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委员培训感知觉问题.doc_第1页
心理委员培训感知觉问题.doc_第2页
心理委员培训感知觉问题.doc_第3页
心理委员培训感知觉问题.doc_第4页
心理委员培训感知觉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感知觉及其障碍一、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本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切身经历到的最熟悉的现象。人们对周围世界要听、看、嗅、尝和用手摸等,就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事过境迁仍会留下一定的经验或能唤起当时的情景,这就是记忆。为了解周围某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还会进行一番思索,这就是思维和想象。这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都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对它总持有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喜怒哀乐等体验,这就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人们还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一定的动机,自觉地确定目标,力求达到目的,这样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认识、情绪和意志过程之间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统称为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它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亦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时总带有个人特征。每个人由于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所受的教育影响有差别,各自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又不尽相同,致使每个人的精神面貌各具特色。关于这些个体差异性的规律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学中称之为人格或个性。它包括意识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还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以及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心理过程是从心理现象的组成来看,它有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具有共性规律。人格则从心理现象在个体的表现来分析,它较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并具有差异性规律。对它们的分析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则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全貌。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可用心理现象结构简单表解如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为人的心理意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差异自我意识系统 心理结构示意图二、感觉、知觉的概念及其障碍(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 感觉(Sensa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都接触到外界的各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具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而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感觉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感觉才能分辨和感知事物的各种属性,例如,我们通过视觉器官可以感受到事物的形状、颜色以及明暗度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听觉器官可以感受到各种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通过触摸可以感受到物体的软硬、温度等等。除此之外,人们还能通过内部感受器感受到有机体自身的活动情况,如自身的姿势和运动,躯体内部各器官的变化等。感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感觉剥夺实验证实,正常人在被阻断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后,会出现脑电波的改变以及错觉、幻觉、智力障碍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异常。人的一切较高级的心理现象都是通过感觉获得材料,并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人们只有通过感觉才有可能逐步认识客观世界,但感觉仅仅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人的感觉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作用于感受器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因此,仅靠感觉去认识事物是片面的。 2.感觉的分类 感觉是按照感受器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若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可将感觉划分为两类:(1)外部感觉:由外感受器引起的感觉称为外部感觉。它是指位于身体表面,并感受外在环境刺激变化的感受器。这包括眼、耳、鼻、舌、身,分别感受视、听、嗅、味和皮肤的触压觉及温度觉。(2)内部感觉:由内感受器引起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它是指位于身体内部(血管、内脏、骨骼肌、肌腱)并感受内环境刺激变化的感受器。分别感受机体运动、平衡及内脏感觉等。3.感觉障碍 个体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反映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异常的现象。可能由感觉神经细胞和传导感觉的神经纤维的结构损害引起,也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前者多见于神经疾病,后者多见于精神疾病。(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域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称感觉消失。主要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性症状,如失明、失聪等。 (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estopathia):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如感到体内有牵拉、挤压、撕扯、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其特点是病人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4)感觉倒错(paraesthesia)。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见于癔症。有关感觉障碍的脑机制的心理学研究,肯定了人类大脑皮层中央沟后部区域的损伤与感觉障碍的发生有关。感觉障碍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会发生广泛的影响,并可由此造成知觉障碍,使运动反馈信息紊乱而导致运动功能失调。在临床上,神经病和精神病都可有感觉障碍的症状,前者更为多见。 4.干预措施由于感觉障碍常见于神经症及精神病人,所以当发现有同学出现上述症状之一时,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同学,不去试图说服、指责同学,及时和辅导员老师取得联系,带领同学寻求医学或心理学干预。(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感受器的协同活动,在大脑将事物的各种属性联系起来,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对事物的完整映象。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在知觉中,人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是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一部分存在于知觉中。2.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人置身于自然界及社会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刺激不断地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人并不能把所有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都清晰地感知到,也不能对所有事物都做出反应,人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它具有一定的规则,即空间、时间上接近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具有相似物理属性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同一个整体。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理解可以使知觉更深刻、更精确,并且可以提高知觉的速度。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于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知觉。相反,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常受到破坏。此外,语言的指导作用、知觉任务的难度以及知觉者的态度、情绪、个性等都会影响对知觉对象的理解。(4)知觉的恒常性:我们周围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但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并不是瞬息万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人们能够准确地适应环境,使人知觉的环境条件变化时,仍能对知觉的对象保持稳定的印象。如果人们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取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3.两种常见的知觉现象(1)似动(apparent movement):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现象的产生,既不是由于物体的真实移动,也不是由于个人与物体之间的相对移动,而是观察者在主观意识上产生的一种假的移动。日常生活中,电视、电影的视觉效果就是由似动现象引起的。(2)错觉(illusion):我们的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对客观事物的种种歪曲,这种现象叫做错觉。掌握错觉产生的规律具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防止因错觉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可利用错觉使其在实践中产生好的效应。例如,在军事上士兵的迷彩服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觉,以达到伪装和隐蔽的目的。4.知觉障碍知觉障碍(disorders of perception)主要有错觉和幻觉两种。 (1)错觉(illusion):是歪曲的知觉,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临床多见错听、错视。有一种所谓的幻想性错觉,即病人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通过他主观想象的作用,错误地感知为与原事物完全不相同的一种形象。 (2)幻觉(hallucination)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临床常见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指在没有声音刺激时出现听觉体验。常见的有: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指在没有视觉刺激时出现的视觉体验。其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清晰、鲜明和具体,但有时比较模糊。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指在没有嗅觉刺激时,出现的嗅觉体验,大多是一些难闻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味幻觉(gustatory hallucination):指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因而拒绝进食。 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风吹拂、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等。幻触常与被害妄想并存而构成所谓“可卡因狂”。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指患者体验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有一些异常的知觉体验。如病人清楚地感到自己的某一内脏在扭转、穿孔,或有昆虫在胃内游走。(3)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例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或某些部分产生错误的认识。表现为: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方位、距离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分为:视物变形症、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患者感到整个世界似乎已经停滞不前,有度日如年之感。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病人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不活动的,或者相反,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急速地猛烈地变化着。另外,病人还可觉得周围事物变得似乎是不鲜明的、模糊不清的,缺乏真实感,这种现象称之为“非真实感”。对自身躯体结构方面的感知综合障碍:体形障碍、窥镜症状 (4)幻觉的三种特殊类型功能性幻觉:指客观刺激引起一种知觉体验的同时,同一感觉器官产生幻觉体验。幻觉体验与真性知觉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彼此独立,互不融合。反射性幻觉:指客观刺激引起某种知觉体验的同时,在另一类感觉器官产生了知觉体验。心因性幻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