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百练答案.doc_第1页
文言百练答案.doc_第2页
文言百练答案.doc_第3页
文言百练答案.doc_第4页
文言百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不食嗟来之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八)锡饧不辨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1.见其迎求溢户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人。2.原礼心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诧异。二、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距离)叩其故(问 ) 叩石垦壤(敲打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 殊不沾污(很;甚 )临煎加锡一块(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三、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篇末点明中心:批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九)邹与鲁哄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百姓为什么“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孟子是怎样解答的?先说凶年百姓抛尸荒野、流离失所而有司不去赈济,再引用曾子的话告诫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是为了告诫统治者不要推行暴政要施行仁政。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三、 解释下列词组。1.莫之死 (即莫死之)2.如之何 (对怎么办 )3.凶年饥岁 (饥荒之年)4.莫以告 (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 ) (十)卖柴翁殴宦者一、 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1.宦者称宫市取之 (指代柴)(代词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他)( 代词)3.今以柴与汝 (把)(介词)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用)(介词)5.我有父母妻子 (拥有)(动词)6.我有死而已 (只有)(副词)二、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 (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三、 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尔,音,你,你的。如:尔辈;尔驴。汝,音,你,如:以柴与汝、汝尚不肯。(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而(却) 大姓(大户人家) 偿(报酬) 怪(感到很奇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D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C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穿壁引光、囊虫映雪、废寝忘食、韦编三绝、负薪挂角。(十二)挂牛头卖马肉一、 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灵公在妇女着装的问题上表里不一,内外有别。它给我们什么启示?执法要一视同仁,才能树立威信。二、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 对国人下禁令。好妇人而丈夫饰者。三、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B)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公使吏禁之曰 (派遣)2.使内勿服(让 )3.女子而男子饰者 (连接中心词和修饰语)4.相望而不止者,何也(却)(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2、填空。(1) 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思立功业,以身许国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患。3、文中的“将军”指代(C )4、翻译文中有阴影的句子:希望您早日作出妥善的打算,自己争取幸福的前途。 北人(北方人)生而不识菱者,仕(做官)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掩盖,遮掩)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啖(吃) 去(除去) 欲(想要)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C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吾欲以之清热也。”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有一个自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 我不是不知道吃菱角要剥掉壳,我所以带壳吃,是想用它来清火。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笑话。(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1、解释文中带阴影的词。居(居住) 于(向) 置(放置)语(搭话) 是(这样) 方(才)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为 为村中童子师(担任,动词) 故 故笔法超绝(所以,副词)不道者(向,介词)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名词)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长期大量的从民间搜集整理素材(十六)螳螂捕蝉(说苑)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伐 (攻打) 旦(天,日) 子(您)延(伸长)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如是者三旦。 ( 何苦沾衣如此)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 、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吴王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一定处死!”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1、下列各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学习,是为了求得上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和轻视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象对仇人那样恨他,象对鸱枭那样讨厌他。象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十八)蛛与蚕(雪涛小说蛛蚕)1、在文中找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汝乃枵腹而营口。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 口吐经纬(蚕丝)遂为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3、解释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带花纹的织品) (2)为人谋则为汝自谋(为自己打算 )4、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它们)(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东施)(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偷鸡者 )5、蛛和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 蛛:利己不利世 (2)蚕:利世不利己6、作者在文的态度是什么?褒蚕贬蛛。从哪里可看出来?文末。阅读提示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蚕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对比,讽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十九)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陶隐居集)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俱(都) 沈(沉潜) 竞(争相)复(再)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D)3、在文中找出描写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4、在文中找出议论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十)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徙焉(搬迁到这里) 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 辄(就) 遂(于是)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王充)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二十一)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 反归取之。 (反同返)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1)反归取之(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尺码)缺少第四题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提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二十二)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为(制作) 缀(点缀) 饰(装饰) 还(退还)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他的。代词)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他的)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种行为。代词)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她的)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楚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郑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提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二十三)齐庄公出猎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不量力而轻敌: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 (2)此为人:如果这虫子是人2、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看见一只小小的虫子举起双臂阻挡车轮前进。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螳臂当车,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二十四)予产不毁乡校一、对待百姓的议政,子产和然明的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导/毁二、解释加点的词。1.郑人游于乡校 (休闲聚会)2.以议执政之善否 (来)3.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 (减少)4.譬之若防川也 (堵塞)三、翻译下列句子。1.何不毁乡校?为什么不把乡校毁了。2.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3.吾闻而药之也。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四、子产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因而显得形象贴切,浅显易懂。(二十五)河中石兽一、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二、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C)三、分析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引人深思。四、翻译第三段。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笑着说:凡是掉进河里的石头,应该到上游方向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而重,泥沙的特性松而轻,水流不能冲走石头,而反激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被冲激面的地方侵蚀泥沙,形成陷坑,越激越深,深到石头底部半边悬空时,石头必然倒进陷坑.像这样再次侵蚀,石头就再次向前滚动,如此一再翻滚不停,石头就会逆水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沉落的深处去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二十六)良马对一、选文中岳飞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马的优劣的?饮食/精力。他认为“致远之材”和“驽钝之材”的区别是什么?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寡取易盈,好逞易穷。二、 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三、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然非精洁不受 (然而)2.若无事然。 (的样子)3.不幸相继以死 (而)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二十七)胸有成竹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1.而节叶具焉。(呀)(肯定) 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3.少纵则逝矣 (了)(感叹) 4.苛政猛于虎也 (啊)(判断)三、 解释加点的词。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幼芽) 2.岂复有竹乎 (再)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添加)(堆叠)4.以追其所见 (追索)四、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二十八)借书速还(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与“非学无以致疑”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义。余劝时即嗜学。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余因得遍观群书 (C)3、指出下列句中“之”各指代什么。录毕,走送之。(书)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书画)处士笑而然之。(他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道理)2、从下列语句可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苦读不辍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守信(二十九)(方孝孺指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B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2)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5,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不去之。(三十)(宋史文天祥传)1.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书:书信 (2)涕:眼泪 (3)殊:特别3.我不能保卫国家也就算了,又怎么能教别人叛国呢?/赠以过零丁洋一诗。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B)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6.忠贞不贰,从容就义。 (三十一)吴起 1.派,使才害怕,担心讲信用,守信 2 .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暮,傍晚,天黑;食,吃饭)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三十二)王冕苦学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偷偷进学校听学生们读书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这孩子对读书如此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读书?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三十三)为学1.立志。2.自己的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