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家乡的打工族》课例.doc_第1页
小三《家乡的打工族》课例.doc_第2页
小三《家乡的打工族》课例.doc_第3页
小三《家乡的打工族》课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例名称:家乡的打工族教材分析: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家乡的打工族这一主题由“汇款单的故事”、“打工妹回来了”、“听听他们的心声”三部分活动内容组成。学情分析:漆碑乡中心校处于偏远山区,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也有所不便。这里的中青年基本都已外出打工。所以,本校的留守儿童非常多。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驱寒问暖,陪伴他们的大都是年迈的爷爷奶奶。一年中也只有春节才能依偎在父母身旁。经过调查,大多数孩子能够理解父母不得已的做法,可是也有一小部分不理解他们。所以,这一主题将可以成为解开他们心中疑惑、打开他们心结的一剂心灵鸡汤。设计思路:在进行这一主题的教学时,我打算以课本为引导,以三个活动为主线,结合每位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让班上的每一位孩子都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那样就能达到这一主题的教育意义了。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打工族在外务工的辛苦。2、知道父母、亲人外出打工的原因,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3、尊重打工者的劳动,尊重身边的打工者。4、引发学生对美好家乡的向往,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寻找好的外出打工者的事例,用影片的形式记录下他们工作时的状态。2、爱心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老师:同学们,在你们身边有外出打工的人吗?学生答道:有很多。老师:那老师和其他同学们想听一听你所了解到的身边打工者的故事。谁愿意起来给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做思考状。(此时,我会想,同学们可能在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讲。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就设计了先由老师讲述一个关于打工者的故事作为引导。)老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位舅舅,他家里有三个孩子,他外出打工都已经接近10年了,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他的孩子们和亲戚朋友才能见到他。每一年他回家,老师看见他都会觉得心酸。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成茜回答:我觉得可能是老师看见之后觉得他很辛苦,所以才会觉得心酸。老师:是的。看来成茜同学很容易设身处地地思考。那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谁愿意来讲一讲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大约3分钟后,陆陆续续有10位左右的同学举起了手。)此时,老师分别请了五位同学讲了他们所了解的打工者的故事。从他们的讲述中我发现有很多共同点。例如:讲述的都是自己的父母,家境不好,子女不是独生,回家时间少。老师:老师想做一个班级调查,我们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的请举手。(通过查看,全班34人中共有29 人)。爸爸妈妈都在家的请举手。(只有 5 人)。老师同时配合板书做出留守儿童一个统计表格。二、了解打工族在外的工作和生活状况。1、老师出示准备好的打工者在外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播放。2、老师:从这些资料当中你能看出一些什么呢?3、生思考后回答。回答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在外打工的人工作强度大,薪水不高这些内容进行地阐述。 4、那现在同学们就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他们,去听听他们的心声吧!三、听听他们的心声。1、老师课件出示课本第52页上的一封在外打工者写给家人的书信。2、老师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读一读这一封书信。同时思考: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书信内容为一位在外打工的女孩写给家乡父母的一封家书(爸爸妈妈,你们好。我到珠海已经三个月了,在编织厂每个月能挣800多块,只是晚上经常加班。我住的是集体宿舍,八个人挤在一间房里,吃的饭菜也不合口味。真想尝一尝你们亲手做的家乡菜,真想和你们一起过端午节。你们要多保重。过年时,我一定给妈妈带一件亲手织的毛衣,一定和你们一起吃团圆饭!)这时学生都在认真地阅读。大约5分钟之后陆续有几位同学举起来了手。但是举手的同学并不多,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再次加以引导:孩子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镜,在心里再次回忆一下这封书信的内容,把自己就当成书信中的女孩,去感受一下她在外打工时的心理,以及在写这封信时的想法。2分钟左右过去,有接近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认真地思考。)老师随即抽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胡原答道:读了这封信,我觉得信中的宇艳很辛苦,她每天晚上都要加班,而且挣的钱也不是很多。老师:胡原同学很棒。讲话很完整。老师感觉你好像已经走到了打工女孩的身边一样。还有其他孩子来讲一讲吗?(举手的孩子比较踊跃)。毛伟回答:我觉得她应该很想家。因为她信里说很想家乡菜,很想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节。老师:真棒!那其他同学和毛伟同学看法一样的举手让老师看看。(举手的同学超过一大半)。四、深入探究外出原因。老师:孩子们,那在外打工是这样辛苦,又没人亲人在身边陪伴,那他们为什么还是要外出呢?你们知道原因吗?(学生做思考状。)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他们外出打工的原因,每一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老师巡视,每个小组的讨论开展得很激烈。)5分钟后,老师请代表为大家讲讲。张凤川回答:我们这个小组讨论后认为,他们外出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老师又抽了3个小组的代表,所回答的内容大概都一样,为了家庭,为了子女。老师恰当地进行语言鼓励。五、结合留守孩子的实际,走进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老师:孩子们,你们都有一颗理解别人的心。那现在想想你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外打工容易吗?他们又是为了什么?老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闭眼回想。3分钟后,老师让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爱心卡片,在上面写上给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的心里话。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理解和感谢。老师着重观察平时不理解父母的孩子所写的爱心卡片。从言语中我看出,他们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此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6分钟左右过去,孩子们都已在爱心卡片上写下了满满的一页。老师:请孩子们珍藏好自己的心里话,等过年时,爸爸妈妈回家了给他们看看好吗?学生齐答:好老师总结:打工者的路是艰辛的路,是洒满汗水的路,也是改善打工者生活的路。六、讨论:你的父母、亲人外出打工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1、老师板书表格:打工前、打工后。同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进行交流展示。第一小组:(赵福川)答:在我上幼儿班时父母就到广东打工了,我记得那时我们的房子是瓦房,每到下雨到处都会漏雨。我一点都不喜欢。现在我读三年级了,我们在公路边上修了一间新房,住着很舒服。我每天都是爷爷奶奶照顾我。我想,这就是爸爸妈妈的功劳吧!老师:真棒!送给他和他爸爸妈妈掌声吧!(全班响起雷鸣般掌声)。第三小组:(张东)答:我父母在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到昆山打工了,其实我一直都有点怨恨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一个人丢下。但是现在我知道了,他们都是为我好。所以我以前想错了。可能他们心里比我更难过。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也许我就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环境。(对于张东同学的回答,我深感感动,因为平时他的思想就比较成熟,看来这次他是真的领悟了。所以,听完了他的回答,我和其他同学们再次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5分钟的自由回答时间,让每位同学都讲一讲父母外出打工之后自己生活的改变。老师:同学们,请看到课本第53页的一句话,全班齐读(打工者的路是艰辛的路,是洒满汗水的路,也是改善打工者生活的路。)再次理解父母亲人在外打工的原因。七、汇款单的故事。1、 老师课件出示教材50页上的三张汇款单。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并思考:这些钱是寄给什么人的?是干什么用的?(大致内容为打工者把钱寄给家乡的村长修路,寄给家乡学校的校长,为孩子们买图书。)抽学生回答。覃洁回答:这些钱都是寄给家乡的,有的是为了修路,有的是为了学生。老师:很好。回答得很到位。老师:同学们,这些打工者虽然挣钱不多,可是他们为了支援自己家乡的建设,不计任何回报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种情感在你们看来是什么样的?经过老师的引导,同学能回答出他们的情感很伟大,很高尚。师生齐读:课本第50页(每一张汇款单都凝结着打工族辛勤的汗水,表达了打工族质朴的情感。)八、打工妹回来了。1、打工者在外打工,为了家乡的建设,他们不但可以有钱出钱 ,还可以有力出力,有技术就出技术。2、同学们,请看一看课本第51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这一个关于打工妹回家乡的故事。并思考:她们为什么要把学到的技术带回自己的家乡?5分钟后学生中已有举手的人。老师随机抽取其中一、两名学生进行了阐述。3、是呀!她们把在外面学到的技术、知识带回自己的家乡,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使家乡更加美好,使家乡人过上更好的生活!4、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并说一说。成茜同学举了一个例:我们家乡盛产茶叶,但是听我爷爷讲过,以前的茶叶没有什么作用,只有乡亲们自己喝。自从我舅舅在外面学习了做茶叶的技术以后,每年春季的茶叶就卖到了各个地方。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我觉得,这就是有知识的好处吧!话音刚落,教室里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伴随着其他同学的附和声。老师:是呀!成茜同学讲得非常好!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故事。看着这些可敬可爱的打工族对家乡无私的奉献,你长大以后又该怎么做呢?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沸腾,同学们都在激烈地讨论者。5、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首先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努力读书,学习知识,将来好建设自己的家乡,使它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九、情感升华,以情带行。1、同学们,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打工的人,他们的生活是艰辛的,但是同时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家人在家里等着、盼着他们。所以,每年的春节就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可是,仍有一些打工者在春节这一天也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些叔叔阿姨们讲讲的?2、同学们各自安静地思索着自己想要说的话。3、请同学们把想对他们所说的话写在课本52页的活动题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在埋头仔细地书写。老师随机观看指导。4大约过了6分钟左右,老师进行总结:孩子们,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你们就更应该让他们放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地学习知识。那样老师为懂事的你们自豪,爸爸妈妈为长大的你们自豪,我们未来的家乡因为有你们一定会越来越好!孩子们,你们做得到吗?此时,教室里响起震耳欲聋的话语:“做得到。”十、课外延伸。老师:回家后,孩子们给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亲人们打上一个电话,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好吗?还有不要忘记你写在爱心卡片上的悄悄话,爸爸妈妈们回家时就读给他们听听吧!好吗?全班齐答:好!教学反思:我所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中的第二节“家乡的打工族”这一主题。这一主题又由三个小活动组成。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先为三个小活动划分了时间段。我认为“听听他们的心声”这一活动应该为重点。我着重想启发的是孩子们对在外父母的理解,只要孩子们能理解他们的做法,那剩下的将是水到渠成。经过一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我觉得事先所提的四个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不足之处。因为我们班上留守儿童很多,所以我对他们的关注度就会更高。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父母均在家中的孩子我就没有太过于关注。没有去完全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如果他们也能理解打工者的心情,那么这就是一堂完整的品德教育课。课例点评: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并渴望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人生。新的课程改革就为孩子们架起了一座美丽的舞台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它特殊的性质,使这一梦想变成可能。它以活动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旋转舞台,使孩子们在此演绎自己精彩的少年人生。那么,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凸现课堂的开放性、实施的活动性,让学生个性展现、灵性飞扬?针对苏燕老师所设计的家乡的打工者这一主题的教学活动,能看出教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地方性。我乡在外务工者很多,所以我校的留守儿童也很多。所以在选材上很独特。教师事先所定下的四个教学目标,我认为已完成。整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