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1页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2页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3页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4页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研究报告前 言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生产或工作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既相互促进了又相互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产品升级换代,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成为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不止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为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要,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多数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庆市从1999年开始大力创办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04年7月止,共计培养各种专业高职毕业生91720名,分布在重庆市的各行各业,为重庆市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目前,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结构的变化,对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本课题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通过走访调整,收集了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不相适应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重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就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如何增强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供领导和教育决策部门参考。第一篇 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一般理论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内涵、特征及办学模式1、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内涵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对其本身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真正办出特色。我国目前把整个教育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四大块。这种分类,有的按学历层次分,有的按职前职后分,有的按教育性质分,缺乏统一标准,因而不利于正确反映教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也不利于统筹规划与管理。我们认为:对教育层次的划分,应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致,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即第一、二、三级教育)。从教育类型划分,应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两类都有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这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根据教育大辞典第三卷有关概念界定:“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业后的继续教育”。从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状况看,主要是相当于大学专科层次的教育,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6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可进一步将其明确归于“第三级第一阶段(授予不等同于大学第一级学位证明)教育”(即大学专科层次)。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从类型上看是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从层次上看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这样界定不仅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相一致,而且符合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也便于与世界各国教育接轨。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和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移,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培养出一定数量的本科生,有的已开始培养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定义的表述,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仅有十几年的历史,故对其定义内涵的理解尚不完全一致。根据我们的初步探讨暂作如下表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或相当于高中文化基础和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以生产或工作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它从总体上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本研究报告所论述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仅限于学历教育范围。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不同。为了研究高职教育的特征,首先要对社会人才结构和两类教育的不同功能进行研究。从人类社会生产或工作的过程和目的来看,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二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各种直接利益。因而社会人才也相应分成两大类,即发现客观规律的人才和应用客观规律的人才。前者称为学术型人才,后者称为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各种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转化,一是将客观规律(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或工作规划、业务决策),二是将工程设计转化为工程、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承担前一种转化的人才称为工程型人才,承担后一种转化的人才称为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这样应用型人才就包含了上述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种类型的人才。所以,社会人才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人才,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人才,技术型(工艺型、实施型、管理型)人才,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在新的形势下,一些高技术生产领域的技能型操作人员,其工作性质也由体力技能操作转向智力技能操作,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增加高等教育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并加强智力技能操作训练。培养这种高技术生产领域的智力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一般也属于技术教育,也必须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实施。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1)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地方性。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地方办学,学校所办专业,应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社会个人就学择业的需要出发,按照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主干技术技能来设置。(2)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高职教育是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或某类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培养在生产或工作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以及高技术设备关键岗位的操作、检测、调试和维护的智力技能型人才,具有很明确的职业定向的特性。(3)人才规格的复合性。为适应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技术水平提高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有的还是兼具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复合人才。(4)教学内容的实际针对性。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其教学内容不是以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为依据,而是针对某一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胜任该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品德和各方面能力为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5)师资队伍素质的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技术技能的学生。因而决定了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更强的实践能力。他们应既是教师,同时也是工程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专兼职教师。(6)与实际部门联系的紧密性。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实际部门,有着天然的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必须主动适应它们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根据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及其职业或技术岗位的规范要求,并考虑学校教学条件、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来确定。3、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指出,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专业设置。高等职业院校所设专业,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为全社会服务的通用专业,口径宽,社会覆盖面广,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具有稳定性,是学校的常设专业。二是行业性、岗位针对性强的专业,口径窄,社会覆盖面小,需求量不大,且不稳定,是学校的非常设专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宗旨。同时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规模、办学条件来合理设置专业。(2)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与行业及用人单位专家一起,根据职业或技术岗位规范要求,共同研究并提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然后由学校组织教师按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设置,安排教学环节,合理处理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3)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高职教育必须有与生产或工作一线实际情况相同或相近、先进程度相当的实验、实习等实践训练环境(场所与设备),使学生能进行实验性的,工艺性的,以及产品加工、安装、调试、检测、维护等实践操作。要重视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确保学生能从实际技术工作和实际生产活动中学到实用技能,使学生更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4)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结构除专职教师外,还应从实际部门聘请一部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专家任兼职教师。专业课、工艺课和实验、实习课教师应该既具有教师任职的资格,又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等级资格。(5)招生对象、学制、学历和就业。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有一定职业经历并具有高中文化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部分学校还招收了中等专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和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办五年或六年制高职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根据专业特点,专科一般为2-3年,本科为四年。学生学习期满,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证书,可由学校颁发高等专科或本科毕业文凭,国家承认其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应授予相应的学位。学生毕业后,除师范类和定向委培学生外,学校不包分配,可通过学校推荐、双向选择就业或自主择业。(6)实行开放办学。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事业联合办学、合办专业,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使学校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培养基地,社会和企业成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人才交流又向兼职,学校教师可到企事业挂职或顶岗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可到学校担任教师或兼课。双方合作搞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或向行业、企事业推广科研成果,提供科技服务,以充分发挥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多功能作用。二、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结构的关系1、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是从事同类物质生产或相同服务的经济群体。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我们在此研究的是一个小范围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但它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职业教育结构一般认为,职业教育结构是指职业教育的内部构成状态,反映职业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联系方式、相互作用形式及其变化规律,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综合构成体系。它是反映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职业教育的性质、功能和效益。根据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的不同,职业教育结构的主要内涵可包括: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态结构、组织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3、高等职业教育怀产业结构的关系(1)社会经济发燕尾服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直接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如美国在各个不同时期,其职业教育的重点始终是面向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结构重点始终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转移的。(2)高等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产业发展速度和效果起促进作用。如果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适应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说两者是平衡关系,反之则是制约的关系。按照行业或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得到他们的办学支持,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5.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0%左右。这标志着重庆工业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企业需要一批具备高等专业理论知识,又经过高等技术训练的技术、管理人员。如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技术含量不够,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则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受到人才匮乏的影响,由此减缓产业发挥脚步。第二篇 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一、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重庆是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据2004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公布数字:目前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47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250.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4826元增加至2003年的8075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5%。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增量中的20%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1、三大产业G D P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生显著变化重庆经济由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同区农村经济两大块构成,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根据这一特点,重庆近年来根据“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旋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情况如下表:表一:2000年-2003年三大产业的增加值比较表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年1589.34283657.51648.832001年17502937277302002年1971.10315.78826.45828.872003年2250.11343.07975.95931.09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第一产业G D P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3%,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相比,除第二产业低0.8个百分点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全国0.4和2.7个百分点。由于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4.3%、39.9%和15.8%;20世纪8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变为31.4%、37.8%和30.8%;20世纪9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有了进一步变化,分别为19.5%、42.3%和38.2%,贡献率的差异致使产业结果有了明显改善。图1:2000-2003年三大产业产值变化情况表二: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当年GDP的比重产业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36.845.817.4198340.740.219.1198831.143.125.8199325.643.031.4199820.941.038.1200017.841.340.9200116.741.541.8200216.041.942.1200315.243.441.4图2:2000-2003年三大产业GDP贡献率2、三大产业结构演变日趋合理化(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重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经过1978年1983年的连续走高之后,于1984年起呈连续下降趋势,在G D P中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40.7%降至2003年15.2%。虽然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但第一产业总产值仍有较快增长,上1978年的24.8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343.07亿元(见表一)。(2)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工业门类日益齐全,规模不断壮大第二产业在G D 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5.8%降至2003年的43.4%,变动幅度不大。尽管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迅速扩大,重庆第二产业G D P由1978年的30.8亿元增至2003年的975.95亿元。伴随“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以汽车、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强区(县市)的带动下,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768.36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2%,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看,第二产业增长高于第一产业,略低于第三产业;随着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走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左右。工业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到效益都对产业结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重庆一度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相当部分军工企业实现了军转民,重庆现已基本实现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等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庆工业在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3)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并型产业日趋成熟,结构日益丰富。到2003年,重庆第三产业G D P由1978年的11.71亿元上升为931.09亿元。据统计,1978年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3.3%,明显快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根据表二图示,2001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3个百分点,2002年,第一产业占到G D P的42.1%,比第二产业高0.3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入世后经济的国际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内部积压行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成以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农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其产值结构转换,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幅度明显大于产值结构的变动幅度,尤其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大大快于其产值的下降。近几年,重庆经济不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农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转换却严重换衡。1998年,重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的56.2%,2003年为52.3%,下降了3.9%,第一产业产值占重庆G D P的比重为20.9%,2003年为15.2%,下降了5.7%,其下降速度反而快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隆速度。农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背离,说明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被滞留在农村中。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现阶段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50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的一半。要将如此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业部门,是实现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2、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纵观发达国家工业化发燕尾服的历史进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首先从轻型化开始,然后逐渐经历重型化,再过渡到高工业化,即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生产品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这一阶段中,工业经济会出现向轻型化回归。与此相反,重庆工业结构存在着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特点。据重庆经济年鉴统计,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169.20亿元,增长17.8%;重工业增加值308.65亿元,增长23.5%,重工业的增加值几乎为轻工业的2倍,但在资金利税率的比较中,重工业却远远低于轻工业的水平。3、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支柱产业科技力量薄弱。重庆是我国长江上游的老工业化城市,工业是重庆的主体,但重庆的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大,尤其是三大支柱产业,即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这三大产业基本上均为传统产业。近年来,通过对汽车、摩托车、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支柱产业科技力量依旧薄弱。以汽车工业为例,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每年科研经费为56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1%,而2000年重庆长安汽车和庆铃汽车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分别为10036万元与3437万元人民币,只占销售额的2%和0.64%;1995年韩国现代汽车拥有研发人员4200人,而2000年庆铃汽车科技活动人员只有199人。由于缺乏研发资金和设计人员,重庆汽车行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差。目前重庆汽车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型,绝大部分是引进或仿制国外产品。4、主要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行业规模小,集中度低。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实行规模经营,才能大幅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而重庆汽车工业在与国内一些大企业相比中,则显得规模小,集中度低。1999年我国三大著名汽车制造集团一气、大众、东风的汽车产量分别显341692辆、256650辆和205770辆,占全国总产量18.67%、14.03%和11.24%,而重庆最大的两个汽车企业长安和庆铃产量为171012辆、40871辆,只占全国的9.34%、2.23%。另外,在重庆一个城市中就包含了嘉陵、宗申、建设、力帆、隆鑫等多家摩托车制造企业,相互间的竞争不仅使资源的配置趋于分用,影响了各个企业的发展,而且党政军给政府扶持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5、产业科技开发能力不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生转变,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显著提高,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庆市三大先导产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市政府确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作为中长期的先导产业。但三大先导产业在科技开发方面缺乏高水平的科技开发人才,科技人才匮乏制约着重庆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传统工业技术改造中,某些技术还没有形成自我研发能力。例如汽车摩托车工业,虽然汽车产销规模居全国第四,摩托车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但目前其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方,自主开发的关键零部件技术,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加工装备的数字化改造。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解决水污染、固体废物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等系列问题,在技术上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三、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1、第一产业走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是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领先科技增加资源产出率,是带领广大农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发展集约化生态农业必然要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引导农村逐步形成“生产围着市场转,结构调整跟着增收走”的良性发展格局。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目标,按照市场规律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农户和基地相结合的农村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2、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机关报型工业化路子。加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调整,加快库区和贫困地区工业的发展,构造长江上游新兴产业群,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型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重庆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促进重庆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效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才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其次,着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工业、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玻陶制品、日用化工等优势产业;第三,按照跨世纪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计算机及应用产品、自动化仪器仪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充分发挥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多的优势,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二产业中又主要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因此,若要改造和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首先需着力发展第一、二产业,并增加这些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聚散辐射能力,把旅游、商贸、金融、信息咨询作为其重点,坚持“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战略,规划发展主城区“中央商务区”,区县“商业中心”和城乡商业服务网点,逐步形成两江沿岸的“商贸走廊”和多层次的商贸网络。再次,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继续搞好国有银行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积极发展证券、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培育证券、基金等资本市场,同时,加强政府对金融的调控、监管,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逐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把新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大西南,乃至于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最后,充分发挥重庆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众多的优势,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增强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篇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问题分析一、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近30年的历史,但是在1999年前,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仅局限于成人高校或企业开办的职工大学所进行的继续教育,有正式学历、参加统招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1999年才开始正式起步,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23年,近年逐渐加大了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实现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类教育主要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型、工艺型人才的培养。1、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开办情况根据对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实际调查及向市招办和市教委了解的高职办学情况,到2004年止,重庆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有四类:一类是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共有18所,其中民办学校4所。第二类是在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中设立的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已在16所高校的132个专业进行了这种尝试。第三类是普通高校与企业或地方政府联合创办的独立二级开办职业教育,7所独立学院中有2所学院办有高等职业教育。第四类是重庆市成人高校承担的高等职业教育,这类高校有12所。2、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规模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网上查询,向各职业学校的电话咨询和了解市教委学生学籍电子档案数据,经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后得出如下数据: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规模,2001年为75891人,2002年为89993人,2003年9 105680人。近三年的高职在校生数据显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逐年增长,平均增长幅度约为18%。高等职业教育开办专业有170个,基本涵盖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一线岗位群。3、对应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设置情况统计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怕涉及的专业有170个,为了更好地与产业结构相对应,本课题组采用了重庆工商大学张干、张松两位教师主持的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校级课题研究成果,按照他们提出的专业设置市场化模式对所有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得出近三年重庆市高职专业对应三大产业和高新产业的比例表如下:表三:重庆市高职专业对应三大产业及高新产业比例2001年比例2002年比例2003年比例第一产业14511.914041.614421.4第二产业1458019.22036322.62532623.9第三产业4747362.65393359.95979653.6高新产业1238716.31429315.91912418.1总数758918993105680附:图3专业设置市场化模式附:图3专业设置市场化模式 农 植保、农技第一产业重庆市高职专业设置 林 生态、园林、花卉 牧 饲养、畜医 渔 养殖 电子 控制、仪表 机械 制造、加工第二产业 化工 化学药剂、环保 建筑 施工、设计、装饰 轻工 食品、医药、包装第三产业 旅游、维修保险、金融 教育、文化卫生、物管 生物技术 电子通讯高新技术产业 光机电一体化 新材料、新能源 环保注:专业设置市场化模式图由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提供。4、三大经济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分布情况为全面推进重庆大开发,重庆市从2001年起着力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重庆具有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与重庆相邻多数省区相比,重庆拥有科教、人才和产业优势;还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三峡库区开发、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据此,重庆把构建三大经济发展区作为大开发的重要内容。都市发达经济圈将按照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要求,着力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搞好金融体系的建设,加快科技、教育、文化等优势资源开发,加强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渝西经济走廊是指成渝、遂渝、渝黔高速公路和铁路轴线沿线地区,今后要增强次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建好一批现代化工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带。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将沿长江和乌江水道、渝万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搞好优势资源开发,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经济林基地、中药材基地、天然香料和蚕桑基地。生态三大经济圈的划分,使各区发展方向更明确,功能划分合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近三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如下表:表四:20012003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圈产值及所占比例经济圈及比例年份都市发达经济圈单位:(亿元)占全市比例(%)渝西经济走廊单:(亿元)占全市比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单位:(亿元)占全市比例(%)2001年67238.45423153630.62002年757.7338.4609.9630.9603.4130.62003年883.4739.3688.4030.6678.2430.1图4:2001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圈产值占GDP比例2002年三大经济圈GDP比例2001年三大经济圈GDP比例 图4:2002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圈产值占GDP比例2003年三大经济圈GDP比例图6:2003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圈产值占GD)比例与三大经济圈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布点情况,2003年统计情况见下表:表五:三大经济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布点情况表地区高职学校数(所)占全市高职校比例(%)在校学生数(人)占全市高职学生比例(%)都市发达经济圈28788750682.8渝西经济走廊411101289.6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41180467.6二、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与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问题分析近年来,重庆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重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的人才数量、规格与经济建设需求之间与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价值取向功利主义: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对市场所需人才数量和规格及发展趋势调查不够深入,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不能密切联系:在专业设置时对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特色考虑不充分等。1、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直接或间接制约教育结构内部发展变化的趋势,制约着教育结构内部调整改革的方向。由于重庆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尽相同。新的职业不断涌出,旧的职业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及时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更与重组。部分学校僵化和狭窄地理解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没有及时、充分地做好市场调研,对经济发展急需的职业和不需要的职业没有全面、清楚的把握,没有按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重组来制定培养计划。2000年全国招生专业设置属于第一产业类占7.6%,第二产业类占36.5%,第三产业类占55.9%。而上海在2000年招生专业中,属于第一产业类占3%,第二产业类占26.4%,第三产业类占50.1%,高新技术产业类占20.5%。重庆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也是农业大区,培养农业的实用型人才、传统产业改造的技术型人才、高新技术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是重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值得重视的问题,该课题组认为如按一、二、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致各占7%、23%、50%、20%的比例比较符合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根据此比例,目前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和学生人数严重偏少。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第一产业的学生比例不到2%,虽然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并非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但是从重庆市以大城市带大农村,农村人口占80%这个比例看,高等职业教育中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重庆市产业结构对人才数量提出的要求。从近三年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看,有下滑趋势,这与重庆市产业结构高速整体态势不符,不予纠正将严重影响重庆市商业经济的发展。(2)二、三产业的专业逐渐合理,但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从表三不难看出,2001年和2002年二产业的专业比例分别19.2%和22.6%,第三产业分别为62.6%和59.9%。离参考标准23%、50%的比例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到2003年该比例有较大改善,整体结构趋于合理,但前两年的比例失调必将对三年后学生毕业时与企业对接出现脱轨现象。二产业所需的专业学生严重不足,如重庆市的汽车、摩托车行业是支柱性产业,但与此相关的高技术劳动力培养的高职专业数量偏少,人数严重不足,2003年重庆市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汽车工艺与维修专业,在校生人数为12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技术专业也仅有20名学生。其他几个开有类似专业的学校学生数也只有一个标准班的规模,全市与汽车相关的制造和维护类专业学生人数不到1000人。此外一些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建立或人数极少,造成某些行业人才市场青黄不接。如采煤专业,目前重庆市用能增加,煤炭市场呈出今年来少有的产销两旺的好形式。当年重庆市原煤产量达到2502万吨,较上年增加13.69%,实现整体扭亏,经济效益正以强劲势头上升。但是据行业人士称,目前要找一个懂专业的矿长,比找一个投资商还难,煤炭行业高级技术人员短缺,全国几千个煤矿,专业出身的矿长仅有300多人。同时,第三产业专业毕业生由于重复较多,毕业时难以找到工作,如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数接近在校生人数的20%,出现该专业学生就业失衡现象。据重庆市劳动局对今年劳动力市场公布数据,重庆市高级技术工人缺口为50万元,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的具体表现。(3)跟踪高新技术发展的专业设置偏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对应的专业应占20%的比例,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数明显偏低,虽然2003年已达到18.1%,仍然有近2个百分点的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对应专业之间也存在不平衡问题,如电子类专业热门,而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方面的专业学生数则比例偏小,其原因是这些专业对办学条件要求较高,学校缺少设备投入资金,因此一些对考生有吸引力的学校没有开设此类专业,同时原属国家部委的几所独立学院虽设有此类专业,但由于学校声望影响,考生不了解情况,这些学校实际招生人数不多,有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上问题与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趋势中提到的按照跨世纪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计算机及应用产品、自动化仪器仪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要求不相适应,也将影响重庆市市长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大力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新工业化道路等目标的实现。总之,我市高职院校在高职专业布点上如何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办学超前性等问题上考虑不够,结果使许多高职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又导致部分职业岗位严重抽空人才,学校一时也难以提供。2、重庆市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也没有完全到位。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眼前市场的需要,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严格地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专业上马一窝峰,政府部门在专业审批方面由于存在条块分割,相互通气不够,加上缺乏对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结构方面的整体考虑意识,结果造成一些专业扎堆,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情况,此外专业设置中专业性较大,过分注意了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科学准确地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辩证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发布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急需科学的规范与管理。3、高职教育院校区域分布过分集中于主城区,地区分布不合理。从表五可以明显看,高等职业教育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与渝西经济走廊分布太少,这两个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占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30%,但是高职院校在两地区的院校比例仅为11%,在校生人数占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的9.6%和7.6%,这和地区经济与教育的平衡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学校过多集中在主城区,加大主城区学校的办学压力,造成办学经费、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而影响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两大经济圈有利的企业和社会办学资源闲置,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经济对教育的拉动作用。此外,从非都市发达区的两大经济圈学生方面来讲,到主城区学习既增加了学习成本,又减少了他们对本地区企业的了解和热爱程度,他们在完成学业以后,大多不愿意返乡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影响该地区人才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高职教育地区分布不均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地政府对办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尚未认识到人才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需要补贴的教育项目太多,由于历史原因:两大经济圈在基础教育方面长期“欠债”,投入基础教育的经费均有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因此要由政府投入办高职教育在目前有相当的困难。4、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目前的教育规章把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为:大专层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可以区别于本科院校,但难与中专、中技相区别。因此存在部分高职院独立核算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办学思路不清,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与普通高等学校的雷同,脱离不开原来传统的普通专科教育的影响,甚至一些新升格的学校仍沿用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普教化,特色教材缺乏。诸如此类等等问题,不能使高职教育的特色充分显现出来。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对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要求高,因此投入也较高。在国外,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我国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实行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政府,但是在重庆市“政府补贴”的政策未能落到实处。高职学生收费实行“一刀切”,未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导致技术含量高,办学成本高的专业开办少,文稿科类、财经类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大家都争着办,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各院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社会需要不适应。5、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企业参与度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和实践教学基地严重不足。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多缺乏企业的支撑和与企业的密切联系,特别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由于长期以来与企业的不相信来或很少来往,担任高职学院的管理干部位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经验,沿用普通高校办学路子,必然难以得到企业的有力支持,以企业为学校的实践基地目标难以实现。此外由于资金匮乏,学校自身投入不足,由学守院自己创建实践基地无论是在财力、物力还是指导教师方面都是高职学院发展的瓶颈。我市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技能训练,较之于普通院校的学生要多,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我市高职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能力锻炼,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理论功底又浅,在就业适应面和适应能力方面均无优势,因此,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在毕业后会有一段较长的时期待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所需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某项技术性工作能力的人才又供应不足,学校培养的高职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人才供需失衡。第四篇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路及措施建议一、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路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经过6年多的发展,在办学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发展,从事高职教育的管理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专业设置逐渐形成完整体系,办学模式不断深化,“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逐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势完善。6年来,我市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从总体上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我们还必须立足市情,立足重庆的教育基础,脚踏实地地思考符合我市实际的高职发展战略,必须根据重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劳动力市场和产业政策导向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以地方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特色产业为依托,围绕区域特色经济不断调整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