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十 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十 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十 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十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建议用时:25分钟)1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2(2015天津六校一模)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3(2015湖北宜昌一模)晚清驻英公使薛福成称英国贫孩院“绰有三代以前遗风”,“不甚背乎圣人之道”。郑观应也认为西方的福利慈善事业“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这表明他们()a希望复古“三代”b主张中体西用c认为“中西同源” d主张效法西方4(2015山东临沂一模)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由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5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6“不管是文明的什么组成部分民族或文化特征只要一进入中国,它们就都并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的哺育。”下列选项,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a拜上帝会 b中山装c毛泽东思想 d一国两制7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第三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第四阶段18951900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材料二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主题十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1解析:选a。据材料关键词“明朝后期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见当时出现了“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关键词“一次相互的启蒙”可见b、c项没有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b、c项错误;明朝后期的中国没有实现文明的转型,故d项错误。2解析:选c。从材料“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可知中国近代被迫吸收西方文明,故a项错误;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知,文化传播的程度与文化自身魅力和吸收文化一方的内在要求有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中西方文明的交融和汲取的原因,方式都不相同,故c项正确;西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受中国文化魅力的感染而吸收中国文化,而近代中国是被迫接受西方文化,故d项错误。3解析:选d。从材料“绰有三代以前遗风”“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可看出两者都认同西方,主张效法西方,故选d项。二者仅认为西方济贫福利慈善同中国“三代以前遗风”有相似之处,并未言明希望复古,故a项错误;材料对西方福利事业持赞同态度,进而可能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方福利事业,而不是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言及西方济贫福利慈善事业同中国传统有相似之处,并未认为其同源,故c项错误。4解析:选a。从对“democracy”译为“民主”到“民政”再到“民主”,说明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故a项正确;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明显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是民主,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不是阶段性,故d项错误。 5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故b项错误;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6解析:选d。材料意思是外来文化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中国特色文化,拜上帝会是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服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构想是我国的创新,没有结合外来文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7解析:第(1)题趋势依据材料中的表格,迁移教材知识,从主观意愿上、学习的广泛度上、学习的内容上等方面分析概括;外部原因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及中国的危机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第(2)题衰落原因提取材料信息,归纳概括。说明将“古学复兴”运动与西方文艺复兴作比较,从运动的形式、内容、实质、作用等多方面找相似之处。答案:(1)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