放在14N培养基中培养,复制1次形成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一条含有14N,离心形成中带,即图中的,A错误;复制两次后形成了4个DNA分子,2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形成中带;另外两个DNA分子都只含有14N,离心形成轻带,即图中,B正确;随着复制次数增加(三次及三次以上),离心后都含有中带和轻带两个条带,轻带相对含量增加,即图中,C正确;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含有15N,离心形成重带,即图中的,D正确。37.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B. 配置培养基的成分只适合S型细菌生长和繁殖C. 转化的有效性与提取的DNA纯度密切相关D. 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答案】B【解析】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以便进行确定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A正确;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肺炎双球菌(包括R型与S型)的生长和繁殖,以确保肺炎双球菌能增殖和转化,B错误;转化的有效性与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DNA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C正确;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学生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现象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8.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 推测“P”可能是( )A. 胸腺嘧啶B. 腺嘌呤C. 胸腺嘧啶或腺嘌呤D. 胞嘧啶或鸟嘌呤【答案】D【解析】可以肯定的原碱基肯定不是A或者T,如果是A或T后代无论怎么复制都不会出现G和C。如果是G突变为U,那么U-C复制的第一代就是U-A,C-G。第二代是U-A,A-T,C-G,G-C;如果是C突变为U,那么U-G复制的第一代就是U-A,G-C,第二代是U-A,A-T,G-C,C-G。即“P”可以是C(胞嘧啶),也可以是G(鸟嘌呤)。故选:D。39.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B. 经测定一个由n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中,包含了m个基因,则每个基因的平均长度为n/2m个脱氧核苷酸对C. 人体细胞内的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D.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只能通过减数分裂传递给后代【答案】A【解析】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A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经测定一个由n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中,包含了m个基因,则每个基因的平均长度小于n/2m个脱氧核苷酸对,B错误;人体细胞中的基因大多数位于染色体上,少数位于线粒体中,C错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均可以传递给后代,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注意,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40.“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 用S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 用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白鼠体内,测定小白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C. 从死亡小白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细菌D. 将S型细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到各培养基中,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是否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并形成对照,只能说明活的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用热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其后代全是S型菌,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将S菌可能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R型菌培养基中,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菌落,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名师点睛】注意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一一提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因此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41.图为真核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f 代表 4 个 核糖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为 mRNA,b、c、d、e 可为多肽B. 最终合成的 b、c、d、e 在结构上各不相同C. 合成 a 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D. 该图表明少量的 mRNA 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答案】B【解析】图中表示的过程是翻译过程,a为mRNA,b-e为合成的多肽链,f为核糖体,故A正确;b、c、d、e4条多肽合成的模板都是同一条mRNA,因此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序完全相同,故B错误;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故C正确;由于翻译过程中一条mRNA上会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因此翻译速度可以有效提高,故D正确。考点: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42.关于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A. 转录时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B. 真核细胞染色体 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C. 转录时 RNA 聚合酶能识别 DNA 中特定碱基序列D. 细胞中有多种 tRNA,一种 tRNA 能转运多种氨基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错误;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B错误;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启动子),C正确;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D错误。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复制43. 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DNA的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 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C. DNA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D. DNA复制和转录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NA分子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的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解:A、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分别以DNA、DNA和mRNA为模板,所以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B、由于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所以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参与翻译过程,B正确;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