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莞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名的管理,适应经济献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死(广东省地名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管理。凡涉及地名的命名与朝、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地名的朋、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以及地名档案的管理等行为,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名是指: (一)自然地理实鹏称,包括山(峰)、河(涌)、湖海、岛礁、沙滩(滩涂)、螂角、海湾、水道、关隘、沟谷、泉、瀑、洞、地形区; (二)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各洲政区域名称和各饥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 (三)居民地名称,包括城镇、区片、开发区、自然村、片村、农林牧渔点、住宅小区和街、巷、楼群(飨、门号码),以及大厦、广场、商业城、商住路等大型建筑物; (四)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水库、渠道、堤围及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业、事业单位名称; (五)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名称; (六)城镇道路、桥梁、隧道、立交桥等市政设施名称; 第四条 地名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 第五条 东莞市民政局是管理我市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其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二)制定本市地名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统一审核本市地名的命名和朝,推行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检查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 (四)组织设置地名标志; (五)审查、编纂地名资料、图书; (六)管理地名档案和资料,咨询地名信息; (七)查处违法行为; (八)承办省和市其他地名工作任务。 各镇区社会事务办(民政办)负责辖区内地名管理日常工作。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 第六条 地名命名、胡应当从我市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地名的相对稳定。 第七条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献,尊重历史和群众的愿望; (二)一般不以人名、社会团体名称、企业名称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 (三)同一行政区域内的镇、村、街道、巷、住宅小区、楼宇、大型建筑物的名称,以及市内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同音,并注意方言谐音的不良含义; (四)镇、街道办事处、城镇社区名称应与其驻地名称一致; (五)以地名命名的台、站、港口(码头)、机场、水库、矿山、大中型企业,其名称应与当地的地名一致,派生地名应与主地名一致; (六)使用规范的汉字,避免使用生僻或易产生歧义的字; (七)不得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划名称;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就政区域的,不得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名称; (八)街、巷、住宅小区应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九)地名应由专名和税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能真实地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 (十)不以单纯序数命名; (十一)禁止使用重叠名,不单独使用通名词组作地名。 第八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大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庸俗的,以及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地名,应当更名; (三)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要更名; (四)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第九条 地名通名的规格与要求。 (一)“大道、路、街、巷”通名的使用规苑: l、行车路面宽达60米以上的,其用可称为大道; 太行车路面宽达20米以上60米以下的,其通名可称路; 3、行车路面宽达 10米以上 20米以下的,其通名可称街; 4、行车路面宽在10米以下的,其通名可称巷。 (二)住宅区(商住区)的通名使用规范: 1、集中的相对独立的住宅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等),可用“村”作通名; 2、多草地和人工景点的住宅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和休闲地面积占总面积25以上,可用“花园”作通名; 3、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达不至 “花园”标准的住宅区,可用“园”、“苑”“阁”、“庄”、“寓”、“宅”等作通名; 4、低层高涨宅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花圃、草坪面积大于建筑占地面积的高级住宅区,可用“别墅”作通名,依山而建的可称“山庄”,一般应位于市郊,市区内要严格控制。 5、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在功能促商业、娱乐、贿等起主导地位的建筑群,可用“中心”作通名,具体命名应以“商业”、“购物”、“娱乐”、“体育”等作限定词(以住宅为主的建筑物一般不用“中心”作融)。 6、楼层超过12层以上;或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或大型楼宇,可使用“大厦”作通名; 7、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有整块宽阔露天公共场地(面积大于 2000平方米,且不包括停车场)的综合商贸建筑物可用“广场”作通名。楼宇建筑周围没有宽阔公共场地者一般不用“广场”作通名。 第三章 地名的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按规定的程序做申报与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未经批准命名、更名的地名,不得在公开场合宣传和使用。 第十一条 地名命名、更名按下列规定进行审批: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名称的命名、更名,由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市内著名的或涉及镇区与镇区之间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的命名。更名,由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各镇区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及街、巷等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更名,由镇区建设主管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同意,送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五)城镇道路、广场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同级规划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地名管理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六)各类住宅小区、建筑物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开发建设单位,在申请项目用地的同时;向同税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批。 (七)专业单位管理的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设施、水利电力设施、农林牧渔场、风景名胜等名称和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称的命名、更名,由该专业单位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地名管理部门审核,报该专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地名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申报地名的命名、更名时,应将命名、更名的理由及拟废止的旧名、拟采用的新名的含义、来源和地理实体概况等一并加以说明,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地名命名(更名)申请书; (二)地名命名(朗)申报(审批)表; (三)需命名(更名)的地理实体或规划设计平面四至图; (四)其它相关资料。 第四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第十三条 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在以下范围内必须附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公告、姘; (三)报刊、广播、电视、地图和有关书籍; (四)道路、街、巷、楼、门牌、商标、牌匾、广告、印信和公共交通站牌等。 第十四条 书写地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用汉字书写地名,应当使用国家施的规范汉字; (二)用汉字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和外国地名,应当执行国家规定的译写规则; (三)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按国家颁布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第十五条 公开出版的全市性各类地名图(册),出版单位应在出版前报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镇区性的,由镇区社会事务办(民政办)审核,并报市地名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 第十六条 行政区域撤、路、街、巷、住宅小区、楼、门、桥梁、纪念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台、站、港口(码头)、广场、体育场馆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第十七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形式: (一)全市同类地名标志,由市地名办按照国家标准及有关要求统一结构形式; (二)地名标志牌上的地名,必须是标准地名,并按规范书写汉字、标准汉语拼音。 第十八条 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和更换,由市地名管理部门统一计划、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交通、国土、市政、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配合地名管理部门做好地名管理工作。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玷污和遮挡地名标志;不得在地名标志上悬挂各类物品;不得损坏、擅自移动地名标志。因施工等原因需要移动地名标志,须经所在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第六章 地名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条 地名档案由市镇地名管理部门分级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地名管理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二十一条 地名档案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地名档案管理部门补充地名资料,保持地名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第二十二条 地名档案管理应当在执行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地名信息咨询,为社会服务。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名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理:(一)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擅自命名、更名并在公开场合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书写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经审核擅自出版与地名有关的各类图册,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可并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涂改、玷污、遮挡、损坏、移动地名标志或在地名标志上悬挂物品的,责令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学STEM教育科创馆项目招标文件
- 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把“听课”听出味儿来把“教研”教进心里去
- 八年级班会课件 +驶入学习快车道;科学逆袭分化
- 2025年春节期间全球资产表现分析报告
- 巡察中违反财经纪律课件
- 岩石照片课件
- 输电安全知识培训通知课件
- 小麦机收减损安全培训课件
- 输液故障及处理
- 唐风遗韵:古代“离婚协议书”样本复制与解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课件
- FLUENT 15 0流场分析实战指南
- 弱电维护保养合同
- GB/T 41972-2022铸铁件铸造缺陷分类及命名
- YY/T 0471.3-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3部分:阻水性
- GB/T 3871.9-2006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第9部分:牵引功率试验
-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课的应用》精品课件
-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素养课件
- 超疏水材料课件
- 中医刮痧法诊疗操作评分标准
- 腧穴定位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