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信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微信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媒介产品,在日常生活、媒介使用习惯和使用方式方面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从2011年推出到2013年,微信用户在短短两年内突破3亿,这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但目前学界鲜少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行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探讨作为微信的最主要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心理特征对微信使用行为有怎样的影响。笔者从自我认知、人际互动和从众三个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梳理对影响个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自尊高的人期望通过自我展示获得他人正面评价,故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状态、心情发布或者分享链接的可能性大于自尊低的人;微信半私密的传播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个体对隐私暴露的忧虑,所以个体在使用微信与网友进行人际互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暴露与自我展示;易受从众心理影响的个体希望通过一定的行为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保持一致,因此个体的从众心理促进其微信认知及使用行为的产生。1.1 研究背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其重要载体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即时通讯应用((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软件)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原有的MSN手机版、飞信手机版、手机QQ等都是由PC端迁移到手机端的,在功能和操作体验上远远不如一开始就定位在手机上的IM软件。为了满足广大移动用户的需求,各互联网公司开发纷纷开发出新的即时通讯软件,例如飞信、易信、米聊等,在新的IM软件行列中,微信所拥有的用户则遥遥领先于其他。:微信2010年11月18日正式立项,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腾讯微信iPhone版本,3天后推出Android平台版本,随后推出塞班版本。优越的性能让微信方兴未艾,它被IT业界誉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最有价值的互联网产品,是继新浪微博之后的又一大互联网变革。据数据统计,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注册使用者突破1亿,用时433天,平均增速23.09万/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使用者数突破2亿,用时172天,平均增速58.14万/天;截止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使用者数突破3亿,用时120天,平均增速83.33万/天。微信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不仅引起业界的关注,学界对其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1.2 研究目的目前学界对于微信的研究主要可以归为三个方面:第一类是理论研究,多从传播学相关知识如人际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微信的传播机制以及微信使用者的行为和意图进行解读和预测,认为微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二类是实证研究,通过对微信使用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微信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大学思政教育和警务工作再利用微信之后的实际效果和帮助;第三类是应用性研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微信在市场营销和商业运作中的意义和实效。虽然对于微信的相关研究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并且除了传播学和经管类的研究比较成熟外,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还处于萌芽阶段。此外也有一小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者的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但这类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微信的使用者数量为何会有如此快速的增长,作为个体微信使用的主体,又是为何会对它有如此“迷恋”,解释这些问题,还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微信受众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这类研究虽然部分涉及到了心理学领域,但也停留在表层,并未作深刻的剖析。所以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微信受众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1.3 研究意义1.3.1 现实意义如前所述,有关微信的研究大多是站在即时通讯技术的角度进行,目的是了解微信受众的使用状态和使用满意度等状况,为预测和推动微信发展前景提供依据。然而,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使用不仅仅是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它也给个体的生活甚至是整个社会造成很大影响,例如微信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获得资讯的方式、娱乐消遣的方式等等,这些社会影响既有积极的意义,但也不能排除消极的问题,例如有些微信使用者沉迷于其中,花费过多时间在微信上,因此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洞察微信受众的使用动机和行为习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微信对个体的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能为众多应用提供商的开发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环境。1.3.2 理论意义微信使用者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使用微信时虽然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但是个体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个体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变化是决定其使用微信与否最基本的原因,所以本研究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者的使用动机进行深刻分析。正如学者所说,微信本身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或手段,那么在对微信使用进行相关研究时,必然要涉及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与微信相关的研究虽然涉及多学科领域,但学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比较浅,所以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对微信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有所理论补充。第二章 文献梳理2.1 微信使用现状目前学界关于微信使用原因或动机的分析还比较少,但已经有一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微信使用者的使用意图和行为,并对影响微信受众使用态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有学者从科技接受模型的角度来出发,发现微信个人使用者多为19-35岁的年轻人,主观规范是影响使用者使用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微信的“有用”及“易用”性非常重要(王潇雨,2013)。马良(2012)也认为个体使用微信的动机有两类:一是作为个体对微信易用性、有用性、娱乐性的感知,二是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交性的需要。熊莎(2012)在提出感知易用性、有用性和趣味性与微信使用正相关之外,还提出网络外部性对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她认为微信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使用的用户越多,个体就会觉得它的价值越大,越想使用这个产品。此外,人口统计变量对个体对微信的感知易用性、有用性、趣味性也存在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微信使用意愿。陈攀(2012)将个体使用微信的动机分为人际交往、感知娱乐性和低成本消费三个变量,认为人际交往和低消费成本对微信的使用意向影响都是显著的,而感知的娱乐性对使用意向影响并不显著,但人际交往会显著影响感知的娱乐性,用户通过微信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够获得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放松。2.2 微信使用动机近两年以来,有部分研究者开始从以往的技术接受模型中走出来,转而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微信手中的行为进行解释。刘静楠(2013)通过对微信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播特征等情况的分析,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大学生微信主要受众群体使用微信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包括:接触新媒体的需求、从众心理的驱使、人际交往的需要、娱乐、消遣的需要,展示自我,获得关注和认同,获取信息、资讯,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等等。王潇雨(2013)也提出,微信本身的半私密传播方式促进了个体使用者的感情互动,形成最频繁的稳定成熟的联系人交际圈,满足了用户自我展示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树立个人形象以及情感需要;同时,微信使用者通过关注公众账号等完成信息的获知和分享,避免了信息遗漏,满足了用户的认知需要。类似的,有学者认为,微信作为媒介之所以被爆发式增长的用户接受,主要是由于它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包括:沟通交流需求,社交需求,降低成本需求,休闲娱乐需求,任务需求以及时尚需求等(詹恂,严星,2013)。当然,也有学者没有对微信进行直接具体研究,而是对移动社交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先关理论简介,对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用户的动机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行为,其中信息性动机、社交动机、便捷动机、利他动机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使用频率具有正向影响,即用户的信息性动机、社交动机、便捷动机、利他动机越强烈,使用移动社交网路的频率就越高。娱乐动机、归属动机除了直接影响其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时间外,还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使用时长。信息动机、社交动机、便捷动机、利他动机对用户的使用频率产生影响;信息动机除了对使用频率产生直接影响外,还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使用频率(刘忠国,2013)。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微信使用者使用原因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科技接受模型,提出个体对微信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以及网络外部性都对微信的使用具有正面影响;二是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微信可以满足个体的社交需要,情感需要,娱乐需要,信息需要等,所以个体产生使用微信的意愿。个体作为微信的主要受众,他们的使用行为不管是使用技术接受模型还是“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解释,都必然离不开个体自身的心理特点,个体的心理特征会影响其认知和需求,从而影响其行为。然而,学界目前嫌少从心理学角度对微信使用原因进行分析,故本研究尝试从社一些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原因进行分析,希望对微信相关研究作出些许贡献。第三章 研究设计3.1 研究方法3.1.1 文献分析法本研究的文献是近五年国内相关学术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对之前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了解学界当前研究现状并发现不足,进一步从之前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建立自己的理论假设,构建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3.1.2 问卷调查法为了解微信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与使用情况,本研究根据理论假设设计问卷,这是本文实证研究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问卷中问题的准确性和所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在进行问卷设计时参考了网络上其他相关研究,采用了相关题目。处于时间和成本的考虑,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式(主要是偶遇抽样和雪球抽样)分别发放纸质问卷和网页问卷。回收后通过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验证理论假设。3.1.3 个案访谈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填答了问卷的部分被调查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使用微信的原因和行为习惯,并通过交谈了解被访谈者的性格特征,发现微信是用于个体性格特征的内在联系。将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材料,为研究假设提供依据。3.2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没有具体限制,但考虑到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在发放问卷时采用了方便抽样和雪球抽样的方法,在最终获得的200份有效问卷中,填答者包括笔者身边的同学、家人、亲戚、朋友以及这些人的亲朋好友等,年龄跨度从18岁以下到50岁上不等,地区跨度也比较广,但除了在身边同学、朋友中发放纸质问卷外还发放了网络问卷,所以样本中所有人都掌握了一定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因此可以说,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拥有一定互联网使用技能(能够打开网页链接并进行简单操作)的个体。3.3 研究假设3.3.1 自尊与微信使用行为的关系自尊是指个体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个体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心理学家认为,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当个体拥有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或者是他人对自身有积极正面的评价是,就会形成自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采取自我服务偏见策略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即提高自己的正性评价,降低自己的负面评价,将成功的事件归因于自身,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和他人;同时,个体也会用自我妨碍的策略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也就是个体为了解释预期的失败而提前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这样做的目的是当事件失败时,他人不会将失败原因归结为个体能力的缺乏,如若结果成功,则归因于个体的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总是希望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个体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进行自我展示,从而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故本研究提出第一条理论假设:与低自尊者相比,高自尊者更偏向于通过进行自我展示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期获得他人的良好评价。3.3.2 人际互动与微信使用行为的关系微信的传播方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微信的朋友圈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只有相互关注的好友才能看到对方的朋友圈信息,而且系统没有设置转发键,限制了信息的任意转发。朋友圈的这种传播方式既构筑了一个熟人的社交圈子,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熟人圈子,个体在与一些不属于这个熟人圈子中的人进行沟通互动和信息传播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用担心会被熟人“揭穿”。有学者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双方的自我暴露水平反应其关系的亲密程度。因此,本文提出第二条理论假设:个体在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时会通过自我暴露或自我印象管理来满足自身的不同需求。3.3.3从众与微信使用行为的关系从众是指受他人影响而作出的行为改变,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倾向,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总结起来有两类:一是情境因素,包括个体所处团体的团体规模、团体凝聚力以及团体的社会支持,他们都与从众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二是个人因素,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比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更注重他人的期待和评价,因此从众的可能性更大;个体有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不从众有事可能是仅仅是因为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个体有控制欲望,认为自身有对行为的控制权,当这种控制自由收到威胁时,个体就会使用抗拒方式来争取自己的自由而产生反从众行为。此外,个体的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和性别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之前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提出网络外部性的对微信使用意愿的影响,这种网络为外部性就可以看作是由于使用微信的群体规模庞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微信的使用行为。另一方面,那些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个体与那些不易产生从众心理的个体相比,在使用微信时所进行的操作也可能存在不同。据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信的使用,而那些受从众心理影响较大的人与那些性格相对独特的人相比,在使用微信时进行的操作有所不同。第四章 数据处理4.1 数据来源本研究使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发放纸质问卷70份,由于答题不规范等原因,回收的问卷中有57份符合答题和回收标准,回收率是81.4%。另外,出于对时间和成本的考虑,笔者通过网络问卷平台问卷星,将自己的问卷导入为网络问卷,采用雪球抽样的方式,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通讯工具发送网页链接,截止写作前回收有效网络问卷143份,故本研究回收了有效问卷200份。4.2数据统计与分析4.2.1 被访者基本情况分析在本次研究中,共有200名被访者参与调查,其中男性92人,占比46%,女性108人,占比54%,性别比例比较均衡,如表4.1所示:表4.1 您的性别是性别人数所占百分比(%)男9246.0女10854.0综述200100.0表4.2 您的年龄是年龄人数所占百分比(&)18岁以下63.018至30岁17788.531至50岁105.051岁及以上73.5总合200100.0如表4.2所示,在200名被访者中,有177人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占比88.5%,其他三个您陵端的人数都很少,这主要是由于笔者自身作为学生的身份限制,导致大部分被访者都与笔者年龄相差不大。在调查中,被访者的情感状况也是重要的人口统计变量之一,调查结果如表4.3所示:表4.3 您目前的感情状况感情状况人数所含百分比(%)单身(未婚、未恋)12864.0恋爱5226.0已婚199.5离异或丧偶1.5总合200100.04.2.2 微信使用情况分析在本次被调查的200名被访者中,共有186人使用微信,14人未使用微信,所占比重分别为93%和7%,而没有使用微信的原因如表4.4所示:表4.4 您没有使用微信的原因是没有使用微信的原因人数所占百分比不知道微信214.3对微信不感兴趣1071.4其他214.3总合14100.0从表4.4中可以看出,在没有使用微信的14名被访者中,有10人是由于对微信不感兴趣才不是用的,占总数的71.4%,这说明个体使用微信与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图4.1 您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是如上图4.1所示,在使用微信的186名被访者中,认为自己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躲在1小时以下的人数为82人,占比44.3%,而是用微信在1至2小时,2至4小时的人数分别为46人和30人,分别占比24.9%和16.2%,使用微信在小时以上的人有27位,所占比重为14.6%。在对使用微信的186名被访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个体使用微信的主要功能有聊天、朋友圈和公众号,具体情况如表4.5所示:、表4.5 您使用微信的主要功能微信功能使用人数所占百分比(%)未使用人数所占百分比(%)聊天(文字、语音、视频)15884.92815.1朋友圈16287.12412.9公众号(订阅号)13572.65127.4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16890.3189.7微信游戏17594.1115.9微信支付14376.94323.1在对微信使用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个体使用微信除了可以满足其人际情感需要、信息需要、展示自我的需要等自身需求外,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认为“身边的朋友都在用”是自己使用微信的原因的被访者有120人,占使用微信被访者总数的64.5%,与其他原因相比,这个原因被认可的程度最大,据此我们也可以验证以往研究中所提出的网络外部性对个体使用微信的意愿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具体的调查数据如表4.6所示:表4.6 您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使用原因是所占百分比(%)否所占百分比(%)身边的朋友都在用12064.56635.5与朋友聊天或者结识新朋友9852.78847.3获得相关新闻、资讯11159.77540.3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展示自己4222.614477.4娱乐消遣,打发时间8646.210053.8处理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事6333.712466.3表4.7 您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的主要操作在朋友圈进行的操作人数所占百分比(%)发布自己的状态、心情2513.4分享自己看到的有趣的内容或链接3719.9浏览别人的状态、心情和分享的链接11159.7为别人点赞或评论137.0总合186100.0在对微信使用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使用者在朋友圈中进行最多的操作是“浏览辨认状态、心情和分型的链接”,占使用微信的被访者总数的59.7%,“发布自己的状态、心情”、“分享自己看到的有趣的内容或链接”的人共占33.3%,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具体数据如上表7所示。相关的,在对微信使用朋友圈使用目的的调查中,也只有6.5%的被调查者是为了“展示自我,获得别人的关心、关注”,具体调查数据如下表4.8所示:表4.8 您上朋友圈的主要目的上朋友圈的目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展示自我,获得别人的关心、关注126.5想知道朋友们都在干什么7238.7打发时间,排遣孤独3016.1没什么目的,随便看看7238.7总合186100.04.2.3 微信使用行为分析为了验证研究假设,采用一定的条件对数据进行筛选,然后对相关变量进行比较。(1) 、自尊与微信使用:根据假设,首先选择问卷中测量自尊的问题,C1: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于他人在同一水平,C3:我认为自己很不错,并且别人也这么觉得;为选项赋值分别为:1表示同意,2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不太同意,4表示不同意;在C1和C3两个问题中得分越低的人表示其自尊越高,故分别筛选出C12,C13,C32,C33的数据。接着,选择问卷中的测量“自我展示”的问题,B604: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展示自己,答案选项赋值为0表是“否”,1表示“是”,得分高表示自我展示的可能性大;B8:您上朋友圈最主要的操作是,答案选项为:1表示发布自己的状态、心情,2表示分享自己看到的有趣的内容或链接,3表示浏览别人的状态、心情或分享的链接,4表示为别人点赞或评论,得分越低,表示“自我展示”的可能性越大。分别对C12和C13的数据在B604 和B8中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4.99所示:表4.9C12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B604: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展示自己1690.001.000.23670.42631B8:您上朋友圈最主要的操作是1691.004.002.58580.81286C13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B604: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展示自己170.001.000.11760.33211B8:您上朋友圈最主要的操作是171.004.002.76470.75245分别对C32和C33的数据在B604 和B8中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4.10所示:表4.10C32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B604: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展示自己1490.001.000.22820.42108B8:您上朋友圈最主要的操作是1491.004.002.56380.84886C33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B604: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展示自己370.001.000.21620.41734B8:您上朋友圈最主要的操作是371.004.002.75680.59654从表4.10可以看出,当C12即个体自尊比较高时,B604平均得分高于C13中B604的平均得分,同时B8的平均得分也低于C13中B8的平均得分。同样的,在表10中,当C32或3时,B604和B8的平均得分具有相同的规律。以上分析说明自尊高的人的确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展示,假设1成立。(2) 、从众心理与微信使用:根据假设,选择问卷中测量从众的变量:C7:我是个独特的人,不喜欢“跟风”,C11: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自在就好,没必要理会别人对自己看法;C7和C11的答案赋值分别为:1表示同意,2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不太同意,4表示不同意;C7和C11的分数越高,表示从众的可能性越大。接着选择两个可能受从众心理影响的微信使用变量,B601: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身边的朋友都在用,答案赋值为1表示“是”,0表示“否”;B7:您是否认可微信可以使自己保持时尚潮流,避免落伍,答案赋值为1表示同意,2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不太同意,4表示不同意;B601和B7的分数越高,表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越大。分别对C72和C73的数据在B601 和B7中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4.11所示:表4.11C72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B601: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身边的朋友都在用1390.001.000.58990.49363B7:您是否认可微信可以使自己保持时尚潮流,避免落伍1391.004.002.29500.86354C73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擦B601: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身边的朋友都在用470.001.000.80850.39773B7:您是否认可微信可以使自己保持时尚潮流,避免落伍471.004.002.06380.86989分别对C112和C113的数据在B601 和B7中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4.12所示:表4.12C112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身边的朋友都在用1590.001.000.63520.48289您是否认可微信可以使自己保持时尚潮新潮,避免落伍1591.004.002.28930.87400C113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身边的朋友都在用270.001.000.70370.46532您是否认可微信可以使自己保持时尚潮新潮,避免落伍271.003.001.92590.78082从表4.11、表4.12中可以看出,当C73或C113,即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想比较大时,B601和B7的平均得分都大于C72和C112时的平均得分,故假设成立。(3)、自我暴露与微信使用: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个体都与哪些人进行互动,在进行人际互动时怎样进行自我印象管理,自我暴露的程度如何,如何处理展示自我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回答这些问题,除了在问卷中获得统计数据外,笔者还进行了一定的访谈。表4.13B11:您通过微信交流最多的对象人数所占百分比(%)家人2010.8亲戚1.5情侣之间126.5朋友9148.9同学或同事6032.3不熟的人(网友)21.1总计186100.0表4.14B12:您是否使用真实姓名作为微信昵称人数所占百分比(%)否13673.1是5026.9总计186100.0表4.15B13:您是否使用真实个人照片作为微信头像人数所占百分比(%)否15181.2是3518.8总计186100.0表4.16B15:您怎样看待通过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等实现的陌生人交友人数所占百分比(%)有助于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缘分137.0是虚拟空间的交友,不会深交4122.0不太可靠,只是一种新鲜感而已9148.9我反感这样的交友方式4122.0总计186100.0表4.17B14:您是否担心使用微信会暴露个人隐私人数所占百分比(%)非常担心147.5有点担心11461.3不担心5831.2总计186100.0从以上五个表格中可以看出,个体在使用微信时有点担心个人隐私暴露的占比61.3%,还有少数人表示非常担心,使用真实姓名作为微信昵称的人仅占总体的26.9%,使用个人照片作为微信头像的用户只占比18.9%,绝大多数微信用户选择和熟识的人进行人际互动,在被调查的186名微信用户中只有2人选择与不熟的网友进行频繁的人际互动。4.3 个案访谈分析笔者对两位在微信上与网友交流最多的被访者分别进行访谈。李某是沈阳某大学二年级学生,男,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社交。李某自述与同学关系一般,朋友较少,喜欢打游戏,当问及为什么喜欢与陌生人进行人际互动时,李某说因为自己性格太内向,胆子比较小,又有一些口吃,平日不爱说话,但是在微信上可以不用讲话,只用打字,反正是陌生人,他们也不知道我是谁,有时候心情不好宁愿和他们讲一讲自己的烦心事,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大家相互安慰,感觉比较开心。但李某也坦言,自己在与网友进行交流时,还是有一些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是否会暴露,所以会比较小心,对于网友提出过见面,也是直接拒绝,当然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不想让网友发现自己口吃,破坏自己在网友心中的形象。王某,女,是一家医院的护士,由于在医院工作比较辛苦,还要看病人和家属的脸色,心里比较委屈,和陌生人交流比较随意,把自己的烦心事倾诉出来既可以放松心情,还不用担心自己的坏心情给别人带来不愉快。另一方面,和一些在其他城市网友聊天很有趣,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增长知识。从对李某和王某的访谈中可以发现,通过微信与网友聊天的人虽然只占微信用户的少数,但是只要把握好分寸,不要暴露过多个人信息,个体能够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展示需求,并且可以由于相对的“不计后果”而“随心所欲”。也就是说,个体在进行人际互动时,可以根据对方的身份进行不同程度和层次的自我暴露,除了必要的个人信息外,一些隐私甚至宁愿讲给给陌生人而不是熟识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对方是现实生活中不认识的人,再加上微信独特的传播方式,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我建构和展示而不用过度担心重要个人信息被暴露或者自己的“谎言”被“拆穿”。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即时通讯应用(IM软件)迎来跑马圈地的时代,微信所取得的成就迅速增长的用户数量引起的了业界和学姐的共同关注。本文从以往研究中获得启发,试图以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微信的主要使用者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微信使用行为进行解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自尊高的人希望通过自我展示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期获得他人的良好评价,所以在使用微信时,自尊高的个体希望通过使用微信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在朋友圈中也更乐于发布自己的状态和心情或者分享自己感兴趣的链接。第二、虽然微信用户对个人隐私暴露仍持有一定的疑虑,但由于微信独特的传播方式创造了一个熟人的社交圈子,陌生人无法进入,所以个体在使用微信与网友进行人际互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印象管理,也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自我暴露,有一些隐私甚至宁愿倾诉给网友而不是熟人,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展示需求。第三、从众心理会影响个体的微信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调查表明,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的人使用微信的一部分原因是身边的朋友都在使用,这也是对先前研究中所提到的网络外部性的回应,并且那些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的人更倾向于认为使用微信可以帮助自己紧跟时尚潮流而避免落伍,可见易受从众心理影响的人更偏向于通过使用微信来保持自身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一致性。作为一种社交应用软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其受众的使用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微信满足了个体的社交需要,情感需要,信息需要以及树立个人形象的需要,微信半私密的传播方式也有效地抑制了恶意转发等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发生,这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网络环境。但同时,部分个体由于人际关系困扰、自尊较低等原因而过度依赖微信这一媒介进行社会交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其自身的心理压力,解决情绪困扰,但长此以往则可能出现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这一问题必须受到社会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足够重视,以免发生不良社会后果。微信用户行为与心理调查您好!本问卷是一份学术性质的研究问卷,请您从个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填写,没有对错,您的观点和看法对本研究极为重要。本次调查只需要花费您五分钟即可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本次调研采用不记名作答的方式,所收集的资料将全部用于学术研究,个人信息会得到保密,请您放心。第一部分:1、 您的性别:A、男 B、女2、 您的年龄:A、18岁以下 B、1930岁 C、3150岁 D、51岁及以上3、 您的受教育程度:A、初中及以下 B、高中及中专 C、大专及本科 D、硕士及以上4、 您目前的感情状况:A、单身(未婚、未恋) B、恋爱 C、已婚 D、离异或丧偶5、 您目前所居住的省份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维修报账合同协议
- 法院变卖协议书
- 品牌服务协议书合同
- 转运车辆协议书范本
- 车位协议书模板
- 公共交通行业乘客乘车协议
- 轻伤谅解协议书范本
- 路面施工安全合同协议
- 残疾职工协议书
- 比赛放弃协议书
- 物流园区发展模式-全面剖析
- XX公司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1
- 附件6工贸高风险企业高危领域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 国际贸易公司后勤管理岗位职责
- 中国矿业大学专职辅导员招聘真题2024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2025年保安证考试答题技巧与试题答案
- 透析营养不良相关知识
- 中级宏观经济学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2025 ACC-AHA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管理指南解读课件
- 智慧树知到《形势与政策(北京大学)》2025春期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