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doc_第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doc_第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doc_第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doc_第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月是故乡明”。古诗词三首收集了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唐代张籍的秋思、清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是一组游子思乡的绝唱;梅花魂,“魂”字画龙点睛,借助一幅梅花图,表达的是一生恋国情;桂花雨的课题就极富诗意,简简单单三个字,有其形,有其香,有其情,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更忘不了美丽的童年回忆;小桥流水人家从平凡的景致品味到了浓浓的乡情。5、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第二课时一、乐调情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二、读入情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三、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四、议深情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练写。6、梅花魂知识与技能:、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策略与方法: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 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 : 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 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 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 : 临别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 、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课件出示)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理解清白玷污 b、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B、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C、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 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教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思念祖国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而落泪爱国之心 4、送墨梅图 5、递梅花手绢 7、桂花雨教学要求:1、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3、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教具准备:常规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二、初读课文,思考: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三、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a。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b。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5、带感情读课文再读课文,理解内容8、小桥流水人家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全班交流: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口语交际习作 二学习目标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淡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四、展示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五、总结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第二、三课时习作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二、大胆想象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小组互说。打开思路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五、小组评议,互改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六、佳作赏评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 二学习目标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