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比较_第1页
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比较_第2页
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比较_第3页
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比较_第4页
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比较首先本研究采取文献法对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其次通过直接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不同养老模式下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其次探讨老年人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为两种养老模式下的老人怎样提高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撑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的几个结论:1,家庭养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高于机构养老老人,但是不同养老模式的老人主观幸福感差异较小。2,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0岁及以上的幸福感较高,60岁及以下的幸福感较低。性别方面女性老年人幸福感高于男性老年人。而有无配偶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3,健康是影响老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点在不同的养老模式下都成立。4,家庭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仍然十分重要,而经济收入状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z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和未富先老等特点使得现如今的养老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的特征是:总体上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而其他模式如社区养老、自我养老、设施养老等仍然有待发展。虽然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主流模式,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得家庭中老年人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家庭模式成倒金字塔模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且社会价值观和关注重点的变化使老年群体更边缘化,家庭养老不仅给家庭成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也会致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无助感,逐步丧失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使养老问题日渐凸显出来。 1.2 研究目的 以成都地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了解居家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人的生活状况,比较和分析在这两种养老模式下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异同,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各项影响因素,从而为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实现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心理学方面的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含以下三点:一、 调查在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中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现状及主观幸福感状况。二、 分析比较两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各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家庭状况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影响程度以及影响途径。三、 根据研究结果为两种养老模式老人怎样提高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撑或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国内养老模式探究 我目前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机构养老模式为辅,社会养老、居家养老、设施养老和旅游养老等其他养老模式为新的发展方向。 家庭养老是指在以血缘为基础、伦理道德为束缚和亲情为纽带的情况下,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等养老保障。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模式基础和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熏陶,导致我国一直以家庭养老为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父母在不远游”等思想受到冲击,不同地区人员流动越来越多,空巢家庭日益成为大趋势。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呈现倒金字塔结构模式,即“四二一”结构,家庭结构趋向于核心化小型化,因此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也增重了。与此相冲突的是,老年人数的增多,老年问题的凸显以及老年养老服务需求的上升。这些都弱化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家庭而由国家、社会或私人所建立的盈利或非盈利性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随着社会老龄化状况日益加剧,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问题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家庭养老模式与现今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节奏存在矛盾也日益突出,而养老机构则是人们选择较多的养老模式。尽管目前养老机构不能代替子女对于老年人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方面的作用,而且养老机构也存在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收费未规范化等问题。但是养老机构的优势在与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照料与护理,尤其是对于生活上自理能力较低的老年人和高龄老人。 社会养老是指以政府和社会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结合家庭成员 ,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公共服务的优势,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补充和完善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和服务来帮助解决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其服务费低覆盖率广,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在其熟悉的环境内接受社会帮助和服务,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成员的部分负担。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正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期待。目前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倡和肯定了社会养老的优越性,但是并不能因此过早或者过度的忽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 其他养老模式例如设施养老,独立养老和旅游养老等还未发展成熟,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2.2 主观幸福感概述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这一概念不仅包含了个体对其客观生活的认知与评价,也包含了对主观精神生活的认知与评价。主观幸福感包含三个维度:认知因素,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也就是说,决定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不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发生的生活事件,而是个体的认知因素对这些生活事件的解释、分析与评价。在认知因素下,个体能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即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开心、愉悦、放松和舒适等,消极情感体验包括:悲伤、焦虑、担心和恐惧等。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和相对稳定的概念,主观幸福感能够评估个体自我认知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 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和测量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主要包含了人格理论、状态理论、目标理论和判断理论,此外还有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特质理论等等。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到年龄、婚姻、经济状况、社会支持、自尊和人格等等。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抽象变量的测量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法,即让被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或主观感受去逐一回答测试者精心编制的问题,从而获得测量信息。较为常见量表的有一下几种: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Campbel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等。 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也在于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外在和内在各因素,但是还并未得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例如在性别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男性老年人的,也有认为低于男性老年人的。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完全实现西方研究成果的本土化,跨文化研究不足。而且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方面,多用的外国的测量量表,没有一个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符合我国国情的认同度高的量表。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多为学生、教师和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虽然作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一个主要群体,但是研究中很少将老年人口分层分类,而且研究也更关注家庭养老模式下的大部分老年群体,以及空巢老人等新兴社会焦点的老年群体,对于老年群体中更为边缘化的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人研究较少,将不同养老模式下的老人作为不同的群体进行比较的研究也较为缺乏。 第三章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成都地区家庭养老模式老人30人及养老院老人30人。排除有精神损害疾病和严重认知障碍的老年人。3.2研究方法3.2.1文献调研。在进行调研之前先预览相关的新闻报道、期刊和论文,从而对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3.2.2直接观察。直接通过前期观察家庭养老老人和机构养老老人的外在体貌和表情动作。以及机构养老中福利院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和老人们的起居环境等情况为后期的研究提供直观生动具体的数据。3.2.3调查法。调查法包含了访谈法和问卷法。在具体和老人接触的过程中,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较为细致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家庭等背景信息。所采用的问卷为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两种养老模式下收集到数据的处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 第四章结论与分析4.1研究结果 为了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配偶、家庭支持、养老模式的老人的主管幸福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配偶、家庭支持、养老模式为因子,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运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整理见表1。表1 主观幸福感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组N均值标准差F显著性性别男2121.68.7445.0270.029女392811.149年龄60岁以下81410.697.8710.03060-691229.339.39470-793225.138.65780及以上835.510.156学历小学3626.2510.6892.1360.120初中1620.27.41高中838.56.949有无配偶有配偶2426.3312.2960.0740.787无配偶3625.569.799家庭支持不太好420.686.236.2520.036一般3225.8810.216好2432.112.221养老模式家庭养老322811.9892.7700.101机构养老2823.438.775 本次研究共调查60位老人,家庭养老老人32人占总数53%,机构养老老人28人占总数47%。男性21人占总数的35%,女性39人占总数的65%,年龄最大为94岁最小为56岁,文化程度中小学及以下36人占总数的60%,初中文化水平16人占总数的26.7%,高中文化水平8人占总数的13.3%。有配偶为24人占总数的40%,无配偶为36人占总数的60%。 由表1可知,性别方面,60名受访者中,21名男性的幸福感得分均值为21.6,39名女性的幸福感得分均值为28,且方差分析的F值为5.027,P值为0.0290.05,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不同性别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女性老年人幸福感高于男性老年人。 年龄方面,60岁以下的受访者主观幸福感得分为14,60-69岁的幸福感均分为29.33,70-79岁主观幸福感均分为25.13,80岁以上的老人幸福感均分为35.5,且方差分析的F值为7.871,P值为0.0000.001,未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不同学历的受访者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配偶方面,有配偶的主观幸福感均分为26.33,无配偶的受访者均分为25.56,有配偶的幸福感略高与无配偶,但是方差分析的F值为0.074,P值为0.7870.005,未达到显著水平,表示有无配偶的受访者的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不存在显著差异。 家庭支持方面,不太好的4人主观幸福感均值为20.68,一般的均值为25.88,好的家庭支持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均分为32.1,方差分析的F值为6.252,P值为0.0360.05,未达到显著,可见不同养老模式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家庭养老者主观幸福感均分高于机构养老者,但是不同养老模式的老人主观幸福感差异较小。在主观幸福感的性别方面,女性得分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0岁及以上的幸福感较高,60岁及以下的幸福感较低。有无配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这点与预期假设相反。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我们发现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健康,这点在不同的养老模式下都成立。患有疾病的老年人更悲观,也更无助,而未患疾病的老年人表示最大的担忧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 家庭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他们从家人亲戚获得慰藉和支持,但是并不是完全依赖子女的照料,现在的老年人也逐渐更看重金钱的作用,对于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减淡。 60岁左右的老年人属于才迈入老年早期的阶段,在此阶段他们对生活和生理上巨大的退行性变化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主观幸福感较低。而高龄老人更加适应老年生活,除去因身体病理因素外主观幸福感较高。4.2建议 家庭养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机构养老老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人个体心理差异和具体家庭情况的不同影响着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也影响着养老模式的选择。步入老年阶段的初期,老人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家庭养老能使老人在熟悉的环境和社会关系下享受天伦之乐,从而也能够尽快更好的适应老年生活。在老年阶段的中期和后期,老人们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也更容易身患疾病,更多的要依赖他人的照料,这时社区力量和机构养老显现出了优势,特别是机构养老能够为高龄老年人长期提供生活照料和病理护理,家庭养老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一方面因为高龄老人的子女也逐渐迈入了老年期,不能够长期身体力行的照料他们,而隔代亲属的感情联系又更为薄弱,;另一方面在家庭中也很难提供集中又正规的医疗服务,这对家人亲属的要求较高使得他们的负担较重。选择机构养老并不意味着就对老人不管不顾,处于机构养老的老人更需要来自于家庭的支持。 在身体健康方面,除了国家和社区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外,老年人自身也需要正视这个问题,不仅是表现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焦虑与悲观,在平时更要注意适当锻炼体魄保养身体,并保持健康开朗的心境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发展还不完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设施设备不全或陈旧,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的培训,收费也没有标准化等等。养老机构除了提供身体照料方面的服务之外,还应该加强对老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养老机构应该注重自身建设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政策方面,政府应当适宜的提出更多服务于老年人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