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玄学.doc_第1页
东晋玄学.doc_第2页
东晋玄学.doc_第3页
东晋玄学.doc_第4页
东晋玄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1曹胜高2(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 东晋玄学的新变,在于变谈玄为体玄,变理论探讨为精神实践,东晋玄学所讨论的抱朴守真、应物顺化、心性逍遥等观念,深化了东晋士人的守拙意识、自然态度和遁世情结,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体验,不仅是个人对自然宇宙的观察感悟,更是对东晋玄学命题的思索。关键词东晋玄学;新变;陶渊明思想 当前玄学史,言及东晋玄学,多以玄佛合流概之,视其所论,实重阐释佛家之演生而遮蔽了老庄之发展,合玄学而入佛学,而忽略东晋玄学的主体性。3一种思潮之消弭,虽草蛇灰线,然必有端绪。东晋玄谈之风浓厚,其论未能如西晋玄学家著述精深,可资玄学史讨论,而散入文章著述,见于立身处世,一改西晋“谈玄”为“体玄”,遂使得玄风内敛于心而不悬于口,外化于行而不彰于论。恰此时,谈佛判教之风新起,藉玄言而畅佛理,今所存佛经注赞,多援玄论,实以佛论为主体。此虽可析东晋思想之特征,然不足以辨明东晋玄学之特质,即东晋玄学在佛学之外,有无主体性的演生,其命题、观点为何?本文试杂撮史料,离析出与佛合流的玄论,并以陶渊明哲学思考的思想背景作为个案分析之。4 一、抱朴守真与守拙意识 西晋太康间兴起的反玄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坐谈玄论的空诞之风,使得省净清虚成为东晋新的政风和文风。这种政风和士风,得益于玄学的新发展。正始玄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出于自然和名教的辨析,这种辨析在魏晋易代之际,夹杂了深厚政治背景和惨痛的人生经历,名教和自然冲突与其说来自学理上的矛盾,不如说来自政治生活的冲突和抗争。太康玄学的讨论,集中在有无、言意、本末诸论,却少何晏、嵇康激切之风,亦乏王弼、阮籍等苦闷之气,其中虽有二十四友等浮华交游之徒,经历杨、贾党争之祸,然其论玄,多能词尚平达,语重泰夷,逐渐成为玄论的新风尚。待至阮瞻,“性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神气冲和,由是识者叹其恬澹”。5以省净清虚作为太康玄家的态度。何劭赠张华诗云:“既贵不忘俭,处有能存无。镇俗在简约,树塞焉足摹。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期望琴书自娱,抛却尘嚣。张华赠挚仲治诗也提到:“君子有逸志,栖迟于一丘。恬淡养玄虚,沈精研圣猷。”主张将退隐、守拙、恬淡作为理想。即便如石崇者,亦常有玄远之思,其答曹嘉诗:“孔不陋九夷,老氏适西戎。逍遥沧海隅,可以保王躬。世事非所务,周公不足梦。玄寂令神王,是以守至冲。”渴望冲和玄寂的人生。这些赠答诗中屡次提及恬淡冲和的期待,足以看作西晋时期士人深沉的心理期待。这种共识在党争不断、变乱不止的环境中,难以实现。阮裕曾有远遁之意,终应诏入仕,或问其故,答曰:“吾少无宦情,兼拙于人间,既不能躬耕自活,必有所资,故曲躬二郡。岂以骋能,私计故耳。”6或出于对世事浮沉的担忧,或出于对外在事功的惆怅,西晋士人普遍有一种躬耕守拙的向往,陆云逸民箴:“无念尔本,聿修厥谆。执盈如虚,乃反天真。”肯定逸民的纯朴。荣启期赞:“居真思乐之林,利涉忘忧之沼,以卒其天年。荣华溢世,不足以盈其心;万物兼陈,不足以易其乐。绝景云霄之表,濯志北溟之津,岂非天真至素,体正含和者哉!”认为天真至素、不计荣华乃人生之和。潘岳闲居赋亦歌自己守拙之思:“退求己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奉周任之格言,敢陈力而就列。几陋身之不保,而奚拟乎明哲,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很难想象躁进轻浮的潘岳有如此神驰的精神家园。由此观之,这种守拙、缄默、素朴的人生情怀,绝非书于纸面的敷衍之语、标榜之词,而是当时士人普遍的精神理想。西晋士人重视的素朴、天真意识,源自老庄。老子第十九章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渔父:“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按照陈鼓应的理解,这种抱朴守真,是守中、养中的表现,7汉晋间人以抱朴守真为安贫乐道、超脱穷达的旨归。后汉书申屠蟠传言:“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王琨在荐范乔中称赞:“安贫乐道,栖志穷巷,箪瓢咏业,长而弥坚:诚当今之寒素,著厉俗之清彦。”不因为外在的穷达和富足而改变自己的志趣。渡江之后,偏安一隅的行政格局,使得西晋激烈的内斗暂时平息;王导、谢安等人倡导的简约政风,使得躁急功利的士人有所收敛,西晋玄谈所辨析的自然名教合一,不仅成为一种内在的修养,而且也成为一种精神的需求。葛洪在抱朴子道意中便说:“患乎凡夫不能守真,无杜遏之检括,爱嗜好之摇夺,驰骋流遁,有迷无反,情感物而外起,智接事而旁溢,诱於可欲,而天理灭矣,惑乎见闻,而纯一迁矣。心受制於奢玩,情浊乱於波荡,于是有倾越之灾,有不振之祸,而徒烹宰肥,沃酹醪醴,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颡,守请虚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把嗜好、物欲、迷情作为修身之大敌,主张守虚冲和以守中,气定神闲以养中,又如抱朴子养生论所言:“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抱朴守真的意识,促进了东晋士人检束自约、拙朴自娱的新风尚。西晋士人的放旷,从理论上得到了纠正,使得东晋清虚淡约的士风更加自觉。戴逵的放达为非道论论述了个性和礼度的统一,批评了竹林、元康玄学的放旷,认为士人应该“栖情古烈”、“拟规前修”,不能“自驱以物,自诳以伪,外眩嚣华,内丧道实”,8在这种认识中,质性自然和礼乐教化得到了有机的融合,都内化为个人修养。戴逵在闲游赞中,称赞能够以纯静之思、素朴之心俯仰宇宙、练达世事的“神人”:“使夫淳朴之心,静一之性,咸得就山泽,乐闲旷,自此而箕岭之下,始有闲游之人焉。降及黄绮,逮于台尚,莫不有以保其太和,肆其天真者也。”由此提倡一种截然不同于西晋的新玄风:“冥外旁通,潜感莫滞。总顺巢离,兼应夷惠。缅矣遐风,超哉绝步。顾揖百王,仰怡泰素。矜其天真,外其嚣务。详观群品,驰神万虑。”不仅能够保持自己的天性、真情,而且能够治国理政、得心应手。这种自然与名教的圆融合一,逐渐成为东晋士人的人格理想。张天赐遗郭瑀书中说:“先生潜光九皋,怀真独远,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赞赏能够在自然之中保持真性情者。支遁八关斋会诗序:“余既乐野室之寂,又有掘药之怀,遂便独住,于是乃挥手送归,有望路之想;静拱虚房,悟外身之真,登山采药,集岩水之娱。”以山水娱情,以自足保真。这种尚真、乐寂、抱朴的作风,不仅是儒道思想的高度融合,而且是玄学内化为个性修养的基本特征。东晋抱朴守真思想的形成,是西晋玄学的新发展,也是佛教思想浸润的结果。佛教中求真、率真的意识,与玄学中正在生成冲淡、清虚、天真等观念合拍,使得老庄的守中、养中观念更加明晰。道安在合放光光赞略中说:“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将寂静、无执著、玄默作为法之根本。他的比丘大戒序又说“乃知淡乎无味,乃真道味也”,将淡漠作为佛修之要旨。僧睿在大十二门经序认为只有不滞于外形、不固于声色者,才能悟到佛理之“真”:“不滞者,虽游空无识,泊然永寿,莫足碍之,之谓真也。”佛教对于真的体悟,在于透过殊相看到空寂,其所谓的“真”,在于看透看穿;玄学所理解的“真”,在于回归天性,追求抛弃后天私欲污染而形成虚伪、矫饰和束缚,回归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我们知道,庄子所提出的真,立足于其全天性之说,是要人抛却礼法,由着真性情去面对自然,不免失之于执拗。经过了魏晋儒学的浸润和调和,东晋玄论中的“真”,不再以反外在礼法、反后天修养为目标,而以反对人性之中的虚伪、自私和矫饰立意。在陶渊明看来,在当时的尘俗中,很难做到“抱朴守真”,他在感士不遇赋序中说自己读董仲舒士不遇赋“慨然惆怅”,在他看来,“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但在当时,“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自己不愿意违背真性情,去适应时俗,便下决心“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在充满机巧、聪明的社会中,渴望抱朴守真的人,只能自嘲自己的拙朴。 陶渊明把自己不合于世事、不能尘俗浮沉的性情称之为“拙”,认为这是“非矫励可得”的“质性自然”。他说自己归隐,正是不能应付外在的机巧的“守拙”:“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9他甚至还津津乐道于这种苦拙。他在乞食诗中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言自己不善言辞;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说自己“邈与世相绝”,“荆扉昼常闭”,正得益于自己“深得固穷节”、“栖迟讵为拙”。他在咏贫士(其六)中赞美仲蔚:“介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他不断自嘲的这种“守拙”,正反映了他抱朴自乐的安然。陶渊明认为“守拙”正是保真,他在劝农中称赞上古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期望自己如同后稷那样,能够勤于垄亩,“矧伊众庶”。他在饮酒其二十中又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言上古之后,真淳之风不断衰落,孔子曾试图弥补,但无济于事。陶渊明所体悟的“真”,更多秉持了老庄的看法,即认为至世存于尧舜之前。要想保持真性,那就要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这与儒家强调的至世存在于尧舜时期不同。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中说:“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认为只有隐居,才能养真。在连雨独饮中,他认为“运生会归尽”,“任真无所先”,没有机心的“任真”,正是顺应大化。陶渊明的“含真”、“养真”、“任真”,是用心去体认,用行为去践行,而不是理论的总结和语言的表述,他的饮酒其五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如果说,葛洪、戴逵、道安等人对真的辨析,是哲学或者思想上的讨论,那么陶渊明对真的体认,则是一种生活化的践行,这种真意入之于诗,实现了“抱朴守真”观念的诗意化。养真守拙,是晋宋之际文人乐道的一种风气。谢灵运在山居赋中,不仅认为执政应该守拙,“长守朴以终稔,亦拙者之政焉。”而且认为自己畅游山川,颐养性情,也是守拙:“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谢平生于知游,清旷于山川。”他在初去郡诗中也说:“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径以拙讷自许。陶渊明和谢灵运气质不同,却都在诗中津津乐道于自己“守拙”,把守拙看成精神上的自我体认,体现出晋宋思想的延续脉络。由此可见,东晋士人谈玄,更多是将注意力从社会移向个人,不再关注于外在的事功,而是审视内在的玄默,把礼乐修养和自然性情结合起来,通过自我体验,使得玄意内敛,变西晋谈玄为东晋体玄,不再注重理论的辨析,而重视玄意的实践。内化了的玄意,蕴涵于山川田园,随着作者的游目经历,使得外在景物与心相通,与情相契,田园诗、山水诗能够替代玄言诗、游仙诗,体玄之风当是其转型的思想动力。 二、应物顺化与自然态度 魏晋玄学在中国思想史最大的贡献,在于把自然提升到一个与名教相并立的高度,使得人不再完全着眼于社会秩序的经营和人际关系的调整,在最广阔的视角下讨论作为一个自然的人的合法性,也肯定人的自我意识的合理性。这完全可以看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突破:第一,在先秦,天与人常常被理解为是并立的,人更多是顺服于天命、天德、天道、天志,10在这种背景下,“天”是作为一个“异己”的力量而存在的,人必须服从天意,汉代的天人感应学说,把这种思路发展到了极致。第二,即便在周易经传中存在天人合一的讨论,也更多是“观象于天,观法于地”的产物,是人试图“弥纶天地之道”的一种尝试,其立意在于“通天下之志”,也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在这种学术背景中,人的社会属性被放大,自然属性被忽略。第三,先秦诸子所论中,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是对立的。受制于时代背景和学说局限,或者过分强调人应该服从于社会秩序,如儒家、法家、墨家等,或者刻意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如杨朱、列子等,或者感慨人的被扭曲被异化而无法保持天性,如老子、庄子等。当王弼、何晏以名教本于自然立论时,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学术时代,即把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开始分别关注,把个体自我的需求和社会群体的要求并立起来辨析,作为个体的人开始自我觉醒。阮籍、嵇康所提倡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解开了束缚在人性上的外在绳索,把作为一个自然的人的情感、向往、自由释放出来,人的自我性情得以畅达,尽管这种观念难免矫枉过正,但其所释放出的那种渴望,颠覆了此前儒道学说期望表达而无法言尽的压抑,11明确承认人主体自我需求的合法性,甚至认为这种合法性可以压倒社会群体要求的合理性。元康玄学所提倡的名教即自然,则更为理性地折中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之间的关系,肯定了自然的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元康玄学在此理论前提下,继续探寻人的自然性,即作为一个主体自觉的人,应该如何生活,才能达到“自然”?元康玄学从理论上作了辨析,江东士人从行为上作了实践。向秀、郭象的庄子注所提倡的“无待而独化”说,把人的发展、人的完善作为个案来审视,瓦解了儒家面向群体进行社会性的教化说,促成了人的个体独立和个性发展。那么,如何独化呢?庄子注发挥了庄子“虚己顺化”的人生态度,把“冥然自合”、“足性而止”、“无为逍遥”作为人保持自然的法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玄冥深远所致,人应该悉心体察宇宙的开合张弛,效法自然,安内游外,淡然自若,做到无心而顺有,无为而自然,逍遥而从俗。这一理论,促使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息息相通,将汉魏时期所形成的物感论,提升到一个更自觉的高度。物感论是天人感应学说的进一步深化,其不再以“天德”和“天志”的眼光来审视天与人的关系,而是把“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是与“人”并立的外在世界,在这样的视域中,“天”和“人”都是“道”的体现,天与人同构,而且相参相应,每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自然的一张一弛,一枯一荣。阮籍的咏怀诗,常常以“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的物我相感发端,12把自己的无边的苦闷排遣到自然之中,着力抒写物我之间的细微而深切的情绪体验,把自然作为心灵的寄托和思想的载体。而嵇康则更多将山水之游作为摆脱尘俗、修身养性的方式,他在赠兄秀才入军诗其十七中说:“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在幽愤诗中所言的“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皆将自然作为人生的参照,期望从自然之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慰藉。阮籍的“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13更多倾向于应物而感,嵇康的“至人远鉴,归之自然”,14则强调要顺应大化。可以说,阮籍的物感论,代表了魏晋诗歌发展的新动向,15嵇康的自然顺化,则引导着两晋士人体玄的新方式。皇甫谧在释劝论中说“二物俱灵,是谓大同。彼此无怨,是谓至通”,把天地万物视为自然运化的结果。杜预为河南尹时论政:“臣闻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虚己委诚,而信顺之道应,神感心通,而天下之理得。”16主张治理国家应该顺应大道,要用心体悟天地至理,无为而自然地行政。张华鹪鹩赋言人生:“静守性而不矜,动因循而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杜预、张华所言的自然,既指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风物,更指代应物顺化的自然态度,即挚虞所谓的“推神明之应于视听之表,崇否泰之运于智力之外,以明天任命之不可违”的人生认识,17把 “修中和兮崇彝伦,大道繇兮味琴书。乐自然兮识穷达,澹无思兮心恒娱”作为行为方式。18东晋玄论、佛论、政论,皆以应物顺应、无所强求为自然,这种因循自化的理论和态度,一改西晋士人外在的躁进和功利,使得冲淡自足、娱情山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一,重视万物独化、自化,视生死为自然循环。张湛继续发挥庄子注,认为天地万物自有自生,“生者自生,形者自形,明者自明,忽然自尔,固无所因假也。”19不受外在的拘束,而且万物变化循环往复,生死亦如此:“俱涉变化之途,则予生而彼死。推之至极之域,则理既无生,亦又无死也。”20 他主张“以形骸为真宅”,把死亡“归之於无物”。21僧佑在重与慧远书中说:“知以方外遗形,故不贵为生之益,求宗不由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庐山诸沙弥观化决疑诗所言,自然界中的人,要能够观化、顺化、入化,才能够离世而超脱。郗鉴病重,上疏逊位言:“自忖气力,差理难冀。有生有死,自然之分。”视生死为自然规律,遥应王祥临终之超脱态度。这种超脱豁达,是对“大块流形,玄天赋命,吉凶修短,定乎自然”的深沉理解,22是对西晋士人注重养生、渴望成仙的“惜生”的否定。其二,执政理民,也要顺应时事,因世而变。东晋政论,顺应人情世故为自然。孔衍乖离论、范汪祭典、殷融上言奔赴山陵不须限制论礼,以求合于人情。释驳论:“夫弘道者之益世,物有日用而不知,故老氏云无为之化,百姓皆曰我自然,斯言当矣。”慧远在求宗不顺化中说:“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为尊。得一,故为万化之本;体顺,故有运通之功。”王坦之主张名教并用,其废庄论言:“使夫敦礼以崇化,日用以成俗,诚存而邪忘,利损而竞息,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然。”东晋士人眼中的自然,乃合人情物理、名教自然于一体,如食举东西厢乐诗所言:“广大配天地,顺动若陶钧。玄化参自然,至德通神明。”追求顺化天地与注重德行的有机统一。其三,自然与人同构,以齐物意识体认自然,做到应物顺化。张湛所说的“应理处顺”,是人与自然均应合于大道,23 与外物一起消长,体味自然之化迁,感悟山川之生机,反观人世之际遇,不执著,不强求,自然而然。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也说:“假致疑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人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彼此感应,弃尘俗之杂而务心绪之宁。阿毗昙心序中言:“发中之道,要有三焉,一谓显法相以明本,二谓定已性于自然,三谓心法之生,必俱游而同感。”即要明乎本心、顺应自然、物我相感。不真空论:“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能触物而一。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只有放下心中非分之念,顺应物化,才能不被万物所役使,才能遗貌取神,洞悉天地运行之大道。受这种风气的影响,王羲之去官后,“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24并言于谢安说:“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25把山水之游作为自然。隐士董京诗言:“乾道刚简,坤体敦密,茫茫太素,是则是述。末世流奔,以文代质,悠悠世目,孰知其实。逝将去此至虚,归我自然之室。”将清虚自然作为人生乐地。王该日烛中说:“无事为以干性,常从容于自然。”以清淡简约作为生活方式。东晋士人的应物顺化,影响到陶渊明的生活态度。陶渊明所期待的自然,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考,不妨看成新自然说或真自然说。26其内涵有三:一是不受拘束的自由精神。他三十八岁时所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言:“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认为人如果能够抛弃外在的凭借,才能不被奴役达,到庄子所言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无所待”状态,获得身心的彻底解脱,回归到人的本性。二是不被异化的自在天性。庶人孝传赞:“父母终,思慕委毁,推财与兄弟,隐于草泽,君子以为难,况童龀孝于自然,可谓天性也。”他承认孝顺为人之天性,必须顺应这种天性。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种天性是不能被扭曲、不被异化的,当官场充满矫饰之风,自己不能适应时,宁肯保持自己的天性也不能委曲求全。三是安之若命的自然态度。这种自然心性,是精神自由、生活自在的升华,摆脱了自身的喜怒哀乐和生死忧患的委运乘化。他在形影神诗序中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东晋葛洪、陶弘景修道以养生,王羲之、王恭、谢安等服药以惜生,以及郭璞、庾阐等求仙以延生的做法,在陶渊明看来不过是渴望摆脱生死的归宿,但无论如何用心经营,都不能超越天地运化。他期望这些“惜生”的君子不要忧虑形神的问题,应该抱着顺化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死。 庄子人间世曰:“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认为要保持自己精神逍遥,与其外修,不如内修,只要不迷失心性,不迷失自我,就能够用真心体悟天地大道。陶渊明所言的“共取其心”,正是追求一种喜怒哀乐不扰于胸、安之若命的自然态度。其神释言:“老少同一死,贤遇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的应物顺化,是超越了生死的应物顺化,是摆脱了名利观念的超凡脱俗,是放弃了世事尘嚣的哲学感悟。陶渊明的自由精神、自在天性、自然态度,是魏晋玄学万物独化、自化、顺化理论浸润的结果。陶渊明思想中期待的不物于物的自由,使得他能够摆脱外在功业的诱惑;不被异化的自在,使得他安于农村朴素的生活;安之若命的自然,使得他能够心平气和地居于园田,把自己的感悟诗意化。 三、心性逍遥与逸民情结 陶渊明以“自事其心”、“安之若命”的态度来审视自然和人生,使他能够超越东晋多数“好事君子”的困惑和痛苦,以己心审视人情、物理、风光,把心性逍遥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应物顺化的自然态度,使得他能够敞开心扉,把不违背自己心志视为快乐。与朋友交往,他把心心相通的默契作为快乐,赠长沙公族祖说:“何以写心,贻此话言。”用心规勉陶延寿。酬丁柴桑言:“放欢一遇,既醉还休。实欣心期,方从我游。”与丁县令欢心醉饮。答庞参军也说:“我求良友,实覯怀人。欢心孔洽,栋宇惟邻。”他与朋友相处的和睦,在于自己没有矫饰的真心。他在移居二首(其一)中说,“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以自己的素心来面对自然、面对友情,说明了陶渊明的心性澄澈。一个人心性如何,既取决于他对待自然的平和,对待朋友的和善,更取决于他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是在孤独时,他如何审视自我,如何面对自己。他在时运中说:“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以称心如意、自娱自乐来保持精神的自由。在自然界中,他能够与景物相欣赏,即便“偶影独游”,也能“欣慨交心”27,在于自己天性的保全和精神的畅快。他在自然中寻求能够与自在之心相应的景物:“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28充满欣喜。正是由于他能够顺应大化,便能放下自我:“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29平和地对待自然迁化。他期望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快乐。“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30这种称心自乐,是看淡生死、看破功名、安之若命的超脱。陶渊明的平和,不是佛教的空寂所然,也不全是道家的超脱所致,而是儒家“纵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体现。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焦虑,更有伤感,还有叹惋。他在悲士不遇赋中,表达了自己的诚挚和追求:“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在闲情赋中,他说书写自己的执着之情,意在“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他在赠羊长史中,更是感慨自己的孤独:“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在悲从弟仲德中睹物思人:“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面对年岁荏苒,他依然感慨:“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31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杂诗十二首其九中,写羁旅行役,充满了对家的思念和牵挂。正因为世事与自己的心志多暌违,陶渊明才弃官归隐,以求天性的保全、精神的自由。他在归去来兮辞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他在作品中反复陈述自己不愿违心:“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把回到家园之中的怡然自乐,作为自己的理想:“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既然现实生活与自己本性不合,人生苦短,何不称己心而归于本真、顺大化而归于自然。他更加珍惜田园生活给予自己心灵的安慰,使得自己能够得到与心性相应的快乐和欣喜。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说:“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乡村的自在,使他体会到了长沮、 桀溺等隐士的情趣。拟古九首(其一):“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咏二疏:“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与乡邻对酒,无需言语辩白。咏贫士七首其三:“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只求欣然忘怀。陶渊明的真诚而又逍遥、深挚而又闲适的自然态度,从表面看,是他的修养和性情所致,若从深层看,则是两晋的逍遥观念和逸民情结的实践。自汉魏之际隐逸意识形成之后,一直成为两晋文人期望摆脱现实痛苦的精神途径,尤其是在世事困顿之时,逍遥便成为保持精神自由的期待,而隐逸也成为保持不被异化的向往。陆机、石崇等躁进竞利之人,偶然尚有澄心逍遥之念、遁世安闲之思。陆机在演连珠中说:“遇过而悔,当不自得。垂钓一壑,所乐一国。被发行歌,和气四塞。歌以言之,游心于玄默。”渴望有朝一日能远遁尘俗。石崇在思归叹:“释冕投绂兮希聃,超逍遥兮绝尘埃,福亦不至兮祸不来。”认为超绝尘俗才能达到福祸不至的逍遥。潘尼怀退赋:“岂遁世之独立兮,庶北门之在兹。归幽岩之潜穴兮,托峻岳之崇基。”以退隐山林作为保持个性独立的方式。更不用说清淡缄默的陆云,更是以遁世立德作为理想的人格,他在与陆典书书称赞“太伯清风,遁世立德,龙蜿东岳,三让天下”;在南衡诗序说“南衡,美君子也。言君子遁世不闷,以德存身”;在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投弁释钦羡陆绂“遁世无闷,清源是濯。馥风弥馨,明徽载铄”;把遁世归隐和心性逍遥联系起来,是西晋隐逸意识的重要特点。这种隐逸意识,促成了西晋士人对隐逸的褒扬。皇甫谧在高士传序中称赞许由、善卷等“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列举九十馀人,大加褒扬遁世隐逸之人。由此开端,西晋文人大量创作褒扬逸民的诗赋,赞美那些“遗情市朝,永志丘园。静犹幽谷,动若挥兰”的隐遁之人。32西晋士人对这些隐士逸民气质的描述中,充满了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想象。陆云逸民赋想象他们生活的自在:“寻峻路兮峥嵘,临芳水兮悠裔。盘丘园兮暇豫,翳翠叶兮重盖。瞻洪崖兮清辉,纷容与兮云际。”其逸民箴又称赞他们高贵的情怀:“无念尔本,聿修厥谆。执盈如虚,乃反天真。”江逌的逸民箴描述他们的悠闲冲和:“解发灵崖,被褐弦丝,飘飘台上,轻举高之,穆穆二仲,携策相期,盘幽隐寂,与物无治。”束皙的近游赋更以躬耕田园为世外逸民:“世有逸民,在乎田畴。宅弥五亩,志狭九州。安穷贱于下里,寞玄澹而无求。乘筚辂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及至三农间隙,遘结婚姻。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西晋士人对隐逸生活的想象,从理论层面为遁世意识提供了精神支撑,促成了东晋遁世行为的普及。待至东晋,士风夷泰,逍遥于世外、寄情于山水成为士人生活方式。王羲之兰亭诗言:“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以逍遥顺化、良辰游赏作为人生向往。谢安与王胡之诗也说:“触地儛雩,遇流濠梁。投纶同咏,褰褐俱翔。”以旷达自如、随遇而安为处世情怀。在这种风气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