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德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德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德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德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A. 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B. 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C. 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D. 以传承中华文明己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可知体现的是孔子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人伦秩序,B选项排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C选项排除。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B. 封建宗法制被破坏C. 儒学影响史书撰写D. 天文观测水平较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可知高祖、太宗实录是为李世民进行玄武门之变进行辩论,是儒家忠君思想的体现,C选项符合题意。仅从高祖、太宗实录记载中不能得出宣武门之变的真相,A选项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宣武门之变前夕的历史叙述,此时还未发生,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原则遭到破坏,B选项排除。天文观测水平较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张载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下图是北宋五子学术生涯的主要情况示意图。 图所示情况反映出当时A.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B. 文化重心的南移已完成C. 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D. 经济发展决定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五子学术生涯的主要情况示意图”可知当时的南北文化交流频繁,C选项符合题意。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文化重心的南移已完成,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经济发展决定文化水平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4.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A. 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 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C. 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可知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和经验的积累,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的结论,C选项排除。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作和地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D选项排除。5.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A. 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 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D. 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可知体现的是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C选项符合题意。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外资企业挤压民族工业的发展,A选项排除。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主要表现是政治性贷款、控制关税、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等方面,B选项排除。民族工业并未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D选项排除。6.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1895年后,或是“前清遗儒,学非所用”,故“相率为诗”,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于是“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最多时竟有300余个。诗社的盛行反映出A. 日本对台湾实施同化政策B. 台湾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C. 诗歌成为民众反日的载体D. 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台湾人民在1895年之后成立诗社来传承汉学,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日本对台湾实行同化政策的结论,A选项排除。成立诗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传统文化,与民族觉醒无必然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反日,C选项排除。7.下表顾颉刚日记(选摘)日期内容1939年4月6日上次进城,知米价升至廿五元一石,今日进城,悉又涨至卅二、三元矣。1940年9月28日昨晚闻崇义桥之米,新斗且二百元一石,一星期间高涨至七十元。1941年1月29日米贵至三百元以上一石矣,肉贵至三元一斤矣。1943年7月9日歌乐山洗一回澡,要三十元,小龙坎吃一碗面,要十七元,这种生活如何过得!1944年3月8日今日米至万七千元一石,平价米亦三千七百元一新石。注:顾颉刚当时先后受聘云南大学、齐鲁大学(迁成都)中央大学(迁重庆),出任教授等职。日记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解读表,最合理的推论是A. 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B. 西南地区物资短缺日益严重C. 政府的教育支出逐年减少D. 连年战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9年到1944年米价上涨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连年的战争环境造成的粮食奇缺,D选项符合题意。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厚养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西南地区物资短缺日益严重属于连年战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的表现之一,B选项排除。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并未减少教育投入,C选项排除。8.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B.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C. 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D. 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性质仍然是土地公有制,改变的是经营方式,B选项排除。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放松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D选项排除。9.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有如下规定:“死者的丧衣限于3件,乐手以10名为限”“废除在各种丧宴上豪饮、奢侈地奠酒、太大的花环和用香炉焚香的做法”及“死者不得有金饰随葬”等。这些规定旨在A. 适应帝国扩张需要B. 限制氏族贵族的特权C. 维护平民的经济利益D. 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废除在各种丧宴上豪饮、奢侈地奠酒、太大的花环和用香炉焚香的做法”可知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限制氏族贵族的特权,B选项符合题意。万民法的出现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A选项排除。十二铜表法的本质仍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选项排除。法律不能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D选项排除。10.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这些活动倡导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 人文精神逐渐流行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C. 古典文化走向复兴D. 教会势力趋于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人文精神逐渐流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古典文化走向复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间是在1416世纪,C选项排除。此时西欧的天主教会势力仍然占据统治地位,D选项排除。11.1884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据此推知,此次柏林会议A. 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B.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 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原则D. 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可知柏林协议主要为商品自由流通服务,适应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选项符合题意。欧洲列强在对殖民地的争夺异常激烈,A选项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贸易原则确立,C选项排除。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选项排除。12.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苏联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12倍,牛、猪、奶类、蛋类等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332倍,同时期工业品批发价格则下降了38。这说明当时苏联A.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B. 工业发展势头迅猛C. 旧的体制未能打破D.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苏联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12倍,牛、猪、奶类、蛋类等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332倍,同时期的工业品批发价格则下降了38”可知体现的是苏联轻重工业比例开始趋向合理,D选项符合题意。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A选项排除。工业品批发价格则下降了38体现的是对轻重比例的调整,不能得出工业发展势头迅猛的结论,B选项排除。苏联时期的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小修小补,C选项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据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等材料二 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材料三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2年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说明汉代到清朝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私营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答案】(1)主要领域的扩大,主要由盐铁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方式的进步,由家庭和作坊式生产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棉纺织技术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由家庭作坊式到手工工场;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答出3个方面即可,每个,其中概括出一个角度,能加以说明。)(2)历史背景:甲午战败,财政危机加剧;列强加剧经济侵略,清政府力图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影响: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推动社会近代化;有利于挽回利权,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3)丰富国民经济结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吸纳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化进程;扩大社会投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可知体现的趋势是主要领域的扩大,主要由盐铁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方式的进步,由家庭和作坊式生产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棉纺织技术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由家庭作坊式到手工工场;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2)背景:结合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作答即可。影响:根据材料“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影响是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推动社会近代化;有利于挽回利权,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营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需要从丰富国民经济结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吸纳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化进程、扩大社会投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思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中世纪教会负责本教区内的慈善事业。16世纪30年代法国世俗政府控制公共福利设施和资金募集渠道。1601年英国政府制定济贫法,建立“贫民习艺所”,强迫贫民劳动。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批准国家建立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1905年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后又相继制定了“教育法”“退休金法”“劳工介绍法”。1911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包括工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20世纪30年代法国通过立法,规定为低收入者提供补贴和援助。19451947年法国连续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最终形成了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网。1946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囊括失业、疾病、生育、死亡、孤寡、退休等方面的保障,几乎每个公民都可享有保障。1948年1948年,英国宣布成为第一个“福利国家”。摘编自周弘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依据表内容,围绕“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问题:欧洲国家为何能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释:19世纪以来,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提供了条件。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工业革命的深入,使社会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社会矛盾加剧,这也迫使资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加之工人运动的兴起,这些都推动资产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社保法案。思想上,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使全社会日益关注个人的权利和幸福,这为社保体系建立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总之,社会保障体系能在19世纪后的欧洲建立,正是此时欧洲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发生变化的反映。考生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提出问题:示例2:为什么是欧洲国家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3:在社保体系建立过程中,为什么英、法、德三国表现最突出?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4:为什么欧洲国家社保体系建立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5:为什么欧洲社保体系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6:社保体系的建立对欧洲国家有何影响?解释: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可提炼出论点是欧洲国家为何能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从工业革命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资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的兴起、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他论点言之成理即可。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1986年,政府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了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为此成立了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1994年,中央政府专项安排了“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资金,运用“造血式”扶贫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还建立了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推行了最低生活救助、劳动力转移、科技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措施。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据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61994年中国农村扶贫机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61994年中国改革农村扶贫机制的影响。【答案】(1)加大投资,发展区域经济,走开发式扶贫道路;重视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走“造血式”扶贫道路;多方配合,全方位推进,走多元化扶贫道路。(2)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收入,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促进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但改革的作用有限,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为此成立了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中央政府专项安排了“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资金,运用“造血式”扶贫手段”、“还建立了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推行了最低生活救助、劳动力转移、科技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措施”可概括出特点是加大投资,发展区域经济,走开发式扶贫道路;重视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走“造血式”扶贫道路;多方配合,全方位推进,走多元化扶贫道路。(2)影响:根据材料“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1994年中国改革农村扶贫机制的影响主要有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收入,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促进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但改革的作用有限,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努力。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晚清法家泰斗沈家本(18401913年),祖籍浙江,1883年考取进士时,沈家本已在刑部工作近20年。此后10年,沈家本“专心法律之学”,成果频出。近代以来,入侵中国的“外夷”仗着治外法权的庇佑,在中国作恶连连。在一系列“涉洋”官司中,国人和各级政府吞下诸多苦果。同时也看到欧美日等国拥有完善的法律,并且带来“便民益国,利赖无穷”。大清律例愈发不能适应时局,这就迫使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