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县级标准化中医医院建设标准2012-5-31.doc_第1页
河北省县级标准化中医医院建设标准2012-5-31.doc_第2页
河北省县级标准化中医医院建设标准2012-5-31.doc_第3页
河北省县级标准化中医医院建设标准2012-5-31.doc_第4页
河北省县级标准化中医医院建设标准2012-5-3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河北省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试行)编制说明河北省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依据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县级中医医院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制定。本标准共三部分,既是我省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的标准,也是开展县级中医医院管理、评价、评审,以及医院监测与追踪的依据。第一部分总论是对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建设工作提出的整体思路与要求。第二部分医院设置是准入要求,是县级中医医院在规模、设置、配备、人员、能力、管理、中医药特色等方面必须达到条件。第三部分医疗服务与综合管理要求,是促进县级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等医疗过程的质量要求与控制,并可作为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第三部分第七章为监测指标,用于对县级中医医院的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目 录第一部分 总 则1一、标准化的目的与意义1二、标准化建设适用范围1三、标准化建设原则1四、标准化建设目标1第二部分 医院设置3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突出中医特色3一、办院思想3二、基本功能任务3第二章 医院规模和基础设施3一、规模3二、基础设施4第三章 科室设置与要求5一、科室设置5二、设备装备6三、人员配备6四、科室建设与医疗能力7五、临床医学教育14六、科研及其成果推广14七、中医药文化建设14八、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15第三部分 综合服务能力16第一章 医院服务16第二章 患者安全16第三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17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17二、医疗技术管理17三、医技科室质量管理18四、其他科室质量管理19五、病历(案)质量管理24第四章 药事管理24第五章 护理质量管理25第六章 医院管理26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27一、资源配置指标27二、工作负荷指标27三、治疗质量指标27四、工作效率指标27五、患者负担指标28六、资产运营指标28七、科研成果指标28八、合理用药监测指标28九、其他指标28附件29附件1:二级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29一、临床科室29二、医技科室45三、中药房48附件2: 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设备表50第一部分 总 则一、标准化的目的与意义为了促进我省县级中医医院发展,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确保医院内涵建设,强化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改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依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决定、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中医院质量管理、评审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二、标准化建设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医院。三、标准化建设原则(一)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规章、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要求。(二)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按照“巩固、充实、完善、提高”的原则,统筹规划县级中医医院布局。(三)完善功能,发挥特色。加强急诊、门诊、住院、医技科室和药剂科室等基本用房及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成预防保健、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污水污物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医院综合服务功能,基本满足当地居民医疗保健服务需要。进一步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当地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和开展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推广适宜技术、实施继续教育等的需要。(四)明确标准,规范建设。县级中医医院建设要根据本标准要求、覆盖人口及服务功能确定建设规模,做到规模适当、功能适用、装备适宜、经济合理。本着填平补齐的原则建设业务用房和购置设备。(五)强化内涵建设,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持续改进。四、标准化建设目标(一)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使县级中医医院成为适应群众需求,建设规模适度,设施设备齐全,服务功能完善,人员结构合理,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专病)优势明显,疗效水平较高医疗水平较高,服务质量优良,运行机制良好,费用控制合理,可稳步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中医医院,为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弘扬中医药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供良好保障。(二)通过标准化建设,县级中医医院要达到以下目标:1.医院规模适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能满足本地区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需求;能够承担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和适宜技术推广、乡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及业务指导等任务;2.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标准化建设完成后,彻底改变房屋不足与陈旧、基本医疗设备短缺的状况,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设备配套,环境优美,能够适应临床业务需要和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就医条件的要求;3.临床科室齐全。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病科等),有条件的一级临床学科进行二级专业分科;4.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慢性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在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中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急诊科急救能力明显提高明显;5.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每个项目单位每所中医院建成不少于1个省级以上重点中医专科,2个以上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中医药治疗率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在原有基础上分别提高10%以上;6.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低于同级综合医院水平;7.中药配制能力得到提高。中药房建设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中药饮片满足中医临床用药要求;根据需要开展中药制剂室建设,中药特色制剂的质量和配制水平明显提高,达到相关标准;8.中医药新技术引进和开展能力不断增强。能针对本地区的主要疾病引进、吸收推广中医药科研成果,和推广中医药新技术;9.继续教育能力得到加强。能组织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成为本地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10.人员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拥有一批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业务能力突出的专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第二部分 医院设置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突出中医特色一、办院思想(一)县级中医医院是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运用中医中药预防、治疗疾病,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中医药服务需求,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二)县级中医医院必须以医疗工作为中心,结合医疗扩大具有预防、保健、康复功能康复职能,搞好能够进行教学和科研,成为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地。(三)县级中医医院的技术队伍由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其他卫生科技人员所组成,其中中医药人员(含中西医结合人员,下同)应占医药人员的主体;各类人员要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为发展中医药学做出贡献。二、基本功能任务(一)依法承担预防保健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临床救治任务。(二)继承、发展中医药优势,结合现代技术,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三)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发挥县级中医医院在县、乡、村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龙头指导作用,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及知识。第二章 医院规模和基础设施一、规模(一)床位设置100张。1.县级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来确定。2.中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宜与所设病床数的3.5倍相匹配,具有中医专科特色的中医医院日门(急)诊量可按专科实际日门(急)诊量做相应调整.(二)基本设置与构成(见表1)。表1 县级中医医院基本设置与构成急诊门诊住院医技药剂预防保健保障系统行政院内生活内科诊室、外科诊室、妇科诊室、儿科诊室、骨伤科诊室、中医治疗室、留观室、抢救室、输液室、治疗室、医护休息室、办公室、护士站、收费室、挂号室、药房、化验室、放射室等内科诊室、外科诊室、妇科诊室、儿科诊室、皮肤诊室、眼科诊室、耳鼻喉诊室、口腔诊室、肿瘤诊室、骨伤科诊室、肛肠诊室、老年病诊室、针灸诊疗室、推拿诊疗室、康复诊室、门诊治疗室、中心输液室、中医换药室、体检中心、收费室、感染性疾病科等病房、产房、医护人员办公室、收费室等治疗室处置室检验科、血库、放射科、功能检查室、内窥镜室、手术室、病理科、供应室、营养部(含营养食堂)、医疗设备科、中心供氧站、办公室、休息室等门诊药房、住院药房、中药调剂室、西药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制剂室、中药饮片库房、西药库房、中成药库房、周转库房、中药煎药室、办公室、休息室等预防保健室、健康教育室等锅炉房、配电室、太平间、洗衣房、总务库房、通讯机房、设备机房、传达室、室外厕所、总务修理室、污水处理房、垃圾处置房、汽车库、自行车库等办公室、计算机房、中医示范教学培训室、图书室、档案室等财务住总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科教科保卫科职工食堂、浴室、单身宿舍、小卖部等二、基础设施(一)县级中医医院房屋建设面积应符合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08)第十七条规定的指标(见表2)。科研和教学设施用房应按照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大小设置。表2 县级中医医院房屋建筑面积指标(m2/床)建设规模床 位100200300400500日门(急)诊人次350700105014001750面 积 指 标72757578788080848487注:1.根据县级中医医院建设规模、所在地区、结构类型、设计要求等情况选择上限或下限。2.大于500床的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参照500床建设标准执行(下同)。(二)县级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在总建筑面积中的比例关系应符合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08)第十八条规定执行(见表3)。在使用时,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比例可根据地区和医院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表3 县级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比例关系表()床位数100200300400500急诊部3.23.23.23.23.3门诊部17.518.218.518.519.0住院部30.533.034.535.535.7医技科室17.517.016.616.016.0药剂科室12.19.48.58.38.0保障系统10.410.410.09.89.0行政管理3.83.83.73.73.8院内生活服务5.05.05.05.05.2注:1.使用中,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根据不同地区和县级中医医院的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2.药剂科室未含中药制剂室。(三)单列的传统中医、民族医特色疗法项目房屋建筑面积指标按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08)执行(见表4)。表4 县级中医医院单列项目用房建筑面积指标()建设规模项目名称床 位100200300400500中药制剂室小型500600中型8001200大型20002500中医传统疗法中心(针灸治疗室、熏蒸治疗室、灸疗室、足疗区、按摩室、候诊室、医护办公室等中医传统治疗室及其他辅助用房)350500650(四)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县级中医医院的预防保健用房的建筑面积,应按编制内的预防保健工作人员20m2/人标准另行增加建筑面积。(五)大型医疗设备用房面积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执行。中药房、中药煎药室、中药库、中药制剂室、中医传统疗法综合服务区等用房建筑面积按项目单列,需符合相关规定、规范与标准要求。(六)应根据需要配置计算机网络及通讯设备等信息系统,合理布点并预留发展空间。承担教学任务的中医医院应设有手术室设闭路示教系统承担教学任务的中医医院应设有手术室及闭路示教系统。第三章 科室设置与要求一、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1.应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10个以上中医临床科室,其中必须有以运用针灸、推拿、熏蒸等传统疗法为主的科室。2.门诊设有感染性疾病科,且设置应相对独立。3.应积极开展中医专业二级专业分科,突出中医专科特色优势,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中医内科二级专业科室3个,中医外科二级专业科室2个。中医特色专病门诊15个。(二)医技科室应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手术室、血库(可设在检验科内)、放射科、消毒供应室、相应临床功能科室(心电图室、B超诊断室等)、病案室(可设在医务科)。(三)公共卫生新农合(医保)办公室、健康教育室、信息管理科、情报资料室(可以与信息管理科合并)。(四)职能科室建有完善的职能管理部门,分工明确,涵盖医院质量管理。应设院办室、党办室(可与院办合并)、人事科、财务科、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医疗设备科、总务科(后勤科)。二、设备装备(一)县级中医医院的设备配备应遵循下列原则:1.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及业务技术项目,合理配置。2.医疗设备器械装备水平,应与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展的业务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3.一般医疗设备的配置,应符合中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规定。4.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的可能并按有关规定合理配置。5.中医药专用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中医特色科室所需特殊诊疗设备,应保证专科(专病)的需要。(二)符合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备标准(试行)中对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见附件1),大型医疗设备配备符合综合医院医疗器械装备标准(试行)的要求。(三)中医特色设备配备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见附件2)选配,选配种类17种。三、人员配备(一)工作人员编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可按病床与卫生技术人员之比为基数计算:100400床为1:1.41.5,500床以上为1:1.61.7。严格执行关于中医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等相关要求。1.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60%。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60%,本年度临床科室(口腔科、麻醉科除外)不得招聘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2.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100学时)的比例70%。注: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是指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医药院校,进院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计算方法为:分子为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的人数+毕业于西医药院校,进院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的人数,分母为护理人员总数。4.每个临床科室中(口腔科、麻醉科除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人数比例60%,同时应符合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5.院级领导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注:医院领导班子是指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党政领导。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经过学习培训取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专业学历或学位的人员。6.医院院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7.医院医务、护理、科研、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包括正、副职负责人)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8.临床科室负责人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比例60%。注;经过西学中培训是指临床类别执业医师经过2年以上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有学习证明。9.临床科室负责人(口腔科、麻醉科除外)中应有具备中级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经过西学中培训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且应符合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本科室的相关要求。(二)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认定、聘用、考核、评价管理规范;对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应有中医药的内容和要求,并建立专业技术档案。(三)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1.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或在医院中长期规划中有相关内容。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中有优化中医药人员结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并落实。3.医院有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继承人选拔与激励机制,并组织实施。4.开展师承教育,制定师承教育计划和具体措施。(四)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1.开展以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2.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4.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并获得规定学分的比例达到100%。5.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四、科室建设与医疗能力(一)临床科室建设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不得有神经科(中心)、神经内科(中心)、消化科(中心)、风湿免疫科(中心)、泌尿科(中心)等名称。外科二级分科应命名为外一、外二、外三,不得出现其他命名。2.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1)门诊、病房、急诊的设置、设施符合相关要求。(2)人员结构合理,科室主任、护士长、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学术继承人配备满足科室建设与管理的需要。(3)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4)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5)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6)三级医师的专科继续教育达到相关要求。3.制定并实施本专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1)应制定3个以上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基本要素齐全,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体现本科临床实际和特色。(2)医师掌握本专科诊疗方案。(3)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4)每年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5)手术科室应制定3个常见病种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4.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1)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并制定实施方案。(2)医师掌握本专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3)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4)每年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5.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1)入院记录四诊资料完整。(2)首次病程记录体现理法方药一致性。(3)病程记录体现理法方药一致性。(4)中医方药记录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5)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6)电子病历管理符合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6.严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辨证使用中成药(含中药注射剂)。(2)门诊用药合理配伍,符合联合用药原则。(3)门诊中成药使用剂量、用法正确。7.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对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急危重症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8.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9.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和中医综合治疗。(1)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60种。(2)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3)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的科室数不低于开设病房的临床科室总数的70%,门诊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区。10.研制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门诊中药处方数、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处方总数及中药饮片处方数与门诊人次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1)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10种。(2)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3)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人次的比例50%。(二)医疗技术服务能力1.急诊急救(1)开展院前急救,熟练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技能,对急诊病例24小时应诊、出诊、抢救、治疗和组织转诊;(2)具备应对突发事件,并接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派遣紧急医疗队的能力;(3)急诊科应制定常见急诊病种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并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2.内科使用中医中药对内科范围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进行辨证施治疗,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进行检查、诊断、规范治疗。所设专业科室应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开展特色中医服务项目。3.外科、骨伤科使用中医中药和现代医疗技术,对外科、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开展上腹、下腹常见手术,开展四肢、脊柱骨折的保守和手术治疗。外科应开展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结扎、垫棉、熏洗、溻渍、灌注、灌肠、挂线、拖线、蚕食、缠缚、涂擦、针灸、耳穴、穴位贴敷及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服务项目。骨伤科应开展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服务项目。4.妇产科使用中医中药和现代医疗技术开展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妇科病的常规诊疗。完成生理产科和部分病理产科的处置和剖宫产手术;对部分妇科疾病开展手术治疗。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5.儿科使用中医中药和现代医学技术正确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应能开展儿童肺系、脾胃系等常见病证的诊疗。开展雾化吸入、推拿、罐疗、外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灌肠、针灸、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香囊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对部分疑难病进行诊断治疗,对常见儿科急症进行诊断和治疗。6.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理疗科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艾灸、拔罐、贴敷、中药熏蒸等疗法,使用中医专用设备,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及部分慢性疾病。对慢性病、术后患者等疾病恢复期人群开展康复理疗。7.肛肠科综合运用中医中药和现代医疗技术,应当具备常见、多发肛肠病的诊治能力。应开展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痈、低位肛漏、轻度脱肛、悬珠痔、息肉痔、便秘、直肠炎、肛周湿疹、肛管上皮缺损等肛肠病的诊疗。开展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能够开展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等中医特色手术项目。8.皮肤科综合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各种常见和多发皮肤疾病。应开展白疕、风湿疡、湿疮、瘾疹、蛇串疮、粉刺、黄褐斑、脱发、白驳风等皮肤病的诊疗。应开展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9.眼科综合运用中医中药开展结膜病、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葡萄膜炎、视神经及视网膜疾病等眼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开展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穴、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等中医眼科特色治疗。开展眼科常见疾病的手术治疗。10.耳鼻喉科应具备综合运用中医中药和现代医学技术处理暴聋、鼻衄、鼻损伤、乳蛾、急喉痹、急喉喑、脓耳等疾病的能力。开展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刺、灸法、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治疗、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三)中医护理1.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开展中医护理工作。(1)制定落实指南的计划与具体措施(可体现在医院年度工作计划中)。(2)明确护理管理部门的中医护理管理职能和管理人员职责。(3)病房护理人员总数与病区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达到0.4:1的要求。(4)制定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计划,体现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内容与学时要求,定期考核,措施到位。(5)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2项。(6)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工作。(7)制定突出中医特色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并落实。(8)建立护理与医务、药剂、后勤等相关部门相互支持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协调机制,并定期(至少半年1次)召开会议。2.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辨证施护。(1)制定中医护理常规并组织实施。(2)积极开展专科中医特色护理,包括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3)在入院评估和护理记录中,体现辨证施护内容。3.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够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1)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2)护士掌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3)护士能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四)重点专科1.省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专病)达到一定数量,专科床位、设备、人员、技术及业务达到规定要求。(1)省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专病)1个。地市级以上名中医1名。(2)专科床位数(不含加床)30张。(3)按照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要求配备中医诊疗设备,诊疗设备满足临床工作需要。(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70%;专科学术带头人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任职。(5)专科诊断水平和中医疗效水平较高,中医辨证论治准确率达到100%。(6)中医治疗率60%,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70%。(7)采取措施,转化科研成果,在临床诊疗中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8)专科服务量在相应级别中医同专业科室中领先,门诊量、出院人数逐年增加。(9)区域外住院患者比例30(农合限制)。注:区域外患者是指户籍或常住地不在本省市的患者。2.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针对优势病种的中医治疗难点。(1)按照要求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2)制定年度重点专科工作计划。(3)制定本专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可体现在年度工作计划中)。(4)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突出,居本专科收治病种前列。注: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是指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5)研究课题注重解决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注:中医治疗难点是指临床上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实际问题,并且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3.制定并实施本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1)研究制定本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基本要素齐全,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体现本科临床实际,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2)医师掌握本科诊疗方案。(3)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4)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和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中医疗效评价客观、科学。(5)分析、提出优势病种的中医治疗难点,并有明确的解决思路和措施。4.推广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1)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并制定实施方案。(2)医师掌握本专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3)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4)每年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实施方案。5.开展本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1)有本专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和措施,有明确的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2)专科学术继承人掌握名老中医学术经验。(3)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在专科临床中得到应用。(4)开展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5)对民间具有价值的方药及特色疗法、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6.开展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研制和使用专科中药制剂。(1)至少有3项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2)医师熟练掌握本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3)临床应用的专科中药制剂品种3种。(4)制定专科中药制剂研究计划并实施。7.建立重点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1)建立重点专科研究室,并有负责人与相应专兼职研究队伍。(2)研究室有临床研究规划与年度计划,开展以提高重点病种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的文献整理与临床研究工作。(3)有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的2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不断深化临床研究。(五)中药药事1.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2.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1)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2)中药房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应配备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3)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10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面积6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4)中药房的设备(器具)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5)中药房人员配备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相适应。(6)中药房主任或副主任中,应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应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7)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应具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小包装饮片的复核人员应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煎药室负责人应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煎药人员应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8)制定以中药内容为主的在职教育培训制度和计划,并组织实施。3.严格执行中药饮片管理规范。(1)建立中药饮片采购制度,进货渠道符合相关规定,供应商资质齐全并对其定期评估。(2)中药饮片验收制度健全并落实到位,记录完整。(3)中药饮片储存管理规范,有保证质量的管理制度和设施条件,做到定期养护。(4)毒性中药饮片、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管理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5)建立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制度和操作规范,严格处方的审核和调剂复核,调剂复核率100%,每剂重量误差应在5%以内。(6)具备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1人1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膏方、散剂等)进行加工等服务的能力。4.按要求积极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5.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1)有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严格煎药的质量控制、监测工作。(2)煎药室布局合理,配备完善的煎药设备设施和辅助用具,流程合理。(3)煎药室应当定期消毒。煎药设备设施、容器使用前应确保清洁,有清洁规程和每日清洁记录。(4)煎药室面积与本单位的业务规模(煎药工作量)相适应。(5)煎药操作记录完整,操作方法符合要求。待煎药物先行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剂药一般煎煮2次,煎煮时间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凡注明有先煎、后下等特殊要求的,按照要求或医嘱操作。(6)能提供中药急煎服务。6.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7.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1)中药制剂的配制管理规范,委托加工的制剂须经相应部门批准,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2)中药制剂在医疗机构之间的调剂使用符合相关规定。8.配备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1)医院配备5名以上临床药师或每100张病床与临床药师配比0.6。提供中药咨询服务,促进中药合理使用。(2)建立中药安全性监测管理和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按规定报告中药不良反应。(3)定期开展中药处方评价工作,规范处方(用药医嘱)开具、审核、调配、核发、用药指导等行为。(4)对患者开展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六)医技科室1.开展满足临床需求的生化检验、血液体液检验、免疫血清检验及部分微生物检查。开展X线诊断、CT诊断。2.开展超声波诊断。开展胃镜、肠镜、喉镜等窥镜检查、诊断和治疗。3.医技科室设置、布局、设备设施与使用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管理办法和规范等要求。(七)预防保健1.为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支撑。(1)医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有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有明确的发展目标。(2)医院制定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2.按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合理设置和建设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1)具有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平台,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等区域定位明确。(2)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专职医护人员不少于3人,中医类别人员70%,其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3)设备配置满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要。配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状态信息管理、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教育、健康干预等设备。(4)建立有关工作制度、服务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3.按照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规范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1)提供规范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流程合理。(2)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3)开展中医体检和评估。(4)提供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服务(包括中医健康教育和指导,中医技术方法干预等)。(5)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评估(如健康改善情况、服务满意度评价等的资料收集)。4.积极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技术应用符合相关规范。(1)积极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如膏方、针刺、灸法、火罐、推拿、帖敷、足疗、药浴、熏蒸、药膳、刮痧等)5项。(2)技术应用符合相关规范。(八)应急管理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主管部门对传染病管理定期监督检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无传染病漏报,无管理原因导致传染病播散。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认真执行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通知要求,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1)医院明确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发挥的功能和承担的任务,能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和防控工作。(2)有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以及医院的执行流程。医院总值班有应急管理的明确职责和流程。有各部门、各科室负责人在应急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与任务。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3.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急队伍,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1)有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院应急管理。院长是医院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2)有院内、外和院内各部门、各科室间的协调机制,有明确的协调部门和协调人。(3)有应急队伍,人员构成合理,职责明确。建立以中医药专家为主的应急技术专家队伍。4.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5.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1)医院有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计划,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相关人员掌握主要应急技能和防灾技能(2)医院每年开展各类突发事件预案应急演练和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爆发的综合演练。五、临床医学教育(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要求。(二)承担医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三)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镇乡、村中医临床骨干培训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实施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四)在所属区域内开展本专业专科业务培训,有计划,医院有资金支持,每年至少开展1次。六、科研及其成果推广(一)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二)承担各级各类中医药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研究经费。1.承担各级各类中医药科研项目。有省级以上科研成果(专利数量、统计源期刊发表文章数量、省级或以上获奖励数量)及与医院开放床位比例(如每百张开放床位)、与在册医护研人员比例(如每百名医师、或护士、或药师、或技师、或专职科研人员等)的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2.医院配套经费到位率90%(以年终财务报表数据为准)。(三)有将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应用的激励政策,并取得成效。(四)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并按药物临床管理规范要求开展临床试验。七、中医药文化建设(一)医院重视中医院文化建设。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文件要求。2.制定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二)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中医药文化。1.医院宗旨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2.医院发展战略体现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总体定位。3.院歌体现中医医院的宗旨。4.院训体现中医医院的宗旨。(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1.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2.医院员工言语仪表规范。3.具有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定礼仪。4.制定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并开展培训。5.编写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读本,并开展培训。(四)参照中医医院环境形象范例,开展中医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1.庭院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2.门诊走廊、候诊区和住院部走廊宣传中医药知识,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与所在科室的中医药特色相结合。3.中药候药区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八、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一)建立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医疗网络,将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并有相关鼓励措施。(二)医院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指导。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员交流等中医对口支援工作。第三部分 综合服务能力第一章 医院服务一、医院有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具体措施。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一)改善诊疗环境,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有患者饮水、休息、如厕和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的标识。有保护患者的隐私设施和管理措施。(二)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逐步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为急诊患者提供合理、便捷的入院相关制度与流程;危重患者应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三)医院挂号、缴费、取药、候诊秩序良好。(四)医院平均住院日呈下降趋势。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规范,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一)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二)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建立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急危重症优先诊治的相关规定。(三)有多部门、多科室的协调机制,保障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有妥善处理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群体性事件患者的工作流程。三、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诉管理。(一)公开医疗价格收费标准,公开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二)建立相关制度,保障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和参保患者对医疗保障制度支付项目的知情同意权利。尊重患者的民族习惯及宗教信仰。(三)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公布投诉地点及方式,加强投诉管理,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