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文件平文体201122号关于公布平湖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的通 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平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钟埭街道办事处)、独山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文物保发200718号)、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通知精神全面开展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浙文物发2007194号)等文件精神,我市于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组织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野外调查阶段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842处,重点记录371处,其中复查60处,新发现311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整理汇总,现将坟浜遗址等32处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平湖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二一年六月就32处拟公布名单向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发出征求意见函,并未收到不同意意见。二一年七月会同规划部门,对32处拟公布名单进行现场踏勘,符合公布要求。希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的规定,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附件:1.平湖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目录2.平湖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简介二一一年三月八日26附件1:平湖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目录编号名称类别类型位置备注1坟浜遗址古遗址聚落址独山港镇新港村姜家浜自然村2吕家汇遗址古遗址聚落址乍浦镇亭子桥村吕家汇自然村3吉城遗址古遗址聚落址广陈镇前港村营盘浜自然村4明巡检司城遗址古遗址军事设施遗址独山港镇海塘村独山西侧5当湖张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传统民居当湖街道万安桥社区当湖第一桥西6北河滩徐宅古建筑宅第民居乍浦镇西牌楼社区西大街19-21号7后新街徐宅古建筑宅第民居新埭镇新埭社区后新街14号8中大街费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传统民居新埭镇新埭社区中大街8号9后新街周宅古建筑宅第民居新埭镇新埭社区后新街47-63号10东城河滩许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传统民居当湖街道城北路社区东城河滩72号11林埭街朱宅古建筑宅第民居林埭镇林埭社区林埭街32号12混堂弄戈宅古建筑宅第民居当湖街道建国门社区混堂弄38号13混堂弄施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传统民居当湖街道建国门社区混堂弄36号14水洞埭张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传统民居当湖街道水洞埭社区水洞埭91-97号15北台弄民居古建筑宅第民居当湖街道南河头社区北台弄24-26号16陆稼书家族祠堂古建筑坛庙祠堂新埭镇泖河村东北泖口自然村17神州庵古建筑坛庙祠堂当湖街道城北路社区顾家廊下44-50号18丁店桥古建筑桥涵码头曹桥街道孔家堰村丁店自然村19观音桥古建筑桥涵码头曹桥街道严家门村香象庵自然村20成美桥古建筑桥涵码头新仓镇杨盛村庄圩自然村21保平桥古建筑桥涵码头广陈镇高新村潘家坛自然村22望重内台坊古建筑牌坊影壁当湖街道金家村杨家浜自然村23陆光祖家族墓地古墓葬名人或贵族墓钟埭街道钟南村陆家坟自然村24陆稼书家族墓地古墓葬名人或贵族墓新埭镇泖河村乍桥浜自然村25抗战时期掩体群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军事建筑及设施平湖境内上海塘、广陈塘、独山塘、海盐塘、野桥塘及其支流沿岸26侵华日军掩体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军事建筑及设施独山港镇星华村史家埭自然村271958年掩体群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军事建筑及设施广陈镇、新仓镇、独山港镇28中山林纪念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当湖街道建国门社区叔同公园29红旗大队大礼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独山港镇韩庙村楼底桥自然村30运港大队大礼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独山港镇运港村村部西200米31海滨中学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独山港镇渡船桥村戚家桥自然村32新仓粮管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工业建筑及附属物新仓镇新仓社区西部附件2:平湖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简介1、坟浜遗址位于平湖市独山港镇新港村姜家浜自然村,当地俗称“坟浜”。遗址西至丰收河,北为姜家浜,南至王汇头,三面环水,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此处原为高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平整土地过程中曾发现过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钺。现遗址除少量民居外,其余均为农田,现场采集到的遗物有鱼鳍形鼎足、印纹硬陶片、瓷片等。据初步钻探,文化层厚约0.4米,是一处主要包含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和少量春秋战国至汉六朝时期堆积的聚落址。该遗址是平湖市境内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为研究史前时期当地先民的分布及生存状态、社会组织形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吕家汇遗址 位于平湖市乍浦镇亭子桥村,南至吕家汇,西至施家桥浜,东为西周家浜,北隔河与摇桥头自然村相望,四面坏水,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经过土地平整,遗址原始地貌已被破坏,地表散见较多的陶、瓷片,主要有:黑釉四系罐残片、网格纹硬陶片、弦纹硬陶片、泥质灰陶片、黑皮泥质灰陶杯残片、红烧土颗粒等。在遗址中部调查时发现灰黑色文化层,经过简单试掘,在距地表约0.5米处清理出一件完整的泥质红陶小罐。经过初步钻探,文化层厚约0.7米,主要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堆积,包含少量商周时期堆积。另外,在2004年建造亭桥地面水厂时曾出土过部分良渚文化石钺,结合采集到的遗物,判断此处为一处良渚文化聚落址。现遗址范围内除了少量厂房和民居外,其余都为农田,文化层保存基本完好。该遗址位于平湖南部古文化遗址带上,为研究史前当地先民的分布及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3、吉城遗址位于平湖市广陈镇前港村营盘浜自然村,东临前港河,其余三面都为无名小浜,四面环水,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据了解,太平天国军队曾在此驻扎过,并建过军营,故名“营盘浜”。此处原有高墩,经过几次土地平整,原地貌发生较大变化。现遗址地表除少量民居外,其余均为农田,高出周围农田约0.3米。采集到的遗物有:叶脉纹的泥质黑陶片、菱格纹红陶片、方格纹泥质褐陶片、素面泥质红陶片、弦纹红陶片、褐釉陶钵残片、平底弦纹碗底、韩瓶残片等,年代跨度从战国到宋代,主要为战国时期遗物。在遗址东部农田自然剖面距地表下约0.5米的地方发现黑灰土层,有少量碎陶片。另外在遗址中部发现一块有马桥文化特征的黑灰色泥质平沿罐口沿。据此推断此处应该为商周至战国时期的聚落址。据初步钻探,文化层厚约0.8米。遗址保存较好,且是境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包含马桥文化堆积的遗址,为研究商周、战国时期当地居民的社会组织形态、生活状况等提供一处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4、明巡检司城遗址位于平湖市独山港镇海塘村的独山西侧。据光绪版平湖县志卷三建置下记载:“独山巡检司城,县东南四十里,在独山南。宋元俱名故邑巡检司。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名乍浦镇巡检司,移驻乍浦。十九年(1386),乍浦设千户所,巡检张观音奴建城于独山居焉,城周一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濠深二丈,阔一丈五尺。” 现存遗址坐北朝南,东傍独山,南濒杭州湾,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占地约7074平方米。存有高出地表约1.2米的南北两段墙基,南侧墙基残长131米、残宽5米,两边青石垒砌,内填土,北侧有多处块石砌置的台阶。北侧墙基与南侧墙基相距54米,现仅存夯筑的土坯,残长100多米,宽5米,遗址测得尺寸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原东西两侧的墙基基本无存。遗址所在地曾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过军营,现地面仍有部分当时的建筑。明清两朝杭州湾两岸作为重要的海防前沿,曾修建过众多海防设施,此处遗址是杭州湾北岸平湖段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海防遗存之一,是研究我国明清时期海防史和平湖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乡土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5、当湖张宅 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万安桥社区当湖第一桥北堍西侧,北邻建国路,南靠市河。据建筑形制判断,应为民国时期建造。建筑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前后一进,北侧带天井,占地约150平方米。天井东为厢房,四周以风火墙相围,组成封闭式结构,南侧有临河埠头。正厅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北侧带外廊。檐柱为讹角柱,下垫海棠形石础。西次间后有转角楼梯与二层相连。房屋布局合理,结构完整、保存较好,解放路改造时曾作过修缮。此类临街傍河的民居能充分体现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布局特征,也为研究平湖地区民居的营建、演变及建筑发展史提供了一处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注:现房屋产权属平湖市规划建设局)6、北河滩徐宅位于平湖市乍浦镇西牌楼社区西大街1921号。房屋建于清代,原为乍浦籍画家徐馥的宅第。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辑出版的当湖历代画人传记载:徐馥(清),乍浦人,能画山水。建筑坐北朝南,封闭式结构,现存一进,由正厅及西侧的偏房两个院落组成,南北带天井,东西山墙为马头墙,占地约220平方米。正厅砖木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带双步;山墙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九檩,鹰嘴瓜柱粗短。正厅圆柱外包麻布,施黑漆,下垫鼓状石础,方形柱顶石。承重梁全部为月梁,浮雕缠枝花卉纹。南侧外廊拱顶,抱头梁为月梁,浮雕花卉、人物故事等纹饰三组。天井条石墁地,南侧原墙门上方有砖雕“维德之基”,取自诗经:“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房屋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承重梁、抱头梁等构件雕刻有精美的纹饰,造型古朴,做法考究,是研究浙北民居营建技术、形制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乍浦老城一处重要的古迹。(注:现房屋产权属个人私有)7、后新街徐宅 位于平湖市新埭镇新埭社区后新街14号,南邻后新街。房屋建于清中晚期,原为徐家所有,房主时称“徐半镇”,是新埭镇上最大的地主。土改后房屋收归国有,曾作为镇政府、文化站等机构的办公场所。 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占地约450平方米。一进砖木二层,面阔四间,中间为过道,通面宽19.4米;进深两间,通进深9.8米。一进后有天井,中间以东西向风火墙相隔。风火墙正中有砖雕门楼,单檐歇山顶,有斗拱,斗拱下方浮雕缠枝花卉纹和各种人物故事纹。二进砖木两层,面阔四间,通面宽21.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8.8米。硬山顶,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带双步;山墙穿斗式,九檀。一层承重梁浮雕动物花卉纹,木柱粗大,外包黑漆,下垫鼓状石础,方形柱顶石,地铺方砖。房屋建造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用材考究,特别是天井内保存的砖雕门楼和二进承重梁上雕刻的精美纹饰,在平湖地区非常少见,为研究浙北地区民居的特征、营建、演变等提供了一处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新埭老街作为一处极具江南水乡风貌的传统街区,此处房屋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注:现房屋产权属国有)8、中大街费宅位于平湖市新埭镇新埭社区中大街8号。据了解,房屋建造于1937年,为费家建造并由费姓后人居住至今。建筑坐南朝北,前后两进,中为天井,四周垣以风火墙,组合成封闭式院落,占地约75平方米。一进砖木两层,面阔两间。二进砖木三层,面阔两间,梁架为穿斗式,九檩。一层北有外廊,拱顶,抱头梁及穿插枋上浮雕缠枝花卉纹。房屋西北角有转角楼梯与二层相连,楼梯精美。二层围绕楼梯均匀分布数间小屋,以木板墙分隔,门上镶嵌进口彩色玻璃。三层形制与二层相同,东墙二、三层开窗以利采光。房屋保存较好,尽管体量不大,但在装饰中运用西式风格,造型别致,做工精巧,是新埭区域内最为考究的民国民居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能充分体现新镇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注:现房屋产权属个人私有)9、后新街周宅位于平湖市新埭镇新埭社区后新街47-63号。据了解,房屋建于晚清,原为周元庆家族所有,解放后收归国有,曾作为镇政府办公场所,现为镇老年体协活动中心。建筑座北朝南,现存二进,封闭式砖木结构,占地约890平方米。一进二层,面宽九间,通面宽28米;进深两间,通进深9.2米,硬山顶,抬梁式。一进北有南北两座天井,北天井东西各有一座厢房,砖木一层,面宽四间。二进二层,面宽五间,通面宽22.7米;进深两间,通进深11米,硬山顶,抬梁式。明间南侧有垂带踏跺。东西梢间各有楼梯与二层相连。外廊檐柱为讹角柱,下垫海棠形石础,方形柱顶石。房屋体量较大,布局基本完好,用材考究,是一处较为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为研究平湖地区民居的营建、演变、形制等提供了一处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房屋曾作为不同单位的办公场所,为了解当地行政机构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信息。(注:现房屋产权属国有)10、东城河滩许宅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城北路社区东城河滩72号。据原房主后代介绍,建筑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为曾在平湖经营袜厂的许家所有。解放初此建筑还曾作为袜厂工场,1956年至1960年曾作为平湖县城关镇民办初级中学校舍,学校迁出后又作为平湖师范学校教师宿舍。建筑座北朝南,封闭式结构,前后两进,带三天井,西侧有便弄,占地约750平方米。一进砖木二层,面阔五间,通面宽20.5米;进深两间,通进深7.8米。西次间及东梢间后有楼梯与二层相连。硬山顶,明间梁架为抬梁式的变体,山墙穿斗式,七檩。二进砖木二层,面阔五间,通面宽20.5米;进深两间通进深10.8米,南北带外廊。重檐硬山顶,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七架梁前后带双步;次间为穿斗式,十一檀。房屋西南角、东北角有转角楼梯与二层相连,南侧外廊拱顶,挑尖梁为月梁,浮雕缠枝花卉纹,外有丁头斗拱撑起飞檐,顶铺望板砖,上铺瓦。檐柱为讹角柱,下垫海棠形石础。一、二进房屋之间有东西向隔墙分成南北天井,北天井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二层厢房,每进房屋与厢房二层之间有过道相通。二进北天井东侧有过廊通向北墙石库门。房屋体量较大,布局完整,做工精细,多处构件雕刻有精美的纹饰,是一处较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平湖民居建筑,较好的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且有明确的建造年份,同时曾多次作为教育设施,也为研究平湖的教育史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注:现房屋产权部分属房管会直管公房、部分属个人私有)11、林埭街朱宅位于平湖市林埭镇林埭街32号。建于清末民初,为朱大音所有,解放后收归国有,曾先后作为粮管所、药店、供销社等场所。建筑座北朝南,砖木二层,由正屋和两侧厢房组成,平面呈“凹”字形,占地约82平方米。正屋面阔三间,通面宽10.2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6米,前后带外廊,东西次间北侧有楼梯与二层相连。硬山顶,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带单步,山墙穿斗式,七檩,鹰嘴瓜柱粗短。一层承重梁为月梁,梁下有雀替。圆柱外包麻布,刷黑漆,下垫鼓状石础。外廊拱顶,抱头梁上雕刻精美纹饰。房屋保存较好,梁架结构完整,构件粗大,多处雕刻有精美纹饰,为研究清末民初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形制、营建、演变等提供了一处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注:现房屋产权属房管会直管公房)12、混堂弄戈宅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建国门社区混堂弄38号,据了解,房屋为清代所建,为秀溪戈家所建,后归陆家所有。建筑坐南朝北,封闭式结构。前后二进,带三天井,西侧有便弄将前后两进房屋和天井连通,占地约240平方米。一进砖木一层,面阔三间,硬山顶,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带单步,柱下垫饼状石础。一进北为天井,北墙正中原有砖雕门楼,损坏后被封。天井东侧有一幢两层的朝西厢房。二进砖木二层,面阔三间。重檐硬山顶,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带单步,鹰嘴瓜柱粗短;山墙抬梁,穿斗结合式,七檩。明间北侧有楼梯与二层相连。房屋体量较大,布局合理,仅有小部分改动,基本保存原有风貌,是研究清代平湖地区民居形制、演变、营建等的一处重要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同时,建筑所在的混堂弄,此处也是一处古建筑相对集中的街区,且紧邻南河头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南河头历史街区与东湖景区相连接的过道。(注:现二进西次间为私人所有;明间、东次间为房管会直管公房。) 13、混堂弄施宅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建国门社区混堂弄36号。据周围住户反映,房屋建于民国时期,原为在平湖经营瓷器生意的施百荣所有,解放后收归国有,曾作为县政府办公场所。建筑砖木二层,前后二进,带三天井,其中一进南北天井东西各有一栋二层厢房。每进房屋与厢房之间二层均有过道相通,周围以风火墙相围,这样整座建筑一层以天井相通,二层以过道相连,形成了对外封闭对内贯通的布局,整个建筑占地约745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一层南北带外廊,东、西次间北侧有转角楼梯与二层相连。重檐硬山顶,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带双步,九檩。南侧外廊拱顶,檐柱为讹角柱,下垫海棠纹石础;金柱为圆柱,下垫鼓状石础,地铺方砖。二进砖木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硬山顶,穿斗式,七檩。西次间有楼梯与二层相连。中天井有一道东西向隔墙分成南北两部分。 房屋体量较大,形制较为完整,部分木构件雕刻有精美的纹饰,较好的保留下来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样式,在平湖已不多见,对研究平湖地区的传统民居的演变、营造,特别是建造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建筑所在的混堂弄,此处也是一处古建筑相对集中的街区,且紧邻南河头历史街区,是南河头历史街区与东湖景区相连接的过道。(注:现部分归于房管会,部分属私人所有。) 14、水洞埭张宅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水洞埭社区水洞埭9197号。据附近群众反映,房屋建于民国,为张家所有,1958年收归国有,曾作过水洞埭社区办公场所,现为东湖旅游开发公司所有,部分租给平湖书场作为说书场所。建筑坐南朝北,前后两进,带三天井,中天井东西有厢房,南天井有东西耳房,四周垣以风火墙,组成封闭式结构,占地约750平方米。一进砖木二层,面阔五间,重檐硬山顶,穿斗式,九檩。二进砖木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重檐硬山顶。山墙穿斗式,内墙抬梁式。一层明、次间内部相通形成大厅,南墙有落地长门,嵌玻璃。南外廊拱顶,挑尖梁上浮雕缠花卉纹,檐柱为讹角柱,海棠形石础雕刻卷草纹。明间南有垂带踏跺通向南天井,天井内有短墙分成西、中、东三部分。西耳房西墙开门与大街相通。 房屋体量较大,布局合理,用材考究,多处构件有精美的雕刻纹饰,保存较好,是研究民国时期平湖地区大户人家居住样式的一处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同时,房屋也是水洞埭步行街一处重要景观。(注:现房屋产权属东湖景区管委会)15、北台弄民居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南河头社区北台弄2426号,同时处于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南河头区域内。据了解,房屋建造于清末。建筑坐北朝南,南北带天井,南天井南有门厅,四周以高墙相围,组成封闭式结构,占地约354平方米。正屋砖木二层,面阔五间,通面宽18.8米;进深两间,一层南侧带外廊,通进深18米。重檐硬山顶,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南北带单步;山墙穿斗式,七檩。一层外廊拱顶,抱头梁雕花,讹角柱,下垫海棠形石础。天井南侧门厅为歇山顶,翼角上翘。用斗拱,一斗三升,用透雕手法雕刻缠枝花卉纹。房屋保存较好,木构件粗大,多处构件有精美纹饰,特别是门厅带斗拱,在平湖地区非常少见,是研究清末民初平湖地区民居的营建、形制、样式的一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房屋位于南河头历史街区内,是体现此街区传统风貌的重要级成部分。(注:现房屋产权属房管会直管公房)16、陆稼书家族祠堂位于平湖市新埭镇泖河村泖口小集镇东侧的上海塘西岸,南靠古时盐船巡埠。建于清代,民国六年(1917)开始作为泖浜国民学校校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新埭党部也曾一度驻于此。新中国初期也曾作为学校校舍;20世纪60年代初,改为粮食加工厂,现为“龙头庵”宗教场所。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后二进,相距较近,以厢房相连,占地约154平方米。北侧房屋砖木一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带双步;山墙穿斗式,九檩。柱下垫鼓状石础、覆盆。据光绪版平湖县志卷十七人物记载:陆陇其,初名龙其,字稼书,居泖上。世有隐德,幼读书,躬行实践,以圣贤为己任。年四十一登康熙庚戌(1670)进士,乙卯(1675)授江南嘉定知县。晚年设教东洞庭山,学者从游日益众。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雍正丙午(1726),诏从祀孔子庙庭,复入祀贤良祠。乾隆丙辰(1736),予谥清献,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陆稼书被誉为清代第一理学家及天下第一清廉,一生著作颇丰。陆稼书家族祠堂的发现为考证陆稼书的生平及家族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现阶段的廉政文化建设也起到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房屋地处浙沪水路交通要道,作为宗教场所在浙沪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了解平湖地区佛教传播、传承有一定作用。同时,作为建国后的学校校舍,也能为平湖教育史的研究提供帮助。(注:现房屋产权属泖河村村民委员会)17、神州庵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城北路社区顾家廊下4450号。据了解,此建筑由神州师太募资修建,据形制判断应建造于清代后期,建成后用作为宗教场所,据民国二十四年编辑出版的平湖通览中“平湖城区图”中有“神州庵”标注。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一进,南侧带天井,天井东西有偏殿,四周以高墙相围,组成封闭式结构建筑,占地约360平方米。正殿砖木一层,面阔三间,通面宽16.4米;进深三间,南侧有外廊,通进深21.9米。硬山顶,明间梁架为抬梁式,山墙梁架为穿斗式。正殿额枋上有斗拱,一斗三升,存少量木雕。檐柱为讹角柱,下垫海棠形石础。正殿南侧有石阶两级,天井内条石镶砌,青砖铺地。南天井东西有二层厢房,砖木结构。 神州庵为平湖新发现唯一一处额枋上带斗拱的建筑,且木构件用材粗大,多处构件有精美雕刻纹饰,是一处重要的清代宗教建筑,对于研究平湖民间信仰及建筑史都是一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注:房屋现属房管会直管公房)18、丁店桥位于平湖市曹桥街道孔家堰村丁店自然村,俗称“丁店桥”。 石桥始建年代史记无考,据桥柱铭文可知,该石桥曾于明隆庆二年(1568)重建。另据周围村民反映,石桥于20世纪60年代重修。三孔石梁桥,南北跨于丁店港上,全长14.7米、宽1.08米、高3.70米、中星门宽5.7米、边星门宽4.5米。六块条石分三组并列铺成桥面,4块条石分两组并列为桥柱,方形桥耳。在石桥北侧桥柱有浮雕的圭形如意纹,阴刻“隆庆二年(1568)信士丁恩重建”铭文。石桥为平湖境内保存至今建造年代最早的石桥,且有准确纪年,为研究明清时期桥梁营造技术提供了一处重要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19、观音桥位于平湖市曹桥街道严家门村香象庵自然村,俗称“红观音桥”。石桥始建年代无考,据桥柱铭文可知,该石桥曾于光绪十年(1884)重建。三孔石梁桥,西南东北向跨于观音塘上。全长23.5米、宽1.6米。桥面由9块条石分三组并列并列铺成,南北各有6级台阶。两侧桥额上有“重建观音桥,光绪十年重建”铭刻,铭文两侧阴刻水波纹。桥柱有楹联2对,东面为“万里前程通沧海,百年利泽引度人”;西面为“千手指迭囗古波,三孔吉曜自鸳湖”。石桥体量较大,保存较好,为研究明清时期桥梁的营建技术、形制特点、沿革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桥上的桥联铭文也为了解当地及平湖当时的宗教和民间信仰起到一定的作用。20、成美桥位于平湖市新仓镇杨盛村庄圩自然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据了解,桥由附近村民罗成美出资建造而成,故名“成美桥”。三孔石梁桥,南北跨于山塘河上,北为上海市廊下,南为新仓镇杨盛村。全长23米、宽1.74米、高4.3米。桥面由9块条石分三组并列铺成,南北各有9级台阶。桥柱各由3块条石并列而成。中星门两侧桥额楷书阳刻“成美桥”、“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铭文。桥柱两侧有楷书阳刻楹联2对:分别为“成功不日囗示鱼,美利无言水自流”;“同我舟车达江浙数千百里,寿兹金石纪光绪二十五年”。石桥体量较大,保存较好,铭文较为清晰,且有确切的纪年,为研究明清时期桥梁营造技术的演变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21、保平桥位于平湖市广陈镇高新村潘家坛16号东南。据了解,该桥始建于明末清初,现桥为清同治年间重建,系当时为方便香客烧香拜佛而建。单孔石梁桥,南北跨于潘家桥港上,全长16.6米、宽1.6米、高3.2米。三块条石并列铺成桥面,南北各有13级台阶,台阶上窄下宽,两侧设垂带。方形抹边桥耳,短条石错缝砌成桥墩,墩内有外侧有四块条石并列成面。两侧桥额阳刻“新建保平桥”铭文,两侧浮雕水波纹,桥耳刻如意纹。有桥柱联2对,东侧为“创建徒社生信士,新欣利涉乘时人”;西侧为“泽梁囗囗渊中土,叠石功成信士来”。 石桥年代较早,且保存完整,在平湖境内已非常少见,且又与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有关,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2、望重内台坊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金家村杨家浜自然村,东隔坟池浜,与李墩遗址相望。据光绪版平湖县志卷五建置下坊表记载:“望重内台坊,其阴弈世柱史,为叔侄御史马暶、马昆立,李墩。”据以上资料可知,望重内台坊是为纪念这两位叔侄御史而立,以表彰他们不畏权贵,勇于谏言,为民谋福的举动。现仅存柱子2根,立于农田中。柱为花岗岩质地,两柱相隔2.43米,西侧一根高4.47米,东侧一根高5.52米。立柱地面以下为圆柱,地面以上部分截面积呈抹角方形,柱子上部及顶端均有卯口。望重内台坊建于明代,是平湖境内仅存的牌坊,为研究平湖区域内的坊表、牌楼的营建、特征、历史及两位御史的生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3、陆光祖家族墓地位于平湖市钟埭街道钟南村东面的陆家坟自然村,俗称“天官坟”,是明代陆光祖家族墓地。现地表可见高出周围地表约1.1米的东西并列的两座砖室墓,形制一致,长3.8、宽2.5米。据了解,在墓地西南原有神道,“文革”期间被破坏,石像生也被损毁。经过几次土地平整,墓地原有封土基本被推平,在两座墓室的附近还有一小块高墩,整个墓地范围约2000平方米。据明天启版平湖县志卷十五人物记载:“陆光祖,字与绳,号五台。年十七与父杲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丁未(1547)进士,除北直浚县知县。”累迁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卒。”又据同书卷五丘墓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赠太子太保,谥庄简,墓在县北十里。”陆光祖还潜心研究佛法,自号五台居士,与冯梦祯等人支援刻成方册大藏经,即嘉兴藏。平湖报本塔修缮时发现的国家一级文物“明郑和款圆瀞金粉书妙法莲华经卷”的第一位收藏者就是陆光祖。 陆家是平湖望族,陆光祖作为平湖历史上的四位尚书之一,其家族墓地的发现,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平湖的科举考试历史以及陆氏家族史均是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24、陆稼书家族墓地位于平湖市新埭镇泖河村乍桥浜自然村,南临东西向村间水泥路。现墓地为一高出周围地表约1.5米的小高墩,面积约1000平方米,西、南、东三面环水。据了解,此地俗称为陆家坟,墓前原有神道,解放后平整土地时被损毁。现墓上种有作物,在地表仍可散见大量砖块、石构件残件和瓷片等。据1948年无锡陆氏编篡的陆氏世谱卷五记载,清献公墓,其墓在泖口祖莹旁。1985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间在此处征集到陆稼书之父的“先府君圹志”墓志铭一块。从面判断此处应为陆稼书家族墓地。又据光绪版平湖县志卷十七人物记载:陆陇其,初名龙其,字稼书。居泖上。世有隐德,幼读书,躬行实践,以圣贤为己任。年四十一登康熙庚戌(1670)进士,乙卯(1675)授江南嘉定知县。晚年设教东洞庭山,学者从游日益众。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雍正丙午(1726),诏从祀孔子庙庭,复入祀贤良祠。乾隆丙辰(1736),予谥清献,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陆稼书被誉为清代第一理学家及天下第一清廉,一生著作颇丰。该墓地的发现为考证陆稼书的生平及家族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现阶段的廉政文化建设也起到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25、抗战时期掩体群这批抗战时期掩体分布于平湖市内水路交通较为便利的上海塘、广陈塘、独山塘、海盐塘、野桥塘及其支流附近,主要是在独山港、乍浦镇区域内。掩体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圆形、长方形、六边形及扇形四大类,单体数量近500个。据1997年编辑出版的嘉兴市志第一篇历史记事记载:民国24年(1935)6月,国民政府建立苏、浙边区绥靖公署,以张发奎为主任,驻嘉兴,专门负责赶修沿海国防工事和其他国防设施,由国民党中央政府拨款100万元,省自筹150万元,调遣军队和民工突击赶修,由苏浙边区公署统一指挥。工程分锡澄线与乍嘉线,乍嘉线全长80余公里,归浙江修筑,先筑成乍浦环山公路与乍浦一线的掩体,逐渐向平湖、嘉善、嘉兴进展,与苏境衔接。目前,这些掩体大都位于农田和河流边,保存较好,部分掩体都有“民国廿六年(1937)建”铭文。该批掩体群是当时民国政府为抗击日军入侵而在沿海地区修建的大批国防工事的一部分,广大军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是研究我国近现代史及国防工程建设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告戒民众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实物教材。26、侵华日军掩体位于平湖市独山港镇星华村史家埭自然村,北邻沪杭公路。掩体系抗战时期日军入侵后,胁迫附近村民用北边大营头城址内获取的青石所修建。掩体平面呈长方形,长5.30米、宽3.85米,占地约20.4平方米。门口朝北,枪眼朝东,壁厚0.55米,墙由城砖、青石加河沙、水泥砌成,顶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此处掩体是日军入侵平湖建造仅存的一处,是日军侵略中国的实物证据,对于研究我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提醒今天的民众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27、1958年掩体群平湖境内有大量建造于1958年前后的掩体群,主要分布在沿海的独山港、广陈、新仓等镇的河流交汇的地方,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掩体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不规则形,平顶,在朝河流或道路的一面或两面布置射击孔,射击孔上方有向外伸出约0.3米的遮蔽物,在背向河流的一面或两面开小门。掩体大部分埋于地下,周边种植芦苇或竹子作为伪装,顶部设有通风孔。目前,这批掩体单体数量约100个,大多位于农田和河流边,保存较好。该批掩体是在建国初期为防止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而修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研究现代政治、军事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8、中山林纪念塔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叔同公园内。据1992年版平湖县志大事记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6月夏,大湖墩改建为中山公园,营造“中山林”,植树2200余株,筑“中山林纪念塔”一座。塔为混凝土结构,由塔基与塔身组成。塔基平面呈正方形,塔身呈方锥形,顶尖,塔身白灰底,四面阴刻“浙江省平湖县中山林纪念塔”,现塔身边置圆形水泥质栏杆。该塔为纪念“国父”孙中山而立,是研究平湖近现代史的一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东湖景区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29、红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租赁合同违约金责任认定
- 2025年拆迁安置房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
- 2025《合同法学》学习指南与实务作业
- 第4课《灯笼》说课稿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3.1 质量与密度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散文二篇》说课稿 新人教版五四制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单元序列写作(一)激活我们的诗情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1
-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4.4月相
- 机械厂噪声投诉处理办法
- 双鸭山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EYSkyworth供应链SCM流程规划含现状分析与调研访谈记录
- 三年级健康饮食教案
- 混合信号芯片测试验证-洞察及研究
- 5.1 延续文化血脉(课件)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
- 海水的秘密课件
- 系统运维期月度运行维护报告范文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starterunit1-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乡镇文旅部门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必-备知识点与模拟题集
- 抖音达人签约合同协议书
- 森林消防队森林火灾扑救知识培训考试题库题库(附含答案)
- 湖南美术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