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证书 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 号 XXXXXXXXXXX 用地边坡用地边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XXXXXXXXXXX 二二 六年八月六年八月 XXXXXXXXXXX 用地边坡用地边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职 责姓 名签 名 报 告 编 写 审 核 项目负责 总工程师 总 经 理 XXXXXXXXXXX 二二 六年八月六年八月 目目 录录 前 言 1 第一节 评估任务来源 1 第二节 评估工作依据 1 第三节 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 3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4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交通 4 第二节 边坡概况 4 第三节 以往工作程度 6 第四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7 第五节 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 8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11 第一节 气象水文 11 第二节 地形地貌 12 第三节 地层与岩石 12 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6 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 21 第六节 工程地质条件 23 第七节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4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5 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5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8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1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40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40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41 第三节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适宜性评估 43 第四节 防治措施 44 结论与建议 46 附件 委托书 照片 附图 XXXXXXXXXXX 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比例尺 1 4000 地质雷达剖面图 1 前前 言言 第一节第一节 评估任务来源评估任务来源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位于 XXXXX 南东麓坡脚地带 原为东湾采石场废弃 后的山体缺口 采石场的采掘面延伸长度约 960m 最大高度达 137m 坡度 40 70 因山体缺口下部平整后作为政府备用地 现正在建设大百汇高科技工业研 发基地 山体缺口西南角为东部沿海高速施工隧道口 由于采石场的边坡高陡 坡 面上有危石分布 边坡顶部为松散的土层 每年暴雨季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崩塌 为保证坡脚建筑工程的安全 以利今后进行政府备用地的开发 开展边坡地质灾害 的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根据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4 69 号 以及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 试行 等文件要求 XXX 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决定对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 边坡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006 年 7 月 21 日 XXX 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直属分局委托 XXXXXXXXXXX 对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见委托书 第二节第二节 评估工作依据评估工作依据 一 法规和政策依据一 法规和政策依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 2001 35 号 2001 年 5 月 12 日 2 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 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2003 年 7 月 25 日 3 国务院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 394 号 2003 年 11 月 19 日 4 国土资源部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4 69 号 2004 年 3 月 25 日 5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 知 粤国土资发 2004 63 号 2004 年 4 月 16 日 2 6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印发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 试 行 的通知 粤国土资发 2004 237 号 2004 年 10 月 10 日 二 评估技术依据二 评估技术依据 1 国土资源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20 04 年 3 月 25 日 2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 试行 2004 年 10 月 10 日 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综合勘察规范 1 50000 GB T14158 93 1993 年 4 地质灾害勘查指南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6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 2002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01 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01 9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12328 90 三 三 主要参考的技术资料及依据主要参考的技术资料及依据 1 1982 1985 年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提交的 1 5 万王母圩幅 XXX 幅区域 地质调查报告及地质图 2 1982 年 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完成的 1 20 万惠阳幅 XXX 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3 1998 年 国家建材局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完成的XXX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 价报告 4 1991 地质矿产部 XXX 区域稳定性评价 编写组完成的 XXX 区域稳定 性评价 5 1984 1986 年 广州地理研究所编制完成的 XXX 地貌 6 2004 年 4 月 XXXXXXXXXXX 完成的 XXXXXX2003 年汛期巡查地质灾 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报告 7 2004 年 12 月 XXX 勘察测绘院完成的 XXX 东部沿海高速公路莲塘至 XXX 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8 关于委托开展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函 3 第三节第三节 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 根据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和委托书的要求 本次 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查明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 发育现状 预测其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 并提出防治措施 具体工作任务和要 求如下 1 调查评估区及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 对其复杂程度做出评价 2 通过野外综合地质调查 查明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现状地质灾害类型 分 布范围 规模 稳定状态 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 并进行现状评估 3 根据边坡处的位置 岩土体特征及影响范围内的建筑分布情况等 在现状评 估的基础上 对边坡一带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4 综合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 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 性进行综合评估 5 针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危险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4 第一章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交通地理位置及交通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位于 XXX 区 XXX 街道办辖区东部 处于 XXXXX 南东麓坡脚一带 边坡中心坐标 XXX 坐标系 X 22030 Y 134300 由 XXXXX 向北拐即可到达边坡所在地 交通便利 图 1 1 沙头角街道 海山街道 盐田区 高陂坑 横坑 正坑 高排下 梧桐山隧道 径口 园墩头村 叶屋村 下窝 恩上村 盐田港变电所 沙头角发电厂 沙头角 沙头角 海关检查站 梧 桐 路 海 景二路 明思克航母世界 东和公园 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 盐田港 海港大厦 大鹏海关 盐田港保税区码头 梧桐山943 8 坳背 龙眼园 二村社排 鸿安围 盐田中学 乐群小学 朝阳围 新港大厦 四村 盐田看守所 坜背 佰公树 石头围 盐田国家税务局 山边村 梧 桐 山 大道 明 珠 道 道 海 东 盐田路 永 安路 北 山 道 盐 铁 路 深 盐 路 盐 坝 高 速 高 速 盐田街道 高速公路 省道 街道办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 评估区 图图 1 1 评估区交通位置图评估区交通位置图 第二节第二节 边坡概况边坡概况 一 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工程概况一 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工程概况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位于 XXXXX 南东麓丘陵低地处 为一废弃的采石场 遗留的山体缺口 原采石场的采掘面形成高 陡的人工边坡 边坡总长约 960m 最 大切坡高度 137m 最小坡高 14m 按边坡分布与备用地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北侧边坡 南侧边坡 西侧边坡及 XXXXX 西侧边坡四段 5 1 北侧边坡 照片 2 该段边坡东起 XXXXX 呈近东西向延伸 长度约 260m 边坡由东向西及由南 向北逐渐增高 高度 14 70m 分为 5 级削坡 各台阶坡面角 40 50 坡面形态不 规则 在标高约 28m 35m 45 47m 50 53 有 4 级平台 边坡总体坡角 30 40 坡体由侏罗系凝灰岩组成 坡面上岩石裸露 坡顶地段为强风化凝灰岩及残坡积粉 质粘土 坡面未采取支护措施 坡脚为道路及排水沟 距大百汇高科技工业研发基 地在宿舍楼约 15m 2 西侧边坡 照片 3 4 西侧边坡坡脚线延伸长度约 300m 坡顶延伸长度约 500m 边坡走向呈北北东 向 坡面弯曲 形态不规则 坡高 65 137m 总体坡度 45 60 局部坡面呈倒坡 状 坡体由侏罗系凝灰岩组成 坡面上岩石裸露 边坡顶缘为强风化凝灰岩及残坡 积粉质粘土 坡面采用绿化植生盆及植生槽进行种植绿化 由于边坡较陡 坡面植 物养护困难 绿化效果不明显 目前该段边坡中段局部在进行治理工程施工 边坡 顶部为高陡的自然山坡 坡面植被较茂盛 坡脚北段为大百汇高科技工业研发基地 在建工地 建筑物距坡脚约 15m 南段为东部沿海高速公路施工临时设施区 坡脚 南端为东部沿海高速公路临时施工隧道 同时东部沿海高速公路隧道沿边坡走向从 坡体内通过 3 南侧边坡 照片 5 南侧边坡总体延伸方向 156 坡面略弯曲 坡高 55 94m 总体坡角达 50 60 坡面呈上缓下陡状 下部坡度达 70 80 上部坡面坡度约 45 边坡分 四级 每级高度 15 20m 不等 边坡由凝灰岩组成 坡面上岩石裸露 未采取支护 措施 边坡上部为自然山坡 长度约 90 100m 坡面上植被茂盛 坡体表部主要由 强风化岩及残积粉质粘土组成 厚度变化很大 从局部露头可见厚度 3 5m 不等 坡脚为 XXX 东部沿海高速公路施工临时设施区 4 XXXXX 西侧边坡 照片 6 该段边坡总长约 200m 延伸方向呈北东向 坡高 23 45m 坡度约 45 60 由道路边坡及采石坡面构成 坡面较凌乱 坡体主要由侏罗系微风化凝灰岩组成 坡面岩石裸露 公路边坡坡脚采用挡墙进行支护 局部采石坡面采用排水 格构护 坡及绿化措施 坡脚及东部为开采成 3 4 个高度 3 12m 不等的边坡及平台 6 由前述可见 受边坡影响的建筑物主要为大百汇高科技工业研发基地西侧及北 侧临坡地段 大百汇高科技工业研发基地为在建工程 其建筑面积 8 6 万 m2 为 12 层框剪结构房层 总高度 63m 工程造价 9500 万元 属较重要建设项目 西侧边坡 体内为东部沿海高整公路隧道 其属重要建设项目 由于其位于边坡后侧 埋藏较 深 边坡对其直接影响较小 南侧边坡下部为东部沿海高速公路施工临时设施区 今后将作为开发建设用地 可能建设较重要的工程项目 因此 综合考虑受评估边 坡影响的建设项目重要性为重要项目 二 边坡分布范围二 边坡分布范围 边坡分布范围坐标为 XXX 独立坐标 X 21600 22400 Y 134200 134500 边坡坡下为在建科技园 属工业与民用一般性建筑 坡体内为东部沿海高速公 路 属重要建设项目 由于边坡高陡 一旦发生破坏 其后果严重 因此 按 建 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 2002 标准划分 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第三节第三节 以往工作程度以往工作程度 评估区及周边曾进行区域地质 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等工作 主要工作如 下 一 区域地质一 区域地质 1 1962 年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 761 队完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 报告 1 20 万 宝安幅 2 1985 年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提交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 5 万王母圩幅 XXX 幅 3 1991 年 地质矿产部 XXX 区域稳定性评价 编写组完成了 XXX 区域稳 定性评价 二 水文 工程地质二 水文 工程地质 1 1982 年 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完成了 1 20 万惠阳幅 XXX 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2 1992 年 XXX 地质局与广东省地矿局水文工程二大队编制了 XXX 经济特 7 区工程地质图系 并提交说明书 3 1998 年 国家建材局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完成的XXX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 价报告 三 其它三 其它 1 2004 年 5 月 XXXXXXXXXXX 完成了 XXX 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报 告 2 2004 年 12 月 XXX 勘察测绘院完成的 XXX 东部沿海高速公路莲塘至 XXX 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3 2005 2006 年度 XXXXXXXXXXX 完成了 XXX 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巡 查简报 4 1984 1986 年 广州地理研究所编制完成的 XXX 地貌 第四节第四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一 工作方法一 工作方法 本次评估工作在技术方法 工作程度和工作量投入上 按照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文件 粤国土资发 2004 237 号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 试行 开展 工作 采用现场综合地质调查 收集资料等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确定的评 估范围展工作 具体工作如下 1 收集资料 评估工作首先收集了已有的气象水文 区域地貌 区域地质 区域稳定性 区 域地震和评估区地形 以往的评估等资料 2 现场调查 调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及危害程度 调查和访 问区域开发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 调查及访问区内地质灾害 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 3 物探 在资料分析 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安排少量野外物探工作 了解场地岩土体及 场构造发育情况 4 室内综合分析与研究 8 在研究以往资料 现场调查 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论证区内构造和岩土 体物理力学特征 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预测边坡及用边 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类型 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 测评估结果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和分区评价 对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 建议 二 工作概况二 工作概况 我公司于 2006 年 7 月上旬开始准备和搜集资料 现场踏勘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2006 年 7 月 21 日接到 XXX 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直属分局的委托后 于 2006 年 7 月 21 日至 26 日对评估区进行 1 2000 野外地质灾害调查 7 月 25 日至 27 日进行 物探工作 2006 年 7 月 27 日至 8 月 6 日进行室内资料整理 图件编制 编写报告 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按图 1 2 的程序开展 三 完成工作量三 完成工作量 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见表 1 1 表表 1 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工作量 项 目 单位数量 面 积m258000 路线长度km5 2 崩 塌处3 滑 坡处3 地质点点42 数码照片张 选用张103 18 综合地质 灾害调查 地质雷达点800 区域地质报告份3 水文 工程地质报告3收集资料 其它报告份4 评估报告份1 成果 附 图张1 第五节第五节 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 一 评估区范围一 评估区范围 9 根据边坡分布范围及特征 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 评估范围西侧 北 侧至山体第一斜坡带 南东侧至评估边坡可能影响范围 具体范围为边坡向西侧 北侧山坡外扩 60 600m 向南东侧外扩至 XXXXX 评估区面积约 575554m2 二 评估等级二 评估等级 按照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 试行 的要求 评估级别根据评 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评估等级 1 工程项目重要性 根据前述可知受评估边坡影响的百汇高科技工业研发基地属较重要建设项目 东部沿海高速公路隧道属重要建设项目 南侧边坡下部为东部沿海高速公路施工临 时设施区 今后将作为开发建用地 可能建设较重要的工程项目 因此 综合考虑 受评估边坡影响的建设项目重要性为重要项目 2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地层岩石简单 地质构造中等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工 程地质条件中等 地震基本烈度 度区内 区域地壳基本稳定 人类工程活动较强 烈 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强烈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3 评估等级 根据受边坡影响的工程 重要性属重要项目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确定 XXXXX 北侧政府备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等级为 一级 10 提交委托方使用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是 专家组评审 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否 是 报告质量自检 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评估报告编制 结论与建议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及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析 地质灾害预防 治理措施分析 地质灾害综合评估 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类型的确定及评价要素的选取 分析工程基本特征及其对地质 环境的要求 影响 分析地质环境的承受能 力和可能的灾变种类 地质灾害综合调查 确定评估级别 评估工作区范围 工作方法 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地质环境基本特征分析资料是否满足需要 收集建设项目勘察 规划 设计资料现 场 踏 勘 接受地质灾害评估委托 否是 否 图图 1 2 工作程序框图工作程序框图 11 第二章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第一节 气象水文气象水文 一 气象一 气象 评估区位于 XXX 中北部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具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 征 全年气候温和湿暖 夏长冬短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干 湿分明 1 气温 年平均气温约 22 1 月平均气温最低 14 9 7 月平均气温最高 28 6 2 降雨量 XXX 年平均降水量为 1966mm 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 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 2200mm 以上 西北部地区只有约 1500mm 雨量年际变化较大 最多的年份有 2747mm 2001 年 最少的年份只有 913mm 1963 年 全年雨量有 85 的出现在 4 9 月 其中 48 分布 7 9 月 后汛期 月平均 雨量呈单峰型 最多为 8 月 平均达 368mm 最少是 1 月 只有 30mm XXX 年平均降雨日数为 144 天 最多的年份 184 天 最少的年份也有 109 天 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 68 中雨占 16 大雨占 10 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 9 3 天 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 主要集中在汛期 4 9 月平均降水日数为 97 天 以后汛期占 51 天 第四季度最少 平均只有 20 天 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 1997 年 7 月 19 日 三洲田 24 小时最大雨量达 531 7mm 1 小时最大雨量为 104 9mm 3 湿度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322mm 最小年蒸发量为 1107mm 多年平均湿度 80 以 上 4 风 XXX 属南亚热带季风区 受季风环流的控制 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即 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 频率分别为 17 和 14 XXX 濒临南海 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 台风频繁 台风影响时间为 5 12 月 以 6 10 月较多 尤以 7 9 月为高峰期 1997 年 1999 年 2000 年每年两次台风 对 XXX 造成严重影响 XXX 均出现 6 9 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12 5 气象灾害 XXX 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 暴雨 洪涝 干旱等 据不完全统计 仅 2005 年 8 月 20 日连续两日的暴雨诱发的各种类型的斜坡类 地质灾害多达 208 处 给 XXX 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尤其是在 4 9 月份的强降雨季节 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二 水文二 水文 评估区属 XXX 海湾水系 XXX 河流域 XXX 河是 XXX 区最大的河流 河流干 流延伸长度仅为 6 6km 河道分叉级数 3 级 流域面积 21 9km2 切割深度较小 一 般深度在 20m 以内 多呈 V 型谷 少数呈 U 型谷 属山区溪流 受地形地 貌及气候影响 具有源短流急 流水暴涨暴落特性 河流呈不规则树枝状较密集分 布 河流水源补给属雨源型 径流量受降雨量影响变化大 评估区因城市建设地表改造明显 地表水系不发育 近边坡上 下一带无常年 性水流 主要为季节性溪流 总体而言 评估区气象条件对边坡工程影响大 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台总体而言 评估区气象条件对边坡工程影响大 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台 风 暴雨有密切关系 风 暴雨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评估区属 XXXXX 南东麓丘陵低地 原始山丘地形坡度 30 50 山势陡峻 评估区及周边地势总体西高东低 最高处位于北西侧电视发射塔所在丘顶 海 拔标高 251 23m 最低处位于 XXXXX 海拔标高 3 67m 相对高差 243 56m 因较 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 如人为采石 场地开整 建筑物修建等 对评估边坡及东侧 的地形地貌改造强烈 评估区坡残积层一般厚度不大 自然山体植被茂盛 以灌木和小乔木为主 覆 盖率达 90 以上 综上所述 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地势起伏大 综上所述 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地势起伏大 第三节第三节 地层与岩地层与岩石石 一 地层一 地层 13 一 区域地层 一 区域地层 根据区域资料 评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 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 石炭系 侏 罗系及第四系 图 2 1 1 泥盆系 泥盆系 双头群在区内仅出露上亚群 Dsh2 仅分布于 XXX 区 XXX 坳西侧与龙岗区 交界处 下部为滨海相粗碎屑岩 灰色 灰白色中 厚层状石英砂岩 石英质砾岩 粗砂岩 粉砂岩等 上部为一套浅海相砂泥质岩夹碳酸盐岩沉积 受动热变质及燕 山期侵入体的影响 岩石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厚度 761 6m 2 石炭系 石炭系 石炭系在 XXX 区仅分布于 XXX 检查站西侧 打鼓岭北侧局部地区 依岩性划 分为上 下两段 区域仅出露下段 Cc1 为一套砂泥质岩夹炭质页岩 局部含砾 受 XXX 断裂带的影响 岩石多已变质为石英岩及片岩 厚度 377 2m 3 侏罗系 侏罗系 为上侏罗统高基坪群 JKG 出露于 XXXXX 一带 主要是一套陆相喷发的酸 性 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厚度大于 1900m XXX 区仅出露高基坪群上亚群 根据岩性特点 上亚群划分为上段及下段 上亚群下段 JKGb 1 是一套酸性含 角砾 含集块的火山碎屑岩夹流纹岩 局部为英安岩 出露厚度 755m 上亚群上 段 JKGb 2 由一套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岩组成 夹少量流纹斑岩 厚度 670m 4 第四系 第四系 XXX 区第四系按成因可划分为河流相 海积层 残坡积层三类 1 河流相 河流相 Qal 分布在沙头角镇 XXX 河流域 大梅沙等地 具明显的河流二元结构 上部为 褐黄 褐灰色粉质粘土 分布不连续 下部为褐黄色含卵石粗砾砂 主要成分为粗 砾砂 卵石和粘性土 成分混杂 层厚各处变化较大 分布局限 2 海积层 海积层 Qm 分布在沙头角 大小梅沙等沿海一带 主要为浅灰 浅褐黄色中粗砂 成分为 石英 长石和少量云母 不含有机质 3 残坡积层 残坡积层 Qel dl 分布普遍 为褐黄 褐红色砂砾质粉质粘土 系各类基岩风化残积或流水短距离沿 斜坡搬运堆积而形成 地表多为植被覆盖 厚度随地形起伏而变化 0 4 21 5m 14 二 评估区地层 二 评估区地层 根据现场调查及地质雷达探测 评估区出露的地层只有第四系 基岩为侏罗系 高基坪群火山岩 图 2 1 及附图 15 图图 2 1 评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评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 16 1 侏罗系 侏罗系 为上侏罗统高基坪群上亚群下段 JKGb 1 出露于评估区人工边坡及底部平整 地坪处 是一套酸性含角砾 含集块的火山碎屑岩夹流纹岩 局部为英安岩 区域 厚度 755m 2 第四系 第四系 评估区第四系按成因可划分为人工填土及残坡积层两类 1 残积层 Qel 分布普遍 为褐黄 褐红色粉质粘土 系高基坪群火山岩风化残积而成 厚度 随地形起伏而变化 厚度 2 0 7 0m 2 人工填土层 Qml 分布已建筑及政府备用地范围 有两类填土层 第一类为粉质粘土 夹块石 碎石 土质不均匀 第二类是微风化凝灰岩块石 粒径 10 30cm 含量 50 80 厚度 1 1 8 5m 由于政府备用地内为原采石场的采掘区 后经平整将表部的填土大 多清除 因此 政府备用地内的填土层一般较薄 约为 1 2m 见地质雷达剖面图 二 岩浆岩二 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 为坪地序列的水流坑单元 屯洋单元 表 2 1 表表 2 1 评估区侵入体评估区侵入体 单元单元 序列划分表序列划分表 单 元时 代 序 列名称代号面积 侵入体岩石类型 同位素年龄 Ma 屯洋J3T96 7屯洋 细中粒 黑云母花岗岩 146 J3坪地 水流坑J3S18 7水流坑 细中粒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1 水流坑单元 水流坑单元 J3S 本单元出露于大梅沙湾两侧向海伸出的基岩海岸山地 包括 XXX 坳 崎头岭 两个侵入体 XXX 坳侵入体主要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崎头岭侵入体为花岗闪长岩两侵 入体呈不规则状出露于屯洋侵入体的边缘 在地貌上均呈低矮残丘 岩石风化强烈 2 屯洋侵入体 屯洋侵入体 J3T 屯洋侵入体呈东西向长条形 其北缘近东西向展布长达十几公里 东部边界北 西向延伸 是评估区内分布面积最广的侵入体 17 屯洋侵入体以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在上坪水库北侧可见黑云母二长花岗 岩及混染岩 中粒似斑状花岗结构 基质具变余花岗结构 轻微变晶结构 岩石中 斑晶主要由钾长石及少量石英 斜长石组成 基质主要由钾长石 斜长石 石英及 少量黑云母组成 石英及黑云母因受后期热力影响多已重结晶为细小颗粒和细小鳞 片状集合体 评估区未见岩体出露 综上所述 评估区地层及岩石简单综上所述 评估区地层及岩石简单 第四节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 地质构造一 地质构造 评估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的紫金 惠阳凹皱断裂束中 莲花山断裂带北西支五华 XXX 断裂带南东侧 评估区及周边地区以断裂构造为主 主要有北东向 包括北 北东向 北西向及东西向三组断裂 其中北东向断裂是区域主要构造线方向 图 2 1 一 北东向断裂 一 北东向断裂 1 田螺坑断裂 田螺坑断裂 F101 该断裂自沙坑一带进入测区 往南西经龙村 横岗头 田螺坑一线 在莲塘西 侧进入香港地区 可能与香港屯门断裂相接 呈 50 方向舒缓波状延伸 倾向北西 倾角 45 80 其连续性 发育程度较好 区内长约 20km 宽度 6 20km 不等 构造岩以糜棱岩化凝灰岩 片理化凝灰岩 片理化砂岩 碎裂岩为主 两侧岩性均 有不同程度的片理化现象 强烈之处为绢云母千糜岩 并且有以断裂为中心 应力 作用向两侧逐渐变弱趋势 2 豆腐头断裂 豆腐头断裂 F102 该断裂规模较大 连续性较好 平面上呈 S 型展布 长约 8km 断裂走向 50 60 倾向 NW 倾角 35 40 构造岩以硅化岩 糜棱岩化岩石为主 带宽 3 8m 矿物具重结晶定向排列呈透镜状 石英脉沿裂隙贯入 地貌上为正地形 断裂形成于 J3后 属压扭性断裂 3 XXX 断裂 断裂 F103 XXX 断裂自坪山三河一带进入区内 经 XXX 沙头角一线展布 长约 19km 宽 1 2km 连续性较好 呈雁形斜列 空间上总体呈北东 50 方向展布 倾向南 18 东 倾角 45 70 不等 主要由 XXX 断裂 F103 三河断裂 新围断裂组成 XXX 断裂长 11km 走向 50 倾向 SE 倾角 40 70 断裂面呈舒缓波状 擦痕阶步发育 断裂宽 3 20m 构造岩有压碎硅化岩 碎裂岩 糜棱岩等 局部还 见宽达 20cm 的片理化花岗岩带 被北西向断裂所切割 形成于 K1后 属压扭性断 裂 二 北西向断裂 二 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为永庋断裂组 展布于 XXX 永庋 均全至大坪岭北侧一带 由永 庋断裂 F202 林岗断裂 F201 488 7 高地断裂 F203 F201发育于上侏罗统中 断裂走向 300 320 倾向南西 倾角 75 断裂延 伸长 4 5km 宽度大于 5m 构造岩主要为硅化岩 糜棱岩化凝灰岩 断裂带内岩石 坚硬 矿物具重结晶 局部还见构造透镜体 劈理化现象 断裂形成于 J3后 属压 扭性 F202断裂规模较大 连续性较好 是 XXX 区发育规模最大的北西向断裂 断裂 呈 290 310 方向舒缓波状延伸 长约 10km 宽 5 15m 倾向北东 倾角 55 断裂的南东段 XXX 永庋一带 为第四系覆盖 中段 永庋 均全一带 主 要表现为上侏罗统火山岩与上泥盆统或下石炭统呈断层接触 北西段 均全 大坪 岭一带 主要为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呈断层接触 断裂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后 力 学性质为压扭性 F203发育于上侏罗统中 断裂走向 300 330 倾向南西 倾角 70 断裂延 伸长 2km 宽度 1 2m 断裂面呈舒缓波状 构造岩主要为糜棱岩化凝灰岩 局部 见构造角砾岩 片理化凝灰岩 挤压强烈之处见片理化现象 具多期活动特点 断 裂形成于 J2后 属压扭性 切割北东向断裂 三 东西向断裂 三 东西向断裂 1 XXX 坳东断裂 坳东断裂 F301 穿行在燕山二期 三期花岗岩中 西端延伸入上泥盆统 长约 2km 宽度不详 走向 270 280 倾向 S 倾角 55 断裂面舒缓波状 断裂主要表现为糜棱岩化 片理化带 片麻理带 长石 石英 黑云母等矿物被压扁拉长 呈眼球状定向排列 形成于 J3后 属压扭性断裂 2 XXX 坳西断裂 坳西断裂 F302 发育在上泥盆统中 并切割燕山二期花岗岩 延伸 1 5 2km 断裂宽 4 10m 不等 走向 EW 倾向 S 倾角 60 断裂组由两条平行的东西向断裂所组成 构 19 造岩为硅化岩 构造片岩和碎裂岩 局部见构造角砾岩发育 被北西向断裂切割 形成于 J2后 属压扭性断裂 3 恩卡断裂组 恩卡断裂组 F303 发育在上侏罗统中 断续延长 5 5km 宽 300m 单条断裂宽 3 20m 走向 EW 倾向 N 倾角 30 60 主要表现为硅化 破碎 片理化 糜棱岩化带 断 裂面呈舒缓波状 并见硅质薄膜 擦痕 阶步 擦痕产状 255 270 30 沿挤 压面见多条小石英脉贯入平行排列 并压碎成块状 同时还发育一组横张的南北向 石英脉 形成于 J2后 属压扭 顺扭 性 4 XXXXX 断裂 断裂 F304 分布在 XXXXX 南麓 断裂穿行于侏罗系火山岩内 延伸长度约 8km 断裂面 南倾 倾角 80 断裂面舒缓波状 构造岩为糜棱岩化火山岩 碎裂岩 构造透镜 体尖灭再现 断裂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 为压扭性 四 近南北向断裂 四 近南北向断裂 梅花尖东断裂 F401 走向 340 350 倾角近于直立 发育在燕山三期花 岗岩中 延伸长 2km 宽度不详 构造岩为硅化花岗岩 节理带 地貌上大致顺山 沟分布 呈压扭性 形成于晚侏罗世以后 五 评估区内构造 五 评估区内构造 1 断裂 断裂 根据 XXX 区域地质资料 XXX 断裂 F103 从评估区南东侧通过 但在野外 实地调查中 该断裂构造表现不明显 仅在南段边坡见一宽 3m 的节理裂隙发育带 带内节理 裂隙 石英脉 中性岩脉发育 即为 XXX 断裂在该处的表现 XXX 断裂的活动性较弱 对评估区的主要影响即通过处节理裂隙发育 岩石的 完整性较差 总体对评估区的影响较小 2 节理裂隙 节理裂隙 评估区边坡上节理裂隙较发育 根据其所处位置的差异 其节理裂隙发育也具 有一定的差异 评估区北侧边坡节理裂隙较发育 裂隙密集 一般 3 4 条 m 裂隙面较光滑 大多呈波状弯曲 延伸长度一般较小 约 2 3m 主要发育如下几组 288 43 139 159 70 80 243 70 20 56 61 南侧及西侧边坡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较北侧边坡弱 节理裂隙密度一般 1 2 条 m 但裂隙平坡 延伸长度较大 一般 3 5m 甚至达 10 余 m 主要有如下 3 组 235 250 50 60 30 70 185 50 55 二 新构造运动二 新构造运动 区域新构造运动以差异断块升降为主要特征 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 海成阶地 水下岸坡 断陷盆地 断块三角洲 低丘陵台地等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单元 断裂也 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火山 地震 温泉的活动也与其有关 据 XXX 地貌 的实测 资料 XXX 范围内一级阶地的上升速率为 0 28 1 25mm a 根据 XXX 区域稳定性评价 的地应力资料 浅层最大主应力值属中等值 且 多与最小主应力值相近 在水平面上接近等压状态 最大剪应力值很低 表明现今 地应力作用微弱 本区大陆现今以水平地应力为主 最大主应力方向为 NW SE 向 通过对各主要断裂的现今地形活动量的观测发现 海丰断裂带现今活动量较大 达 2 9mm a 而五华 XXX 断裂带现今活动量相对较小 仅 0 1 0 6mm a 根据 XXX 区域地质资料 区域上活动的构造即 XXX 断裂带 该断裂带活动性 弱 最新的活动时期为晚更新世 全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趋势 断裂位于评估区西 侧 其微弱的活动量级对评估区的影响较小 三 地震三 地震 一 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一 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评估区在区域上位于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带 历史上未发生过 7 级以上的强震 自 1067 1999 年 评估区工程场地外围 250km 范围内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 30 次 主要分布在河源新丰江 珠江三角洲 海丰红海湾等地区 二 区域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二 区域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东南沿海地震带与工程场地外围 250km 范围的级的地震序列 图 2 4 3 4 Ms 2 2 3 表明 两者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即以低潮期和高潮期交 替出现为主要特征 自 1400 年以来明显存在着两个地震活动周期 即 1400 年至 1700 年为第一活动周期 1701 年至今为第二活动周期 每一活动周期都可以明显地 21 划分成四个阶段 即平静阶段 加速释放阶段 大释放阶段和剩余释放阶段 1600 1605 年和 1918 1921 年分别为两个活动周期的高潮期 两者相距的时间与 完整的第一活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相当一致 大约 310 320 年 目前 地震活动处 于第二活动周期的剩余释放阶段 预计该活动周期将延续到 2015 年前后 然后进入 第三活动周期的平静阶段 XXX 地区 包括香港地区及邻近海域 有史以来的地震活动不断发生 其中 较大的破坏性地震有 1874 年 6 月 23 日担杆岛级地震 1905 年 8 月 12 日澳门 4 3 5 级地震 1882 年 1921 年 1923 年 1924 年和 1933 年香港均发生过有感地震 2 1 5 其 中 1933 年 11 月 12 日发生的为 4 级地震 南头 XXX 水库等地发生过多次有感地 震 计有 1567 年 12 月 30 日的 3 级 1599 年 10 月 10 日的 3 级 1603 年 9 月 26 日 1605 年 9 月 15 日 1620 年 7 月 16 日 1770 年 9 月 2 日等均为 3 级 XXX 断裂带 于 1967 1980 年共发生 1 0 M 3 级地震 3 次 最大震级为 3 级 大濠岛至大鹏湾 一带 三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 三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 3 4 5 6 7 8 Ms 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 T 年 第 一 活 动 周 期 平静期加速释放期大释放期剩余释放期平静期加速释放期大释放期剩余释放期 第 二 活 动 周 期 3 4 5 6 7 8 Ms 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 T 年 图图 2 2 东南沿海地震带序列东南沿海地震带序列 Ms T 图 图 1400 1999 4 3 4 Ms 22 3 4 5 6 7 8 Ms 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 T 年 第 一 活 动 周 期 平静期加速释放期大释放期剩余释放期平静期加速释放期大释放期剩余释放期 第 二 活 动 周 期 3 4 5 6 7 8 Ms 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 T 年 图图 2 3 工程场地外围工程场地外围 250km 范围的地震范围的地震 Ms T 图 图 1400 1999 4 3 4 Ms 图 2 2 3 资料引自 中国地震简目 1967 1980 年发生 1 0 M 3 级地震 18 次 最大为 1981 年 8 月 1 日大屿岛东岸发 生过一次 4 级左右地震 微震活动频繁 据 1970 1999 年统计 大于里氏 1 级的微 震 49 次 XXX 历史地震资料较少 已有的历史记载中未发生过震级大于 5 级的地震 根 据 XXX 地震烈度区划图 本区为地震烈度 度区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 10g 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 综上所述 评估区地质构造中等 处于综上所述 评估区地质构造中等 处于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 度区内度区内 区域地壳稳定区域地壳稳定 性为性为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对评估边坡的影响较小 对评估边坡的影响较小 第五节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一 地下水一 地下水类型类型 根据评估区内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含水岩组特征 将其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1 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在第四系残坡积层的颗粒孔隙之中 一般属潜水性质 局部具承压性质 主要含水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层 残坡积粉质粘土含水层 含水层由粉质粘土和砂质粘性土构成 厚度一般 2 0 7 0m 分布于山体表部 土质较松散 利于降水的入渗及地下水的渗透 透水 23 性中等 由于含水层分布于高陡的斜坡上 地下水补给及径流通畅 地下水迅速向 坡下渗流 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 水量贫乏 仅局部有上层滞水 根据区域资料 该含水层渗透系数为 0 0029 0 078m d 渗透系数平均值 0 034 0 049m d 2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 分布在评估区基岩山区及第四系孔隙潜水的下部 主要为块状基岩裂隙水 含 水岩组为侏罗系火山岩 赋存于基岩的节理裂隙中 呈网格状及脉状 分布不均匀 水力性质以潜水为主 在山间谷地一带局部具承压性质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 补给 由于区内地形高差较大 地下水径流较通畅 排泄于山间低洼的溪沟中 在 备用地周边的高陡采石面上 可见多处地下水沿基岩裂隙渗出 地下水动态较不稳 定 雨季和降雨后地下水位上升 水量增大 枯季则地下水位降低 水量减少 根据以往调查溪沟测流结果 地下水径流模数 5 745 47 659L S km2 平均值 为 15 785 L S km2 由于区内大气降雨丰富 地表植被茂盛 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 因此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渗入和储藏 区内基岩裂隙水水量中等 局部裂隙较发 育处水量较丰富 二 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 排泄条件二 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 排泄条件 评估区第四系孔隙潜水分布范围较局限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地下水径流 及排泄较好 排泄于下部的基岩裂隙水 溪流中 由于含水层分布于高陡的山坡上 有利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 同时其厚度较小 分布范围小 不利于地下水的储藏 地下水量贫乏 基岩裂隙水的受含水层岩性 裂隙发育情况的控制 富水性及透水性极不均一 火山岩在构造变动作用下 岩石裂隙延伸长度较大 裂隙一般呈开启状态 含水层 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 在断裂裂隙附近甚至可形成水量丰富的强透水带 在基岩山 区上部 由于岩石受风化作用的影响 裂隙大多呈开启状态 含水层富水性及透水 性均较好 评估区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由高处向低处 径流 向附近沟谷 山前第四系含水层排泄及通过地下径流最终排泄入海 三 地下水水质三 地下水水质 1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根据区域地下水资料分析结果 水化学类型以 HCO3 Cl Na Na 为主 按 岩 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标准判别 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 24 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2 块状基岩裂隙水 根据 XXX 地下水资源调查资料 评估区块状基岩裂隙水水质类型为 HCO Na Ca 型 矿化度 15 81 258 33mg L pH 值在 6 0 7 2 间 按 岩土工程 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标准判别 区内基岩裂隙潜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四 地下水对边坡工程稳定的影响四 地下水对边坡工程稳定的影响 评估区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 当降雨入渗量大大超过土体排泄量时 岩土体 易处于饱水状态 土体容重增大 抗剪强度降低 在自重及地下水渗流作用下 易 产生边坡崩塌或滑坡破坏 同时 地下水沿岩石节理裂隙渗透 产生较大的动静水 压力 对边坡岩石分离块体的稳定不利 是边坡岩石分离块体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 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但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 综上所述 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但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 第六节第六节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 一 岩土工程地质分类一 岩土工程地质分类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将评估区的岩土体划分为松散 土体 软质岩类及硬质岩类等 3 种类型 1 松散土体 松散土体 按其成因划分为人工填土层及风化残积层 1 人工填土层 人工填土层 Qml 分布已建筑及场地平整区 有两类填土层 第一类为粉质粘土 夹块石 碎石 土质不均匀 第二类是微风化凝灰岩块石 粒径 10 30cm 含量 50 80 人工填 土经过压实 厚度 1 1 8 5m 2 残积层残积层 Qel 粉质粘土 褐黄 褐红色 由高基坪群火山岩风化残积而成 原岩结构可辨 岩芯呈土柱状 湿 可塑 硬塑状 本层分布较普遍 根据收集场地附近钻孔资料 该层厚度 2 0 7 0m 标准贯入击数 14 48 击 2 软质岩类 软质岩类 评估区软质岩石为高基坪群火山岩的全 中风化岩 25 全 强风化凝灰岩 红褐色 棕红色 间杂色 原岩结构可见 矿物多被风化 成次生矿物 局部可见褐色铁锰质渲染 岩样手可掰碎 遇水易软化 局部风化程 度不均一 强风化岩中夹中风化残留 从评估区采掘面上可见 该层埋深 3 5m 厚 度约 5 8m 中风化凝灰岩 为棕红色 砖红色 原岩构造清晰 碎屑结构或粒状结构 块 状构造 其岩块手锤不易敲碎 岩体裂隙 节理发育 完整性差 风化程度不均 该层分布不稳定 厚度 3 5m 该层常缺失 3 硬质岩类 硬质岩类 主要为高基坪群火山岩的微风化岩 褐黄色 新鲜面青灰色 岩石结构构造保 留完好 岩质新鲜光亮 致密坚硬 锤击声脆 不易碎 岩石较完整 裂隙较不发 育 埋深 6 2 13 9m 二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二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评估区地层岩石类型较简单 地质构造不发育 局部地段节理裂隙较发育 对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具明显影响 评估边坡岩土体组成主要为侏罗系凝灰质砂岩 顶部覆盖少量残坡积粉质粘土 位于边坡顶缘残坡积土层及强风化岩 稳定性较差 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明显 边 坡目前出现的崩塌及滑坡主要出现于该类岩土体中 边坡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局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物科技研究员中级职称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规范管理制度基本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2024)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应知应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策划与方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财务会计实操技能考核试题集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英语面试模拟题及答案大全
- 家具外观专利知识培训课件
- 班主任课件教学课件
- 唐山师范学院《交通流理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写字教案
- 头脑特工队-Inside-Out中英文字幕对照
- XX村集体经济发展章程
- 高尿酸血症营养和运动指导
- 2021国家职业技能认定(初级茶艺师)理论内容细目表
- 2024年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长期护理险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3000字】
- 葡萄糖耐量试验课件
- 应用文写作全套教学课件
- 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 做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讲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