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_劳动市场与行职业分析_第1页
工作分析_劳动市场与行职业分析_第2页
工作分析_劳动市场与行职业分析_第3页
工作分析_劳动市场与行职业分析_第4页
工作分析_劳动市场与行职业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勞動市場與行職業分析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副處長林至美97年9月16日 開南大學人力派遣學程講座 勞動市場 Part1 2 壹 勞動市場基本概念 3 期望滿足勞動需求降低勞動成本 期望增加工作機會提高勞動報酬 需求面 雇主 家庭 勞動市場機制 供需達到平衡 供給面 一 勞動供需之形成 4 供給面人口數量及結構國民健康工資率教育發展婚姻狀況國民所得區域發展及交通就業服務法規 如勞動法規 國際人力的移動 需求面經濟成長產品市場的供需狀況工資率生產技術產業結構國際競爭區域發展及交通就業服務法規 如勞動法規 國際人力的移動 二 勞動供給與需求的影響因素 5 政府 財經政策產業政策科技研發區域發展工資補貼勞動法規 雇主 家庭 勞動市場機制 公平 彈性 安全 提供工作 人口政策教育政策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原住民婦女中高齡外勞勞動法規 三 政府介入勞動市場 實施相關政策 提供勞動 干預 干預 供給面政策 需求面政策 6 四 勞動供需與市場均衡 勞動供給 在既定工資率之下 勞動供給者於所得與休閒之間作選擇以追求最大效用 在個人時間因素有限下 勞動供給為一條後彎的曲線 勞動需求 在既定的工資率與利率之下 廠商在勞動力與資本之間作選擇以尋求最小成本或最大利潤 勞動供給與勞動需求決定市場均衡工資率與均衡勞動量 7 五 勞動市場機制 1 2 原始均衡點 就業減少 勞動供需量 勞動報酬 工資 基點 原始就業量 勞動需求量與工資成反方向變動 勞動需求曲線 勞動供給量與工資成同方向變動 勞動供給曲線 原始報酬 新均衡就業量 新均衡報酬 新均衡點 如傳統產業外移 造成勞動需求減少 Q Q1 w w1 w2 Q2 工資下降 勞動力過剩 就業需求 失業率 缺工率 工資 8 五 勞動市場機制 2 2 就業減少 勞動供需量 勞動報酬 工資 基點 勞動需求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 w2 Q Q2 Q1 w1 工資上升 勞動供給 勞動力不足 失業率 缺工率 工資 升學機會增加或國人不願從事基層工作 造成勞動供給減少 9 勞動供需量 勞動報酬 工資 基點 勞動需求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 w2 Q Q2 升學機會增加或國人不願從事基層工作 造成勞動供給減少 Q1 w1 勞動供給將更 缺工 Q3D Q3S 若雇主不願提升工資 w3 Q3S w3 缺工 解決方法 協助雇主改善勞動條件 待遇 Q3D 六 政府推動政策干預勞動市場 1 2 10 六 政府推動政策干預勞動市場 2 2 就業增加 勞動供需量 勞動報酬 工資 基點 勞動需求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 新均衡點 w2 w3 Q Q2 Q3 工資下降 政府政策干預 引進外勞 Q1 w1 引進外勞 勞動供給 缺工 升學機會增加或國人不願從事基層工作 造成勞動供給減少 11 追求目標 勞動市場的公平性 彈性 安全性高彈性的勞動市場 有利於經濟結構與勞動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創新的發揮高保護的勞動市場 雖保障勞工權益 但不利企業投資 且優渥的社會福利使人民缺乏工作意願 七 政府推動政策之影響 工作 社會安全 德 法高保護主義 丹麥 荷蘭兼顧彈性與安全 台灣民間中小企業 英 美自由主義 台灣民間大企業 西班牙 義大利 台灣的公營企業 勞工法令彈性 低彈性 低保障 低彈性 高保障 高彈性 高保障 高彈性 低保障 資料來源 勞動市場彈性與安全之研究 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 96年 12 丹麥首先提出彈性兼安全 Flexicurity 勞動市場政策 以下列三個支柱為基礎 成功地使丹麥經濟成長提高 失業下降 世界各國稱之為丹麥模式 荷蘭也仿效之 大量職訓 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 彈性勞動市場 勞動法規鬆綁 非典型工作 部分工時 勞動派遣 適當的社會福利 失業給付 要兼顧就業與所得安全 必須建基在人力投資上 維護人民永續的就業能力 是知識經濟時代保障人民就業安全最好的辦法 人力資本提升 大量職業訓練 強化就業輔導 才是保障勞工就業與所得安全最佳辦法 八 積極性的勞動市場政策 人力投資 13 九 人力資本提升與勞動供需關係圖 工作經驗與訓練 工作經驗與訓練 中級人力 基層人力 高級專業及管理人力 需求面 主管與經理人員專業人員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事務工作人員 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農林漁牧工作人員生產作業人員 進修 進修 進修 供給面 博士 碩士 大學及專科 高中職及以下 14 十 人力投資之特性 投資過程甚長須勞動者本人參與隨勞動異動而流失折舊與物質投資不同報酬率不是唯一目標具外部效益 15 貳 就業市場情勢分析 16 15歲以上人口 一 勞動力之分類 民間人口 監管人口 就業者 失業者 未滿15歲人口 註 1 我國人力資源調查及其定義 係參採國際勞工組織 ILO 之規定 與世界各主要國家 如美國 勞動力調查之定義相同 2 人力資源調查之資料標準週 為每個月含15日之一週 總人口 非勞動力 勞動力 武裝勞動力 現役軍人 17 民間人口 15歲以上本國人口扣除武裝勞動力 現役軍人 監管人口與失蹤人口後即為民間人口 包含勞動力與非勞動力 外籍人士 外勞及尚未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之外籍配偶 非本國人口 勞動力 年滿15歲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 包括就業者及失業者 非勞動力 年滿15歲不屬於勞動力之民間人口 包括因就學 料理家務 高齡 身心障礙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及其他原因等而未工作亦未找工作者 二 名詞定義 1 3 18 就業者 年滿15歲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 從事有酬工作 不論時數多寡 或每週工作15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 2 有工作而未做之有酬工作者 3 已受雇用領有報酬但因故未開始工作者失業者 年滿15歲且同時符合下列情形者 1 無工作 2 隨時可以工作 3 正在找工作或已找工作正在等待結果 二 名詞定義 2 3 19 勞動力參與率 勞參率 指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 也就是在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有參與勞動的比率 計算方法如下 勞參率 勞動力 15歲以上民間人口 100 失業率 指失業者在勞動力中所占之比率失業率 失業者 勞動力 100 失業者 失業者 就業者 100 廣義失業率 除失業者外 多納入了非勞動力之中的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 怯志工作者 二 名詞定義 3 3 失業者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 勞動力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 廣義失業率 100 20 三 人力資源相關重要調查及統計 1 7 就業市場資訊係指有關就業市場動態及影響因素 勞動力特質 就業失業情勢 人力供需媒合過程紀錄等各種資訊 這類資料的蒐集 有助應用者判斷整個就業市場實際運用狀況 就業市場資訊種類繁多 一般使用的分類可分為 依資訊獲得之方式 可分為1 調查統計 如 人力資源調查統計 中之民間人口 勞動力 就業 失業人數等抽樣調查統計資訊 2 實際數統計 如 勞動統計 中之求職 求才登記人數 外勞統計人數等資訊 3 推估統計 如人力供需推估數據等資訊 依資訊功能性或用途別 可分為人口 教育研發 人力資源運用 職業訓練 受雇員工薪資生產力 等不同層面之資訊 21 三 人力資源相關重要調查及統計 2 7 就業市場資訊相關重要調查或統計例舉如下 22 三 人力資源相關重要調查及統計 3 7 23 三 人力資源相關重要調查及統計 4 7 24 三 人力資源相關重要調查及統計 5 7 人力資源調查統計係以家庭 家戶 為調查對象 透過抽樣調查戶內年滿15歲 自由從事經濟活動之本國籍民間人口相關基本資料 以供下列之用途 瞭解民間人力供應情形 蒐集民間15歲以上人口之數量 品質 地區分布等情形 以便規劃供應經濟及社會發展所需之人力 瞭解勞動力就業狀況 探討勞動力 就業及失業之人數 以及行業 職業 從業身分 教育等情形 以供人力規劃 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決策之參據 明瞭人力發展趨勢 並供國際間人力資料之比較 25 三 人力資源相關重要調查及統計 6 7 人力運用調查屬人力資源調查之附帶調查 為蒐集更多有關勞動力運用 移轉及就業 失業狀況等短期變動情勢 項目如 就業者 主要工作之每月收入 每週經常性工時 現職工作期間 去年換工作次數 獲得現職之方法 是否想換或增加額外工作 以瞭解就業者之人力運用及工作變換情形 失業者 希望找尋之職業與希望待遇 找尋工作過程中有無工作機會及未去就業原因 尋找工作期間之生活費來源 等 有工作能力之非勞動力 去年找工作情形與停找工作原因 就業意願與希望待遇 以瞭解潛在勞動力供應情形 26 三 人力資源相關重要調查及統計 7 7 薪資與生產力統計係以廠商 工廠 為調查對象 就工業及服務業場所人力需求面 按月蒐集各行業事業單位受雇員工人數 薪資 工時及進退狀況等資料 以明瞭整體勞動市場人力需求以及工時與薪資變動趨勢 按年附帶辦理 受雇員工動向調查 及 事業人力僱用狀況 等專案調查 深入瞭解各行業廠商人力需求及受雇人員異動狀況 以補按月調查之不足 27 四 人口統計與推估 人口老化 少子化 28 資料來源 教育統計 教育部 五 教育統計 大專院校校數及學生人數 大專校院擴增 高等教育學生人數大幅增加 29 總人口 千人 民間15歲以上人口 千人 勞動力參與率 勞動力 千人 所占比率 非勞動力 千人 軍人及監管人口 經濟因素167千人 39 8 定義 指關廠歇業 業務緊縮 季節性工作結束 非經濟因素165千人 39 4 初次尋職87千人 20 8 非初次尋職332千人 79 2 就業10 294千人占勞動力96 09 定義 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從事有酬工作或從事15小時以上無酬家屬工作者 失業419千人失業率3 91 定義 指年滿15歲目前無工作 但隨時可工作且正在尋找工作者 行業結構 農業5 3 工業36 8 服務業57 9 職業結構 白領43 5 藍領32 2 其他24 3 一 96年人力資源概況 資料來源 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 行政院主計處 六 人力資源調查統計 30 二 勞參率 就業人數與失業率趨勢 勞參率58 3 失業率3 9 就業1 030萬人失業41萬人 31 三 勞參率 1 5 按性別 年齡別分 單位 百分點 男性勞參率 女性勞參率 青少年勞參率 單位 百分點 32 三 勞參率 2 5 男性年齡別勞參率變化 33 三 勞參率 3 5 女性年齡別勞參率變化 34 三 勞參率 4 5 按教育程度別分 單位 百分點 以國中以下程度者勞參率最低專科程度者最高 35 三 勞參率 5 5 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 各國政府統計網站 我國勞參率與其他國家相比仍偏低 36 四 就業 1 6 男 女就業趨勢 單位 千人 909 100 0 244 26 8 665 73 2 總計 37 四 就業 2 6 按年齡 教育程度別分 中高齡就業者 大學以上就業者 單位 千人 單位 千人 38 四 就業 3 6 96年行業人數之變動 註 96年係與95年比較 農林漁牧工作及售貨員 35 91 5 10 183 就業總計增加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民意代表主管經理 專業人員 事務工作人員 服務工作人員 生產操作工人 藍領 白領 131 38 10 26 職業別 行業別 教育服務 資訊通訊傳播 批發零售 183 65 17 16 3 3 37 10 2 25 6 1 0 10 11 23 就業總計增加 農業 礦業 不動產 製造 電力燃氣 營造 住宿餐飲 金融保險 專業科技 支援服務 公共行政國防 醫療保健社工 其他 工業 88 服務業 105 供水及污染整治 5 運輸倉儲 藝術娛樂休閒 1 8 2 單位 千人 39 四 就業 4 6 行業結構 單位 千人 3大部門 19項行業大分類 服務業創造就業人數最多 占58 40 四 就業 5 6 職業結構 單位 千人 白領工作人員 藍領 以專技人員就業成長速度最快 包含技術工 機械設備操作工及組裝工 非技術工及體力工等3類 1 係因現役軍人不計算在就業者內 9大類 10大類 1 41 四 就業 6 6 按從業身分別分 以受私人雇用者人數最多 單位 千人 42 五 失業 1 2 失業者失業原因 非自願性失業比例 2 3 1 單位 千人 自願性失業者 非自願性失業者 非自願性失業者比例約占四成 43 失業者失業型態1 摩擦性失業 初入職場或轉換工作2 循環性失業 經濟景氣欠佳 就業機會減少3 結構性失業 產業升級 行職業結構進行調整 勞動供需間因有落差無法媒合 失業與缺工並存 4 季節性失業 應屆畢業生及暑期工讀生投入5 自願性失業 自願離職失業原因主要分為 1 初次尋職者 摩擦性 循環性2 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 結構性 循環性3 季節性或臨時性工作結束 季節性 循環性4 對原有工作不滿意 自願性自然失業率 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 不包括循環性失業失業型復甦 經濟景氣好轉 失業卻未見改善 44 五 失業 2 2 失業者失業週數 單位 週 以中高齡者失業週數最長 以低教育程度者失業週數最長 長期失業者通常指失業週數超過52週 1年 以上者 亦有認為6個月以上者即屬之 近年來因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 失業者失業週數有延長現象 45 六 尋職者找尋工作之方法 單位 千人 尋職者中 最常使用之方法為應徵廣告 招貼 其次為託親友師長介紹 平均每位尋職者使用1 86項方法 46 七 就業者獲得現職方法 單位 千人 另根據 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就業者獲得現職之方法亦以應徵廣告 招貼所占比率最高 託親友師長介紹居次 同一企業不同場所間的職位調動所占比率居第3 47 八 失業率 1 3 按年齡 教育程度別分 青年失業率高 高學歷高失業率 單位 百分點 48 八 失業率 2 3 按地區 縣市別分 單位 百分點 北部失業率較低 49 八 失業率 3 3 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 各國政府統計網站 我國失業率較歐 美為低但較南韓 新加坡為高 50 九 非勞動力 未參與勞動之原因 單位 千人 怯志工作者 廣義失業率 96年廣義失業率為5 59 較原失業率3 91 為高 失業者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 勞動力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 100 51 十 部分工時狀況 96年我國部分工時者所占比率約僅3 4 由受訪者自行認定者為2 5 以週工時未滿35小時者為3 6 低於韓國8 8 日本24 5 美國12 6 法國13 3 英國23 4 荷蘭35 5 因此仍有相當發展之空間 部分工時勞工有近半數為學生 有近2成屬於家庭主婦 薪資計算方式以時薪制占7成最多 部分工時勞工以收銀員所占比率 20 最高 其次是餐飲服務生 13 及事務工作人員 12 平均每週工作時數為28小時 約為全時勞工 平均44 6小時 的6成 52 一 薪資 生產力 勞動成本與物價之關聯 七 薪資與生產力統計 在自由競爭市場中 勞動報酬的高低是反映勞動供需的結果 提高勞動報酬是勞工所期盼 要增加勞動報酬應設法提高其生產力 而不是由人為不當去干預 否則會陷入惡性循環 長期對勞工反而不利 產品價格 物價 僱用勞工 失業 不當干預 勞動報酬 53 二 薪資調升關係圖 54 三 基本工資調升之衝擊 96年我國基本工資由原來的15 840元調升至17 280元 基本工資調整影響 外勞薪資 勞健保費用 此次基本工資調整 亦一併調整部分工時者之最低時薪為95元 多數國家均訂有基本工資規定 以保障弱勢邊際勞工之薪資所得 沒有實行基本工資之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 香港 55 四 受雇員工薪資及生產力統計指標 56 八 缺工與外勞統計 外勞引進多寡應與產業缺工情形有關聯 產業外勞55 傳統產業缺工 開放3K3班製造業外勞社福外勞45 以外籍看護工為主 57 九 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求職求才概況 求才人數 求職人數 求供倍數 代表平均每位求職者有多少個工作機會 58 十 職業訓練統計 1 2 資料來源 職業訓練概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歷年職業訓練受訓人數及單位數 95年職業訓練人數按訓練機構別分 所占比例很低 59 十 職業訓練統計 2 2 職業訓練114萬人次中 各訓練性質別受訓人次 依序為佐理人員訓練占受訓總人次之50 中 高級專技人員訓練占28 技術工訓練占10 服務人員訓練占9 中 高級管理人員訓練占2 在訓練單位方面 1 220個有辦理職業訓練之單位中 除11所公立職訓機構為專責職訓機構外 餘以民營事業附設831個單位最多 占68 其次為公營事業附設126個單位 占10 而各級學校附設 民間團體附設及政府機關附設均不及一成 60 參 就業市場展望 61 一 人力發展計畫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每4年配合 經濟建設計畫 研擬 人力發展計畫 除進行人力供需推估外 並訂定具體工作項目推動實施 以促進人力資源之發展與有效運用 失業率目標值 4 0 過去 3 8 目前 3 0 101年 人力發展面臨問題1 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影響勞動力供給2 高等教育擴增 大學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3 發展職業能力的投資不足4 勞動力參與率偏低5 高級與基層人力不足6 服務業創造就業不足7 弱勢勞工就業困難 62 15 24歲青少年 1 6 18 9 8 8 97年 70 7 8 0 24 0 104年 65 4 2 7 94年 10 2 16 9 71 4 1 5 89年 13 1 13 9 71 5 1 5 25 49歲青壯年 50 64歲中老年 65歲以上老年 二 人力供需推估結果 一 勞動力年齡結構變化 勞動力老化 63 服務業 工業 農業 89年 9 491千人 55 0 37 2 7 8 94年 9 942千人 58 3 35 8 5 9 97年 10 338千人 34 2 5 7 104年 11 113千人 62 3 32 7 5 0 60 0 二 就業者行業結構變動 服務業就業 64 18 5 4 5 33 1 5 8 18 8 11 4 8 0 94年 4 3 36 0 7 7 18 0 10 8 16 8 6 4 89年 4 7 31 2 5 6 19 3 11 6 19 2 8 4 97年 白領工作人員 藍領工作人員 104年 5 0 28 3 4 9 19 7 11 9 20 8 9 4 專業人員 生產工作 技術員及助理 農林漁牧 事務工作 主管及經理 服務工作 三 就業者職業結構變動 專技人員 65 四 總體人力供需比較 高級與基層人力不足 中級人力過剩 66 三 國內外就業市場展望 服務業將成為創造就業之主力部分工時等非典型工作機會將增加 有利派遣服務業發展產業創新加值 才能真正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各國競逐高級專業人才 國際間人才移動 人力資本投資日益重要 教育 職業訓練 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嚴重隨著中國 印度等國家興起 大量勞動力投入就業市場 低階工作薪資難以提升 67 肆 勞動政策 68 少子化及人口老化之衝擊勞動力參與率提升不易結構性失業 中高齡 低技術弱勢勞工就業困難人才外移 高級專業人力不足高學歷高失業人力低度運用 失業 工作時數不足 所得偏低 個人所從事的職業與其教育程度不相稱基層人力不足企業人力資本投資低勞動法規僵固 一 勞動市場面臨問題 69 少子化及人口老化之衝擊 延後退休年齡結構性失業 職業訓練 促進特定對象就業勞動力參與率提升不易 勞動派遣 部分工時 婦女就業人才外移 高級專業人力不足 培育 延攬人才高學歷高失業率 產學合作 青年職場體驗人力低度運用 教育政策基層人力不足 外勞政策企業人力資本投資低 獎勵 補助勞動法規僵固 修法 二 勞動市場政策 1 2 針對勞動市場問題 研擬因應對策 70 失業率居高不下 如91年上升至5 17 之原因 經濟景氣欠佳 工作機會減少 裁員 循環性失業 產業外移 業務緊縮 結構性失業 產業結構調整 勞工技能不足 結構性失業 弱勢勞工就業困難 綜合型失業 暑期畢業潮 摩擦性 季節性失業 外籍勞工過多 結構性失業與缺工並存現象 研擬降低失業率之因應對策 振興經濟 促進產業發展 解決循環性失業問題加強職業訓練 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加強就業服務及就業資訊流通 解決摩擦性失業問題提供公共就業機會 針對不易就業之弱勢失業勞工 綜合型失業 政府提供短期工作機會其他措施 如提高就業安定費 減少外勞 二 勞動市場政策 2 2 71 排除勞動市場障礙 活絡市場機制提供彈性與保障兼顧的勞動條件環境促進人力資源的發展與有效運用提升人力素質 強化國際競爭力協助弱勢失業者就業與訓練 三 勞動政策追求之目標 72 彈性 保障 效率 公平 四 人力資源與經社發展共享共榮 行職業分析 Part2 74 一 業標準分 1 3 我國 業標準分 係供統計分 之用 分 層級為大 中 小 細 4個層級 4位 編碼 其中大 依照1958 合國國際 業標準分 編訂 中 小 則根據我國國情與需要 並 照國際 業標準分 及美 日 加拿大三國人口普查之 業分 酌予增減 由於經社環境及產業結構變遷快速 業標準分 亦需配合重新檢討修訂 我國 業標準分 始於56 公布試 經60 64 72 76 80 85 90 及95年等8次修訂 分 體系已大致完備 並可與國際接軌 最近一次修正為95年 修訂結果計分為19大 89中 253小 557細 75 一 業標準分 2 3 我國 業標準分 編訂之主要目的 1 將從事相同或 似經濟活動之場所單位有系統的歸 作為統計資 陳示之基準 2 使國內統計之 業分 能在一致的比較基礎下 相互 結應用 3 國際間統計資 之相容比較 業分 基礎 國際上一般以場所單位 establishment 作為 業分 基礎 其與企業之區別 在於企業單位範圍較大 包括之場所單位往往 止一個 各場所單位所從事之主要生產活動可能相同 亦可能 同 76 一 業標準分 3 3 業分 分為大 中 小 細 等4個層級 其編碼方法依 合國1990 頒訂標準 自民國81 業標準分 第5次修訂起 大 改採英文字母編碼 中 小 細 分別採用2 3 4位 編碼 大 中 A農 漁 牧業01 03B礦業及土石採取業05 07C製造業08 34D電 及燃氣供應業35E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36 39F營造業41 43G批發及 售業45 48H運輸及倉儲業49 54I住宿及餐飲業55 56J資訊及通訊傳播業58 63K 融及保險業64 66L 動產業67 68M專業 科學及技術服務業69 76N支援服務業77 82O公共 政及國防 強制性社會安全83 84P教育服務業85Q醫 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86 88R藝術 娛 及休閒服務業90 93S其他服務業94 96 77 二 職業標準分 1 4 我國職業標準分 於民國56 首次研訂 中華民國 職業標準分 與定義 均採用 合國 國際職業標準分 為基本架構 酌美 日 國職業分 並兼顧我國國情研訂 配合社會型態及經濟結構之變遷 經60 64 72 76 及81年等5次修訂 最新一次修訂為81年 修訂結果計分為10大 37中 114小 394細 81 第五次修正分 76 第四次修正版大 1位碼 10大 1位碼 9中 2位碼 37小 3位碼 114中 2位碼 85細 4位碼 394小 3位碼 324 78 二 職業標準分 2 4 職業係指個人所擔任之工作或職務 但須具備下 條件 1 須有報酬 係指因工作而獲得現 或實物之報酬 2 有繼續性 係指非機會性 但從事季節性或週期性之工作亦認為有繼續性 3 為善 風俗所認可 如從事之工作雖可獲得報酬 但 為善 風俗所認可 則 認定為其職業 79 二 職業標準分 3 4 職業之分 原則 係按個人從事之有酬工作 將其性質相似或相近者分別歸 並做有系統之排 惟職業種 繁多 通常無一定之原則可循 一般多按下 條件 選擇其適用者作為分 之準則 1 在職務上所負之責任2 專業知 技術及資 3 生產之物品或提供 務之種 4 工作環境 工作程序或使用之原 凡從事 種工作以上之工作者 以從事時間較長之工作判定為其職業 能確定時 則以收入較多之工作判定為其職業 如仍無法確定 則以距調查時最近之工作判定為其職業 在同一處所從事 種以上工作之工作者 則按技術性較高工作 判定其職業 80 二 職業標準分 4 4 大 架構分 上之基本觀 有二 工作 技術前者係指其所從事之工作或職務 職業即是由一些相似程 高之工作或職務所組成 後者係指從事工作或職務之能 又分為技術層次與技術專業程 職業分類大業別之技術層次分為4個等級分 大 別技術層次1民意代表 政主管 企業主管及經 人員 2專業人員4 最高 3技術員及助 專業人員34事務工作人員25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26農 漁 牧工作人員27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28機械設備操作工及組裝工29非技術工及體 工1 最低 0現役軍人 81 三 行 職業標準分 之區別 業 一詞係指經濟活動部門之種 包括從事生產各種有形商品與提供各種服務之經濟活動在內 一般人常將工作場所 屬的 業與個人所擔任的職業混為一談 為避免誤解 對二者之區別首須加以 明 業 指工作者工作場所 屬之經濟活動部門 職業 則指工作者個人本身所擔任之職務或工作 以酒廠所僱司機為 在職業分 中司機屬運輸工具操作工 在 業分 中 因酒廠之經濟活動為釀酒 屬製造業之飲 製造業 業 係指經濟活動部門之種 而非個人所從事之工作 每一 業有一定主要經濟活動 但因分工關係 往往需要各種 同職業工作人員 而同一種職業之工作人員 亦常分布於各種 同之 業 82 四 職業分析 1 5 一 職業分析涵義職業分析或稱為 工作分析 是對一個職業所涵蓋的職務或工作所做分析 這種分析 主要是要獲得與職業有關的資訊 其用途包括 協助求職者尋找適合的工作推介參加職業訓練者選擇不同之受訓職類協助雇主認定應徵者的資格要求及條件 進行求職者或職訓學員與案主配對檢核 以提高媒合成功率 進行工作配置或實施業務績效考核之依據 83 四 職業分析 2 5 二 職業分析內容職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