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云南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云南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云南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4页
云南省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20122013学年期中高二语文考试题(教师用)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积聚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称之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蚁族”,社会该如何看待之?从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大学生身价下跌的严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学生群体内心的失落程度。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首先,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在此意义上,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满足或效用。相反,“公共和个人用于教育的费用,意在获取生产性存量。这种存量包含在人体中,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而这些服务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正是以上原因,家庭千方百计地使家庭成员在踏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较高层次的学历或学位。但是,“蚁族”的出现,似乎走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其次,“蚁族” 是个与流动、社会地位、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社会学家杰克思在谁将出人头地:在美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在上大学费用急剧膨胀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而这张门票是否有效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过较少教育的男子所从事的职业地位都要高些,挣钱要多些。因此,“蚁族”的出现,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其恶化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否则,与之相伴的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最后,“蚁族”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单是教育、大学生或者体制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然而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整个社会仍需要大批的人才大学生。应看到的是,“蚁族”的出现证明“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要少,渠道也不顺畅,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境地。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不完备的教育投资环境很难使教育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实际上也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不利。“蚁族”出现,不仅仅是个体的风险,更是社会的风险,如果任由其叠加,形成积聚效应,不但对个体是一种伤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形成隐患。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 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的又一群体。指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b、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被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 “高智、弱小、群居”等特点相似。c、劳动力过剩,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社会流动乏力,是“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d、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学历者和低学历者在劳动力过剩面前是没有区别的。b、舒尔茨和杰克思都认为公众接受教育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c、只要改善教育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体制,“蚁族”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d、社会需要大批人才,大学生就业却难,是因为“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少渠道不顺畅。3、下列对“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积聚”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教育投资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b、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蚁族”的出现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c、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d、“蚁族”的出现,是个体风险,更是社会风险,任由其叠加容易形成积聚效应。参考答案:1、c (无中生有。文章第五段,“蚁族”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单是教育、大学生或者体制的原因”,文章并没有指出“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2、d (a文章第二段指出,劳动力过剩不仅困扰低学历者,也影响了一大批高学历者,并没有涉及在劳动力过剩面前有没有区别。b舒尔茨认为公众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取生产性“存量”;“ 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 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是最重要的可能;杰克思认为,“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c、太绝对,“充足条件”应改为“必要条件”。3、a (强加因果)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勤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 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c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兄年老,吾自往辩 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他得官者复数人a.b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l)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译文:_(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译文:_ 【答案】4解析:a项,完,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保全”。5解析:a(组合题用排除法,排除是太祖的话,说的是湜的为官功绩,不属于“孝弟敦行”;再排除说的是郑氏愈显。也不属于“孝弟敦行”。)6解析:c(“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 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译文:郑濂,表字仲德,浦江县人。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不分家,历时三百年。郑家的家法规定,由一个人来处理家族中的政事。郑濂受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弟兄因此逐渐显赫。郑濂到京城去,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家族使之维持长久的道理,并赐给他御果,郑濂感谢赏赐,把水果揣在怀中回到家中,将水果剖开分给家人。太祖听说了很感叹,想要赏赐官职给他,郑濂以自己年老推脱。那时候大富之家很多都因为犯罪导致家族的覆灭,而只有郑家几千人完全没有损害(意指没有人犯罪)。有人状告郑家人通敌,官吏来郑家抓捕犯人,郑家兄弟六个争着想去,郑濂的弟弟郑湜争着要去。当时郑濂在南京城,告诉他说:“我是长兄,应当去顶罪。”郑湜说“哥哥你年纪大了,还是我自己去申辩吧”。两个人争着要去坐监。太祖皇帝召见他时说:“有这样(品行)的人,可能跟着别人去犯罪吗?”就宽恕了他们,并马上提拔郑湜为左参议,命令他推举几个熟悉的人做官。郑湜推举同一个郡的王应等五个人,太祖都赏赐“参议“这个官职。 郑湜表字仲持,当官时很有声誉。南靖的老百姓叛乱,被诬陷的有几百家人,郑湜对前来镇压的几位将领说明了这个问题,便全部释放了这些人。又过了一年,进京觐见皇帝,死在了京城。(明太祖年后)十九年时,郑濂因为犯罪应当被捕入狱,他的弟弟郑洧说:“我们家号称义门,古代有哥哥代替弟弟去死的,我怎么能不代替哥哥去死呢?”然后去告诉官吏愿意服罪,于是被问斩于街市。 郑洧,字仲宗,宋濂是他的老师,在学术上有作为,他死了,老百姓很哀伤,私自给他取了个谥号“贞义处士”。 郑濂去世了,弟弟郑渶继承他的位置。二十六年的时候,东宫缺少官员,让朝廷推举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宽厚者,众人推举郑家。太祖说:“那里的王家也是模仿郑氏的家法。”于是征召两家子弟年龄在三十岁以上者,全部都到京中,让郑濂的弟弟郑济与王勤两人担任春坊左右庶人的官职。后来,朝廷又征召郑濂的弟弟郑沂,从没有官职提拔为礼部尚书,当了一年有余就退休。永乐元年的时候被被朝廷作为太祖朝的旧官员留下来,没有多久,再次辞官而去。家族中得到官职的还有好几个人,郑家越来越显赫了。 最开始的时候,郑渶曾担任官职“浙江行省宣使”,主持家族政事好几年。建文帝表彰这个家族,郑渶十分感谢,建文帝亲自写了“孝义家”三个大字赏赐给郑家。燕王朱棣的军队打进来,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匿在郑家,朱棣派人搜查郑家。郑渶在家中大厅做了准备,摆了十个大柜子,五个装经史之类的书籍,五个装了兵器以防万一。朱棣的使臣来了,打开的柜子都是书籍,放下另外一半的柜子没有打开。于是郑家免除了祸患。人们认为是郑家的孝义感动了使臣。成化十年的时候,朝廷有部门上奏皇帝郑家世代敦厚仁义,于是重新嘉奖郑家“孝义之门”。从郑文融到郑渶,都因为敦厚仁爱而出名。文融写过家训三卷,一共58条,他的儿子郑钦新增了70条,孙子郑铉又新增了92条,到了郑濂的弟弟郑涛与从弟泳、澳、湜等,和哥哥郑濂、郑源共同商议,删减一部分条文,定位168条,从那时起刊印成书。(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名。8.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4分) 9.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案: 8.以贾谊的不幸自比,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去国之情,也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9.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 ,将听觉诉诸视觉,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有力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倚南窗以寄傲,_。(2)_,烟光凝而暮山紫。(3)阁中帝子今何在?_。(4)佳节又重阳,_,半夜凉初透。(5)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6)_,蓝田日暖玉生烟。(7)_,还乡须断肠。(8)谨庠序之教,_,斑白者不负戴与道路矣。 (1)审容膝之易安; (2)潦水尽而寒潭清; (3)槛外长江空自流; (4)玉枕纱橱(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6)沧海月明珠有泪 (7)未老莫还乡 (8)申之以孝悌之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白纸黑字 奚同发 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里一无所知。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主要的是犹如久旱甘霖般及时。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离开了卫生所。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学有难处,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 要不,跟他联系一下,她怯怯地问。接着一家三口的目光都集中到爹的身上。爹却自顾自地抽着烟,一言不发。最后,爹使劲儿地掐灭了纸烟,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再难,还没到砸锅卖铁的时候,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辍学。 上镇中学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是不幸却再次降临,小弟在上学途中因雨天路滑跌落山崖,娘一病瘫在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双手抱头,隐忍丧子之痛的爹,平生第一次把粗厚的巴掌气愤地掴在她的脸上,小弟搭上一条命,如果你不能读出书来,对得起谁?从此爹拖着那条残腿,苦苦维护着家的尊严,又一次打消了她动用纸条的念头。六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已有些泛黄,捏在手上,已经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娘长叹一声,唉八年了,也不知写字的人还承认不?这个地址还管用不? 她怔在那里,是啊,没办法,只能把命运交给这张纸条了八年的精神支撑,随着一个普通信封寄走了,心里空落落地。两个月后,一个雾气没散的早晨,门前响起清脆的马铃声,邮递员大喊她的名字。在灶头烧水的她,手握尚在燃烧的半截儿柴火,夺门而出。 有信件,还有汇款!信上说,几经周转,收到她的信晚了,让她快去学校报到,以后会准时寄钱给她。老天爷啊,老天爷啊,我可以上学了!她高声重复着,一头匍匐在地然后向远方连连跪拜,口中喊道:恩人呐,恩人呐! 四年大学,她一刻不敢倦怠。从接到第一次汇款时,她心里就默默许诺,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一定要去探望恩人。这个诺言,如今就要兑现了! 找到邮政所3019号信箱,没有具体地址,向汇款窗口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大吃一惊,反问她是不是那个被资助的大学生。这下,轮到她惊讶了:是她在这儿有名,还是姚国庆有名? 邮政所几乎停止办公,大家七嘴八舌围过来 一切都明白了,是一个大娘给她寄的钱。起初,邮政所还奇怪,她一个捡破烂的怎么每月都要寄出两份钱。一份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另一份是以姚国庆的名义寄出。原来,姚国庆是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可她收到一个陌生女孩来信,纸条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她泪水涟涟。虽然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 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前,电视台记者见到长跪不起的女孩子。围观的人争相介绍,哭了一个多小时啦,都成泪人啦,人能有多少眼泪啊?可她还在不停地抹泪儿。 现场观众焦急地把目光投向街道,只是那个供俩孩子上大学,甚至把住房都卖了的女人咋还不回来?记者的镜头更是急切地扫来扫去。所有的人都在期待那个女人的到来。大家心疼哭了那么久、跪了那么久的瘦弱女孩,也在构想另一个女人的模样,或她出现的场景 (选自文化月刊)2009年第l2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女孩在得到有人准备资助她完成学业的纸条后,曾多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但都 被父亲阻止,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 b这篇小说语言质朴,叙事生动,构思巧妙。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勾连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父亲多次阻止女孩动用“纸条”,说明他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的勤劳农民,但他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 d大娘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卖掉了房子,靠拾破烂维持生计,供陌生的女孩完成大学学业,这种超越生命的承诺令人肃然起敬。 e结尾描写了女孩、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兑现了承诺的女人,但她却没有到来。结尾的这种开放性设计,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2)小说中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线索展开的。(6分) (4)“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7分) 答案:(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c 不给分。(a“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错。因为女孩寄出纸条,是在父亲去世后,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寄出的。c“但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错。小说刻画的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明大义、爱子女的令人钦佩的父亲。d“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错,“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错,文中均无此意。大娘的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她是收到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认出纸条上丈夫的字迹后,才知道捐助的事,继而兑现的承诺。)(2)(6分)信守承诺(坚守诚信)。在丈夫去世、家境困窘的情况下,收到纸条的她毅然承担起帮助陌生女孩完成学业的重任,替丈夫兑现生前的诺言。(2分);坚强。为了供自己的儿子和陌生的女孩读书,她卖掉了房子,多年住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里,靠拾破烂维持生计。(2分)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不图回报。“她”连续4年以丈夫的名义给女孩汇款,但从未留下具体地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务必结合文本,要做到形象与分析对应。)(3)(6分)文章以“一张纸条”为线索发现纸条。在试穿捐赠的衣服时,意外地发现“纸条”。试图动用纸条。女孩上四年级时,爸爸摔断了腿,第一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上中学时,家中祸不单行,再次想动用“纸条”,均遭父亲阻拦。寄出纸条。女孩考上大学,父亲含笑离世,万般无奈,她寄出了那张“纸条”。寻找纸条主人,得知真相。女孩大学毕业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去那个陌生的小城,寻找恩人,得知恩人的身份。(4)(7分)表面上看“白纸黑字”就是一张写着字的纸条,这是小说的线索。(2分)从深层上看,普通的“白纸”上朴实的“黑字”代表着人间大爱,“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表达了“爱是一种苦难中的依靠”的主题。(3分)“白纸黑字”作为一个成语,更代表着中华民族重承诺、守信用的宝贵品质。虽然丈夫去世,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的信念支撑着她完成了超越生命的承诺。这是这篇小说着力突出的主题。(3分)第卷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小说评论上说,出使是用一个古老故事借尸还魂,写出人们在现实与幻景中的困惑。b他停薪留职到社会上去闯,搞了不少旁敲侧击的事,居然发了财。c善于审己度人,是优秀的领导者必备的品质。d少数人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完全是螳螂黄雀,不自量力。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约翰诺伊梅尔的带领下,汉堡芭蕾舞团已成为德国舞蹈界的领军人物,并且很快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与赞誉。b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c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时速可达75.6公里以上。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慨。12参考答案:c.审己度人 : 审:审查;度:估量。先审查自己,再估量别人。借尸还魂:迷信传说人死后灵魂还会借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陈腐的旧事物改头换面,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下再一次冒出来。旁敲侧击: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表明观点或加以讽刺、抨击。螳螂黄雀 :比喻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略语。 13参考答案:b (a项,搭配不当。“芭蕾舞团”不能成为“领军人物”;c项, 项语病有二:“最高时速”语序不当,调整为“时速最高”;“最高”与“75 .6 公里以上”矛盾;d项,有歧义,原因是“它”指代又不明,这个“它”可以是“青这翠竹”,也可以是“竹画”。1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皆以美于徐公。c之二虫又何知! d蟹六跪而二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吾尝终日而思矣。参考答案: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 a代词,他; b 介词,比; c代词,这;)1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而莫之夭阏者。 d奚以知其然也?参考答案:b定语后置句(其他三句为宾语前置句)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窜梁鸿与海曲,岂乏明时?”的“窜”相同的一项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襟三江而带五湖c乃使其从者衣褐 d大将军邓鸷奇其才参考答案:a动词使动用法 (b项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襟;c项名词用为动词,穿;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17填入横线上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我们“四剑客”大概都偷听过当时名噪一时的女作家谢冰心先生的课和燕京大学教授郑振铎先生的课。 a结果被冰心先生板着面孔赶了出来,和郑振铎先生我们却交上了朋友 b结果郑振铎先生和我们交上了朋友,冰心先生却板着面孔把我们赶了出来 c结果冰心先生板着面孔把我们赶了出来,郑振铎先生却和我们交上了朋友 d结果我们和郑振铎先生交上了朋友,却被冰心先生板着面孔赶了出来。【解析】本题的解答要考虑前后次序和句式统一。此题容易错选a,其思考的主要依据是“话题的一致性”,从话题的一致性考虑固然没错,但是这种思考没有注意到,这段话的内容是什么,语段的主旨又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