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doc_第1页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doc_第2页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doc_第3页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思想比较汉书.司马迁传说史记:“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正是因为他自己恪守儒家正统观念,而与司马迁思想的主要分歧所在。第一,汉书的儒家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厚。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到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已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并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史记、汉书都征引管子,司马迁强调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吻合。而班固则是所谓的“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四、文章风格的差异:(一)、二者的为文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而汉书则偏重于尔雅之文。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后序中曰:“夫太史公纪事”,“或旁收异闻以成其说”,“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于旧俗风谣。比如,淮南衡山列传引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佞幸列传引谚语:“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又比如,游侠列传记郭解之貌:“其貌不及中人。”乃根据目睹所书。这些正如刘知几所云:“以刍荛鄙说,刊为竹帛正言。”(史通.采撰)而汉书的取材,据郑樵通志.总序曰:“自高祖至武帝,多用史记文,尽窃迁书。”清代赵翼亦认为,汉书“武帝以前传记,多用史记文。”(廿二史札记.过秦论三处引用)此外,汉书中多载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比如韦立成传载宗庙议礼文,杨雄传载反离骚等等,多取诸现成文献。这样,很明显使人感到,史记之文,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而汉书则更倾向于文献的保存。(二)、二者感情色彩不同。史记和汉书都严格遵守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表现出历史学家的文章道德。但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比如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在钜鹿之战时,破釜沉舟,气吞山河,在鸿门宴上,磊落洒脱;在垓下之战中四面楚歌,凄怆悲壮。把一个项羽写得活龙活现,叱咤风云,呼啸而过,浑身是血肉,是精神!而汉书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这主要是由于二人性情、遭遇以及著史环境不同所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辱,在忍辱负重著史中正义感极其强烈;班固境遇较司马迁安顺,是奉诏官撰,朝廷赏赐甚厚,所以文章文雅醇谨。(三)、叙事笔法方面。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史记之行文,往往挥洒自若,笔墨酣畅,简洁处简洁,豪放处豪放。比如五帝本纪赞,文简意多;伯夷列传,纵横变化;屈原列传婉雅凄怆;而滑稽列传则有调笑嬉戏,凡此等等,俱因文而异,变幻出之。而汉书之行文,虽无史记富有变幻的特点,但以整严工练见长。比如苏武传中记苏武在单于的胁迫面前,坚韧不屈,“引佩刀自刺”,以下“凿地为坎”一节及后面“幽武,置大窖中”一段,极其细腻地刻画出他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四)、史记与汉书二者文字的大不相同。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行文多用散体,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崇尚藻饰,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我们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体会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而汉书喜用古字古词,倾向排偶骈俪。后汉范晔说“迁文直”,“固文瞻”(后汉书.班固传)正反映了这种差别。总而言之,史记与汉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各有千秋。然而纵观二者的风格,史记因其语言平易质朴,浅显易懂,文史兼宜,其间好用对白,根据人物口吻直书,所以传神逼真,不避鄙俗,书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见其人真实面貌,读起来就像在读一部引入入胜的小说,精彩处令人拍案叫绝。而汉书艰深华赡,读起来趣味少了很多,虽然它也有写非常出彩的人物传记李广苏建传,但通篇来看,这样的文章还是比较少,汉书有精细的笔法,以谨严取胜。五、二者产生的影响(一)、在史学上的影响:1、二者的体例成为了以后中国数千年史学的固定模板。从史记到汉书,人物列传式的历史记载方式成为了历代著史的固定范式。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而且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2、“正统思想”、“君权神授”思想逐步走向强化。在史记、汉书中都有对汉高祖“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这纯粹是为了强调开国者天生异象的无稽之谈,从中反映了皇权神授的合理化。这种描写到了后代的史学中大多类似,强调开国君王的出身不凡,即使是乞丐出身也幻化成神灵转世。(二)、在文学上的影响:1、史记成为了后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后代文人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2、史记中的故事成了后代小说、戏曲的重要取材对象。元曲选中有:楚昭王、赵氏孤儿、伍员吹箫、气英布、谇范叔、冻苏秦、赚蒯通、马陵道等,现存132种元杂剧中就有16种取材自史记。京剧中也有霸王别姬、文君当炉、博浪椎、浣纱计、完璧归赵等名剧取材于史记。六、小结综上所述,史记汉书这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如果细加比较,司马迁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批判性强;班固则谨守传统,奉行儒教,歌颂皇权。由于出身的阶级限制及其写作动机的差别不同,封建道德说教的观念在汉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汉书在叙述史事上比较缺乏同情人民的饱满感情,在描绘人物时,也不像史记那样栩栩如生。尽管如此,汉书在综述汉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上,较之史记提供了更完整更丰富的直接史料。在文章风格上,也能在司马迁雄浑质朴、天马行空的境界外,另辟散文中细密周严、典雅华丽的一派,加上辞赋家的美学色彩和字句结构,对后代骈文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汉书来源于史记,但也从此开始转轨,更明确、更自觉地形成了中国封建“正史”的传统。综观全书,汉书的缺点毕竟是小疵,瑕不掩瑜,堪称为与史记比肩的体大思精之作。读史记,面对的是一侠客,作者年轻时走遍了天下名山大川,山水灵秀、天遥地阔是一辈子的财富,落笔之时神采飞扬。而到报任安书时,侠客已经老了,一生的遭遇积郁胸中,从文字中迸发出来。如同杜甫的诗,文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沉郁悲痛,千载之下犹有泪痕。文字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后,取胜的不是文采,而是思想,许多人的婉约词,比李清照还要婉约,许多人的牢骚,比屈原还要激烈,然而不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只有婉约而没有思想,从而使文字苍白、干瘪,没法千古流传。读汉书,面对的是一君子,是个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学问通达的君子。班固家族累世簪缨,其父班彪是史学家,弟弟班超威震西域几十年,妹妹班昭号称曹大家。他自己更是九岁能诵诗书,十三岁就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优越的环境中,培养出了高贵的气质,然后是优雅的文字。无论是汉初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激昂,还是征服匈奴的豪壮,都可以透出安然之气。在思想上,汉书的正统气更浓,对封建王朝的维护与史记比较,显得就更突出。汉书对统治集团的残酷、腐朽、荒淫亦有揭露批判,但远不如史记广泛深刻。他没有象史记那样热情歌颂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没有赞美游侠、刺客、商人等下层人物的品质和才干。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郭解等是“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两人观点,截然相反。在这方面,史记的思想,是汉书、也是历代正史所不及的。 对汉武帝之后盛行的天人感应思想,史记的怀疑否定较多。伯夷列传、河渠书、封禅书等篇中都有明显表现。 班固则不然,汉书在五行志中将自然界的一切变故都与社会人事一一比附,十分可笑。霍光传、张汤传等讲神异之事、因果报应。总的说,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班固比司马迁有明显倒退。 汉书多是冷静叙述,在不动声色之中,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性格。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