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a年代久远b存世量大c造型别致d工艺高超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6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7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8口号能够振奋精神,激发斗志。下列口号具有反帝性质的有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 b c d9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中国成立10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1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 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 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尊重12.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会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a台儿庄战役b孟良崮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13.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中国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35229079111721348219302792415447138247969193234565772571783422111935389567517320846181214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 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6“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 b c d17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叙述与之相符的有 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a b c d181990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 b拉开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 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尽快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心19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20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21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22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23.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旧贵族专权的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24.十二铜表法规定,狱官或仲裁者收受贿赂要被处以死刑。这表明a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习惯旧俗得以保留c贵族滥用权力受到限制 d法律程序过于严格25.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家元首”b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c“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d“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2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27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8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29.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 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局面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3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a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45分)31(12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产品名称单位按人口平均产量各国为我国倍数中国苏联美国英国苏联美国英国电力度7921951144651492714163原煤公斤8307610349804938094158生铁公斤17*84424451659501449钢公斤0995337632552106418281棉布公斤734*2028614270382884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4分)(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3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3分)(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2分)32(13分)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的宪法来源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明中自然法的观念,来源于英国悠久的普通法传统。不仅美国第一代领导人制宪时受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影响,第二代领导人在巩固宪政方面也从其中汲取不少养分。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的理论。 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材料二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材料三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美国各州的人口差异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正程序导致少数人可以否决大多数人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仅仅拥有美国4%人口的州可以否决90%以上的美国人的议案,但反对派认为这种极端情况并不会出现。但是,根据宪法规定,任何对于宪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过新的修正案,这将会导致出现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情况 百度百科材料四 美国宪法历时200多年而依然鲜活如初、充满活力。要知道,这200多年,美国国内面貌、社会结构、人口构成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如此巨大的转变,又老又旧的美国宪法居然能够基本上在维持原貌的框架内,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政治史上一个奇迹。必须承认,美国的宪法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实乃美国一切发展的基础,而且,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 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的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宪法本身体现的最重要政治原则是什么?(4分)(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的观点。(9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33. (10分)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 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