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卷1)考试科目: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适用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地学类专业-(所有试卷答案写在答题本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翻译给出的英文地质名词,并解释其地质含意(每题5分,共35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1、 Continental Embankment2、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3、 Proto-ocean Rift Trough4、 Transtensional Basin5、 Tectonic Subsidence6、 Remnant Ocean Basin7、 Sequence二、论述题(共65分,论述中,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1、简述拗拉槽的形成演化过程(提示:说明形成过程中的板块构造运动、拗拉槽与其它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位置关系)。14分2、试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重点论述板块构造运动如何影响全球海平面变化。14分3、 简述周缘前陆盆地沉积层序(包括前陆盆地基底层序)的基本特点及其垂向、横向变化特征。15分4、 简述拉分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过程。10分5、 简述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划分含油气系统的主要依据。12分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卷2)考试科目: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适用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地学类专业-(所有试卷答案写在答题本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翻译、区分和解释给出的英文名词概念(每题7分,共35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1、Continental Rise and Continental Embankment2、Retroarc Foreland Basin and Backarc Basin3、Onlap and Downlap4、Tectonic Subsidence and Load Subsidence5、Failed Rift and Aulacogen二、论述题(共65分,论述中,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1、简述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并说明该盆地基底可能包含有那些类型盆地的沉积层序(提示:从板块构造演化角度讨论周缘前陆盆地形成之前的板块构造位置及盆地类型,以及最终可能导致的盆地叠加与复合的结果)。16分。2、简述裂陷主动裂陷作用和被动裂陷作用的概念及其地质过程的差异。14分。3、试论引起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12分。4、谈谈地层去压实校正的基本原理,假设某砂岩岩层在地表的孔隙度为60%,并经过机械压实到3500米深处时地层厚度为100米,孔隙度为20%,那么去压实校正后该岩层的原始厚度应该为多少米。(根据去压实校正原理计算出大致厚度,不用积分计算)。13分。5、简述影响区域盖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10分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卷3)考试科目: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适用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地学类专业-(所有试卷答案写在答题本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翻译、区分和解释给出的英文名词概念(每题7分,共35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 1、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2、A-subduction and B-subduction 3、Craton basin and Foreland basin 4、Molasse and Flysch 5、Active rifting and Passive rifting 二、论述题(共65分,论述中可画图辅助说明)1、简述B型俯冲带的概念及与B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提示:包括伸展型盆地和挤压(挠曲)型盆地,说明它们的构造位置)。15分。2、简述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沉降史曲线的一般特征,并说明沉降曲线包含的盆地构造演化意义。12分。3、简述拗拉槽的形成演化过程(提示:说明形成过程中的板块构造运动、拗拉槽与其它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位置关系)。14分。4、简述大陆裂陷(裂谷)盆地的演化趋势,并说明其影响因素。(提示:伸展速率、岩石圈性质、岩石圈结构等方面讨论)。14分。5、简述区带(Play)的概念及区带评价的主要内容。10分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卷4)考试科目: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适用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地学类专业-(所有试卷答案写在答题本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翻译和解释给出的英文名词概念(每题5分,共35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1、 Impactogen2、 Lithosphere3、 Break-up Unconformity 4、 CCD,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5、 Transform Fault and Transfer Fault6、 Transpressional Basin 7、 System Tract二、论述题(共65分,必要时可图表示)1、试述大陆纯剪切伸展模式和简单剪切伸展模式及其所形成的沉积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14分)2、试述板块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挠曲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14分)3、简述与大陆碰撞过程有关的沉积盆地类型及其特征(提示:构造位置、盆地力学性质及基本特点)。(14分)4、简述影响沉积层序几何形态和岩性的主要因素。(12分)5、简述影响沉积盆地中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因素。(11分)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试卷(1-4)参考答案提要翻译、区分和解释名词概念部分1、Continental Embankment:“大陆堤”,是指裂陷大陆边缘向海域进积的沉积楔状体。2、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周缘前陆盆地”,是指碰撞造山带周缘山前由于A型俯冲作用或造山带的负荷引起前陆地区挠曲变形形成的沉积盆地。3、Proto-ocean Rift Trough:“原始大洋裂陷槽”或“原洋裂谷”,是指具有新生大洋地壳的裂陷盆地。4、Transtensional Basin:“斜张盆地”或“扭张盆地”,走滑作用引起的扭张性盆地。5、Tectonic Subsidence:“构造沉降”,是构造因素(与地壳厚度变化、热变化等)引起的盆地沉降。6、Remnant Ocean Basin:“残留洋盆地”,在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尚未完全关闭、以洋壳为底的沉积盆地,沿走向过渡到周缘前陆盆地。7、Sequence:“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8、Continental Rise and Continental Embankment:“大陆隆与大陆堤”,是被动大陆边缘上的两种盆地构造单元,前者是板内的大陆与大洋之间发育成熟的裂陷大陆边缘,后者是裂陷大陆边缘进积的沉积楔状体9、Retroarc Foreland Basin and Backarc Basin:“弧后前陆盆地与弧后盆地”,前者是陆缘弧后(位于大陆一侧)的前陆盆地,成因上与俯冲派生的挤压和(或)碰撞作用有关,后者是岛弧后的洋盆(包括活动弧和残留弧之间的弧间盆地)和陆缘弧后没有发育前陆褶皱逆冲带的陆盆。10、Onlap and Downlap:“上超与下超”,上超是指初始水平层覆盖在一个初始倾斜层面上,或一个初始倾斜层序覆盖在一个倾斜度更大的层面上。下超是指一个初始倾斜层序向下尖灭在一个初始平面层面或不规则的倾斜层面上11、Tectonic Subsidence and Load Subsidence:“构造沉降与负荷沉降”,前者是构造因素(与地壳厚度变化、热变化等)引起的盆地沉降,后者是沉积物本身负荷引起的沉降。12、Failed Rift and Aulacogen:“夭折裂谷和拗拉槽”,前者是指三叉裂谷系在演化过程中随着相连的两支裂谷演化成为大洋盆地时停止扩张的那一支裂谷,通常是高角度与被动大陆边缘相交;后者是指随着大洋的关闭形成造山带后,原来的“夭折裂谷”进一步演化成为与造山带高角度相交的盆地(通常受一定程度的变形)。13、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前者是指与B型俯冲带相邻的大陆边缘,大洋与大陆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板块,如太平洋周缘的大陆边缘;后者是指板块扩张形成的新生洋周缘的大陆边缘,大洋与大陆属于统一板块,如大西洋周缘的大陆边缘。14、A-subduction and B-subduction:A型俯冲和B型俯冲,前者是指大陆岩石圈内部的俯冲作用,属于陆内俯冲;后者是指大洋岩石圈俯冲于大陆或大洋岩石圈之下,属于板块之间的俯冲作用。15、Craton basin and Foreland basin: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前者是指大陆克拉通盆地发育的盆地,通常是指不受断层作用控制的拗陷盆地;后者是指与造山作用有关的、位于造山带山前的盆地,包括陆缘弧后的“弧后前陆盆地”和碰撞造山带周缘山前“周缘前陆盆地”;其成因都是与造山带向前陆地区的逆冲作用和造山带的负荷引起前陆地区挠曲变形有关。16、Molasse and Flysch:“磨拉石与复理石”,磨拉石是分选性极差、巨厚的粗碎屑岩层,以陆相为主,发育在前陆盆地、山间盆地沉积环境中;复理石是具韵律结构的沙、泥岩互层的海相陆源碎屑岩,常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中。17、Active rifting and Passive rifting:即主动裂陷作用(active rifting)和被动裂陷作用(passive rifting)。主动裂陷作用是对软流圈和地幔深部热物质上涌的反应,软流圈热物质的底辟上涌使岩石圈上穹并引起地壳或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这其中也有岩石圈上拱过程中的重力侧向扩展对水平引张力所作的贡献。被动裂陷作用是由于区域水平引张力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破裂和减薄,从而导致软流圈热物质被动上涌。18、Impactogen:撞击裂陷盆地或撞击裂谷,是指由于板块碰撞引起的大陆板块内部横向引张形成的裂陷盆地,通常盆地的长轴走向与造山带走向近垂直,盆地的发育过程与造山带形成演化相关。19、Lithosphere:岩石圈,是指固体地球相对坚硬的石质外壳,由地壳和岩石圈上地幔部分组成,位于软流圈之上。20、Break-up Unconformity:解体不整合或破裂不整合,是指大陆板块一分为二过程中板块破裂后发育的沉积层序与大陆裂谷阶段发育的沉积层序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21、CCD,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方解石补偿深度,在此深度方解石的形成与溶解速率相等,此深度以下无碳酸盐岩沉积。22、Transform Fault and Transfer Fault:转换断层与变换断层。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一词由Wilson(1965)下了定义,作为重要的板块边界类型,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的走滑断层,断层走向通常与板块运动矢量大致平行,断层的位移方向也取决于断层两侧板块的运动速率和方向。变换断层(Transfer fault)是典型的变换带,Dahlstrom(1970)将变换带(Transfer zone)的概念应用于大陆逆冲推覆构造方面。现已引伸用于伸展构造中。变换带可深切至变质基底,它是联接基底主断层的一些横向断层。这种断层在盆地发育中长期存在,并对沉积物、搬运、沉积、相分布及构造演化有控制作用,也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它也连接平行走滑断层和有叠复的雁列断层。23、Transpressional Basin:斜压走滑盆地,也翻译为横压盆地或扭压盆地,是在走滑构造带的局部挤压环境中有走滑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在走滑断层的压紧弯曲处、右阶左行或左阶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岩桥区由于走滑作用可以形成逆断层或断块隆升,走滑断层本身也多表现有逆断层位移分量,与岩桥区的逆断层一起使公共下降盘成为斜压走滑盆地。24、System Tract: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等。它们可以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削蚀、顶超、上超、下超以及沉积相的组合序列、体系域内部几何形态来识别体系域类型。论述题部分答题要点1、简述拗拉槽的形成演化过程(提示:说明形成过程中的板块构造运动、拗拉槽与其它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位置关系)。答:大陆板块内部裂陷作用形成三叉裂谷系;两支裂谷进一步扩张离散形成原洋盆地,并导致另一支裂谷的裂陷伸展作用停止,称为夭折裂谷;位于被动大陆边缘、以高角度伸向大陆内部的夭折裂谷可以进一步叠加上克拉通边缘坳陷或克拉通盆地沉积;大洋闭合并发生板块碰撞形成造山带的过程中,夭折裂谷发生轻微的收缩变形,最终称为从造山带向克拉通内部延伸的拗拉槽构造2、试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重点论述板块构造运动如何影响全球海平面变化。答:新生洋中脊体积的增加;洋底及岛弧火山作用;海洋沉积物的增加;冰川作用和干旱期(气候)。板块运动速率加快则洋底平均年龄较新,洋中脊体积增加,则海平面上升;相反,板块运动速率减小则洋底平均年龄较老,洋中脊体积减小,则海平面下降。3、述周缘前陆盆地沉积层序(包括前陆盆地基底层序)的基本特点及其垂向、横向变化特征。答:前陆盆地层序自上而下:上部:磨拉石建造,可以出现多期陆相磨拉石旋回或陆相与海相磨拉石旋回;下部:复理石与前陆坍塌层序;前陆盆地基底不整合面之下可以是克拉通层序、裂陷层序等。同一时期的盆地沉积自山前向前陆地区沉积物由粗变细,而由于逆冲构造褶皱作用影响,可以形成后期前陆盆地粗碎屑岩相沉积覆盖在早期较细的碎屑岩层序之上。4、简述拉分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过程。答:拉分盆地是在左阶左行或右阶右行的走滑断层系统的断裂叠接部位形成的,随着走滑断层位移的增加,盆地沿走滑断层走向方向的长度逐渐增大,而盆地(叠接部位)的宽度可能不变或变化较小(主要取决于走滑断层位移矢量方向)。盆地的演化过程中沉积中心可以沿着走滑断层迁移,使早期充填的地层可以在盆地边缘出露出来(图略)。5、简述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划分含油气系统的主要依据。答:尽管在油气系统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中,曾对其下过多种定义,但目前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人们普遍接受Magoon(1992,1994)对油气系统所下的定义,即“油气系统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它包含成熟的烃源岩及所有已生成的油气,并包括油气藏形成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油气”指高度富集起来的各种烃类物质,如原油、凝析油、重质油、固体沥青和天然气。“系统”则指相互依存并制约油气藏形成的各种地质要素和作用。这些要素包括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上覆岩层,这些作用主要包括烃源岩的热演化及油气的生成,油气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圈闭的形成与油气的聚集等。因此划分油气系统主要是依据“成熟的烃源岩”及它已生成的油气的运聚到达的范围。6、简述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并说明该盆地基底可能包含有那些类型盆地的沉积层序(提示:从板块构造演化角度讨论周缘前陆盆地形成之前的板块构造位置及盆地类型,以及最终可能导致的盆地叠加与复合的结果)。7、简述裂陷主动裂陷作用和被动裂陷作用的概念及其地质过程的差异。答:所谓主动裂陷作用是指地幔柱上升引起岩石圈发生裂陷作用,被动裂陷则是板块运动导致的引张应力场使岩石圈发生裂陷作用。在主动裂陷机制中,地幔热异常出现于裂陷盆地形成之前,软流圈局部热隆起、热对流和热底辟驱动岩石圈发生裂陷,并且是裂陷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源。因此,在裂陷盆地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热隆起”“火山活动”“裂陷盆地形成”“热沉降”等构造事件序列。在被动裂陷机制中,区域应力场是驱动岩石圈发生裂陷伸展的主要动力源,地幔任何热异常都是岩石圈裂陷作用的反映。因而可能出现“裂陷盆地形成”“热隆起”(?)“火山活动”“均衡沉降、热沉降”等构造事件序列。但是,正如Ramberg和Morgan(1984)指出,裂陷作用的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主动机制可能被一种决定开裂时间(可能亦包括开裂地点及裂陷方向等)的被动机制所控制,而被动机制形成的地幔热作用(热隆起、热底辟等)亦可能将被动裂陷向主动裂陷转化。因此,在裂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中,裂陷作用即有“主动”成分,亦有“被动”成分,并且在不同阶段可能表现为以不同的动力学机制占优势。8、试论引起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答:引起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包括:伸展作用、剥蚀、或岩浆侵位导致的地壳薄化作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作用;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和火山的负载作用;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载作用;岩石圈的板底垫托作用导致下地壳负载作用;下降岩石圈穿入软流圈的动力流;高压相变导致的地壳密度增大等。9、谈谈地层去压实校正的基本原理,假设某砂岩岩层在地表的孔隙度为60%,并经过机械压实到3500米深处时地层厚度为100米,孔隙度为20%,那么去压实校正后该岩层的原始厚度应该为多少米。(根据去压实校正原理计算出大致厚度,不用积分计算)。13分。答:地层去压实校正的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即地层骨架厚度不变或骨架密度不变。如果在3500米深处的100米砂岩层的孔隙度为20%,则其骨架厚度为80米;假设该岩层在地表的孔隙度为60%,那么去压实校正后该岩层的原始厚度应该为X(1-60%)80,解方程得出200米。10、简述影响区域盖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答:简述影响区域盖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岩性:泥岩、蒸发岩最好;岩层的可塑性:可塑性好的岩层最佳,不易发育断裂;岩层厚度:厚度大的岩层最佳;横向连续性:连续好的岩层最佳;埋深:2000-3000米最佳。11、简述B型俯冲带的概念及与B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提示:包括伸展型盆地和挤压(挠曲)型盆地,说明它们的构造位置)。15分。12、简述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沉降史曲线的一般特征,并说明沉降曲线包含的盆地构造演化意义。12分。答:裂陷盆地的沉降曲线一般是整体呈上凸型、两段式。早期,曲线陡、直、延伸短,斜率大,沉降速率快;晚期曲线平缓、延伸长,斜率较小,沉降速率呈指数衰减。较陡的一段沉降曲线,代表由于深部地幔物质上隆,形成异常上地幔。这种由裂陷伸展减薄作用引起地壳快速下沉,称之裂陷阶段沉降(裂谷阶段沉降)(rifting stage)或初始沉降(initial subsidence);而斜率较缓的一段,代表裂陷伸展后异常上地幔隆起的热冷却松弛引起的地壳缓慢下沉,称之后裂陷阶段沉降(后裂谷阶段沉降)(post-rifting stage )或热沉降(thermal subsidence)。这种“开始迅速下沉,而后热指数衰减”的沉降速率变化反映了岩石圈从裂开、减薄伴随着热流值增加直到热冷却的过程。前陆盆地的典型沉降曲线总体呈上凸式,初始斜率平缓,沉降速率较慢,而后斜率陡然增大,沉降速率急剧增加。最终距离造山带越远,下沉幅度越小;沉降中心和边缘尖灭体向克拉通方向迁移。前陆盆地为构造负荷引起的挠曲沉降。沉降曲线主体为迅速下沉,比伸展盆地热冷却沉降的速率要高得多,常与高伸展率的裂谷期盆地则难以区别。一般地,由于构造冲断作用的多次性,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曲线总体是从斜率较大和相对较小的两段式交替出现,体现了成盆过程中冲断岩席加裁作用和相对宁静的往复。但盆地早期沉降缓慢标志着前陆盆地的初始起动,此时构造反差较小,构造载荷也距离造山带较远;发育以细粒沉积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后期的加速沉降,反映造山作用的加剧,构造载荷的逐渐逼近,盆地迁移使其位置渐变为沉降中心,即造山带的构造加载量,使构造载荷向克拉通方向的迁移,直接加剧沉降速率,发育以碎片 沉积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Dickinson, 1974; Covey, 1986; Stockinal 等,人1986)。13、简述拗拉槽的形成演化过程(提示:说明形成过程中的板块构造运动、拗拉槽与其它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位置关系)。14分。答:并非所有的裂谷都会不断的扩张成为新生洋盆。特别是三叉裂谷系中,随着其中的两支裂谷扩张到出现新生洋壳并进一步演化成为新生洋盆,另一支裂谷的扩张可能会受到限制而停止扩张,成为衰退裂谷。衰退裂谷与新生洋盆、被动大陆边缘相连。但是当大洋岩石圈发生俯冲作用并最终关闭时,被动大陆边缘可能演化成为碰撞造山带的一部分时,而先前的衰退裂谷成为自造山带伸向大陆克拉通内部的拗拉槽。衰退裂谷一般位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凹角处。在新生洋盆的扩展过程中,衰退裂谷不再发生裂陷沉降而发生热沉降,并可能成为大陆地区的物源输入大陆边缘的通道。在洋盆俯冲消减直至发生大陆碰撞的过程中,衰退裂谷还可能发生一些轻微的挤压构造作用,但由于衰退裂谷的方向与俯冲碰撞过程中板块的运动方向近于平行,所以一般还能较完整地保留裂谷时期的地层层序和基本的构造形态,最终成为拗拉槽。14、简述大陆裂陷(裂谷)盆地的演化趋势,并说明其影响因素。(提示:伸展速率、岩石圈性质、岩石圈结构等方面讨论)。14分。答:大陆裂陷盆地可以进一步的扩张和伸展,并在扩展中心形成新的洋壳,使大陆裂谷向着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和大洋裂谷演化。发生在三叉裂谷系中的一支在伸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其它两支裂谷的扩张和伸展的限制,这一支大陆裂谷就衰退而演化成为拗拉槽。大陆裂陷盆地也可能只发生有限的裂陷伸展进而演化成为大陆内部的拗陷盆地。大陆裂陷盆地还可能由于热作用和均衡上升成为伸展造山带。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形成何种类型的裂陷盆地、大陆裂谷或裂陷盆地形成后又如何进一步演化,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决定裂陷盆地向何种方向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区域性的甚至于全球性的岩石圈动力学背景、岩石圈的结构、地壳裂陷伸展机制以及岩石圈伸展速率等。Morley(1989)认为大陆岩石圈发生裂陷作用后朝着什么途径演化与大陆岩石圈内部是否发育大规模拆离断层有关。当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到一定程度后,如果没有出现大规模拆离断层或拆离断层在岩石圈伸展中没有起控制作用,进一步的伸展作用可能导致整个大陆被拉开而产生新生的洋壳;如果随着岩石圈裂陷伸展的发展而发育大规模拆离断层,并且拆离断层在岩石圈继续伸展中起控制作用,大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部分将愈来愈大,从而抑制了整个大陆岩石圈的裂解和出现新生洋壳。前者是按照大陆裂谷陆间裂谷新生洋盆途径演化,其中新生大洋盆地边缘部分也是按照大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途径演化;后者是按照大陆裂陷盆地伸展造山带途径演化,即大陆岩石圈在伸展过程中导致深部地壳构造剥离出来并造成浅层地壳断块体的大规模滑覆形成伸展造山带。Kusznir等(1987)认为,在大陆地壳或岩石圈持续伸展的情况下,裂陷盆地向何方向演化与其伸展应变速率及地壳组成有密切关系。高应变速率伸展可能导致裂陷作用发生在较窄的地壳范围内,并使大陆裂陷盆地向陆间裂谷大洋裂谷方向演化;低应变速率伸展则可能导致裂陷作用发生在更宽阔的地壳范围内,并出现低角度或近水平的拆离断层,使大陆裂陷继续在大陆地壳中演化,形成一系列的拆离断层上盘的裂陷盆地或演化成为伸展造山带。大陆地壳伸展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再发生裂陷作用,可能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陆内拗陷盆地,按照大陆裂陷盆地大陆内部拗陷盆地方向演化。另一种可能性则是隆起上升,形成的伸展造山带出露于地表成为“盆岭区”。由于岩石圈的裂陷伸展常伴随有明显的热活动,岩石圈伸展减薄后其热流值亦相应增高。后裂陷阶段发育的拗陷盆地可能与岩石圈的热冷却有关(朱夏,1983)。拗陷盆地的范围通常比相应的裂陷盆地范围更大一些。这可能与裂陷阶段下部岩石圈的伸展范围更宽阔、而异常范围更大以及伸展量更大等因素有关(White, et al,1988)。后裂陷阶段拗陷盆地的沉降幅度及沉降速率等与裂陷阶段的地壳或岩石圈伸展量及伸展引起的热异常量呈正比关系,但亦受到裂陷盆地伸展构造的伸展变形方式等其他因素。Buck(1991)根据已知的不同大陆裂陷盆地的地壳结构和热流等特征,提出了3种大陆裂陷伸展模式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对裂陷模式起控制作用的是裂陷作用开始时期的地壳厚度和岩石圈热状态。当地壳厚度较大(约60km)、热流值较高(约100mW/m2)时,岩石圈伸展速率较快(约1-2cm/y),上地壳的伸展集中在较窄的范围内,下地壳和上地幔部分的伸展范围比上地壳更宽广,出现“核杂岩模式”的裂陷。当地壳较薄(约45km)、热流值较低(约80mW/m2)时,岩石圈伸展速率非常快(约1-10cm/y),岩石圈的地壳部分和上地幔部分都发生大范围的裂陷,出现“宽裂陷模式”。当地壳更薄(约30-35km)、热流值更低(约60mW/m2)时,岩石圈伸展速率也较小(一般小于1cm/y)岩石圈产生“细颈化”,出现“窄裂陷模式”。15、简述区带(Play)的概念及区带评价的主要内容。10分答:区带是指由一组具有共同的石油地质成因,包括共同的油气运移、储集层发育和成藏特征的圈闭或油气藏(田)组成的地质单元。区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质单元,它的划分以地质单元为基础,并适当考虑勘探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因此,区带也时也指某一特殊目的的勘探工作、勘探对象和勘探行动。区带是介于盆地和圈闭之间的地质单元,区带评价则是连接盆地评价与圈闭评价的纽带。区带作为盆地的一个局部,它的各项地质条件是在盆地的宏观时空背景基础上发生、发展的,离开这种总体背景就不可能获得关于区带的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而区带评价的结果又丰富了对盆地的认识,优选有利勘探区带正是盆地评价的落脚点。同样,区带评价也不能和圈闭评价工作脱节,圈闭评价的资料与成果丰富了对区带的认识,优选圈闭是区带评价的必然结果。因此,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区带评价,或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勘探项目来进行的区带评价,应当包括有与该区带有关的盆地分析内容和圈闭评价优选内容。就区带评价本身也有其侧重点和特点,它着眼于一个油气聚集(区)带来研究它的圈闭条件、储层条件、油源条件、盖层与保存条件、地质发育史和地质因素配套史等条件。盆地评价一般达不到区带评价所需要的详细程度,而圈闭评价也很难建立对油气聚集区带的整体认识。16、试述大陆纯剪切伸展模式和简单剪切伸展模式及其所形成的沉积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14分)答:岩石圈在受水平引张力作用下以何种型式发生伸展变形、以致形成伸展型盆地,这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岩石圈伸展变形行为上看,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是纯剪切伸展模式和简单剪切伸展模式。用纯剪切概念来解释地壳或岩石圈的伸展变形就是所谓的纯剪切伸展模式。在水平引张力作用下,地壳或岩石圈的纯剪切伸展变形产生两组相向或相背倾斜的共轭正断层,并在运动过程中导致断块体相对上升和下降,从而形成地堑和地垒构造,并使地壳产生水平伸展。这种机制形成的地堑和地垒通常都是近似对称的。即在引张力作用下,岩石圈发生均匀的“细颈化”或“颈缩作用”(necking),上部地壳以脆性共轭正断层作用形成地堑与地垒并造成地壳的水平伸展,下部地壳及壳下岩石圈(上地幔)则可能是以韧性流动方式造成透入性的韧性伸展减薄。B.Wernicke(1981;1985)在研究美国西部盆地山脉省伸展构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陆岩石圈的简单剪切伸展模式。他认为地壳或岩石圈中存在的一些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是大陆伸展变形的主要运动面。并且这个大型低角度正断层在大陆伸展中发生旋转剪切变形,位于该断层面之上的上盘系统进一步被大量旋转正断层肢解。整个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是一种旋转的简单剪切应变机制。在简单剪切伸展模式中,浅层地壳中脆性破裂构成的伸展构造系统,是由地壳中岩石圈尺度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上盘的剪切滑动引起的,其中的主要伸展断层多具有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或铲式正断层特征。由于低角度正断层切穿整个岩石圈,造成地壳的脆性伸展区域与上地幔的韧性伸展(在低角度正断层延伸部位发生韧性伸展,实际上亦是低角度正断层的一部分)区域在垂向上并不叠合,地壳的伸展减薄区并不对应于上地幔的伸展减薄部分。17、试述板块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挠曲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答: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等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当大洋岩石圈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即所谓的B-型俯冲(B-Subduction,即沿着Benioff带发生俯冲作用),这时大陆岩石圈作为负荷压在大洋岩石圈之上并使大洋岩石圈发生挠曲作用。两个大陆岩石圈发生碰撞时其中一个大陆岩石圈俯冲到另一个大陆岩石圈之下,即所谓的A-型俯冲(A-Subduction,即由Ampferer提出的沿着大陆壳内部的大型滑脱面发生俯冲滑移),这时压在下面的大陆岩石圈发生挠曲作用。此外,火山喷发及火山物质的堆积、沉积物在盆地中的堆积等都可能作为负荷而使下伏的地壳或岩石圈发生挠曲变形。大量的沉积物堆积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大陆堤也是岩石圈挠曲作用的表现。18、简述与碰撞过程有关的沉积盆地类型及其特征(提示:构造位置、盆地力学性质及基本特点)。(12分)答:板块碰撞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盆地,包括残留盆地(remnant basin)、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山间盆地(intermontane basin)、撞击裂谷(impactogen rift)和板块破裂后块体滑移逃逸时形成的走滑盆地等。它们位于板块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于板块演化的不同阶段。残留盆地:碰撞造山带内部或边缘以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墨子学说教学课件
- 多个创意模板课件
- 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汽车焊装工模考试题及答案(附解析)
- 航空运动赛事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玻璃物理强化工艺与设备考核试卷
- 紧固件装配与安装技巧考核试卷
- 2025年金属门窗及类似制品项目发展计划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尊重他人-课件
- 谷物批发市场供应链金融创新考核试卷
- 《行星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课件
- 安全生产会议记录(12个月)
- 旅行管家实务全套ppt课件最全电子教案完整版教学教程整套全书课件ppt
- 医院感染相关基础知识
- 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课件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一级上My Noisy Schoolbag教学设计
- (完整版)管理经济学题库
- 毕业设计粗饲料粉碎机的设计全套CAD图纸
- 肖申克的救赎 英语三分钟演讲-文档资料
- 植物基酸奶项目说明(范文模板)
- 钣金报价计算表(强)
- IATF16949过程审核检查表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